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太敏感怎麼破?

一個人太敏感怎麼破?

來自專欄弗老爺子的雪茄4 人贊了文章

一、你遇到過這樣的人嗎?又或者,你就是?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感覺有些拘謹,很客氣,很禮貌,也很小心翼翼。他可能會用心地聽對方說出的每一句話,觀察對方的一舉一動, 並且會細心揣摩對方言行背後的含義,但卻很少直說自己的看法,始終低調而內斂。我們中國古人所形容的「謙謙君子」大概如此,不過,用現在的話說,這樣的人會讓人覺得有一點——「裝」。

還有一另外的一些人,對別人總是很挑剔,能很輕易地捕捉對方的缺點,並對這些缺點保持著警惕和排斥。這樣的人會有些難相處,他可能因為一點小事莫名其妙地沖你發脾氣。比如你不小心弄亂了他桌子,或者你一屁股坐在了他的床上,又或者你借了他的東西沒有及時歸還,等等。總之,這樣的人給人的感覺是「規矩」很多,有點完美主義,你的任何一點無拘無束都可能會讓他覺得放肆,要麼他可能會「無厘頭」地對你橫加指責,要麼他可能會對你敬而遠之,不冷不熱。

不過,假如你真的熟悉他們,你會發現,我說的這兩種人,其實通常也可能是一類人,而他們的這些表現,都和人際敏感有關。

二、人際敏感有什麼不好?

人是最聰明的動物,敏感的人往往是比較聰明的人。他們心思細膩,善解人意,善於思考,習慣於從細微處體察自己和對方的情緒和想法,這本來沒有什麼不好。一個人在和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適度的敏感也是必要的,必要的禮貌和客氣,必要的界限,這都是一個文明人必須的素質。

然而過於敏感,則可能會給自己或者給對方帶來困擾,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過於敏感於對方反應的人,可能由於不敢拒絕對方,不會表達自己,從而壓抑著內心的不滿和憤怒,積累到某一個點突然就爆發出來,而周圍人的感覺可能會莫名其妙,這個人平時脾氣很好,怎麼突然發神經了?偶爾出現這樣的情形似乎無關緊要,如果出現的頻率較高,自己經常痛苦不說,人際關係可能也要受影響了,這時候就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其實,由於年齡的關係,和環境的影響,大學生中間的人際敏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根據我們近三年來對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測的結果,在大學生可能存在的十種心理問題中,人際敏感始終排在前三位。實際工作當中,大學的宿舍矛盾也是一個讓同學們和老師們普遍感到頭疼的問題。

三、為什麼一個人會如此敏感?

太過敏感的人往往內心是伴隨著焦慮感的。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太敏感,也不想這樣,可是似乎要改正卻很困難。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並不是敏感的人不懂得那些如何與人交往的道理,而是內心難以平復的焦慮。

他/她可能很擔心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我是不是很帥或者很美,足夠吸引人?我的能力是否有機會得以展示並獲得肯定?我這麼說或者這麼做是不是恰當?會不會讓對方不高興?他/她可能無時無刻不在檢視自己的言行,在宿舍里,在課堂上,甚至在大街上,似乎總有無數的眼睛在盯著自己,為了不讓自己出醜,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地盯著自己了。可是,這種四處蔓延的警覺和焦慮感受又是從哪來來的呢?

古話里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的說法,是說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形成的。按照心理學的原理,說的具體一些,一個人從出生之後就在不斷感受周圍的人和環境:我是否安全?我的生命是否存在威脅?我能否信任我身邊的這個人?這些最基本的感受是從被父母親養育的過程中和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的:一個粗心的母親可能因為每次忘記了答應孩子的事情從而失去孩子的信任,一個苛刻的母親可能因為孩子做錯作業就對他/她進行批評、羞辱甚至打罵,一個脆弱的母親可能從來不允許孩子在家裡鬧脾氣,一個愛乾淨的母親可能要求孩子不能亂動家裡任何擺放好的物品和玩具。當然,更糟糕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一個工作不如意的父母可能會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頭上,一對感情不和的夫妻可能將各自對生活的絕望向自己的孩子訴說,一個對自己公婆有怨恨的母親可能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爺爺奶奶)也會是壞人......

總之,當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的時候,孩子也相當於被「洗腦」了,他/她的感受也會被打上童年經歷的深刻烙印,並且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性的感受和自動的反應:我要提防我周圍的人,防止我自己受到羞辱和懲罰,我要警覺起來,監視我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犯錯誤,或者不被抓住把柄。

時間久了,當一個孩子總是這樣提防自己可能存在的缺點,想要堵上這些漏洞的時候,他/她就可能發現,越是檢視自己,或者越是按照父母親要求的那樣去做,自己的缺點似乎就會被發掘得越來越多,也會覺得越來越難以改正,這是一種多麼挫敗的感覺,他/她最終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多麼糟糕的孩子,一個無能,又很不可愛的孩子。以至於再後來,只要生活中的場景稍加提示,哪怕只是一個新鮮的環境,一個陌生人,或者是誰的一個眼神,這個內心的焦慮感和糟糕的感受就被自動喚起了。

而喚醒敏感和焦慮只有一個目的——我不想再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糟糕的,無能的,不被喜愛的孩子。

四、如何逃脫敏感的「魔咒」?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可能遭受這樣或者那樣的一些創傷經歷,我們都可能或多或少地經受過創傷的體驗,它們當中總有一些會在我們內心存留很久,並且通過一些可能連自己都不太能意識到的方式表達在我們的生活里。

用精神分析的原理來說,當我們內心埋藏已久的傷痛可以得到一個足夠好的解釋——這個解釋意味著對自己內心遭遇的直面,接納,包容,理解,珍惜等等,困擾自然就會緩解,癥狀會減輕甚至消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釋懷」。

尋求理解自己的方式有很多,尋求理解和撫慰也是人的本能之一吧。經歷傷痛的時候人會本能地表達自己,這種表達目的本身就是求助,除非這種求助無效,比如發現對方其實很難理解自己,或者表達和求助換來的可能是質疑甚至是傷害,才會放棄求助。從這角度說,人生能有一位能夠真實地理解自己的朋友或是親人,確實是一大幸事,只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也會是件奢侈的事。

當然,一個人也可以思考,可以讀書,或者上網,這就像是古人說的「求諸己」,別人不能理解自己,那就試著自己理解自己好了,只是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這有多困難。

不過,還有最後一種方式推薦給大家,那就是去和你的心理醫生聊一聊。


推薦閱讀:

丑逼生存指南:給因相貌而自卑的人二十一條生活建議
【有事找不怕罵】包拯教你如何使用不怕罵解決麻煩!
迷茫懶惰君:不屑追劇,偏偏熬夜看了《延禧攻略》
一個人變得成熟的10個特點,你擁有了幾個?
男女之間的這一點差異,才是彼此不幸福的根源!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