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可合理即正確?
4 人贊了文章
存在即合理,可合理即正確么?
在基礎教育中「有理」總是「對的」,而「錯的」一定是因為「無理」。這往往給人一種錯覺,認為「有理」就等於「正確」,甚至錯把「存在即合理」理解為了「存在即正確」。實際上,「合理與否」與「對錯」是兩組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對事物是否存在的分辨,後者是對已存在的事物是否有助於目標的達成的分辨(「對錯」是「目標」的衍生,不同的目標會衍生出不同的對錯觀/也就是是非觀/。如果具體說,這又將是一個大討論。所以此刻我們不妨暫且先接受這樣的論述)。當然,如果我們的目標恰好是「在已知條件下,判斷哪個結果合理或給出一個合理答案」。那麼「對錯」與「有理無理」便會在這種情況下恰好重合,「有理」的恰恰就是「對」的,「無理」的恰恰就是「錯」的。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基礎教育常常會讓人混淆「有理無理」與「對錯」之間的關係。因為「在已知條件下,判斷哪個結果合理或給出一個合理答案」。恰恰是我們學習的重要目標。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都是以以上問題為重心的。但在生活中,「尋求一個合理結果」卻往往並不是我們生活的唯一目標。我們還有自己的慾望,自己的好惡,自己的理想。因此再盲目的認為「有理」就是「對的」,「錯的」一定「無理」(注意,這裡的語序不可顛倒),顯然就不合時宜了。
但世界上就是有這樣一群「不合時宜」的人,他們中有的沉醉於判斷是否合理,卻忽略了這些是否是自己所想要的,將自己變成了一個缺少主見的邏輯機器;有的畏懼去理解那些不好的、敵對的。彷彿一旦理解了就也會變成同樣的不好、同樣的敵;有的渴求別人的理解,彷彿別人一旦理解了就一定會順從他們的命令,支持他們的觀點,並且認為一切的反對都是不理解所造成的;有的則在有目標時,強求自己的目標是唯一合理,而其它的,任何的目標都必然是不合理的。彷彿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接受自己喜歡甜味而不是辣味的事實(各個領域的一些莫名其妙的鄙視鏈正由此產生);有的僅僅因為自己的思想有一些道理,就排斥其它同樣有道理的思想和觀點(包括自己有感而發出的新觀點),甚至枉顧事實。
一山不容二虎,僅以合理與否為對錯的判斷,那勢必的,我們自身「對事物對錯的理解」也就是「觀點」——就會被排斥。以至於很多人會發出「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討厭什麼,甚至不知道我是誰」的呼聲。
所以,那些沉湎於各種各樣原因的人,不妨這樣問自己:
當遇到困難時,我的確有理由退縮,可這是我想要的么?
當遇到難過時,我的確有理由歇斯底里,可這是我想要的么?
當嘗試改變時,我的確有理由畏懼,可這是我想要的么?
當出身不好的時候,我的確有理由自暴自棄,可這是我想要的么?
當遇到挑戰時,我的確有理由怯懦,可這是我想要的么?
當我已經麻木於貧乏、困窘、失敗、難過、混亂、糾結的時候,我的確有理由認為命該如此,可這是我想要的么?
當看待各種可能時,我的確有理由去悲觀的關注那些消極的可能,可故步自封是我想要的么?
我有理由氣人有笑人無,可以羨慕嫉妒恨,可這是我所想要的么?
我有理由不管不顧,你有理由衝動,可這是我所想要的么?
我有理由埋沒自己的感受,受制於早已習慣的乏味,可這是我所想要的么?
我總有我的理由,可理由的結果總是我所想要的么?
「不想」並非上述問題的唯一答案。但我們要從上述質問認識到「合理」並不等於「正確」,不要因為「合理」就放棄了對內在目標的認識和追求。值得說明的是,將「合理與否」與「對錯」剝離並不是對邏輯的拋棄,而是對邏輯的駕馭(因此,如果你讀完這篇文章後成了一個極端的不可知論者,那麼你一定對本文產生了誤解)。是使邏輯成為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成為邏輯的奴隸。因此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成為一個不可理喻的人——至少,我並不是一個不可理喻的人。
北京時間8月2日上午11點半,本文寫完。距離上次睡覺已接近40小時,期間喝掉咖啡兩杯、紅牛四罐、米粉一碗、士力架(辣味)一條、累計行走一萬步以上、接待心理諮詢兩位、閱讀英語文章兩篇、看電影兩部、累計發獃三個小時以上、累計閉目養神20分鐘、累計構思文章8個小時、撰寫/修改文章2個小時。
我本有太多的理由去拖更這周的文章,但現在的我準備要去日料店吃點芥末。
推薦閱讀:
※獨行俠
※異地戀,如何為愛情保鮮?
※如何用憤怒得到自己想要的?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心理分析】榮格分析心理學中「情結」的結構、功能及意義(上)| 范紅霞、申荷永、李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