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在學習上花了很多錢卻依然不盡人意?

為什麼你在學習上花了很多錢卻依然不盡人意?

1 人贊了文章

在我離職之後,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我在學習時間管理方面的課程和書籍。我想改變自己每天並不規律又很混亂的生活方式,想成為「高效能人士」,幻想一切變得井井有條,可以輕鬆應對每天的工作,可以像超人一樣做別人做不到的事並實現人生逆襲。而這些課程、方法就是我逆襲的武器。在每次學習之後,我也偶爾做到過,甚至長期做到過我想像中的「高效能人士」。可不知為何,混亂總是捲土重來,改變總是難以持續,我每次學到的知識,方法在課程結束之後的一段時間必然會失效。

我還是不能夠每天堅持早起,依然浪費大量時間去刷社交媒體軟體或者追劇,每天要做的事仍然會一拖再拖,提前制定的計劃也總是不能按時完成...那些新學的方法並未在我身上奏效,因為我壓根就不會去使用它們。光是想想那些複雜的步驟,我內心就已經放棄了,畢竟每天的時間都那麼寶貴,如果光是操作這些步驟,一天基本不用去干別的事了。只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時,總會感覺良心深深地不安,不忍心結束這混亂無意義的一天,責備自己怎麼總是管不住自己,總想做點什麼讓今天變得有意義一些,想了又想還是忍不住刷起了社交媒體軟體。

這樣的日子讓我感到無比焦慮,對我而言緩解焦慮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繼續報名一些「速成」課程,比如七天學會一項技能,二十一天養成一個好習慣,一個月變成某某領域的專家這類的課程。這些課程帶給我希望,學習這些課程也讓我感到快樂,因為我知道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做的越多,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會踏實一些;還有一種就是維持現狀,繼續刷社交媒體軟體或者打遊戲等等,沉浸在遊戲里可以讓我暫時逃避現實的無奈。就這樣,我在「焦慮—上課—拖延—焦慮」這個循環裡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一件事之所以來來回回,是因為這個局裡沒有解決方式。除非你能看透這個局,破局而出,才能停止這種輪迴。

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我開始意識到,如果學習對你無效,那你學習再多也不過是無效的積累。這種積累可能包括但不限於:看到乾貨文章會收藏,看到暢銷書會買,為了健康去跑步,加入各種讀書會,學習速成課程等等。積累本身並沒有錯,人生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從我們一出生,便開始積累,積累情感,積累學識,積累人脈,積累財富。可是,大多數人的現狀是,點贊收藏的文章,沒有時間去消化;買下來的書,都躺在書架吃灰;因為工作忙或者天氣原因輕易放棄了跑步計劃;參加讀書會和課程,也往往是有頭無尾。這不是學習的積累而是收藏,你點贊收藏的文章和買來不曾翻看的書籍就像你家裡的新華字典。你擁有新華字典,不代表你認識裡面所有的漢字。你可能只是因為一時地心血來潮而去跑步,去閱讀,去學技能,但是它們的結果都不會立竿見影,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會看到巨大的效果。時間會淘汰不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多人都會在年初制定新年計劃,往往過了一月份就把這個計劃忘在腦後。

下面有一個假設,請問是否成立?

有人告訴你吸煙對身體不好,那麼你就會馬上停止吸煙。

你去參加管理培訓課程,那麼你將立刻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有人教你一件事正確的做法,那麼你就不會做錯。

你知道理財很重要,那麼你就會去理財。

如果你認為以上假設都不成立,那你就應該會明白課程對我們沒有效果,不是表面上能看到單一的因素。還有很多背後看不到一些因素所影響。

不重視學習者差異

比如,同樣學習一門課程,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效果,因為他們的起點不同,他們的認知能力不同,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同。授課老師往往是名師,某個領域的專家,或者是有過人之處的人。很多問題在這些人眼中不是問題,很多困難在這些人身上也不足為談。可是對於基礎比較差,認知能力不高的人,往往是難以逾越的。這些名師一定不會為這些問題所困,他們太優秀了,優秀讓他們做什麼事情都得心應手,他們體會不到你為何會被一個簡單的問題所困擾。人與人之間,會因為種族,文化,性格,價值觀,成長環境等因素產生諸多區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也會大到超乎你的想像。你也許知道馬雲是怎麼成功的,但是你沒辦法通過複製馬雲取得同樣的成功?一件事,有沒有機會做成,需要從2個方面進行評估,第一,有人已經把這個事做成了,第二,你的能力,資源和這個人差不多,才有一搏的機會。大多情況,比較難的是第二點。另外,很多人成功的原因並不像你看到那樣簡單。他們說的成功因素,大多是想讓別人知道的,並不一定是直接影響他們成功的關鍵。你知道很多企業家白手起家,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你他們白手起家時,擁有什麼樣的人脈資源, 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大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並且是高盛董事親自接待的。 任志強不會告訴你他父親是曾經的商業部副部長,王石的那些自傳更不會告訴你,他的前老丈人是當年的廣東省委副書記。這些人都是很成功的企業家,他們取得今天的成就足以證明他們自身的偉大。不是說白手起家多難,有無數的人白手起家成為非常優秀的人。只是想讓你明白,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非常複雜,並不僅僅是你看到的單憑努力就可以實現的,努力只是獲取成功的一條途徑,除此之外還需要更多其他的因素。當然,好的資源背景會讓他們成功更容易,但是沒有這些資源背景,這些人一樣還是可以取得巨大成功。很多課程的老師身上有那麼多光環,並不一定是他所教授的內容所成就的,而是有太多太多你看不到的過人之處。

