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辱罵「娘炮」,並不能讓人顯得陽剛

來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賈小凡

不一樣又怎樣

The same

央視的《開學第一課》引發眾怒,沒想到除了強制觀看、遲到並插播15分鐘商業廣告這幾個槽點之外,還節外生枝。

因為節目組邀請了幾位當紅偶像明星助力,不少家長和旁觀者感到不滿。

他們辱罵這些明星「不男不女」,指責央視的節目這樣做是傳播不正確的審美觀,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會讓下一代「越來越娘」。

網傳央視製片人的朋友圈裡,針對這些指責是這樣回復的:

我們也反感這些小鮮肉,可還是要硬著頭皮去跟領導請求,誰讓你家孩子就喜歡看這樣的

言語中其實也是存在著對這類明星的不屑,以及指責現在的孩子喜歡他們是家長教育的失職。

結果這場全國家長和央視之間的風波,莫名就圍繞「娘炮」男性開闢了一個新的戰場。

我們的社會,特別是年輕女性,受到日韓流行文化影響,近十年對纖細清秀型男明星的審美偏好,是不爭的事實。

女性的權利意識覺醒,伴隨著她們在審美消費上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在這股浪潮中,這些年輕的男孩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

一方面,他們在粉絲中可以呼風喚雨,就像高曉松談亞洲偶像文化時所說,享受著女粉絲對他們狂熱的追捧與保護欲。

一方面,他們又要承受著秉持傳統觀念之人毫不客氣的諷刺、調侃,甚至謾罵和侮辱。

像這次成了靶子的朱正廷,其實他只是這股潮流中一個很普通的個體,剛好趕上了集體發泄,就承受了許多來自網友的惡意。

這種對「娘炮」的斥責,並不止於小鮮肉明星。

它經常被擴展到生活中。那些體型纖弱、長相秀氣、比一般男生更愛打扮的男性,也統一被斥為「娘炮」、「娘娘腔」。它顯然不止是人們對娛樂圈現象的怨氣,而是長久以來觀念的衝撞。

陰柔審美的出現,本應當成為一種契機,推動社會學會尊重多元的選擇、多元的自我。

不管男人、女人,想打扮成什麼樣子,想以什麼方式展示自己的魅力,每個人都該有遵從內心的權利,不受別人指指點點。

即便對它保持警惕,也應該是基於這樣的理由:逐利的娛樂圈正在對這種潮流過分迎合,身處其中的年輕明星未必能從心所欲。這種審美不該成為新一種需要被刻意迎合的潮流,反過來束縛了

真正多元、自由的審美。

如今商家熱衷於讓小鮮肉代言彩妝,一窩蜂讓他們都走濃妝、陰柔路線

不過,每個人都有不喜歡某個男性或某類人選擇化妝、打扮自己的權利,很難有人做到完全控制住這種個人好惡,完全不產生任何偏見。

然而我們的輿論場中對「娘炮」的斥責,早已由個人好惡上升到了不由分說的價值判斷。

當一些人嘲諷、辱罵另一些人「娘」,他們在說什麼?

有人看不慣的」娘「,是長相精緻,在妝容和穿衣打扮上比一般男性花費更多心思,整體氣質偏」女性化「。

有人看不慣的」娘「,是身為男性卻舉止不夠豪放,比如動作扭捏,說話語調偏軟,情緒敏感豐富,等等。

這種觀念所推崇的男性該有的氣質,與以上特點截然相反:

長相硬朗甚至粗糙,通過外在形象散發荷爾蒙,性情剛烈豪邁,等等。

對哪種類型的外表有所偏愛和取向本無可厚非,但輿論往往理所應當地變成這樣的斷言:「因為他外在看起來這樣,所以他一定是個沒膽量、弱不禁風、扛不起事兒的軟蛋。」

問題是,從一個人或精緻或粗糙的外表,是否就能看出一個人的見識、修養、性格、道德等等多方面的品質?

如果能,那世間為何還存在「道貌岸然」、「人面獸心」這樣從生活經驗積累而來的詞語?

從外表女性化就推斷這樣的男生一定存在某種人格缺陷,那也太低估人的複雜了。這樣的斷言和謾罵,除了自以為是的刻板印象,沒有任何根據可言。

相應的,女性也受到這種「外表定人」的傷害——比如李宇春、曾軼可,因為長相和打扮「爺們兒」,就無端被嘲弄了許多年。當人們輕浮地喊她們春哥、曾哥並施以各種惡意,她們的為人和對待事業上的優點,僅因為這樣就遭到無視和否認。

後來人們要時間證明才知道,無論是當年長相柔美的張國榮,還是後來長相爺們兒的李宇春,他們應該得到社會怎樣的評價,和外表沒有任何關係。

人們開始了解,性別的行為規範是被規訓出來的。只要不符合傳統印象中男人和女人該有的樣子,哪怕你沒有做錯任何事,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可是真正決定一個人的為人和價值的,僅僅是一個男人臉上有沒有粉底和眼線,一個女人留不留長發、穿不穿裙子嗎?

