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錦《德道經》修真版及有聲誦讀+光音觀心頌經法+學習《德道經》意義

熊春錦《德道經》修真版及有聲誦讀+光音觀心頌經法+學習《德道經》意義

熊春錦先生誦讀老子《德道經》老子《德道經》修真版德篇第一章 論德(38)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上德無爲 而無以爲也 上仁爲之 而無以爲也 上義爲之 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 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 忠信之泊也 而亂之首也前識者 道之華也 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 而不居其泊 居其實 而不居其華 故去皮取此第二章得一(39)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 霝 浴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 謂地毋已寧將恐發 謂神毋已靈將恐歇 謂浴毋已盈將恐竭 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爲本 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 寡 不 此其賤之爲本歟非也故致數與無與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 硌硌若石第三章 聞道(41)上士聞道 堇能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爲道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費 進道如退 夷道如類 上德如浴 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第四章反復(40)反也者 道之動也 弱也者 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第五章中和(42)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中氣以爲和天下之所惡 唯孤 寡 不穀 而王公以爲自名也勿或 之而益 或益之而覲殷死 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 我將以爲學父第六章至柔(43)天下之至柔 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閒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 無爲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第七章立戒(44)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第八章請靚(45)大成若缺 其用不 幣 大盈若 其用不 大直若詘 大巧若拙 大贏如趮 勝寒 靚勝炅請靚可以爲天下正第九章知足(46)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 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 恆足矣第十章知天下(47)不出於戶 以知天下 不規於牖 以知天道其出也 遠 其知也 少是以聖人 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弗爲而成第十一章 無爲(48)爲學者日益 聞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爲 無爲而無不爲將欲取天下者恆無事 及其有事也 不足以取天下第十二章德善(49)聖人恆無心 以百姓之心爲心善者善之 不善者亦善之 德善也信者信之 不信者亦信之 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 翕翕焉 爲天下渾心 百姓皆屬其耳目焉 聖人皆咳之第十三章生死(50)出生 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 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 陵行不辟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椯其角 虎無所昔其 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 以其無死地焉第十四章 尊貴(51)道生之 而德畜之 物形之 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 德之貴也 夫莫之 而恆自祭也道生之 畜之 長之 遂之 亭之 毒之 養之 覆之生而弗有也 爲而弗寺也 長而弗宰也 此之謂玄德第十五章守母(52)天下有始 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塞其 閉其門終身不堇啓其 悶 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用其光 復歸其明第十六章盜桍(53)毋道身殃 是謂襲常使我 有知也 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 民甚好解朝甚除 田甚蕪 倉甚虛 服文采 帶利劍 厭食而齎財有餘 是謂盜桍盜桍 非道也第十七章善觀(54)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 其德乃真 修之家 其德有餘 修之鄉 其德乃長 修之邦 其德乃豐 修之天下 其德乃博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 以邦觀邦 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茲 以此第十八章含德(55)含德之厚者 比於赤子 蜂 地弗螫 鳥猛獸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 