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記二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是佛祖從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發起的。各位看官,各位菩薩,你能想像釋子托缽的情形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是否也能像世尊這樣,端正身心,認真對待我們應當做的事?
各位菩薩: 如果你是老闆,員工就是你的施主。到了公司是水貓兒,老闆是我的施主。對於醫生,病人就是你的施主。你若是教授,學生就是你的施主。如果你是學生,教授是你的施主。
我們外出打工,也是乞食,也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平和的心態!
到了家,做個採購跟包的吧。這些好像跟佛法無關,只是要我們先做一個符合社會規範的人。如果連人都要還沒有做好,學佛也是沒有意義的。
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人的思維活動是不相同的:
有的人,心靜不下來的人,心思不斷,比如抑鬱症,大腦思濾沒有停頓。他們一個是無思維無意識,一個是無序的思維狀態和意識混亂。(這就是無間地獄)。
正常人的思濾狀態有時沒有感覺,有時叫心亂如麻,有時是心如止水,當有需要思考時,會說:讓我靜一靜想想。心一靜下來,思路就清晰了。
學佛的人,初時心靜下來一點兒,會感覺到思濾,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靜得深的人念頭就一點點的少了,此時又有五蘊發生,嘛事都要有,反正是不得「清凈」。這須菩提也經歷了這個「不清凈」,這就是心不能降伏的表現形式。須爺向佛爺請教怎麼解決這個總問題。怎麼才能得到如來的「護佑和咐囑」?
上回書說了,這如來不是佛祖一人。佛祖說每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當修行者經歷了五蘊之魔後,光明相發生,這光明相就是自性,就是如來。光明相發生了,自然是念頭就斷了。這就是護佑和咐囑。
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做,才能把心安放好,不再生起各種念頭,得見光明自性呢?(這個光明是自性的一個特徵,也是所謂空性的一個特徵)。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是金剛經的第三品,存在這樣一個大矛盾。什麼?佛經中有矛盾 ?是的,佛經中充滿了矛盾。且聽我道 來。須爺問的是善男女,佛爺回答的是菩薩!是佛祖答非所問嗎?原來這菩薩與善男女是親戚,是一個人,可能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
善男女是遵守了社會規範的人,是心態平和的人!是實踐了弟子規的人!是遵守法律的人。我這樣定義這個善男女,你認可么?不認可,你就忙你的去。人,只是十二類眾生中的一類。這第三品中,只給出了十類,愣嚴經給出了十二類眾生。
你心態平和了,只是一個善男女,還不是菩薩。菩薩是什麼樣的人?菩薩是無四相的人。哪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這四相了,你就是菩薩,有這四相時,你就是善男女。
這樣,菩薩的定義就出來了,菩薩是無四相的人。菩薩具有階級性:比如學生,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有博士後,都叫學生。法華經中有一個叫初發心的菩薩。初發心者就是「小學生」。都可以叫「菩薩」,不能叫羅漢。
上回書已經說了這個相,那麼怎麼消除這個「相」呢?