停留在從外表判斷一個人的品格並肆意辱罵的思維,這其中體現出的反智和不成熟才是真正值得擔憂的問題。

除了在外表的個人選擇上進行批判,我們的社會還常常陷入對所謂「陽剛氣質」的執著,默認某些特質是「正常男性」必須擁有、或必須不能有的。它已經體現在對下一代教育的擔憂中。

在類似的新聞報道中,人們眼中小男孩引人擔憂的特點往往是這樣的:

遇事愛哭,說話細聲細氣,性格內向靦腆,不愛參加活動……

焦急的家長和老師們認為這些年僅六七歲的孩子已經遭遇莫大的危機,卻並未想著耐心引導,看到每個孩子性格中的閃光點:性格內向、心思敏感不見得就是容不下的錯誤啊。

對待成年男性,這樣的衡量標準更是變本加厲。

成年男性不能情緒豐富,不能心思細膩,遇事不能掉一滴眼淚,壓力很大也不能表現出脆弱,哪怕怕曬都不能抹防晒霜不能打傘……任何與所謂女性氣質相關的事情都不能沾邊,才能不負了鋼鐵直男的美稱。

我們對人的品格、品質評價的標準,是否正在變得單一化?好像只有符合某個與性別相配的標準,才算是流水線上合格的產品。

這和包容多元的現代價值觀,還有很大的差距。

更可怕的是,那種對所謂陽剛、男性氣質的誤解,正讓一些人洋洋得意。

去年曾經有這樣一則社會新聞引發爭議:在山東某企業的年會上,一位男性高管當眾抱起男扮女裝的反串演員後惡意撒手,導致對方重重摔在地上,卻引來滿堂喝彩。

或許他是在表達自己對「娘炮」反串演員的不屑,展示自己更為優越的剛猛與力量。可是在任何一個文明人眼裡看來,他明明展示的只是粗鄙而已。

這個摔完人還十分自豪的男高管,就像如今被誤解的陽剛氣質的縮影,好像男人的存在就是為了

展示力量和力量帶來的霸權

人們眼中的純爺們兒,越來越被理解為吃喝嫖賭,聚眾干架,抽煙喝酒,甚至打得老婆乖乖聽話……這些非常表層的東西,構成了某個人群中對陽剛和爺們兒的理解。

這被歪曲的陽剛,一定程度上來自性別規範對男性的嚴格要求:男人必須時刻以充滿力量和權威的形象示人。久而久之,這樣的性別規範被歪曲成了在任何事情上都無視別人的尊嚴,通過在他人身上施加權威來展示自己的強大,殊不知暴露的只是用粗鄙掩飾的虛弱。

可是當一個「傳統」的男人所屬的群體就是持這樣的價值觀,他也只能不停地用這種方式博得同類的認同,和在人群中的歸屬感。

仔細想想,在這樣的男權思想中,男人的自我又真的得到尊重了嗎?

家長對「娘炮」之風的擔憂,是害怕自己孩子的成長受到「歪風」影響。可是,與其問我們的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男人,不如直接問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

這幾年的新聞中可以看到,許多地方都開始推行有針對性的性別教育。比如2016年,上海曾推出國內首本小學男生性別教材,希望「讓祖國的未來擁有更多陽光、陽剛的男兒郎」。

想培養出積極向上、陽光勇敢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問題。然而人們深挖這本教材後卻發現,它裡面有些要教授的東西,並沒有必要拿性別區分。

怎樣把學習變成一種有趣的活動?

男子漢如何表達愛?

生活中要不要講哥們義氣?

為什麼要有投資和理財的意識?

人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員嗎?怎樣與自然界的同伴們相處?

正確的學習方法,優秀的品德,生活的常識,愛人愛己,這是社會的期待中每個孩子都應該長成的樣子吧。

事實上,如今與「刻板陽剛」越來越背道而馳的價值觀,正是這樣在衡量自己與他人的。

正在被人拋棄的品質,是素質低下,是不尊重他人,是虛偽、輕浮、不負責任,是任何能暴露一個人精神之空虛與骯髒的東西,它們絕非誰是男人誰是女人、化不化妝、翹不翹蘭花指能定義。

而與之相反,無論男人女人,與其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惡意滿滿,不如著眼於自身,努力克服人性的弱點,撥開社會的偏見,做更好的自己。

拿幾個小鮮肉去批判「少年娘則中國娘」,只是偷換概念——把炮火對準社會流行文化表層現象上的個體,不過只是宣洩民粹主義和極端愛國情緒的暴力罷了。

真那麼關心年輕人的前途,不如去問一問教育體系,問一問公共設施的建設,問一問社會的價值觀希望把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它是需要社會共同努力的事情,絕非痛批幾個年輕明星、嘲諷現在女孩子的眼光就能解決的。

此時看來,《海賊王》里的角色馮克雷雖然身為異裝癖人妖,說的卻是在現實中十分有力的大實話:

「走上男人之道也好,走上女人之道也好,決不能偏離人之道」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掙脫了性別帶來的不必要的枷鎖之後,所要做的不過是做個真正的「人」。


點擊圖片,報復平庸


推薦閱讀:

男士文眉真的就娘炮嘛?
??父母這樣做,小心把男孩養成「娘炮」!
娘炮誤國蔓延遊戲圈?斯坦福教授指出「玩遊戲會使人變娘」
娘炮不可怕,「純爺們」的優越感才讓我感到噁心!
好漢如何不娘炮 推薦韓國片《老手》

TAG:娘炮 | 辱罵 | 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