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辣妹(Gyaru)文化——第一部分
來自專欄設計之光5 人贊了文章
日本人是這樣理解他們自己的街頭文化歷史的,即認為歷史是由一群年輕的「群體」不斷演進而來,他們以一種特定的風格佔據街頭幾年的時間,然後消失得和他們的出現得一樣倉促。「群體」在作為時代精神的人類代表時通常是有意義的——例如,在1960年代末出現的瘋癲族嬉皮士或是泡沫時代Bodicon(ボディコン)的女孩,但通常他們只成為歷史上的怪現象而已——例如みゆき族,只存在於1964年夏天的幾個月。但無論如何,總體上文化群體會比較迅速地興起和消亡,為下一個文化群體現象的出現騰出空間。
看過這些短暫的潮流文化,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長盛不衰的辣妹(Gyaru)文化呢?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到2010年左右達到一個新的高峰,gyaru已經以不同形式存在了20年。儘管風格已經發生了多次巨大的變化,並且已經分裂出不同的派別,但有一些原則性的東西仍然是比較穩定的:頭髮染成栗色和深金色之間的顏色,相對性感的衣服,年輕化,喜歡在澀谷109閑逛購物,以及擁有一種普遍的「野性」的態度。
許多人認為,長期存續並佔據主導地位的gyaru文化是日本經濟低迷狀態的表現,日本經濟無力發明和推動新的時尚風格。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幾十年來辣妹們的服裝和化妝品的實際變化,2012年的gyaru看上去幾乎與2000年的gyaru完全不同,更不用說和1992年的gyaru相比了。換句話說,Gyaru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群體或亞文化,而是一種類似「風格流」的東西——每一個典型都在影響著下一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也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gyaru的造型已經從1995年相對自然的kogyaru女學生造型變成了2000年令人震驚的ganguro造型,再到2008年的koakuma美女造型。雖然她們之間非常不同,但她們都認為自己是「gyaru」,在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中也都被理解為「gyaru」。
這種與時俱進的能力可能是gyaru運動演進的核心力量,但這種轉變並非僅僅只是時尚表面上的變化。最關鍵的是,gyaru的階級構成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Gyaru的風格一開始代表那些東京私立學校里有錢的女孩有些叛逆的著裝風格,但最終卻成了非城市的工薪階層不良少女的風格,中間還無縫地融入了酒吧陪酒女風。因此,可以說gyaru是一個完美的研究案例,可以了解日本的潮流風格是如何通過大眾媒體傳播從富裕階層流向中產階級,最後由工人階級借鑒和重新概念化的。
本系列共分四部分,試圖探究gyaru風格的起源、風格的變遷的本質與機制,以及各歷史階段變遷的社會背景,希望可以寫出一些新東西。
Kogyaru之起源: 1991-1993
現在關於gyaru首次出現在涉谷街頭的確切日期或是年份都已不可考,她們就好像憑空出現的一樣。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某個時候,日本街頭開始出現一群高中女生,她們留著棕色頭髮,穿著短裙,皮膚略黑,手裡拿著歐洲品牌的奢侈包包,戴著巴寶莉(Burberry)的圍巾。這便是kogyaru(コギャル)的出現。
在過去,大多數的年輕時尚群體都是按照媒體上的時尚教程來打扮自己的。但對於澀谷的gyaru來說,她們的時尚風格卻自成一派。事實上,kogyaru文化的形成是日本八十年代後期四個流行趨勢所到達的最高峰。這四個趨勢分別為:「gal」派對女孩文化的形成,澀谷漸漸崛起成為時尚和夜生活場所,Teamer派對活動組織者團體的出現,女學生的制服自豪感。 這篇文章將探討些流行趨勢對於kogyaru文化形成的影響。