方法只有一個,佛祖說了,就是布施。沒有別的方法。布施什麼?什麼是布施?且聽下回分解。
說說眾生。在一般的理解看來,這眾生,就應當是你我他,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小貓兒,小狗兒,還有什麼鬼呀神兒的,這些確實都是眾生之類。這些只是外在的眾生。對於我們學習金剛經而言,眾生的範疇不是這些。
金剛經所討論的眾生是「相」,是我們修學者內心的存在。上回書說到,讀經的過程中有一種」看電影「的現象出現,這電影中的內容,就是金剛經所要討論的眾生。這些個眾生,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無形的,有的是有色相的,有的是無色相的,有的是有想的,有的是無想的,也有的是非有想非無想的。這十類或十二類眾生的出現,應當是依次弟的,不可能是同時出現的。
許多人都說,這個金剛經是講空的,對的,金剛經是講空,但你還沒「有」呢!你空的是什麼?有什麼呢?這是先有後無,當有了「無」以後,再出現有,這是一個反覆的、交替的、長期的過程。所以有大德說,對執空者說有,對執有者說空。
對這個眾生的處理,佛說要「滅度之」。怎麼滅度呢? 心經說「觀」,你看著這個相應種類的眾生,觀它是怎麼樣的發生,它從哪來,它到哪去,最後看到它的消亡。你看著它消亡,就應當是對它的滅度。你觀不清楚,你就跟著它輪迴吧。
你把這十二類眾生都觀了,都滅度了,你就是觀自在!對眾生的滅度,就是利益眾生。
該下班了,我再嘚瑟幾句。前面有朋友說這是夢,剛才上面這位朋友引用釋子的話說這是虛妄,都對。這是一個過程,我們學習本身是要清楚這樣的過程是怎麼發生的,經歷了這個過程,結論就自然地出現了。如果只談結論,就是佛油子,就是口頭禪,這只是理上的認識。 過程最精,過程最複雜。愣嚴經說的五十陰魔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特徵是伴隨著光明相的發生而不斷發展的。這是事上的明了。當大光明相真正地發生了,這是什麼東東? 須爺問過佛爺,佛爺說這個叫《金剛經》(十三品),我會一點兒點兒地與各位菩薩、各位看官,慢慢地、向著這個目標移動。下課吧,希望你完成今天的作業:用一個小時,讀一部金剛經。
這第三品中,還有兩個矛盾點,今天簡單說一個。經中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各位看官,各位菩薩,你讀這金剛經時,注意到這個矛盾了否? 當然,在讀經時不應當做思考,但要知道,這裡有一個矛盾,滅度了無數無量的眾生,可實際上沒有眾生得度。.....究竟度了眾生沒有? 我以為可以作兩個方面的解釋,這個無量多的眾生是我們的「念」,是我們在凈態下不自主的思維狀態,不能說我度了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因為我們連自己還沒有度呢。這是眾生是名眾生的含意。
另一方面,你已經將這個「相」觀「滅「了,放下就是了。不能走過了多少路後還背著。滅度了一個念頭,我們的內心就清凈了一分。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也就是要讓我們內心清凈,不斷地積累這個清凈心,使內心的光明不斷地清晰起來。
我打字慢,原想將天涯中的文字搬過來,現在覺得還是隨手寫更方便些。如果發現我有哪些說的不對,不符合佛學原理,請各位菩薩指出,將不勝感激。因本人不是居士,對佛教術語也不太明白,也不懂佛教的規矩,有錯誤時,還請各位菩薩不吝賜教。目的只是希望與各位菩薩共同進步。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先說這段經文的矛盾。前面說了菩薩具有階級性,有初發心菩薩,有實義菩薩。我以為也有未發心菩薩。未發心是你現世沒有發心求智慧,也許多少劫之後,你就發心了。各位看官菩薩,你在修學過程中,心中還有相否?有相,你就不是實義菩薩。當你真正地通過滅度,通過布施,達到了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的狀態,你就是菩薩。
這樣我們可以理解「菩薩」所具有的特徵:菩薩心中無相,心中有相就不是菩薩。儘管心中有相不是菩薩,應當是善男女。
這裡我要說一個事。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此時世尊有相還是無相? 世尊有相,這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無相。如何融合這個有相無相呢?借用許多大德的一句話:入定是菩薩,出定是凡夫!出定的凡夫以平常、平等心對待社會,入定的菩薩觀眼前的各種相,滅度這些相,直到光明相的出現!關於這個光明相,有許多智者朋友質疑我,說,你這個光明相也是相,金剛經說空,你還說相。其實這光明相是一個客觀存在,她屬於不斷滅相。
這個光明中無相!這個光明中有相!