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 和之至也和曰常 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 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第十九章玄同(56)知者弗言 言者弗知塞其悶 閉其門 和其光 同其 坐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 亦不可得而踈 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第二十章治邦(57)以正之邦 以畸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 而邦家茲昏 人多知 而奇物茲起 法物茲彰 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第二十一章 爲正(58)其正 其民屯屯 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 福之所倚 福 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正復爲奇 善復爲訞人之迷也 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 兼而不刺 直而不絏 光而不耀第二十二章 長生(59)治人事天 莫若嗇夫唯嗇 是以 服 服胃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 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也第二十三章 居位(60)治大國 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 其神不傷人也 非其申不傷人也 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 故德交歸焉第二十四章 處下(61)大邦者下流也 天下之牝也 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 爲其靚也 故宜爲下大邦以下小邦 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 則取於大邦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故大邦者 不過欲兼畜人 小邦者 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 則大者宜爲下第二十五章 道注(62)道者 萬物之注也 善 人之 也 不善 人之所 也 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 何棄之有故立天子 置三卿 雖有共之璧 以先四馬 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 不謂求以得 有罪以免與 故爲天下貴第二十六章 無難(63)爲無爲 事無事 味無未大小多少 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 爲大於其細也 天下之難作於易 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 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 故終於無難第二十七章 輔物(64)其安也 易持也 其未兆也 易謀也 其脆也 易判也 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爲之者敗之 執之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爲也 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 學不學 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第二十八章 玄德(65)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 將以愚之也 民之難治也 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 邦之賊也 以不知知邦 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 亦稽式也 恆知稽式 此謂玄德玄德深矣 遠矣 與物反矣 乃至大順第二十九章 江海(66)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 以其善下之 是以能爲百浴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 欲先民也 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樂佳而弗猒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第三十章安居(80)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使民重死而遠徙 有車周無所乘之 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 樂其俗 安其居鄰邦相望 雞狗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第三十一章 不積(81)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善者不多 多者不善聖人無積 既以爲人己愈有 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 利而不害 人之道 爲而弗爭第三十二章 三寶(67)天下皆謂我大 不宵 夫唯大 故不宵 若宵 細久矣我恆有三寶之 一曰慈 二曰檢 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慈 故能勇 檢 故能廣 不敢爲天下先 故能爲成事長今 捨 其慈且勇 捨 其檢且廣 捨 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慈 以戰則勝 以守則固天將建之 