互聯網的發達讓知識的成本變得極低,當你獲取知識,並不代表知識就有價值,只有在你把知識運用之後,它才會有價值;你不會馬上就學會一項技能,而是要經過很多練習,熟練或者養成習慣以後,才算真正學會這項技能;你知道該怎麼去做,卻也有可能會選擇不去做,也許你不想改變,也許你只是不想努力;無論你想獲得新習慣還是想要丟棄舊習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你學會了一項技能,你仍需要一些工具輔助你做的更好。想讓一門課程對學習者產生效果,首先要找到學習者不同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學習者的知識差異,技能差異,動機差異,習慣差異,環境差異,溝通差異。只有了解這些差異,並且解決這些差異,才能讓學習者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

成功的學習體驗,不僅僅使學習者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更應該讓他們去運用這些知識做更多的事。有些學習,不僅僅是知識層面,而是需要培養和訓練來掌握一項技能。不光要知道如何達到學習成功,哪些會導致不能學習成功的因素也要考慮在內。改變是很難的,必須要先放棄固有的模式和習慣,因為這是改變過程的一部分。必須有支持學習者的環境,讓學習者有機會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有些時候,可能不是學習的問題,而是溝通問題。

知識不能解決場景問題

市面上的課程或者書籍,會給你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我認為有效的學習,應該是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一個答案,往往只能解決一個問題。而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答案。老師的答案不一定是你的答案,因為你們處境不同。在今天,串聯起一個又一個知識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場景問題。 你要學習什麼?答案就在於你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過去每個行業相對獨立,行業發展緩慢,你在大學學習某個細分領域的相關知識,畢業後從事你所學專業的相關工作即可。但是現在是一個高速發展,多領域跨界的時代,你的工作內容已經不僅僅局限於你所學專業,而是要調用更多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哪怕你做自媒體創業,也需要很多跨領域知識,比如你要理解心理學去抓痛點,爽點,癢點;要理解傳播學改標題;要知道如何高效寫作與搜索素材;還需要美術知識幫你選擇合適的版面設計;如果你不是圖文類而是視頻類創作者,你還需要學習如何拍攝視頻,如何布光,如何設計分鏡頭,如何剪輯,可能還會涉及到後期視頻特效,字幕添加,配音等等。如果你把所涉及的相關專業全部去學習的話,可能會花費很多年的時光。

那應該如何去學呢?答案就是:帶著問題去學習。假設你要拍攝一條短視頻作品,拍攝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列成你的問題清單,然後去為這個清單尋找答案。你不需要學習心理學全部內容,也不需要去學習全部美術課程。你只需要學習能夠幫你完成拍攝這條短視頻作品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即可。帶著問題學習就像吃自助餐,明確哪些吃的是自己的最愛,哪些食材是稀缺的,哪些食材是最有價值的,然後儘可能多吃;不愛吃的,便宜又普通的食材盡量少吃,這樣最划算。

帶著問題去學習讓你關注點更少,進步更大,是更少而更好的事;帶著問題去學習,學習目標更清晰,不會在知識的海洋里迷路,問題就是他的方向。帶著問題去學習,反饋更及時,問題就是他的試金石,他很清楚知識是不一樣的,哪些知識威力巨大,哪些知識是有用的;帶著問題去學習動力更強,他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儲備也不是為了收藏,而是要解決問題改變現狀的。