注意:在kogyaru文化形成之前,「gyaru」(ギャル)這個詞代表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女性分類的概念,雖然含義是相關的,但是正如我在下面解釋的那樣,如今的gyaru文化不應該被混淆為pre-kogyaru的版本。 為了明確區分,我在kogyaru文化出現之前的文本中使用英語單詞「gal」作為ギャル的翻譯,在kogyaru文化出現之後使用「gyaru」。雖然這兩個詞的日文原意沒有差別,但是,區分開來使用對於理解當代這個詞用法的細微差別是必要的。
愛玩的女孩
「gyaru」這個詞(ギャル)-是英語單詞GAL的日語發音。1972年,作為Wrangler牛仔褲子品牌的名稱,ギャル第一次出現在日語中。1979年沢田研二(Sawada Kenji)的一首歌曲中,「gal」一詞出現在歌名當中,之後,「gal」逐漸被用來表示那些社交活躍、思想相對膚淺的年輕女性群體。和挑剔的,勢利的,出身優渥的大小姐類型的女孩相比,Gal的性格顯得隨和有趣。社會學家難波功士在1989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日本一般的年輕女性認為「Gal不在乎自己的男人是否有錢或是出身有多好,她們追求時髦的外表、衣著和行為舉止,她們很快樂。換句話說,Gal都是party girl。
20世紀80年代,《Gal s Life》、《(Carrot Gal》、《Popteen》、《Kids》和《Elle Girl》等雜誌開始定位並希望代表這個女性群體,提供比《JJ》、《CanCam》以及《olive 》等中上階層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雜誌更多的關於青少年性行為的文章。雖然這些雜誌並沒有明確地以yankee(如鄉下的、工薪階層的少年犯)的美學為基礎,但它們確實為日本青少年提供了一種更為務實和包容的觀點,與更有錢、聲望更高的競爭對手不同,這些雜誌並不鼓勵日本女性去模仿歐美的生活方式。但是,1984年,當日本國會把這些雜誌挑出來加以批判其對年輕人造成不良影響時,「gal」進一步被刻板地定義為「濫交」,「gal」這個詞也由此漸漸包含了不好的聯想。男性雜誌更加強化了這種偏見,因為他們直接拿「gal」這個詞來形容在具有性挑逗內容的深夜節目《All Night Fuji》登場的年輕女性。
隨著日本進入泡沫時代,「Gal」一詞開始代表一個特定的消費群體,主要指年輕的辦公室女性白領(OLs)。「Gal」在媒體上被描繪成穿著緊身服裝在舞廳升降表演台上跳舞的人。1993年,記者山根 一眞寫了一本書,名為《ギャルの構造》(The Structure of Gals),試圖解釋和頌揚這一類夜生活豐富,水性楊花的女性群體。然而,對於社會上的大多數人而言,「Gal」這個詞代表了迪斯科舞廳里的派對女郎,從這裡我們終於發現了「gal」與現代用法的直接聯繫。
「kogyaru」(コギャル)的「ko」是「小」的意思,據說這個詞是由夜店的保安發明的,因為他們經常會抓到打扮得老道,試圖混進夜店的高中女生。「kogyaru」用來指代她們。這些「kogyaru」構成了第一次gyaru運動的核心,即使在後來的年代,「ko」一詞被拋 棄,「gyaru」一詞也代表了他們的後代。
涉谷崛起為時尚中心
如今的涉谷以現代gyaru風格的發源地和聖地而聞名,但這片區域並不一直都是日本潮流文化的發源地。作為一個交通樞紐,澀谷擁有著豐富的娛樂和購物選擇。因此在整個戰後,涉谷吸引了大量的遊客。當戰後富裕的嬰兒潮一代開始在東京西側的目黒區、世田谷區、杉並區構築他們新的中上層社會,他們的青少年後代隨之被吸引到澀谷。青少年的湧入鞏固了涉谷作為青年文化熱門地的地位。
原宿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是東京主要的青年時尚中心。從1985年到1988年,日本社會出現了追求DCブラント的熱潮,「DC」即「designer 和 character」,這些DC品牌大多位於原宿、表參道和青山的互聯區域。在這段時間裡,青少年盲目地聽從時尚雜誌的建議,成群結隊地購買Comme des Garcons和Y s這樣的獨立品牌,購買極具設計感和前衛的服裝。