如以慈垣之第三十三章 不爭(68)善爲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弗與 善用人者爲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 是謂天 古之極也第三十四章 用兵(69)用兵有言曰 吾不敢爲主而爲客 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 攘無臂 執無兵 乃無敵矣莫大於無適無適近亡吾寶矣故稱兵相若 則哀者勝矣第三十五章 懷玉(70)吾言甚易知也 甚易行也 而人莫之能知也 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 事有宗 其唯無知也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 則我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第三十六章 知病(71)知不知 尚矣 不知不知 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 以其病病也 是以不病第三十七章 畏畏(72)民之不畏畏 則大畏將至矣毋閘其所居 毋 猒 其所生 夫唯弗 猒 是以不 猒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第三十八章 天網(73)勇於敢者則殺 勇於不敢者則栝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 孰知其故天之道 不彈而善勝 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 彈而善謀天網恢恢 疏而不失第三十九章 司殺(74)若民恆且不畏死 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 則而爲者 吾將得而殺之 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 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 是代大匠斵也 夫代大匠斵者 則希不傷其手矣第四十章貴生(75)人之饑也 以其取食 之多也是以饑百姓之不治也 以其上有以爲也 是以不治民之輕死 以其求生之厚也 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 是賢貴生第四十一章 柔弱(76)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 仞賢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故曰 堅強者 死之徒也 柔弱微細 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恆強大居下 柔弱微細居上第四十二章 天道(77)天下之道 猶張弓者也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 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 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爲而弗有 成功而弗居也 若此 其不欲見賢也第四十三章 水德(78)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 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 弱之勝強也 天下莫弗知也 而莫之能行之也故聖人之言云曰 受邦之詬 是謂社稷之主 受邦之不祥 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四十四章 右介(79)和大怨 必有餘怨 焉可以爲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 無德司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道 篇第四十五章觀眇(1)道 可道也 非恆道也名 可名也 非恆名也無 名萬物之始也有 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 以觀其眇 恆有欲也 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 異名同謂 玄之有玄 眾眇之門第四十六章觀噭(2)天下皆知美爲美 惡已 皆知善 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 難易之相成也 長短之相形也 高下之相盈也 意聲之相和也 先後之相隨 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 爲而弗志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 是以弗去第四十七章 安民(3)不上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爲盜 不見可欲 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恆使民無知 無欲也 使夫知不敢 弗爲而已 則無不治矣第四十八章 道用(4)道沖而用之 有弗盈也 潚呵 始萬物之宗銼其兌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湛呵 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 象帝之先第四十九章 用中(5)天地不仁 以萬物爲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與 虛而不淈 蹱 而 俞 出多聞數窮 不若守於中第五十章浴神(6)浴神不死 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 用之不堇第五十一章 無私(7)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 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二章 