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是如何讓城市中心區重煥活力和吸引力的?

倫敦,別號「霧都」,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近半個世紀里,倫敦進行了計劃色彩濃厚的衛星城建設、新城規劃、人口疏解和產業轉移。如今,這座大都市正努力實施「讓精英階層重回城市中央」的復興計劃。

在金絲雀碼頭,環繞四周的起重機與林立的摩天樓一道組成了倫敦的新金融城,滙豐、花旗、巴克萊等跨國銀行已落戶於此。未來幾年,倫敦綠地中心、鑽石大樓、摩根大通等項目也將漸次登場。這個曾經沒落的港口正發展成為倫敦新地標。

金絲雀碼頭鳥瞰

新金融城西北方向6公里外為肖爾迪奇區,這一區域與倫敦中心金融城僅隔2.5公里,原為重工業區和貧民區。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廢棄後,肖爾迪奇區得以「重見天日」,被地方和大倫敦市政府寄予厚望,希望發展成「未來矽谷」,並試圖通過加大基礎建設、減免稅收與租金等多重政策吸引科技企業入駐。

建設中的肖爾迪奇

與金絲雀碼頭和肖爾迪奇區相似,倫敦多地均在推進城市再開發,其中泰晤士河南岸最為集中,起重機與大本鐘、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地標隔河相望,成為南岸區域最常見的城市元素。

倫敦市區大興土木的背後,是當地政府期待的產業聚集、人才匯聚,進而帶動經濟發展、城市復興的願景。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對過去城市發展思路的修正。

1946年至上世紀90年代的幾十年間,倫敦進行了計劃色彩濃厚的衛星城建設、新城規劃、人口疏解和產業轉移。這一被視為世界城市規劃經典案例的新城計劃,解決了當時困擾倫敦的人口過分集中、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如今,倫敦的方案仍被多個國家及城市借鑒和效仿。

然而,回望當時的城市發展策略,有學者卻表示,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新城運動與「英國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解決環境污染、人口膨脹、戰後城市重建和戰爭帶來的失業、疾病、貧困等眾多問題,英國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運動。

彼時,作為政府主導下的國家戰略,新城建設在英國獲得了空前重視。在1946年後的20多年中,政府頒布了《新城法》和《新城開發法》,組建專門的新城委員會,制定了新城規劃的基本原則。

這股新城建設的熱潮,產生了14座新城,其中8座環繞倫敦,用來解決倫敦的城市問題,並計劃疏散150萬人口。

大倫敦規劃提到的內城圈、城郊圈、綠帶圈和鄉村圈四個圈層結構共佔地1579平方公里,面積為北京的十分之一,8個新城分布於鄉村圈,與綠帶圈共同控制城市蔓延、疏散人口和工業。當時的政府提出,新城規劃的目標是建設一個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平衡且獨立自足的新城,工作崗位需要來自多種工業渠道;新城不能是單一階級的社會,應該吸收各種階級和階層的人來居住和工作。

為促進人口疏散,政府規定服務業、工業企業不能進駐倫敦,而衛星城則會給予這些企業稅收優惠,並向遷入的人口提供住房等優惠政策。此外,倫敦開始出現大量宣傳衛星城的海報。在這種引導下,上百萬人口遷移到新城,去追尋更好的居住環境、更充足的就業崗位。

但早期的新城注重就業與居住的發展,忽視了購物、休閑娛樂設施的建設,這直接導致了「新城憂鬱症」的出現。

比如,因規劃經驗不足,哈羅新城經過長期經營後,人口增長速度仍然緩慢,到1978年12月底人口僅為7萬人,因為缺少豐富的城市生活且就業困難,出現了年輕人迴流大城市的現象。

即使問題重重,新城在一定程度上仍解決了大城市的用地緊張、房價高漲、交通擁堵、人口膨脹等問題。數據顯示,英國建設的全部新城安置了225萬人口,提供了111萬個就業崗位,吸納了包括寶潔、葛蘭素史克、賓士、奧迪等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企業。與此相伴,倫敦市區大量人口和工作流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倫敦的衰敗」,有學者指出。

在新城計劃實施的近40年中,因為產業和人才的轉移及宏觀經濟政策的失誤,倫敦內城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問題、就業問題、發展不均衡及諸如犯罪、吸毒等社會問題。

在柯南·道爾筆下,霧都最危險之處,莫過於東區。時至今日,東倫敦仍是貧民窟的代名詞,令遊客及英國本地人卻步。有學者認為,東倫敦和西倫敦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因於政府將有限資源輸出到新城,區域產業轉型不徹底,從而剝奪了東區的發展空間。