然而,在涉谷閑逛的有錢的少男少女們對設計師驅動的時尚潮流卻不屑一顧,他們更喜歡悠閑慵懶的校園風格。當原宿時尚泡沫在1988年破滅、DC熱潮逐漸消退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新興的涉谷風格,即後來的」渋カジ(shibukaji-Shibuya Casual)。突然間,所有的生活時尚雜誌似乎都忘記了高端時尚設計的概念,開始歌頌拉夫·勞倫(Polo Ralph Lauren)海軍藍上衣(navy blazers)、李維斯501 (Levi』s 501)和樂福鞋(loafers)等大眾品牌基本款的優點。與此同時,拿著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香奈兒(Chanel)的手袋的有錢的涉谷女孩們,她們的穿著卻休閑而不講究。給人的整體感覺是一種有錢人的淡定和漠不關心——雖然也擁有那些正確的、保守的品牌,但她們看起來不像是真正關注時尚界。在追求財富積累和歌頌慾望的泡沫時代,這些富有的孩子讓日本的年輕人相信,他們才是真正的時尚領袖。
然而很快地,來自日本各地的中產階級的少年們成為了shibukaji 的專家,這要歸功於《Men s Non - no》以及《Hot Dog Press》等雜誌上的穿搭教程,他們的湧入給整個群體的外觀帶來了有機的變化。「美式風格」不僅僅局限在美國東海岸,還包括了印第安人和西海岸。對於男生來說,著裝風格分成了兩大陣營。一種是キレカジ(きれいめカジュアル的簡稱,大概就是清爽乾淨的休閑風格),另一種更加叛逆的風格,和樂隊Guns』n』Roses的風格比較相似。而在後來,後一種風格開始主導整個街區,這個團體後來被稱作チーマー。
Teamers / Chiimaa(チーマー)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頂尖私立大學的社團就一直有舉辦校際迪斯科舞會的悠久傳統,而且經常能夠得到場地甚至廣告贊助商的大力支持。上世紀80年代末,涉谷成為東京年輕人的社交中心,一些精英大學的大學生和高中生利用這個街區的人氣,開始在涉谷的一些俱樂部舉辦派對。派對以「team」的名義舉行,在「team」里的成員被稱為「teamer」(チーマー)。「team」成員一般都來自富裕家庭,但他們顯然都有些不良的氣質,因為他們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組織地下的舞會上,而不是去讀書。不舉辦派對的時候,他們會在中心大街閑逛,或者開著自己的豪車去找女孩子。
他們的一些小的不良行為都得到了容忍,直到有一天「チーマー」成員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地被捲入地盤的衝突當中。1991年到1992年,最暴力的成員引發了一系列惡性事件,導致一名大學生和一名流浪漢死亡,還有許多人受傷被送進醫院。作為回應,執法部門開始嚴打,夜店俱樂部對未成年的派對組織者也不再那麼寬容。整個「チーマー」群體以及涉谷運動開始有了非常負面的名聲,這個群體也漸漸被歷史遺忘。
「チーマー」最終成為了曇花一現的運動,如今已在流行文化史上被遺忘,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個男性主導的運動里幾乎沒有存在感的「チーマー」們的女朋友們,卻是留下了持久影響力的群體。這些「チーマー」身邊的女孩花很多時間做晒黑沙龍、並把腹部晒成棕色。她們喜歡洛杉磯風,穿著LA Gear運動鞋。paragyaru這個詞後來被用來形容穿著透明薄紗寬鬆褲的gal,para就是paradise,至於為什麼是paradise,說法已不可考。Paragyaru從來都不是主流文化,甚至連知名的亞文化都不算。但它們幫助催生了衝浪女孩(surfer-girl)的元素,這些元素後來成為了kogyaru風格的標誌。
更重要的是,kogyaru的第一個成員是chiimaa圈子裡的一些年輕女孩。原《egg》 雜誌(女性時尚雜誌)編輯Yonehara是如此形容最初的kogyaru的:「她們是與壞男孩(chiimaa)在一起鬼混的慶應大學及一些私立高中的女學生」。也就是說,第一批的澀谷的kogyaru實際上是chiimaa的女朋友們。
女生校服改革
之前解釋了為什麼澀谷的叛逆女孩更喜歡晒黑的皮膚,路易威登的包包,以及略微性感的服裝,但是kogyaru最重要的時尚創新實際上是她們對女學生制服的接納與改進。在這個亞文化最典型的形象中,kogyaru穿著一件褶襇格紋女學生裙,裙長極短,與標準的weejun樂福鞋和厚重的白色「寬鬆襪子」相配。這種打扮強調了裸露的大腿和她們的年輕感,儘管迄今為止大多數社會分析都集中在kogyaru制服的性別化改造上,但還是有必要問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時髦的高中女生願意穿的是有些強制意味的校服,而不是選擇穿自己的衣服?