治水(8)上善治水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居眾之所惡 故幾於道矣居善地 心善潚 予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蹱善時夫唯不爭 故無尢第五十三章 持盈(9)而盈之不若其已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 莫之守也貴富而驕 自遺咎也功述身芮 天之道也第五十四章 無不爲(10)戴營 抱一 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脩除玄藍 能毋疵乎 愛民栝國 能毋以知乎天門啓闔 能爲雌乎 明白四達 能毋以知乎生之 畜之 生而弗有 長而弗宰也 是謂玄德第五十五章 玄中(11)卅輻同一轂 當其無 有車之用也埴爲器 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 當其無 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 無之以爲用第五十六章 爲腹(12)五色令人目明 馳騁田 臘 使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 使人之行妨 五味使人之口 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 爲腹而不爲目 故去疲取此第五十七章 寵辱(13)人 寵辱若驚 貴大梡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寵之爲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梡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爲吾有身也 及吾無身 有何患故貴爲身於爲天下 若可以  天下矣 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第五十八章 道紀(14)視之而弗見 名之曰 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爲一一者 其上不攸 其下不忽 尋尋呵 不可名也 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是謂忽望 隨而不見其後 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 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謂道紀第五十九章 不盈(15)古之善爲道者 微眇玄達 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 故強爲之容 曰與 呵 其若冬涉水 猶呵 其若畏四鄰 儼呵 其若客 渙呵 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呵其若浴濁而情之餘清 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 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六十章歸根(16)至虛 極也 守情 表也 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雲 各復歸於其根曰靜 靜是謂復命 復命常也 知常明也不知常 作兇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第六十一章 知有(17)大上 下知有之 其次親譽之 其次畏之 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 猶呵 其貴言也成功遂事 而百省謂我自祭第六十二章 四有(18)故大道廢 案有仁義知快出 案有大僞六親不和 案有畜慈邦家 亂案有貞臣第六十三章 樸素(19)絕聖棄智 民利百負絕仁棄義 民復畜慈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此三言也 以爲文未足 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而寡慾 絕學無憂第六十四章 食母(20)www.taoismcn.com唯與訶 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 亦不可以不畏望呵 其未央哉眾人 巸巸 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兆 若嬰兒未咳 纍呵 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 我獨遺 我愚人之心也 湷湷呵 鬻人昭昭 我獨 呵 鬻人 蔡蔡 我獨 呵忽呵 其若海 望呵 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 我獨頑以悝 吾欲獨異於人 而貴食母第六十五章 從道(21)孔德之容 唯道是從 道之物 唯望唯忽忽呵 望呵 中有象呵 望呵 忽呵 中有物呵 呵 鳴呵 中有請吔 其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 以順眾吾何以知眾父之祭 以此第六十六章 弗居(24)炊者不立 自視不彰自見者不明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其在道 曰 食贅行物或惡之 故有欲者弗居第六十七章 執一(22)曲則金 枉則定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不自視故明 不自見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 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金者 幾語才 誠金歸之第六十八章 同道(23)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 暴雨不終日孰爲此 天地而弗能久 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 道亦德之 同於失者 道亦失之第六十九章 昆成(25)有物昆成 先天地生繡呵 繆呵 獨立而不亥 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 