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和心智,回歸健康的本質?
人類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叔本華
幸福的首要條件在於健康。
——柯蒂斯
俗話說:「健康是數字1,金錢、事業、名利、地位等都是後面的數字0。」 對於一個人而言,如果沒有健康這個1,其他條件再多也只是0。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所有的0都是健康1的擴展及外延。
因此,健康是所有幸福及快樂的根本。沒有了健康,說什麼都是奢望,又談何美好的生活?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健康身體的基石。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三章有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此句大意是: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這裡面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其中「味無味」,就是告訴人們吃任何東西都不要貪圖其味道。如果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總是品嘗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少吃甚至不吃,沒有節制的食慾,日久天長,就會偏食。
我們需要明白,人類進食的本質意義是為身體提供新陳代謝的營養物質,而不是去滿足 「口舌之欲」。
所以,我們在進食時候,就應該提醒自己:不管好吃或者不好吃的,有營養的就應該吃;不管葷食或者素食,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的就應該吃;我們是吃「營養」,而不是吃「滋味」。長期堅持這種自我提醒,就能幫助我們消除偏食不良習慣,逐步達到營養全面,膳食均衡,身體健康。
啟迪多元思維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弗列曼教授認為:「人們不健康的原因,心理因素佔了很大比例。」
心理健康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交往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點如下:
1、智力正常:這是人們學習、工作、生產、生活最基礎的心理條件。
2、內省能力:人生本來就是複雜多變的,需要有一顆平靜的心,不斷內省自己的狀態、思維及行為,認識自我的優缺點,發揮自己的優勢,並不斷改進自身劣勢;需要以無塵之雨洗滌心中的黑暗,才能立足於世。
3、情緒穩定和心情愉悅: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肌體功能的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外在行為可以協調一致,同時其行為受意識的支配;思維與行為也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思維與行為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雜亂無章,就應該進行心理調適。
4、良好的適應能力:人一生中會遇到各種環境及變化,所以,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般的非凡狀態,並且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表現優秀,重要的是能夠正確認識自我。
5、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生活在社會關係之中,就需要擅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僅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正心正舉
人們的健康狀態,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達到一種心智平衡的生活狀態:心與智之間的關係,心是主人、智是僕人,心生智,智是為心服務的,這是生命原本的設計。
心智生活讓生命回到心、找到愛、讓愛流動起來。
沒有心只有智,愛就是表面的;只有心沒有智,愛就會沒有方向感。只有達到心智平衡的狀態,愛才能回歸它的本真。
現在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卻是智成了心的主人,心處處受到智的約束。
情緒是心發出的,本來可以來去自如;但是現在智進行判斷後會說,正面情緒是好的,負面情緒是壞的,於是正面情緒來去自如,然而負面情緒來了就被壓抑了起來,藏在自己的身體里。這些壓抑的情緒在身體里,造成身體的緊張,身體緊張就讓能量流動不通暢了,能量流動不通暢了,身體就生病了。
從獨特的視角看問題,如果人們生病感覺到痛苦,說明情況還好,人們還擁有感覺;然而有些人會病得很重,甚至已經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已經沒有感覺了。
智管得太多就會有智無心,無心的人是麻木的,像個機器人,機器人只有程序卻沒有情感及感覺,現在許多人實際上活成了機器人。
正常人是什麼樣子呢?正常人是順其自然的、擁有感覺的,比如:冷了穿衣服、餓了吃飯、困了睡覺,然而生病到一定程度的人從這些角度上看都不正常、也不自然。
其實我們的身體經常比頭腦正常、也比頭腦更自然,頭腦反而經常是不正常的、不自然的。
頭腦時常會左思右想,如果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全部都交給了頭腦,期望頭腦會搞定一切,這僅僅是一個幻象而已。
比如吃飯,假如一個人平時一餐吃一碗米飯,然而有一次菜多吃了一些,感覺反饋已經飽了,可是頭腦卻說需要按習慣將一碗米飯吃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依靠感覺,還是依靠頭腦?聽頭腦的話,可能會導致多吃消化不良,吃撐的狀態在短時間內身體沒有什麼大反應;如果長時間身體處於吃撐的狀態,腸胃負擔不起了就會生病,而且容易發胖。
如果身體感覺困了而不去睡覺,因為頭腦發出命令說,還有報告需要趕寫,寫完了再睡;等真正寫完了去睡覺時,可是很可能卻睡不著了。
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們如果不聽從身體的感覺,身體也不會聽從自己的頭腦了。
撥迷見智
健康需要達到一種身體與心靈的合一,是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及物質。
開啟自在之門
人的一生,就是心智不斷成熟、不斷改善的過程。
心,和管理情緒與直覺的右腦有關,是人們的非智力因素;
智,和管理邏輯思維的左腦有關,是人們的智力因素。
如果人生一帆風順,條件很優越,反而不利於心智水平的提高;人生的挫折,是人的心智提高及飛躍的機遇。
有地位、有財富,不如自己身心健康;要身心健康,就需要有個好心智,因為心智是人體的司令部,心智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身體其他部分的效能。
心智生活的最佳境界是:人們進入具有成就感及自豪感的大腦愉悅狀態,面部泛著紅光,渾身血脈暢通,思維靈感頻出,身心和諧,自然就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
推薦閱讀:
※基因課 bioconda 鏡像邀你公測
※給年老者輸入年輕血液真的可以延緩衰老嗎?
※用一隻螃蟹告別這個秋天——女孩是不是要少吃螃蟹?
※人腦之所以大是因為…社交?
※#生物多樣性#3【植物競爭力增強不一定削弱其防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