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他山之石|《辯論:對每一個人都重要》

他山之石|《辯論:對每一個人都重要》

33 人贊了文章

【譯者按】

辯論的學習不僅要靠個人的奮鬥,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說來慚愧,研究不出什麼理論,只能做一點微小的翻譯工作,希望對推廣辯論有所貢獻。如需英文原文請點擊文章最下方的「原文鏈接」,如有翻譯錯誤歡迎評論留言指出。

本文為美國佛蒙特州大學教授Alfred C. Snider於2011年發表的演講。介紹了辯論作為一種課堂教育方式,對於學生的學術能力、批判性思維和交流等能力的提升作用。並指出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新時代,辯論所帶來的能力對所有人都十分重要,因此每一個學生都值得參與辯論。

《辯論:對每一個人都重要》

Alfred C. Snider

Edwin W. Lawrence Professor of Forensics

Director, Lawrence Debate Union

Director, World Debat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Vermon

January 2011

在十一歲參加一場辯論賽前,我是一個非常貧窮並且不遵守紀律的孩子。而辯論改變了我的生活,甚至讓我走上了學術的道路。我因辯論發現了享受學習生活的理由,並在教室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聲音。我大學時期參與辯論,不久成為了一名大學的辯論教練,並一直擔任教練至今。大約十二年前,我開始在各國進行辯論推廣活動。現在,我在包括伊拉克,拉脫維亞等35個國家進行辯論訓練活動。最近八年,我訓練學生參加世界大學生辯論錦標標賽(WUDC)並取得了幾次世界冠軍。我出版了許多關於辯論的文章和書籍,比如《Many Side:Debate Across the Curriculum》(這本書已經兩次出版,對我有特殊意義),它介紹了如何在課堂中利用辯論技術,來提升學生各科目的學習能力。

我做為辯論的佈道者,將辯論推廣到我力所能及之處。我只是故事中很小的一部分,而現在無論是從薩斯克徹溫省到蘇丹,還是從伊拉克到印度,辯論作為一種學習和個人發展的方法正在全世界傳播。

我在這裡想要傳遞的觀點是,辯論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的活動,並且人人應該參與其中。

為什麼21世紀是不同的

我們過去的教育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也許在過去令人滿意,但是現在情況有些不同。20世紀人類在智慧領域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並且它們正將自己的烙印打在21世紀上。這些變化你都很熟悉,但是仍舊值得我重複我的觀點。

在深入說明之前,請允許我先概述一下這些變化:

1. 信息從未比現在更多。信息將會繼續幾何級地增長,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查找和分析信息,而不是記住信息。

2. 社會變化的節奏持續加速。我們的生活和祖父輩們截然不同,我們的父輩和我們的子輩,可能將會生活在兩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需要學會的不再是行之有效的模式;我們需要知道如何適應社會的變化,以及社會的變革是如何重新定義我們的公民身份。

3. 世界連接為一體的程度前所未有的高。發生在義大利事件將會影響中國,而發生在巴西的則會影響印度。全球的經濟和技術將越來越緊密的連接在一起。了解這樣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充滿了挑戰。

4. 大眾媒體上「專家」的演說如雨點般不休。鑒於前三個事件,我們越來越依賴選定的意見領袖代替我們的思考。當然,這些「專家」也擁有他們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主人,因此我們比以往需要更加緊密的審視他們。

5. 我們被許多有著不少資源支持卻無力的論點包圍。我們支持「是的,我們可以做到」這樣的口號,而不是為「這就是我們如何能做到」的行動投票。我們常被告知使用某種產品會讓人更富吸引力或更有地位,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我們越來越容易被那些無力的論點所影響,僅僅因為他們被反覆重述。

為什麼目前的教育方式存在缺陷

我想大家都很熟悉現代教育所面臨的那些眾多批判。在此我不加以重複,而是簡要的總結一下這些控訴中看起來和我們的討論最有關聯的那些。

1. 過去的「銀行」模式已不再合適了。我們常把學生視作銀行,看著老師把知識灌輸其中。而那些被灌輸的,只是「東西(things)」或者「人工製品(artifact)」。過去,一旦學生被灌輸了這些,他們就算被教育了。而現在,想要將海量的知識灌輸入學生的腦中,則顯得不切實際並且效率低下。我傾向於認可Paolo Freire在論文《受壓迫的教學方法》(Freire,2007)中的觀點,學生需要學會如何操作和運用數據,而不是清點他們的知識賬戶里存儲了多少。

2. 學生過多的處在了被動角色的位置上。他們被教導要保持安靜並且用心聽講。我總是在聽,但除非作為學生我有機會去積極的參與和表達自己,我幾乎沒有動力去聽。用英國的Debbie Newman的話來說,我們需要一個「吵鬧的教室」。 Debbie Newman認為學生的角色應當變得積極且健談起來,而最好的方法正是辯論。