在倫敦,被時代拋棄過的區域不勝枚舉,比較知名的一處為國王十字區,毗鄰大英圖書館,距倫敦市中心3公里,區域內有兩座相鄰的大型火車站,聖潘克拉斯車站和國王十字車站。在維多利亞時期,國王十字區曾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從英格蘭北部以及蘇格蘭東岸駛來的火車川流不息,不僅向倫敦輸送乘客,更輸送煤炭、啤酒等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但作為工業遺產,長期以來國王十字區充滿了破敗氣息,小偷與酒鬼橫行,成為了倫敦知名的紅燈區,整個區域遍布毒品、低端夜店和艷舞俱樂部,居住者多為窮人。

1979年,面對破敗的內城這一典型的「英國病」,新上台的撒切爾政府奉行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策略,國家政策出現較大變化。《內城地區法》通過後,工黨政府宣布要將更多資源投入內城區域,以促進內城復興。

1980年,政府宣布新城委員會和開發公司至90年代前期全部解散,新城住房建設大量壓縮,以後任何新城擴展項目政府不予貸款,只由私人投資來進行。

這標誌著新城運動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英國走向終結。

歡迎回歸「國王十字」

一場深刻的城市革命在21世紀初的英國悄悄展開,這場社會運動的核心,即城市復興。其目標為:在社會各個領域和層面、在城市各個地方,進行不懈的實踐,令城市煥發生機和活力。

作為當時倫敦市市長的首席建築和城市主義顧問及「英國城市工作組」負責人,理查德·羅傑斯完成了一份題為《邁向城市的文藝復興》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被稱為「城市黃皮書」。其中將城市復興的意義首次提升到同文藝復興相同的高度。

羅傑斯在這份報告的前言中指出:「要達到城市的復興,並不僅僅關係到數字和比例,而是要創造一種人們所期盼的高質量和具有持久活力的城市生活。」

對於倫敦市曾經的發展策略,羅傑斯毫不掩飾自己的批判立場,他曾公開表示:「在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方面,英國遠遠落後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落後於西班牙的巴塞羅那,落後于丹麥的哥本哈根,大概落後這些城市20年。」

這份研究報告出台後,英國政府首次提出「讓城市精英階層重回城市中央」的城市復興計劃,希望在老城區再現新一輪繁華盛景。因此,回歸城市中心成為此番倫敦復興的主要特點之一,隨之而來的是連續數年高強度的城市更新。

現在從北向南途經國王十字區時,「歡迎來到國王十字街」的巨幅標語和遍布起重機的施工現場交相輝映,國王十字區已成倫敦市中心150年來最大規模的區域開發項目之一。

在這一區域,聖潘克拉斯火車站經過七年的整修與改造,耗費5億英鎊後於2007年通車;2012年,耗費5.5億英鎊的國王十字火車站改造完工,並與聖潘克拉斯火車站接通。加上原有的6條地鐵線路,形成了英國最大、最重要的綜合交通轉運站。

改造後的國王十字火車站

在國王十字重建區規劃概覽圖中可以發現,整個街區的再開發項目佔地27萬平方米,以攝政河為分界線,基於「交通樞紐帶動經濟」的目標,運河以南地塊主要用於開發辦公樓,住宅區與相關配套被規劃在運河以北。

羅傑斯主張的城市區塊應把生活、工作、購物、學習和休閑重疊起來的原則在該區域得到貫徹。

在這之後,路易威登、亞馬遜、臉書、環球唱片等知名企業及《衛報》《觀察家報》紛紛選擇入駐國王十字街。在集聚產業、彙集人口後,國王十字街散發出了可以與倫敦中心威斯敏斯特區域相媲美的城市活力,而這份活力也在持續獲得企業的青睞。

谷歌在英國新的總部大樓位於聖潘克拉斯火車站與國王十字車站的交叉口,距離兩個車站步行均不超過500米。這幢2017年剛剛投入使用的11層辦公大樓,可容納5000名員工。對於谷歌的入駐,英國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范慧勇表示,除去成熟的社區、完善的生態等天然吸引力外,谷歌入駐國王十字街可依託倫敦大學學院、劍橋大學(乘火車到國王十字街只需50分鐘)強大的人才儲備,以及大英圖書館的專利信息服務。

谷歌倫敦新總部內景

基於此,不難發現,城市中具有集聚效應的成熟區域仍是企業決定其市場行為的關鍵因素。

不少學者均表示,中心區域的更新對城市的整體價值是最高的,更新帶來的回報也最高。

此番城市復興運動在著力重建中心區域的同時,也在追求均衡發展,以期實現教育、媒體、科技、娛樂等產業在大倫敦全域內的百花齊放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這一點表現為除國王十字區外,倫敦還散布著大量如火如荼進行著城市更新的區域,例如位於紐漢姆區的奧運新城、肖爾迪奇區的老街路口。

倫敦,這座歷史名城,正在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讓中華詩詞萌發時代活力
抗衰老營養讓你活力奔放!
如何確保每一場戲都有活力?
全球活力指數中國入三強
你需要為你的素描靜物注入活力!——蔡日航素描

TAG:城市 | 吸引力 | 吸引 | 引力 | 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