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路徑

廣義而言,科技屬於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工業革命至20世紀末,科技與文化分野日益深刻。進入新世紀,隨著信息革命的深入,文化與科技融合日益顯著,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人類社會有可能正進入一個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創新引致時代變革的新進程。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

開闢廣闊空間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科技促進文化產生新樣式、新產品、新服務以及科技活動、成果不斷豐富其人文內涵的互動過程。幾乎所有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都與文化藝術密切相關,其指向的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劉易斯·芒福德在《技術與文明》中,依據技術與藝術融合的過程,曾將機器技術體系的進化,創造性地劃分為三個階段:「赤裸裸反映功能」的始生代、「對偽藝術致敬」的古生代、「更積極審美享受」的新生代。「最後,創造出來的完美形式不僅能夠滿足實際需求,更重要的是……這些形式給人們的內心帶來寧靜和平和,帶來內心衝動和外界環境的平衡,這正是藝術的一種標誌。」

因而,可以說,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使得科技產品注入文化內涵、文化資源獲得創新表達,促進著消費、生產乃至社會方方面面的深刻變化。

?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促進消費升級。

文化藝術創意為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注入新價值,科技創新為文化藝術內容和服務帶來新發展,文化與科技在融合中協同共進,為消費者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高品質產品和服務。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促進產業創新。

眾包式設計研發、眾籌式資金聚合、分散式生產加工,使得個性化、分散化、社交化生產製造成為可能,產業技術流程、組織方式、價值創造等都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實現更低廉、更環保、更高效的生產製造。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促進城市再生。

智能化基礎設施、自動化交通運輸、創意化街區空間、生態化消費文化等將使得城市再度獲得勃勃生機,在更高效與更靈動、更富創造力與更具人情味之間獲得動態平衡,實現著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促進時代變遷。

文化與科技相互激勵,共同孕育出新樣式、新模式、新業態,促使著人類的精神需求得到無盡開發和持續滿足,推動著人本身的進化和社會的整體進步。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使得科技產品和服務在滿足人們極致化、個性化的基礎上,又激發出人們更深層次的審美化需求;也使得文藝類產品和服務在滿足人們體驗化、交互性的基礎上,又激發出人們更富創意的場景化需求。可以說,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正在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過程中,開闢出超越物質需求之上的無盡發展空間。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慧+」,

文化科技融合持續深化

互聯網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人與人、人與商品、人與服務之間的關係,智能化數字技術極大地改變了文化內容、藝術樣式及其生產創造、傳播分發、接受應用和社交互動的方式。想像力的實體化和物理世界的信息化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同向同步,人們的生活生產越來越依賴於數字網路世界。可以說,文化科技融合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生產方式和生態基礎。

>

>

>

基於IP的泛娛樂化。

泛娛樂化是基於IP的多領域共振型粉絲經濟,通過社交網路和直播、動漫、遊戲、影視等多領域,每個人的創意和才華都可以得到盡情釋放和發揮,並以病毒式的傳播在短時間內積累起巨量粉絲,獲得超高關注的流量。

>

>

>

基於移動音視頻的泛知識化。

隨著80、90、00後的崛起,主流受眾的聽說讀寫習慣已然變化,人們時間和注意力的碎片化正在成為新常態,短視頻、音頻分享、知識付費、網路劇、互動直播、內容電商等迅猛興起。

>

>

>

基於移動支付的泛金融化。

4G應用使得身份識別、位置確認、便捷溝通成為現實,催生出基於網路移動支付的網購、外賣、小微金融、網紅與視頻主播等,微支付疊加網路效應帶來的巨大現金流,使得理財需求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當然,超出償付能力的過度金融化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

>

>

>

基於產權分享的泛文化服務。

分享經濟的發展,使得大量沉澱的消費類財產轉變為活躍的經營性資產,在住宿、出行、知識、醫療健康等領域出行了共享食宿、共享單車、網路約車、付費問答、醫療分享服務等。

>

>

>

基於人格研判的數字化交付。

在海量信息爆炸的今天,為用戶篩選、甄別並在第一時間交付信息,已成為必然。為此,眾多信息門戶和app,利用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演算法等,及時向用戶推送個性化信息,實現精準交付。

>

>

>

基於場景帶入的沉浸化體驗。

利用裸眼3D、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觸感、渲染、智能互動等新興技術,為用戶在遊戲、影視、旅遊、消費購物、學習教育、工業設計等應用中獲得更極致、更完美、以及「比真實更真實」的體驗。

一言以蔽之,文化科技融合,帶來的不僅是便捷、有趣和高效的體驗,更是在重構著整個經濟社會。未來,隨著5G、物聯網(IoT)與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腦科學等新興科技的發展,將可能迎來一個智能化的萬物互聯、人機共生的時代。文化與科技的持續深度融合,將不僅體現在人類周遭環境的變化(如生產工具、勞動對象、管理規則、社會治理),也開始深刻地影響到人本身(如腦機交互、神經美學等)。

 

加快促進文化科技深度

融合的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正處於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交匯期,已邁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同時,「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因此,樹立文化自信和創新自信,促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創新,進而有力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

?  

