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範式改革

淺議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範式改革

論文關鍵詞: 課程教學範式 體系構架 雙主體互動 社會實踐  

論文摘 要: 要改變以「傳授知識—接受知識」和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及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範式,努力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範式,作者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了一些方法。

  高校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範式改革,一是要改變以「傳授知識—接受知識」和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範式,努力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研究、探索、協作等為特點的、師生互動的、全新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範式;二是要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探討如何把理論思考轉化為日常生活,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和各種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化成為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範式(Pardigm)」這一概念和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哲學家庫恩提出的,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指出:範式「它代表著一個特殊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作為模型的範例,可以取代明確的規則以作為常規科學中其他謎題解答的基礎」[1]。英國學者瑪格麗特·瑪斯特曼對庫恩的範式觀作了系統考察,並將其概括為三種類型:一是作為一種信念、一種形而上學思辨,它是哲學範式或元範式;二是作為一種科學習慣、一種學術傳統、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它是社會學範式;三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成功示範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方法,它是人工範式或構造範式。簡言之,範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是研究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則的總稱。

  課程教學範式,是指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學共同體成員所秉持的信念與價值、採取的技術或形式、形成的特質與效果的總稱。新中國成立後,對我國教育界影響最大的是前蘇聯以凱洛夫為代表的「教育學」,其中又以「三中心」(老師中心、教科書中心、課堂教學中心)和「五環節」(準備、複習舊課、教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的影響為最。就中國傳統文化課而言,形成了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和以教材為主導課程資源的教學範式,具體來說:教學模式以「理論講授」為主。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老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這些年來,雖然我們也嘗試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改革,但總體上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偏重於對象化的教學活動,忽視了學生的教學主體性,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

  教學組織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局限於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手段比較單一。課程資源以「教材」為主,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許多學生「苦其難而不知其益」,被動痛苦學習,懶于思考,缺乏主動探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改變現狀,如何改變以「傳授知識—接受知識」和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及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範式,努力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研究、探索、協作等為特點的、師生互動的、全新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範式,我們課程組的全體老師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內容進行新的設計和整合,完善體系構架。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精心選擇設計教學內容,講深講透,增強教學效果,是一個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引課,通過教學,使學生對宏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根據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和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開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以實現「察古以觀今,彰往而知來」的宗旨,從而使學生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當前的國情,提高人文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理性的態度和務實的精神去繼承傳統,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根據這一教學目標,以「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為主線,我們提出了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精選了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概覽、易經、儒、道、釋家思想等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重新編寫課程教學實施方案,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綜合不同觀點、信息或經驗形成新解釋的能力,基於已學知識判斷新信息、新論點和新方法價值的能力,運用已學概論、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推薦閱讀:

王東嶽:傳統文化現代啟示錄(下)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尚書
女兒,我希望你做一團火:一封寄往紐約的家書
中華傳統文化中講到,己不正,焉能正人?所以修心必須要自修,然後才能度人!
淺析明式傢具在書房陳設中的傳統文化

TAG:中國傳統 | 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