吾強爲之名曰大大曰筮 筮曰遠 遠曰反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國中有四大 而王居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第七十章輜重(26)重爲 巠 根 清爲 趮 君是以君子眾日行 不離其 甾 重唯有環官 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 而以身 巠 於天下巠 則失本 趮 則失君第七十一章 曳明(27)善行者無 跡 善言者無瑕適 善數者不用 檮 善閉者無 籥而不可啓也善結者無纆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 人 而無棄人 物無棄財 是謂 明故善人 善人之師 不善人 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 不愛其齎 唯知乎大眯 是謂眇要第七十二章 恆德(28)知其雄 守其雌 爲天下谿 爲天下谿 恆德不離 恆德不離 復歸嬰兒知其白 守其辱 爲天下浴 爲天下浴 恆德乃足 德乃足 復歸於知其白 守其黑 爲天下式 爲天下式 恆德不 德不 復歸於無極散則爲器 聖人用 則爲官長夫大制無割第七十三章 自然(29)將欲取天下而爲之 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 非可爲者也爲者敗之 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 或吹或炅 或強或 或坯或橢是以聖人去甚 去大 去楮第七十四章 不強(30)以道佐人主 不以兵強於天下 其事好還師之所居 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 毋以取強焉果而毋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 是謂之不道 不道 蚤 已第七十五章 貴左(31)夫兵者 不祥之器也 物或惡之 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 用兵則貴右故兵者 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 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 銛龐爲上勿美也 若美之 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 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 喪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 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 以悲依立之 戰勝 以喪禮處之第七十六章 知止(32)道恆無名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 以俞甘洛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 猶小浴之與江海也第七十七章 盡己(33)知人者 智也 自知者 明也勝人者 有力也 自勝者 強也知足者 富也 強行者 有志也不失其所者 久也 死不忘者 壽也第七十八章 成大(34)道渢呵 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 而弗名有也 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則恆無欲也 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爲大也 故能成大第七十九章 大象(35)執大象 天下住 住而不害 安平大樂與餌 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 曰 談呵 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也 聽之不足聞也 用之不可既也第八十章微明(36)將欲拾之 必故張之 將欲弱之 必故強之 將欲去之 必故與之 將欲奪之 必故予之 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八十一章 無名(37)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 萬物將自而欲作 吾將貞之以無名之貞之以無名之 夫將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熊春錦:學習《德道經》在當今有什麼現實意義?熊春錦提問:什麼是「德」、什麼是「道」?也不明白,學習《德道經》對現代人有什麼重要的特殊意義?解答:關於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必須要進行老子五千言思想的學習,也就是進行道德思想學習,進行《德道經》的學習,我覺得這是最符合人類本源的一種教學的方式。因為正如老子所言,整個宇宙自然,無論是有相的世界,還是無相的世界,這兩個陰陽雙重世界的一種陰陽結合,都源自於道,源自於最原始能量那一點的爆發。從宇宙形成的理論來看,西方科學家通過電腦模擬,以及天文望遠鏡的探索等方方面面的研究來看,已經接近或者說認識了老子道德思想。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可以說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一個變化過程,這就是西方科學家認識到整個宇宙根源是道所生。道所生,有了一個天然的由無至有,而且到了三生萬物的變化過程。可以說,整個有相的世界,都是一個道德能量的劇變過程。這種能量劇變,也是符合當前物理學、化學研究的結果,都是不謀而合、殊途同歸的一個科學結論,這也是西方為什麼回過頭來向老子求教、向老子思想尋找答案的原因。這也是愛因斯坦早就下了一個結論:「驚奇的是中國人沒有用邏輯推理,沒有用實驗證偽,中國人卻能夠把它做出來,把它創造出來。」愛因斯坦特別佩服東方的創造能力,不藉助實驗室、不藉助邏輯推理的常規西方模式,就能創造很多東西,那是什麼原因?就在於東方人沒有離開自己由道到德、到仁、到義、到禮、到智、到信的變化規律,而且是抓住了一些事物最根本的本質,去進行一些創造型的思維。