一是強化應用研究與原創實驗,提升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策源力。

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新型顯示、3D/4D列印、智能纖維等一系列科技創新,都在快速而廣泛地得到應用。在美國,不少一流大學都擁有體現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技術應用實驗室,如MIT的媒體實驗室等。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部署文化科技領域相關實驗室、應用和驗證平台,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提供完善的實驗室環境。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規劃,在深度學習與人工智慧創意設計、5G應用及其社會影響、工業互聯網與創客的分散式製造、自動駕駛與立體交通分享經濟、便攜個體計量與移動醫療、智能纖維與可穿戴設備等方面部署一批重大項目。

二是強化創新創業與市場培育,提升文化科技創意產業的競爭力。

文化科技創意產業是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鼓勵和支持文化科技融合類創業團隊和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對文化科技融合類企業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待遇,探索研發加計扣除、稅收抵免、創新型政府採購等政策對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和企業的支持。鼓勵和支持相關企業和社會組織組建行業創新戰略聯盟,研究形成相應的技術標準、准入標準和服務規範等,為市場有序競爭和產業良性發展提供優良環境。應用科技創新消除「文化折扣」,逐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全球競爭力,講好中國的「創新故事」。

三是強化科技金融與金融創新,提升文化科技融合的金融支撐力。

加快形成支持服務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的科技金融生態系統,促進知識產權質押、文化創意版權融資、專業風險投資基金等的發展,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注入充裕資金和聰明資本。促進金融科技與新金融文化的融通發展,加強投資者風險教育,有序推動區塊鏈、虛擬貨幣、虛擬資產等的應用開發。充分利用各類先行先試的政策試驗,積極與國際化文化科技資本對接,為逐步減小文化和高科技領域貿易逆差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強化人才培養與激勵發展,提升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吸引力。

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化,伴隨學科交叉、技術匯聚和產業融合,需要對文理分科教育以及現行知識培訓體系進行反思和變革,探索培養文化科技雙碩士,促進文化科技融合類學科發展。健全學科建制,把文化創意產業需求與學科教育聯繫起來,在專業實踐方面強化創意性以及應用性的培養力度。注重文化科技融合青年人才和人才團隊的培育和發展,加強大師級領軍人才的發掘、集聚和引進,面向全球大力開拓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引入國際一流文化科技創意人才。

五是強化創新治理與社會應對,提升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親和力。

要注重負責任的研發與創新(RRI)理念的應用與實踐,加快促進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和體系的現代化,對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帶來的社會風險予以前瞻性應對,最大程度減少新技術、新樣式帶來的相關利益群體的不適感和剝奪感(如老年人不熟悉網約車等)。注重區塊鏈、擬態安全等技術的應用,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一個可追溯、可驗證、更加安全可靠的交流、交互和交易平台環境。在包容創新、寬容失敗的前提下,適時開展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與制定,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積極開展人工智慧知識產權、人機共生社會倫理等前沿研究和國際研討,確保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向著更人性的方向邁進。

作者:李萬,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本文原刊於2018年8月29日《學習時報》。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相關鏈接

李萬:

為世界科技強國加快集聚培育戰略科技人才

李萬:

中國晶元產業創新發展的五條建議

李萬:

思想「算力」:智庫「知識付費」的核心

李萬:

注重破壞性創新,推動開放式創新

李萬:

著力打造長三角創新共同體

李萬:

FM丨5G、基因編輯、新能源...2018還有哪些科技新進展?

李萬:

FM丨金屬氫、時間晶體,超出人類認知的東西還有多少?

李萬:

FM丨任意門、大腦插U盤,你選哪一個?

李萬:

FM丨克隆猴來了,克隆「你」還遠嗎?

李萬:FM丨

人工智慧、人類智能、人工智慧晶元傻傻分不清?

李萬:

三思薦書丨書評人工智慧(三)

李萬:2018這些科技進展值得期待

李萬:

2017年世界科技11大進展

李萬:新科技革命改變世界發展格局

李萬:書評人工智慧(二)

李萬:

書讀人工智慧(二):「意識」還是「演算法」?

李萬:書評人工智慧(一)

李萬:書讀人工智慧(一):「統一」還是「分化」

李萬:

發展人工智慧:大時代、大融合與大生態

李萬:

發展創新型經濟: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李萬:

文化科技融合:讓技術擁有美

李萬:

微信:「新生代」的審美體驗——文化與科技融合案例

李萬:

能源變革:大國崛起的戰略先導

李萬:

人創造了技術,技術演化出現代經濟

李萬:

超越有機智能:永生還是終結?

李萬:

250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創新變得如此重要?

李萬:

「互聯網+」的智庫:媒體化、極客化、智能化

李萬:

實施「非對稱趕超戰略」,打造科技創新「先發優勢」

李萬:

創新型經濟的新特質:新技術新能源新模式智慧眾創

李萬:

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影響因素

李萬:成果轉化,線性思維要不得

李萬:

貝爾納:提出「科創中心」的第一人

李萬:

技術預見,遇見未來更好的你

李萬:

科學學:產生時代思想的活躍地帶

李萬:

建世界科技強國亟需引領型技術預見——以交通工具領域引領型發展的初步預見為例

李萬:人創造了技術,技術演化出現代經濟

李萬:創新型經濟開啟智能時代

李萬:智能社會臨近:迎接文化科技大融合的新時代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推薦閱讀:

想要高質量睡眠?這「五不」你都不知道
什麼才是高質量的婚姻,說得真好!
學會高質量的獨處,才會有高質量的人生
天睿:用好這三款工具,幫你快速寫出高質量的文章
高質量的婚姻,這三點缺一不可

TAG:科技 | 文化 | 發展 | 戰略 | 高質量 | 質量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