追求速成和完美

學習效果不理想,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無論是課程的設計者還是課程學習者,都在追求速成的效果。如果一個課程需要花費你幾年時間去學習,那麼你還有動力去學習嗎?我們都知道1萬小時理論, 格拉德威爾在暢銷書《異類》中寫道: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大師的必要條件。」1萬小時理論並不是完全正確,因為行業不同,需要練習的時長是有分別的,可能不需要1萬個小時,也可能遠遠超過1萬個小時。但是格拉德威爾有一個觀點是對的:任何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行業或領域,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或成為業內領軍人物,都需要付出許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學習也是一樣,不是讀了一本書,或者上了一門課程就馬上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能這本書給了你啟發,這門課程會帶你入門,但是還遠遠不夠。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剛開始積累的時候,不會有太多威力,但是積累到一定程度達到某個臨界點的時候,威力會呈指數級爆發。人們渴望及時滿足的天性,總是希望在積累沒有達到這個臨界點的時候,讓威力爆發。所以他們會去追求速成課程,希望花費最少的時間去獲得最大的效果。但是,有些階段就是無法馬上跨越。比如你想開車上路,肯定要先是一門一門去考駕照,誰都沒辦法今天懷孕明天生產,從卵子受精到嬰兒出生,大概需要40周左右,這個階段是無法跨越的。但是我們非常清楚,你在一件事上花費的時間越長,從這件事上得到的收穫就越多。你考駕照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但是等你學會開車以後它會帶來給你巨大的便利性。你花幾個月時間去培訓自己一項工作技能,這項技能在以後的工作中帶給你的幫助也一定值過你所學技能所花費的時間。

我們很容易實現短期目標,比如日或者周工作計劃甚至月度工作計劃,但是年工作計劃就不會那麼簡單了。因為時間跨度越長,不可預期的事情就越多,生活總是充滿各種意外和不確定性。有一種失敗,就是半途而廢。而我們半途而廢的很多事情,大多是因為這些事情花費的時間太長。比如我們計劃每天晚上準時去跑步,如果期限是一周,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堅持下來。如果期限是一個月,就有很多人堅持不下來了。因為時間越久,失敗的風險越大。可能在某一天,你會因為什麼事情沒辦法堅持,因為這一次放棄,可能後面都會放棄。因為人都喜歡追求完美主義,一個月每天去跑步是完美的,一個月有一天不能堅持下來和一個月有很多天不能堅持下來沒什麼區別都是不完美的。追求完美主義做事會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壓根不去做,等到自己可以完美地做好的時候再去開始,是典型的拖延症;還有一種就是只要在做這件事過程中有一個不完美的點出現,就極易放棄。這種追求完美主義的人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完美主義,而是內心非常脆弱的一種人。完美主義只是他們害怕失敗不去做一些事情的一種借口。因為只要做事,就會有失敗的可能,所以他們不願輕易開始行動,做事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他們不是直面困難,而是選擇逃避。這樣的人對所謂「做好」一件事沒有事實依據,完全憑空想像。因為他們不懂怎麼做好一件事,所以他們往往不現實,因為他們不現實,所以他們總是要求太高,因此總是做不到,所以總是很受傷。沒人能夠所有事都能做到完美,我們最多只能做到接近完美。所以,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需要時刻忍耐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否則事情根本無法完成。

追求數量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知識如何獲取,而是如何篩選。因為我們每天都被大量低質,低效的信息內容包圍,我們關注的公眾號每天發布的文章內容相當於一本書的內容。如果我們全部去閱讀,必然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這些內容質量差次不齊,涉及範圍也及其廣泛,完全沒有必要逐一瀏覽閱讀。有時候,「多」比「少」要更麻煩。因為多,雜不成體系,很難吸收。而少,可以專註,可以吃透。我們想去學攝影,打開攝影的學習頁面,會有無數的相關課程,你不知道應該去學哪一個。首先看講師,如果這個講師,一直深耕在這個領域,是這個領域的權威,那就選他。比如,你想學時間管理,選鄒小強,你想學PPT,選秋葉,你想學文案,選李叫獸。而有的講師,頭銜可能一堆,每個頭銜都大的壓死人,但是沒有深耕這個領域,可能他這個領域專業性相對不錯,但是這不是他的主戰場,不是他最擅長的。比如,你知道馬雲,馬化騰都是搞互聯網的,王石,潘石屹等是搞房地產的。但是有一天馬雲搞了房地產,或者王石搞了互聯網這一點都不奇怪,但是你還會買單么?也許會,因為他們從一個行業累積的經驗和名氣,是完全可以轉移到其他行業的。但是,房地產一定不是馬雲的強項,互聯網也不可能是王石的強項。名氣大了可以做很多事,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作為學習者我們一定要學他們最擅長的。第二,看課程大綱目錄,看這些內容是否可以解決自己現階段所遇到的問題,是否是自己現階段需要去學習的,這些內容是羅列在一起,還是被作者整理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單一的知識解決不了太多問題,只有這些知識成為一個體系,才可以解決大多問題。最好的學習是學習思維,公理和規則。不要去學乾貨,所謂的乾貨,就是作者提煉出來的精華。這些最好自己去摸索,只有自己總結摸索的,才是對自己有效果。第三,要有極度透明的開放心態,但也不能過分迷信課程效果。只有極度透明的開放心態,才能完全的接受課程,在學習過程中不質疑,不抵觸,不抗拒。當你學完之後,也不要過分迷信,認為它無所不能。首先所有的知識都有兩面性,有時候知識和知識是相斥的。比如在投資領域,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是以穩健著稱的,他們會把資金放在一支股票很多年,取得豐厚的回報。但是他們不是唯一正確的。穩健風格的對立面是激進的風格。激進風格的代表人物是索羅斯,在一個時間點,把大量資金投進一支短期看好的股票,獲利之後迅速撤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任何一種知識,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它不足的地方。查理.芒格曾經說過,你只有知道一個知識何時失效的時候,你才配擁有它