就像我兩次課堂都提到,外國人都十分佩服中國人的思維能力,因為中國人沒有離開道和德的思維產生的文化頭腦當中去成長,自然就攜帶著這個基因。而這個基因,就富含著如何保護自己的慧性,如何在慧性不受傷害的情況下,去與智力結合、與智能合併,來共同創造一些東西。從整個歷史文化的延續和社會發展史,人類總體的規律是一個逐步離道失德的過程。比如說,最早期人類處在一種高境界的時候,是尊道貴德的;然後,由於私心貪慾的慢慢滋長、滋生以後,尊道貴德的自覺性、誠信度就開始降低了,開始只是畏天愛地,進入第二個等級。所以,儒學就表現出這個特點,走到農村裡面,堂屋祖先排位上一般寫著「天地君親師位。實際上到了「智」那個時代,就只知道敬天愛地了,然後天和地也不敬畏了,就是怕皇帝,畏皇、愛師、敬師。隨著人類文化和教育的不斷退化以後,退到只是孝親、尊友的階段。到現在,孝親也不尊了,朋友也不重視了,而只是內在的愛情。現在,每個人由於教育的失續,沒有與根文化接續起來,每個人心靈當中就顯得精神非常空虛了。他們只知道愛自己,只知道滿足個人的私心和貪慾,就滑到了一個真正的道德底線,這是完全符合老子的預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整個禮丟失了以後,不知道尊敬的時候,不知道愛的時候,那整個內環境都亂了,家庭也容易亂,社會也容易亂。我們看一看當今世界上各國的情況,看一看我們東南亞各國的社會情況,都可以發現。通過我們接觸很多人,也可以看出,不僅自己內亂,而且家庭也亂,社會也亂,這是一個共性現象。老子也說了,要改變這個情況,有一個途徑就是重新恢複信念、信仰。信土要回歸到尊道貴德上去,因為那是個母體、那是根。只有從那裡面直接吸取能量,才能超越中間不同階段性的墮落過程和丟失過程,直接到根文化中吸收營養。當前,很多家長不懂這個原理,我們就有責任把這個原理講清楚、說明白,使每個家長都知道,最好喝的水,不是長江黃河盡頭的水,那是污染的水;要想獲得最甘甜的清泉,最好到雪山的根上去,那個水是它的源頭,裡面最富有大地的營養和天地的精華。文化也是這樣,要追根溯源,追溯到根上去,飲用沒有污染雜質摻和的水。對我們的精神系統來說,就可以直接獲取源頭活水的滋養。再舉個例子,一粒蘋果種子之所以能長成參天大樹,結出碩果累累的果實,也是從一粒種子開始生長的。我們直接找到這個種子,也全息把它吸收了,而且這個種子雖然小,將來卻可以展現出無窮的果實。所以,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既有的智能思維,尋覓到根上,把握住種子、根泉的話,那麼我們進步的速度、認識事物的速度就非常緩慢。如果說直接把握了這個種子,那麼就擁有了一切,擁有了一棵樹,擁有了千萬個果實。能夠飲到一個根源的清泉,就可以知道,出來的水,流經千山萬物過程當中遭到的污染,心裡就了如指掌。對如何去避免污染,自己心裡也會有一個全局觀了。所以,為什麼教大家誦讀老子五千言《德道經》,其實就是為了接續民族根文化,讓大家掌握這個智慧的種子,讓大家飲到根文化井泉中最原始的甘泉,引用到自然生態的甘泉。因為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她不僅僅只是兩千五百年的問題,現在考古已經發現了八千年的歷史,這在中國都是有一定的記錄,還除開了口頭文化的記錄。其中,八千年、遠離兩千五百年之前所有的文化,都是慧智型的文化,而不是智能文化,那個是慧智同運的文化,它經歷了一個完全慧識,再過渡到智識初生,再過渡到慧智同用,最後在兩千五百年才出現真正的智能獨霸天下、唯智而用的分割階段。現在西方人非常明顯,他們的慧識是呈點狀的直覺和靈感。我們經歷了西方智識教育幾十年以後,很多人同樣也感到靈感不多。靈感閃耀和直覺的突然閃現一下,常常稍縱即逝,就給忘掉、忽視掉了,而遠遠缺乏中國古代那種比較大面積、比較穩定的圖像思維。我們現在中國人,進入圖文思維的話,還要經過思考,需要調整一會兒以後才能進入;而不像兩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一樣,把眼一垂,一晃腦袋,很容易就進入了。我的體會也是這樣,早期還閉著眼睛,到後來虛著眼睛,後來可以睜著眼睛同時兩邊看。這種圖文觀察,是根據自己後天的思維對它屏蔽作用的大小,來確定它是否能夠順暢透發出來。從西方的腦科學研究也好,東方古代的一些記載也好,人類大智大慧的慧性思維,的確遠遠優勝於後天知識的積累。後天知識的學習、積累重不重要?是丟不開的,但它畢竟是前人已經獲得的知識,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才能創造奇蹟。但是僅僅擁有前人東西的堆積,我們是無法創造的,就只能長期成為前人知識的奴隸,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書獃子。現在,培養的書獃子可以說在社會上比比皆是,他們毫無創造力,沒有主動去把我們民眾當中豐富存在而且又容易開發出來的創造能力開發出來。開發過程,跟理論上也是密切相聯繫的,也是通過修之身,修之身越早,實行開發這種作用力就越強;修之身越遲,自己的智能已經佔據了絕對統治地位,再去開發的話,花費的精力和時間就相當多。我們從全國各地的教學試點實驗的總結,也確實是這樣,父親不如兒子,母親不如女兒,這種現象在經典誦讀之家裡比比皆是。七八歲、八九歲的小孩子經過經典誦讀,他們的圖像思維在短短几個月就會打開;而同樣在帶著孩子在進行經典誦讀實踐半年或幾個月的父母,卻沒有同時出現;甚至有的父母,跟著我實踐了十幾年,也沒出現孩子們那個奇蹟。但是帶著孩子誦讀半年、幾個月之後,孩子們都出現了。孩子反而要指導父親、母親: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對。他們能直覺判斷,這個事情如果父母這樣出去說的話,會帶來什麼壞結果。孩子的預言,在父母身上都得到應驗,他們反映這種情況時,我就說:「你們拜兒子為師吧」。因為他的慧性打開了,準確率就大大提高,認識事物、看透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在慧性思維下,很容易突破時間、空間的制約,把握住事物的客觀規律。這個現象,是極其普遍的。如果說,大家都能夠接受這樣的一種教育方法,知道從根文化的井泉中去吸收營養,知道把握一粒種子遠勝於擁有一棵大樹的價值,我們就能夠真正去尊道貴德,親近老子的五千言。因為老子的五千言,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古代生產力極為低下而需要高度開發人類智慧才能夠應付自然各種災像的情況下誕生的。因為當時生產力和科學水平都不高,自我保護的工具、器具都非常低劣,他們憑什麼來保護自己、繁衍整個強大的中華民族?