「約死群」:一起去死究竟是勇敢,還是懦弱?
1 人贊了文章
近日,一則「男子潛入一個月勸說近20人放棄自殺」的新聞引起了藍媽的注意。這是我第二次聽說「相約而死」的操作。
就在上上個月,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王慶因為村霸欺負老爹老媽,家裡一地麥子泡在水中無法收割,奶奶找人理論被推倒到腰傷嚴重,找人說和,上訪,起訴,都無濟於事,對方反而變本加厲……自己作為一個名牌大學畢業十多年的人,面對欺負,竟然束手無策,王慶差點兒想不開。
我知道,這只是一個導火索。
王慶其實一直是個理想主義者,他一直想有所成就,就是書生氣太濃,性格不穩定,在職場始終沒有起色。十年前王慶就告訴我自己的不婚主義想法,那時候我第一次聽說豆瓣上還是一個「自絕於人民」的組織。一群信奉「自己天生的韭菜命,堅決不讓下一代再受罪」的人團結在一起,為不結婚不生娃,相互打氣。那時候才出社會,我聽了也就笑笑而已:再過幾年你就想通了。燃鵝,十年過去,王慶換了幾屆女友,都沒有結婚生子的想法。
現在這位女友是個90後妹子,兩人同居幾年一直沒有結婚。妹子不著急,畢竟耗得起。倒是王慶最近兩年表現很喪,可能是受我們這群一家三口迅速升級一家四口的庸眾影響,這位老兄有點兒後悔跡象。
「村霸事件」讓他對前半生有了想法,我第一次見他不談理想,吐露心聲。
王慶雖然性格敏感但內心強大,我們經常刀鋒談話。對認識久的人,他是完全開得起玩笑的。
後來跌於自己的家長里短,倆月失聯,前幾天問他過得怎麼樣,他說「死裡逃生」。
以為開玩笑,結果90後打電話過來:「藍姐,你幫我勸勸他吧,他加了幾個自殺互助QQ群,每天都在研究怎麼死才不痛苦,還問我要不要一起死……」
真的存在一群人,在我們拚命求生的時候,他們在拚命求死。
新聞說,一個月的時間裡,胡建明在QQ上加了55個有自殺傾向的好友,勸說近20人放棄自殺的念頭,協助警方救回4個正在實施自殺的人。
幾個月前,胡建明的兒子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加入QQ「約死群」。沒過多長時間,這個21歲的年輕人就自殺了。而和他相約一起赴死的人,並沒有出現。
胡建明為了弄清楚兒子為什麼走到了這一步,潛入「約死群」里。這些「約死群」群里多數成員都是90後,和胡建明兒子年紀相仿。這些人篤信「死亡是最好的解脫」,有人在群里說「我活得和狗一樣,我是家裡的累贅」,有人在群里說「我的父母是狗屎,是惡魔。他們沒什麼本事還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胡建明勸生,有人怒了:你這是在干擾我做正確的事。很多人專門加胡建明為好友,就為了辱罵他。胡建明因為發言「太正能量」,多次被踢出了群。
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綜合監督局謝楊2017年發表的《青少年自殺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顯示,自殺已經成為我國15~34歲青壯年人群死亡的首位死因。
我不知道這兩種人,哪個會因為「約死群」的存在而更接近死亡邊緣:
辛苦拼搏明白生活是咋回事卻苦於無力改變、陷入絕望感、「越活越想死」的中危人;
來不及洞穿生活本質感到生之不易迅速遁入暗黑世界、「還沒活明白就想死」的年輕人。
我們這些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俗人,註定不能了解相約自殺者的真實內心,但有一點是雙方一致認同的:自殺需要勇氣。
電影《雲圖》中有一句台詞:「真正的自殺,是有條不紊毅然決然的。人們妄下斷言:自殺是懦夫行為。這實在是無稽之談。自殺需要巨大的勇氣。」
貪生怕死和結伴而死,都是因為缺乏死的勇氣。所以在這一點上,尸位素餐活著的我們和「約死群」的人,其實是一樣的。
有人選擇做一輩子的忍者神龜,來掩飾自己的無能、絕望;有人直接面對自己的無能、絕望,主動選擇死亡。這是一道選擇題的兩個答案。
這麼說,不是挺「約死群」,而是不想像網上慣用的「變態」來形容他們。「約死群」有不明事理、想不開的年輕人,也有世事洞明、想開了的中年人。90後是熱搜詞,僅此而已。
與「約死群」一樣,「自絕於人民」的不婚主義、丁克族,也常被人貼著「變態」標籤。可我們都知道,這個族群里,不乏精英分子。像《奇葩說》里的辯手馬薇薇就是堅定的丁克主義者。馬薇薇比大多數人要想的明白吧?
「約死群」在日本很普遍。日本富士山下有個青木原樹海,經常有年輕人網上相約到這裡自殺,因而得名「自殺森林」。地質學家Azusa Hayano曾經在森立里發現了100多具屍體。日本作家松本清張(Seicho Matsumoto)在小說《蕭瑟樹海》(Black Sea of Trees)中也有記載。
日本有句名言: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日本人輕生,由來已久。「自殺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暢銷書《完全自殺手冊》的作者鶴見濟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如是說。
輕生而缺乏勇氣的日本年輕人,在網上相約,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他們也成為殺手的獵物。2017年10月31日,東京警視廳在神奈川縣的一間公寓里發現了9具屍體:8具女性,1具男性,其中有一對是情侶。27歲的兇手白石隆浩,平均一周殺人一次,死者都是他在推特上看到的「約死」女性。白石隆浩在網上給她們留言,表示「我可以幫到你」,「如果不想一個人,我們可以一起自殺」,這些女性到白石隆浩家裡,因為關鍵時候反悔,而被白石隆浩殺死。白石隆浩殺死這麼多人,卻有人在他被判死刑後表示感謝他。
同樣,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日本自殺的人,以不明世事的年輕人為主。日本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40~69歲的自殺者佔一半,19歲以下佔2.7%。
與其罵「約死群」變態,不如去反思一件事:
赴死的人蓄謀已久,而身邊人卻毫無警覺。
胡建明的兒子為自殺準備了兩年,胡建明渾然不知;我的同學王慶惦記自殺十來年,而我和她的女友都覺得他在開玩笑。
「瘋狂,在黑暗裡窺視著我!」
無論出於避世還是厭世,走上相約自殺的路,肯定多少對這個社會有了絕望與抗拒。當他們被黑暗吞噬的時候,身邊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投以關注,給予溫暖。想死的人,總是能看出端倪,你若有心,通過網購清單也能發現他們早在購買各種自殺道具。
活著不易,但依然要珍愛生命。
推薦閱讀:
※因嫁給同性戀而含羞自殺的薄命皇后
※醫生提示:它們是癌細胞的天敵,可以讓「癌細胞自殺」!
※動蕩民國的四大美女 最後一個為何服藥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