須菩提依據自己的修學體會,向世尊問法。怎麼做才能降伏修學者這個靜(凈)不下來的心。世尊講,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滅度心中的各類眾生,這眾生是無量多的,這是心中的眾生,只有修學者自己能知道這眾生,在外界來說,這眾生是虛妄的。在你的修階段過程中,這眾生又是存在的,滅度了就是了。滅度了這心中的眾生,你就是菩薩,滅度不了,你就是凡夫,就是善男女。儘管可以尊稱你為菩薩,但你不是實意菩薩。
現在許多人學佛,一說滅度眾生,一說利益眾生,張嘴就說,我念佛是要利益你們。這種說法不對。不對的原因是,至少,你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我們學佛的根本目的是要使自己的內心清凈。一切背離內心清凈的方法,理論和行為,都是與所謂的八正道相違背的,都屬於邪師的範疇。不管你是禪宗,凈土宗或者是是密宗的哪門哪派。除非,你默認你是邪教。注意邪師與邪教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需要嚴格區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祖說,你要降伏你這個凈不下來的心,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將心內的各種眾生滅度,第二個方法是布施。只這樣做就對了。如來就能夠對你「善護佑,善咐囑」了。
這裡所說的布施,不是錢財的施捨,不是送你幾部佛經,不是給你講這個佛學的大道理,也不是「互擼毛,嚇不著」這樣的無畏布施,而是基於六根的布施。
原來,這人與外界的聯繫方式,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通道完成的。你的心為什麼凈不下來,為什麼不能被降伏?就是因為這六個「剪徑的毛賊」搗亂造成的。只有你不搭理這六個毛賊,如來才會護念你,才會咐囑你。
一定有人會問:這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就不是布施了嗎?是布施,但這與世尊的教導有了一大截的偏差。失之毫釐,謬之千里。我們現在有許多的法師講法,忽視了這六個毛賊對修學者的嚴重干擾。注意呀,這樣的法師是邪師!再注意,這邪師不是邪教!這兩個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關於這個邪師,下回再說。
我想說說我對「邪師」的認識。
所謂邪師,就是沒有真正理解佛祖的意思,在講經的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對的地方。這樣的法師,就是邪師。這樣的邪師在不斷的講經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對佛經、佛法、佛理的認識和理解水平,逐步地積累六根種智功德。在法華經中,有一品叫法師品。佛說末法時期「邪師」多如恆河沙的意思,是不是應當理解成,講經的人多,但對佛經理解得更深入的法師相對少?
關於波旬,現在大部分人的理解,就是有這麼一個與佛祖對著乾的這麼一個人。所以這是一個關於佛法的壞人。這樣理解顯然與向內求法的要求不同。我理解,這個波旬,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自己的肉身!
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就是邪師!我就是波旬弟子!----
佛法的傳播,需要眾多法師的工作,而且是多少代人連續不斷地工作。
願解如來真實意!
如果只從這個第三品和第四品的文字結構看,這兩個方面根本就是不相干。實際上這裡有嚴密的邏輯關係。什麼意思呢? 當你滅度了無量的眾生時,你的內心光明就已經顯現!這個光明相是什麼?這個光明相就是金剛經,就是如來,就是法,就是自性。而這個光明相就是上述這些名相的主要特徵。此時你就是菩薩。
對這個光明相也是不能執著的,也要放下。放下這個光明相就是一種布施。
「不住」,是最有效的布施方法,有這個事件發生,不停留在這個事件上。我們有與外界聯繫的六個通道,不停留在這六個通道上,就是「不住色香聲味觸法」。這六個通道為我們帶來了無量多的外部和內部的信息,這些信息構成了一個人的完整的思維狀態(相)。這些狀態的本質就是我們心中的無量眾生。通過對這些狀態的觀察,觀察他們的發生髮展變化和消亡,就是對心中眾生的滅度,就是布施,就是對內心的清凈。
如果我們還做不到「不住」,一定會有一個現象,你會發現你在跟著「相」「流轉」。此時需要覺悟,這是一條漫長的路。
所以,」戒「就被提出來了。
說明:法,沒有辦法可以說清楚。如來,沒有 辦法可以說清楚。自性,沒有辦法可以說得清楚。這些東東叫「一有言說,終無實意」。只好退而取其次,用其特徵狀態---光明,來說明。這個光明是我們眾生都有的,但又很不容易見到的。但外在的光明,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但就是這個太陽的光明,也是很難表達清楚的,你可能不相信這個說法,你可以試試為太陽的光明寫一個說明性的文字。看看你能不能把這個太陽的光明,為沒有眼的盲人說清楚,這個太陽的光明是什麼樣。
經律論是佛家的三寶。經和律不是截然分離的。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不住於相。這個不住是修行路徑,又是金剛經中的戒。
戒有多種。五戒,八戒,菩薩戒,懷讓禪師歸納的清規戒律,為修行的人提供了安全保障措施。登山時,我們即要拾級而上,又要手扶護攔。經書是我們修學的路徑,戒律是我們修學的安全保障,相輔相成。初次登山時心中不穩,總要扶持護攔。習慣了每天登山,可能就不再需要手持護攔了。或可能根本感覺不到有護攔的存在。
這裡的 「不住」,就是我們獲得內心光明的護攔,每天行在路上,也就用不著想著「我不應當住了」。但,當我們違背了這個要求,這個戒,就會「一不留神走錯了道」。
這個不住又是我們獲得內心光明的方法。只有這樣做,才能滅去心中的無量眾生,才是真布施。
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心中的思量,放下心中的每一個念頭,站在更高的一個角度,觀察內心念頭的發生,發展,變化和消亡的過程。要知道,開始時,是觀察不到的,觀察不到的結果就是跟著這心中的念頭不斷地輪迴。此時,我們還看不到這心中眾生的」生滅」,跟著這無量多的念頭,也不知道走到了何方?