就是因為他們有慧性,能夠未動先知、未覺先行,能夠搶住先機,自然趨吉避凶,那麼整個民族就處於發展狀態。他們不是單純依靠後天的生產力進行自我保護,而是同時開發了他們的大慧大智,來認識自然,觀察各種自然災害的演變。人類這種能力的確是逐步衰退了,就像千年的大海嘯,連大象都知道成群結隊往山上跑,誕生人類還躺在沙灘上,還在海邊睡覺。這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人智能超常發展以後,慧性和感受能力就全部都退化了,人類的確是在逐步退化的。我們要想保護自己不退化,重新激活和啟動右腦深層次的功能和心裏面的自覺、自如、自知等等能力,就得主動去把古代文化接續起來。五千言就是將古代這些如何開啟大慧大智、保護大慧大智,如何更好與自然親近、把握自然規律這些方法,提前讓孩子們掌握。因為孩子不同於大人,孩子們有一個生理的轉換期,也叫一種「重演律」,他們會把人類從無到有的生命現象再演繹一遍。雖然這個時間較短,還是會重新演繹一遍。在演繹過程中,胎兒時期的胚胎變化,就演繹了人從水生動物到陸地、到攀援、到直立、甚至到與外星高等生命因子的結合,真正成為人,脫離了猿的狀態,形成真正的人類和智慧人類。整個生命期,會在胚胎時期重新演繹一遍。然後在真正成了人的形以後,又演繹了精神系統和肉體系統的變化,可以說是非常完整。人胚胎一旦發育為胎兒,胎兒能夠生產下來,同樣有一個先天的過程,因為人在最早期有一個先天的過程,思維形式是非常先天的,不是後天智能的。我們做父母的,如果慧性稍微強的話,都有這個體會,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會咿呀咿呀表示他懂,只是沒辦法用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非語言方式的交流方式。非語言交流,在世界人類進化史上,也是有這個階段。由只是心裡的交流,到後來產生聲帶、聲音的交流,這是兩個不同階段。抓住了這個階段的教育,孩子們先天寶貴的一些最有利於了解大自然,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的東西,就能夠穩定下來,而不至於被後天所破壞和干擾。包括計算能力,現代人都認為計算速度快、記憶好就是最高超的記憶,卻不知道還有更高的計算。我那天還跟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奇人,拿著一根破尺,能夠量出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了多少糧食。他量完了以後,報出多少擔多少斗,別人計算後跟他的結果只差一斗,因為裡面有一個老鼠把那一斗米吃掉了,他還罵自己:「真臭,我怎麼沒把這個老鼠算出來。」你說,他用的什麼方法計算的?他不是僅僅通過這一把尺計算出來的,而是開通了慧性,通過圖像思維,把整個圖像進行計算、分割,這是一個非常高妙的一種計算方式。另外有一個大算家,人家問他一棵樹有多少葉子,他就直接把樹徑一量,就報出結果來了,人家說不可能,要把樹整個葉子摘下來一片片數,他說:還有個辦法,用腳蹬一下,這一蹬,樹葉子就全掉下來了,掉下來多少片數一數。他這裡算的是多少片,把結果都寫在紙上。結果他們再去一數,跟他寫的結果一模一樣,就是總數再減這些數,也跟他算的結果是一樣,這是很奇異的一種計算方法。這種計算方法,不是智能所能解釋的,而是他運用了一種慧識來進行計算的。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待開發和挖掘的寶貴方法,可以說是非常全面的,包括數理化方面也是如此,這也是十六世紀之前,中華民族創造力永遠站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我們現在德慧智教育的目的,提倡誦讀《德道經》的目的,也體現出大道的終極關懷,要追根溯源到最初始的狀態,去進行精神營養。這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人,絕對是處在一種最理想的慧智開啟狀態,也就可以使很多人重新再回到根文化當中來,知道它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在教育當中,很多方法我們也正在逐步去全面完善。一旦推廣開來,父母都支持這樣一種教育方式,也成了一種自覺,就會迅速成為社會普遍都能接受的方案,屆時這個工作也會順利得多。這是關於《德道經》現實意義這個問題的解答。至於為什麼說德篇在前、道篇在後?這個問題雖然有爭論,但是現在已經接近不必爭論的狀態。不僅韓非子的《解老》、《喻老》,裡面提到了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而且,從帛書的挖掘,也發現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作者的原意為什麼要這麼立念,後世的抄撰為什麼要這麼立念,以及最近北大從國外購回來的一批竹簡,也同樣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所有資料都證明:最原始、最準確的篇序,還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老子為什麼會這樣寫呢?這是因為自然規律和人類退化,都是從道退化到德,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現在進入到後天有為的作為階段以後,若想回歸到道,那首先就要先修德,才能知道什麼是「道」,要把它的次序和次第顛倒過來。因為老子五千言留傳給後世人,從他的版式行文風格和語句排列這樣一種抑揚頓挫比較適合吟誦的現象來看,《德道經》就是一本教科書,就是一本教材。在儒學沒有真正出現大面積教育之前,在古代道家思想佔據社會主流的時候,她就是一本非常標準、非常精湛的一種道學開發慧性和智性的教科書、講義、教材。因為她非常適合於閱讀。很多行文最後一句,都是有個「也」字,能起到調節我們陰蹻區,調動腎氣,來完成主動與天相連接、與自然相吻合。這些現象說明,我們大人們也不必於去爭論這個問題,只要去誦讀就行。再一個,有很多家長就認為孩子不懂怎麼辦?實際上,說孩子們不懂是一個借口,是大人不懂,就栽贓陷害孩子們也不懂,這是我的一個觀點。為什麼呢?孩子是一讀就懂,大人是百讀不懂。為什麼呢?大人自己否定自己,是這個意思吧?孩子們一掃描讀進去以後,是整體整合,他很快就記住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我們下面已經培養很多孩子的例子來說,孩子們引經據典的能力,比大人精湛多了。