3. 我們忽略了學生技能的發展。在職業教育中技能的地位下降,然而眾多技能對於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融入社會而言十分重要,比如說安排研究工作,公眾演講,回應批評,換位思考,提出和回答質疑,記錄筆記,以及說服聽眾等等。現在的「學完就扔」的教育方法,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想要掌握這些複雜的技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反覆練習。而辯論正是靠一次次的練習,讓學生掌握以上所有技能。

4. 學生被教導去「接受」而不是去「質疑」。來自老師的話成了不容置疑的事實,而學生成為了簡單的信息接收員。學生從未學會質疑,也不會尋找老師話語中的錯誤。這些對於現實的競爭毫無準備的學生們,會主張讓他們給出自己的觀點並要求他人從中作出明智的選擇。當代教育並未訓練人們尋找錯誤、提出有力質疑和檢驗那些別人灌輸給他們的觀點的能力。因此,他們會覺得以上這些學校里從未訓練過的事是如此艱難。而相反,辯論則有一條絕對的原則,辯手們需要學會質疑和找出另一種觀點的錯誤。

辯論是教育經歷的重要部分

關於上述五項問題,我相信辯論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辯論為獨立、有力、自由的思想和對話提供了可能。學校越來月成為一個重要的地方,來教會學生們有智慧的生存技巧。

我相信將辯論作為一種教育和/或課堂的技術,在人們要如何處理上述議題的方面上是非常有價值的。辯論教會學生內容和程序,信息的搜集以及管理。辯手必須學會從不同的方面調查和理解同一個議題。辯手學會如何搜集信息,並為了他們自己的目的駕馭這些知識。辯論的過程是充滿活力的,不穩定的和隨時變化的。每天都會有新的想法和新的論點。每一個對手都會使用意料之內或意料之外的論點。辯手要能夠建立自己使用的論點和其他人的反駁之間的聯繫。辯手和他人在理念的王國中競爭時,也要學會與團隊和其他班級成員共同努力。辯手學會合作才得以取得勝利。辯手必須學會在準備過程中批判性的分析和解構他們對手的想法,從而在他們今後的人生中,面對所有的信息交流,都能做到如此。

辯論內在地包括了許多重要程序。顯而易見,這些程序拓寬了學習的維度。

1. 陳述你的辯案(case)。任何的文章都需要這個,當然。

2. 用另一種觀點來衝擊你的論點。這在現代媒體中是很罕見的,當然在學校中更是無影無蹤。

3. 面對對手的觀點,為你的論點辯護。媒體由於時間分配的原因不允許這麼做,同樣許多老師也不願意在面對批判性的分析時證明自己的觀點。

4. 針對全部的議題都構建自己的觀點,以使得面對這些即將到來的問題時可以做出抉擇。

辯論批判過分簡單直白的公眾對話,並且試圖啟發一種全球性的批判性思維。通過鼓勵參與者仔細的審視爭議的根本原因和暗示,通過教育學生專家在闡釋事實和立場是總是有他們個人的偏好,辯論使得我們可以有力的抗拒那些今天看起來包圍著我們的問題。辯論不止鼓勵學生辯論問題的表面內容,更鼓勵學生去辯論問題本身的深層框架,以及如何解決它們。辯論通過教育學生快速的形成和清晰的表達觀點來讓人的心智更機敏。通過獨立思考,辯手需要在能在聽到一個觀點之後立刻做出反應。這種負擔著壓力的情況增加了教育成果和辯手的自主性。

實證結果

大多數從事辯論工作的人們都相信,辯論對於參與辯論學生的學術水平上有十分積極的影響。然而,來自辯論最忠實的熱衷者們的觀點,並不足以影響學校系統和教育管理者。只有嚴密的實證調查可以影響他們。一些早期研究辯論對於學術能力影響的研究有著許多重大的瑕疵。然而,現在我們看到有一些列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顯示辯論和學術成功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繫。

激烈競爭的辯論

美國的非裔美國人的學術表現教育系統在一類重要人口中的失敗案例。不到一半的非裔美國人完成了他們的高中學業。而辯論可以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Mezuk(2009)檢查了芝加哥公共學校和芝加哥辯論聯盟從1997年到2006年的數據。超過四分之三的辯手從高中畢業,而非辯手中不到一半。這種效果在非裔美國男性中更加明顯:參加辯論的非裔美國男性中的70%更容易畢業,並且只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會落後於他們的同齡人。

還有一些列其他的研究證明了這項發現。根據美國城市辯論聯盟協會的研究手冊(NAUDL 2010),關於芝加哥、堪薩斯、聖路易斯、西雅圖和紐約的學生的研究顯示「學術辯論對於閱讀測驗得分、減少高危行為上有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提升,並且提高了學生的學術成果和進入更高等教育的意願。」

在2005年,明尼蘇達洲的另一項調查中發現:

·辯手在實驗後進行閱讀測試的得分高出實驗前的32%。這種提升相較於對照組則高出了61%。

·80%的辯手沒有出席問題,而對照組則是42%。

·辯手的平均自尊相較於對照組高出15%,並且這種自尊的提升與長期參與辯論有著顯著的關聯:他/她參與辯論的時間越長,這種提升越巨大。

·在他們參與辯論的第一年結束時,100%的辯手顯示出了對於他們班級熱愛的增加。

·相比於對照組,87%的辯手在分析信息上做的更好。

·在4.0分數制中,2006年的辯手粗略的GPA平均分是2.97,而對照組是2.5875。

·100%的明尼蘇達洲城市辯論聯盟的辯手沒有參與消極的危險行為(吸毒、早孕和酗酒)。辯手在傾向測試中取得了最好的成績。

課堂辯論

最早將辯論作為一種課堂技術應用在非辯論課程中的成果之一是由Frank Duffin(2005)取得的。他是學校的校長,所以有權改變學校的課程安排。他將學生分成了三個組:A)課堂上辯論大量的貫穿於課程中。B)課堂上辯論少量的貫穿於課程中,C)課堂上辯論不貫穿於課程中。他收集了全校從2002年起的基本信息。到了2003年,項目開始之後,他取得的成果是混雜的。在基礎的閱讀理解中,A組學生比於B組學生多完成了20%[24 vs. 20],比C組學生多完成了33%[24 vs. 16.7]。在2004年A組的學生取得了額外的優勢,分數上升到28分,而其他兩組的閱讀理解分數下降了。在一項關於學生分析和理解世界問題能力的研究中,全部三組都從2002年的9.5分提升到了2003年的12分,但之後差異真正的體現在2004年,A組的學生提升到了20分,B組學生升到了14分,而C組的學生卻下降了。在當時,C組學生的家長要求他們的學生也能夠參與有辯論貫穿的課程,並且這項實驗因此結束。

在最近的一項Sam Greenland(2010) 的對香港學生的研究中顯示辯論訓練對於高校學生而言有著可觀的成效。他發現了許多之前的研究所沒有發現關聯性的問題。比如男性和女性通過辯論取得的知識和技能是相同的,並不想早前的研究顯示的那樣男性能獲得更多。那些在辯論之後取得更好學術表現的學生,並不比他們的同伴更聰明,這表明辯論不是僅僅「給聰明的同學準備的」,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完成的事。最後,他發現英語的口語能力(辯論活動全部使用英語)並不影響辯論能力的提升,那些英語能力稍差的辯手同樣在辯論中表現的非常優異。因此,這些發現為那許多擔憂找到了回答,比如辯論是不是只能只能幫助部分有天賦的或者語言能力好的人。大量研究表明,辯論可以幫助每一個人。現在我正期待著Greenland的成果,學生將在未來取得學術成功以及辯論可以幫助他們全面提升自我。初步的數據分析表明辯論做到了,並且確確實實的全方面的顯著了提升了學生的表現。

結論

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一生中繼續向學生教授今天我們所教授的。理解現在和過去是何如的不同,以及我們需要根據這些變化設計我們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全世界的教育形同都開始認識到自主學習、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重要性。我不會裝作相信辯論是一顆充滿魔力的子彈可以擊破我們所面臨的全部問題,但是我想性辯論是一種強有力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為應對未來,做好準備。

民主不可能只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更是一種心靈的狀態。在一民主國家我們擁有我們所渴望的政府,然而如果你消極的參與投票,缺少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和表達觀點的能力,我們將只會得到更多和今天相同的問題。我相信我們可以真正的改變我們的社會。通過培養一代辯手,讓他們成為新一代的公民。

引用

Duffin, Frank, Latitudes in Learning, 「Debate Across the Curriculum Results,」 privately published paper, 2005.

Greenland, Sam, 「More Debates in More Classrooms,」 Keynote Speech at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Rhetoric, Debate and the Pedagogy of Empowerment, Maribor, Slovenia, October 2010. debatevideoblog.blogspot.com classrooms.html

Freire, Paulo.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2007.

Mezuk, B.. Urban Debate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Outcomes for African American Males: The Case of the Chicago Debate League.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78(3), 2009, 290-304.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Urban Debate, Urban Debate Works Evidence Center, 2010. urbandebate.org/literat

Newman, Debbie, 「The Noisy Classroom,」 Keynote Speech at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Rhetoric, Debate and the Pedagogy of Empowerment, Maribor, Slovenia, October 2010. debatevideoblog.blogspot.com for.html

Snider, Alfred and Schnurer, Maxwell, Many Sides: debate Across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iDebate Press, 2006.

原文鏈接:debate.uvm.edu/dcpdf/DE

推薦閱讀:

從零開始學辯論(一)
2018老友賽第二場隨筆——法大VS莫納什,英雄辯
一般辯手不知道的查資料神站
一般辯手都不知道的查資料神站(二)

TAG:辯論 | 辯論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