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崩潰的原因與方法論錯誤揭密
經濟學理論方法論,是一個從事經濟理論的工作者必須要懂得的。但是,當代一些西方經濟學者,很少有強調哲學方法論的,相反,更多的是鑽進數學模型中而不能自拔,不懂得數學模型的運用,只是為了說明理論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反過來。數學模型越具體,就越缺乏抽象的特點,越不具有普遍性。我國當代一些經濟學者,既不重視也缺乏對哲學方法論的修養。為了促成中國學派經濟理論的形成,前段時間我專門寫了一篇關於《關於經濟學理論幾個方法問題》,就四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展討論。其實,此不僅對理論工作者是十分重要的,對經濟理論學習者也同樣重要,因為學了方法論,才能鑒別那是正確的理論那是偽理論,怎樣才能正確地應用經濟理論。
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部份之所以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完全崩潰,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理論方法上出錯。他們不對經濟運行過程作具體的分析,把經濟運行過程當作一個黑箱來處理,研究的視角是對黑箱的總量投入(輸入)與總量產出(輸出)的關係。例如,儲蓄與產出、貨幣政策與產出、投資與產出的關係等等。在微觀經濟學中,可以站在資本的角度,研究單個資本如何地通過投入,到產出利潤來研究問題。但是,在宏觀經濟中,單個企業越有效率,也就是說,所產生的剩餘價值越多,則總的生產與消費越不平衡。社會生產、交換、分配中的矛盾就越來越大。但是將社會生產、交換、分配運行過程都作一個黑箱,只研究總量的投入與產出,認為通過價格的傳導,經濟會自尋平衡,一切運行過程中的矛盾都看不到了。正是這種研究方法,使得西方宏觀經濟學無法理解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矛盾過程,平衡與不平衡的發生過程。
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就是這種方法的典型代表。弗里德曼通過研究美國一百年來的貨幣歷史,得出「通貨膨脹無任如何都是一個貨幣理象」就是這種將貨幣運行過程當作一個黑箱,只研究從貨幣政策的輸入,到經濟總量、通貨膨脹的輸出這種總量關係。先作假設,再用片斷的、有選擇的歷史事實來證明。其實,由於經濟現實十分複雜,任何一個假設,都是可以找到事實來證明的。事物真正的因果關係有可能完全相反,或者說是顛倒的都有可能。例如,物價上漲,有可能是貨幣的因素,也可能是非貨幣的因素。如果因為非貨幣因素而上漲,貨幣數量也必須要增加。那麼實證數據所說明的到底是因物價上漲引起貨幣數量增加,還是因貨幣數量增加引起物價上漲?這種完全顛倒的因果關係如何能通過總量的實證數據被說明?因此,被西方奉為經典的實證主義方法其實是違反理論抽象的基本原理的,也就是,說被片斷的事實所證實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抽象,而正確的抽象不被證偽才是真諦。
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是這種應用總量研究方法的鼻祖。但凱恩斯比後來的弗里德曼還是要好得多,因為凱恩斯總還是具體地分析過社會的投資、消費過程,找到了社會有效消費不足的心理因素。但是沒有分析社會的分配過程,有意掩蓋了社會分配上的矛盾。由於凱恩斯的經濟運行過程的分析不徹底,這就使得凱恩斯的由政府擴展投資的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暫時地緩解一些資本主義的矛盾。
有效的宏觀經濟理論,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對現實的理論抽象上。在微觀經濟中,商品是經濟運行的基本單元,而在宏觀經濟中,貨幣才是經濟運行的基本單元。只有具體地分析貨幣的運行過程,才能獲得對宏觀經濟的清晰理解。因此,我通常將《信用價值論》看作是一部宏觀經濟學的系統理論。因為它就是將貨幣看作是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單元,從貨幣的詳細運行過程分析開始,從而構建整體的宏觀經濟大廈的。從該書中也可以看到,所有的貨幣解決方案都同時也是宏觀經濟的解決方案。例如,貨幣的信用規律,既有能促使經濟的增長作用,也有當信用過度擴展產生通貨膨脹,經濟危機的作用。
貨幣的發行規律的運用、貨幣的價值規律的運用、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的二次調節、三次調節、四次調節與分配,每一步都是宏觀經濟的調節。試想,如果不詳細研究貨幣的信用過程,如何能夠認識與把握宏觀經濟?其實,沒有建立在對貨幣運行過程中的各種貨幣運行規律的把握上的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一朝就倒塌,這己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轉載請務必註明來自創源智庫!
《信用價值論》
《信用價值論》(作者:蔡定創,已經出版上市)。這是一部完全創新的理論邏輯嚴密而體系內容完整的宏觀經濟學系統新理論。對中國經濟奇蹟發生原因、歐美國家生產萎縮與經濟困境解救辦法、未來社會生產方式發展的動力等問題,都用創新理論給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解釋與解救應對新辦法。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