像甘肅也好、陝西也好,家裡有誦讀的孩子,他們背熟了以後,就引經據典能夠直接批評大人,大人沒想到的很細微的錯誤,孩子出口就用《德道經》的一句話批評父母,把大人批得莫名驚詫,這傢伙這麼小,怎麼能引用得這麼精準呢?這一句話就切中父母心裏面的要害。為什麼會這樣呢?孩子是慧性思維,不經過後天智能思維就脫口而出,這樣實際上是最準確的,就會切中要害。所以說,不要擔心孩子們不懂。只要孩子們誦讀,只要孩子們背熟了,把能量吸收進去了,後天智能也就同步能夠解讀,有一個自我整合過程。首先是要把這個能量吸收進去,然後在慧性主導的情況下,讓智性進行一種溝通、激活、融合,形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慧智性型的思維模式。所以,大人不要去想方設法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知道每一句什麼意思,每一個字什麼意思。作為我小時候讀過這一類書的體會來說,早期根本不用了解什麼意思,到了八歲之後,慢慢就都知道是什麼意思。甚至有一些不見經傳手抄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書,看了以後很快就記熟了,等到智能開啟以後,自然就會調用。所以,我們現在做父母的,對子女關心過度,關心得太多了,也干擾他們的心理活動和慧性、智識的打開;相反會形成一種障礙,所以在教育工作上,我想還是應該注意把這些問題給家長解釋清楚。

光音觀心頌經方法熊 春 錦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是道德的子孫。我們的靈魂,深植著道德的靈根。人人體內皆有一本德道真經,擁有無限的道德能量,具備完整的道德場性。只是被陰我私心慾念所遮罩,難以透發出無量光明,照亮我們的道德人生。願此方法退盡我們的心陰,讓心中的道德真我君臨內天下,誕生出聖人之心,爲衆生道紀照明鏡,興民族,旺國家,道傳中華,德播世界,譜寫我們光輝的道德人生!《光音觀心》念頌方法,是「恭、熟、忘、合、靈」五字頌經心訣中,配合《德道經》頌念以及其他相關經文頌念的第一種方法,是繼「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這一心訣的擴展方法,是天人合一的頌念方法;也是道寶、經寶與師寶高度和諧統一並且與心身場緊密結合的一種頌念方法;有助於清退心陰,陽性轉換心場和身場,進入光音天環境狀態中實踐。一、本方法需要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三調,將形體、心意、呼吸調整到符合傳統道德文化學習方法中的特定狀態中。心身的松、靜、自然是實踐的前提。二、光音觀心頌,學習實踐的關鍵仍然是一個恭字。只有恭才能連通天地人三才;只有恭才能道經師三寶與心性神融合爲一;只有恭才能開啓心扉,淨化心靈,進入徼妙之境。三調後,要注意調整恭敬心。心身保持中和、安祥、愉悅。三、觀想,連通天、人、地,依據「我是一金針,連通天地心,天炁下降,地炁生升,無人無我,一片光明……」的心法存想,運用自己的日月星三光外觀內照,觀天德之光下降,地慈之炁生升,人在光中,光在人中。沐浴在天德地慈的光炁之中。並且觀天心高密度更亮的小光柱從大光柱中央直插百會,抵於會陰,形成光中光柱,強化天人合一連通的路徑。四、觀師默像。內視胸腔,在心場區內觀師默像,觀想老子形象。再反復頌念:「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頌念七次,強化觀想成像。緩緩將所觀的太上師像逐步放大,與自己的整個肉身合一,將心與身與師寶緊密合一,太上即我,我即太上,師我無分。五、觀想胸腔中央心場區現出一本《德道經》,光明無量,道光德炁彌淪整個內天地,照亮全身。六、此時觀心中《德道經》的封面展開,是繁體豎排版本。字形較大。顯現出第一章的文字內容。七、此時開始慢速念頌《德道經》第一章。逐字頌念。每頌一字時,觀想字形稍微升起擴大,乳化成光,不識字者可直接觀一團光。這個光團充滿整個胸腔,擴散全身。每頌一字時都注意尋音而同頻共振、覓光而朗照心身,依照恭熟忘合靈的心訣進行念頌。當啓動靈悟以後則順其自然而頌念,觀其光音而頌念。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有玄,衆眇之門。實踐本《光音觀心》頌,按一般規律而言,開始的第一階段,每頌一字時,此字會在胸腔中放大而衝開心場,淨化心場,對陰我進行陽性轉化,爲心中三藏合一而用。第二階段會出現在中脈上上升或者下降,上升時會直達顱腦之中,將心神的宅舍心場與心神在大腦中的工作間之間的通道打通,使其沒有滯礙阻塞,並且使心場與腦場向道德的場性全面轉化。繼而會逐字下降海底,將內天地中的天、心、地連接成一體,有的人會在陰蹺出現明顯的徼妙變化。對於中脈基本修通者而言,有的人也可能同時出現某些字上升某些字下降,經字整體性地在中脈內及時上升和下降。第三階段一般會出現字的光音沿著督脈或者任脈升降以及順轉(沿任脈上升督脈下降)或者逆運(從督脈上升任脈下降)。任督兩脈通暢者,其運動規律會具有獨特性。最後都會出現光音分佈振蕩全身,進入光音天環境狀態之中。一部分人,由於心場和身場開啓性、通透性不佳,心中陰我頑劣固守不退,或者因爲身場的門窗穴位開啓受限,道路經絡細小阻滯。在修持此法時,不易按照一般規律和普通規律出現感應和反應。出現特殊的一些感應和反應,都屬於正常現象。應當依照恭熟忘合靈的五字心訣,將突破心場作爲關鍵進行修持,完成心場的真實道德轉換。心爲身君,心的道德場性置換是最根本的轉換,心竅開則百竅通,心扉開則陽我立而真我出,內天地的道德場則固若金湯。如此逐字念頌,逐字觀經字的光音。將心和身整體溶入經文之中,經人合一,人即是經,經即是人,人在經光之中,光音在人心身之中。則易於出現徼和妙,自然地進入衆妙之門。如果進入晃兮忽兮狀態,則保持這種狀態,不粘不脫,不持盈勿揣銳,保持無爲之境觀心身變化之妙。如果未進入無爲觀妙狀態,則可反復如此念頌第一章,舍心捨身與道經師三寶同頻共振,能量合一。在頌和觀的過程中,注意身感體悟其中某一字産生的徼和妙,正覺捕捉靈感靈悟。本頌念方法,主要以第一章爲主。其他章節也可以應用這一方法。但仍應以在第一章用此方法取得明顯確實的無爲驗證以後再進入其他章節或者其他經文中實踐。不宜好高騖遠,淺嘗輒止。願您心扉大開,真我君臨內天下,觀心得道。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丹道修真崎嶇路,似曾相識《駐雲飛》(2)
《修真九要》八:外葯了命
修真九要     (清---劉一明)
修真等級設定
青城派修真要旨

TAG:學習 | 意義 | 修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