在20世紀80年代初,高中女生出門逛街都會換下在學校必須穿的水手服,這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她們的高中生身份。
然而,到本世紀末,由於出生率的下降,東京的大多數頂尖的私立學校開始面臨嚴峻的競爭。學校董事會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聘請頂級設計師重新設計制服,使制服更時尚來吸引學生。因此,學校身份運動(SI)應運而生。該運動於1987年在日本全國範圍內興起,當時學校要求女生穿的是西裝式套裝,而不是傳統的、略帶稚氣的水手服套裝。學生們顯然喜歡這種改變,她們接納水手服,並不因為學校強制穿而感到煩惱。她們會在下午或周末穿著校服成群結隊地去涉谷,這也改變了整個涉谷的時尚面貌。
早期的kogyaru大多來自最好的私立學校,這個新興的亞文化建立在精心設計的校服的基礎上,然後被女孩們添加進一些叛逆的元素。她們沿襲paragyaru的夏季穿搭風格,把裙子往上提,把齊膝的裙子做成迷你裙。「寬鬆的襪子」是另一種個性化的風格,受到了美國運動襪和1992年法國休閑潮中kushu kushu襪子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挑戰權威,kogyaru將他們的頭髮從校規上規定的黑色染成一種被稱為茶髪(chapatsu)的微紅栗色。總而言之,她們從本質上保留了制服中最好的部分,然後創造出自己的部分。
有趣的是,校服一直是日本不良少年的主要標誌。工薪階層階級的女孩們也公然違反學校的制服政策,但這些不良少女不是把裙子變短,而是把裙子加長,超出規定的裙擺長度。最初的kogyaru(コギャル)是高中女學生和她們的chiimaa(チーマー)男友在涉谷轟趴的時候,在她們前輩風格的基礎上,往制里加入了一些夏季風格的元素。雖然在社會上一般人的眼中,kogyaru們無疑被認為是「壞女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kogyaru們都很有錢——她們上私立學校,和其他一些不良的富家子弟混在一起。而這些富家子弟的出身會讓他們毫不費力就能進入好大學或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沒有任何一本雜誌或者哪個媒體發明了這種著裝的風格,相反,它是在這個由有錢的的不良少女組成的小亞文化中有機地發展起來的。到1993年,涉谷的街道上已經有了足夠多的kogyaru,也足以讓人注意到這是一種新的「潮流」,但卻很難說它是一種大眾風格。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來看看kogyaru是如何在大眾文化中起中介作用的——從性物化到道德恐慌,再到全國性的時尚潮流。
Reference:
アクロス編集室. ストリートファッション 1945‐1995―若者スタイルの50年史 (時代を読むシリーズ) , 単行本 – 1995/4.
荒井 悠介. ギャルとギャル男の文化人類學 ,新潮新書,2009.
千村 典生. 戦後ファッションストーリー1945‐2000, 平凡社; 増補版 ,2001.
難波 功士. 戦後ユース?サブカルチャーズをめぐって(5): コギャルと裏原系,*関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2006.
難波 功士. 創刊の社會史 ,ちくま新書, 2009.
推薦閱讀:
※何新:共和國歷史與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
※人物丨作為僧人他是朱棣奪取江山的第一功臣,歷史裡卻鮮為人知
※歷史上明朝有25位公主未嫁人
※歷史上的李自成到底怎麼死的?四個闖王墓孰真孰假?
※站立格鬥的災難——最弱的才是最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