事實上,心中的念頭不容易放下,這心中的「我」就更難放下了。這是比登天還難的事,「只管走路,莫問前程」。
說說論。經律論是佛家的三寶。這第四品,經律論具足。"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我認為,這段經文就是論。
經,是我們修學的路。律,是修學路的保護網,世尊怕我們走錯了路,時時提示我們,哪些能做,哪些不可以做。論,是我們沿著這條道行走時,所能見到的風光。你在這條路上行走,見到了這個風光,就說明,你走的路徑正確,見不到這些風光,你就需要檢查一下,你走的路對嗎?是沿著世尊指給我們的路行走嗎?
佛祖與須同學討論,你問怎麼降伏這個凈不下來的心,給你講的這兩個方法,一個是滅度心中的眾生,一個是不住布施,你按這兩個方法操作,有什麼體會? 隨著修學者對自己內心眾生的滅度,我們的心一點點地清凈了,我們的心被放大了,我們內心中的天變得明亮且無邊無際了。
下回再說福德。
在社會生活中,衣食無憂是福。衣食無憂是源於我們的勞動,有的人勞動的收穫多,有的人通過是勞動,得到的收穫少。效率不同。有的人勞動的機會多,有的人勞動的機會少。大家通過向佛祖,向菩薩祈禱,以期提高收益率。通過禮佛,培植我們的福份。
親近佛法是另一種福。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個機會,不是所的人都有這個福。
內心清凈是福,這是更加難得的福。這個福,便是來源於我們每天的對內心中眾生相的滅度和布施。這個初步結果就是內心中光明相的發生。這個光明相的物理特徵就是,無邊無際,不顯念頭。這是心量,這個心量很大,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也叫十方國土,光明一片。這個就是根本福。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叫,我常有欲,以觀其妙,我常無欲,以觀其徼。這個徼,就是邊界,在這個光明相中,沒有邊際。
這樣一種狀態,就是如來對各位菩薩(善男女)的護佑和咐囑。這個狀態就是如來狀態。這個狀態就是金剛經。這個狀態就是突破「無明」狀態。
有菩薩會說,我沒有這個狀態,別著急,繼續滅度和布施(放下)心中的眾生,只管走路莫問前程,「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總有實現達到這個狀態的那一天。
事實上,金剛經到這個第四品時,對於須菩提的提問,如何降伏其心,世尊講完了。做到了,也就實現了如來對善男子善女人的護念和咐囑。
老禪和子們大都清楚,當我們無念無想時,我們的內心是一片光明。在這個光明狀態下,我們的內心無念無想,也是一種叫「無無明」的狀態。此時我們對時間的概念就消弱了很多。這個狀態就是所謂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狀態,也叫實相狀態。也可能是叫法身狀態。這就是空相。在這個狀態下,光明相 不生,不滅。此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此時是法相。法相也是要布施的。
當我們的心中有想、有念時,這個光明的狀態就消失了。如來入滅了。
在這個實相狀態下,沒有語言,沒有文字,沒有邏輯推理和分析,更沒有夢。這個狀態就是「如是我聞」。
推薦閱讀:
TAG:金剛經 | 金剛經佛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