過多的步驟,也會增加了執行的難度。如果不能完全執行,效果也就無從談起了。在我剛接觸時間管理的GTD方法的時候,第一步「收集」就難倒了我。為了把大腦從那些低層次,希望抓住一切事物的意識中解救出來,你必須百分一百地收集一切「未竟之事」或者至少決定去做的事,以便讓自己達到「心靜如水」的無壓高效狀態。所以我把自己想到的一切要做的事都記錄在我的滴滴清單里,我的行動清單記錄多達上百條,而且這個數字每天都在增加。這些記錄讓我變得更焦慮,我無法聚焦下一步行動應該做哪件事。因為我忽視了保證這個階段成功的一個因素,那就是要定期清空收集工具,否則它就完全變成了裝滿雜物的倉庫。為了解決我的焦慮,我清空了滴滴清單里所有的待辦事宜記錄。而是以周為單位,重新根據自己的執行能力去收集本周需要完成的任務,並把每周日定為清空以及回顧行動清單的日期,培養自己每周都要定期清理行動清單的習慣。為了能讓自己更好的完成,在開始的幾周,我刻意減少自己每周需要執行任務的數量。而GTD工作法不僅僅只有「收集」一個步驟,後面還有「理清」,「組織」,「回顧」,「執行」等步驟。不是每個人都能一下子就掌握每個步驟。對我而言,光一個「收集」階段,就需要我花費很多時間去練習和掌握。當我熟練掌握「收集」以後,才會去練習下一個步驟。如果我一下子就去應用所有步驟,可能每個步驟的會差強人意,反而令我更糟糕。

印象筆記也是我最常用的一個軟體,平時我有什麼靈感,會馬上記錄在上面,我把它當做我的資料庫。無論是學習筆記,還是平時收集的一些文章,我都會存放在印象筆記上面。我曾經看到一個高手,印象筆記的筆記分類足足有100個,他用印象筆記來打造他個人的知識體系。於是,我也在印象筆記裡面創建了十多個大的筆記分類,每個筆記分類下面又有很多子分類,然後在不同的分類下面做不同的筆記。很快我就不喜歡用這個軟體了,因為我使用這個軟體的初衷就是便捷,可以隨時隨地去記錄。而現在,我只要打開這個軟體,看到密密麻麻的分類,首先去思考我應該記錄在哪裡,然後去找大分類,再找小的子分類,再去創建筆記,繁瑣的步驟不僅降低了我的效率,還讓我對記錄這件事產生了抗拒。於是,我把我不常用的分類全部刪除了,最後只剩下4,5個分類,而這些已經完全可以滿足現階段我的日常使用。所以,在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少」比「多」更好,多去做那些少而更好的事。

哪些是少而更好的事?

在信息爆炸時代,相對於一個人「學習—思考」的單機學習,「組隊學習」是一件少而更好的事。過去一定是自己完全學通了,大徹大悟才出來教別人。100分的人教5分的人,老師站著講,學生「跪」著聽;信息時代,是一群60分的人互教互學,共同成長。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缺少老師,而是缺少一些在學習道路上和自己志同道合,並肩作戰的同學,朋友。「再多一份」背後就是一群熱愛學習,有著各色背景經驗的人共同組成學習集體。沒有誰天生完美,也沒有誰知曉世間所有的答案。但是當我們凝聚在一起,個體能力就會被指數級放大,這就是螞蟻和蟻群的差距。「再多一份」是積累,習慣養成是積累,刻意練習是積累,知識管理是積累。和你一樣,「再多一份」也在成長,需要你的關注。此刻,在中國某處。你以後的一個朋友,跟你在同一分鐘,關注了這個聚焦於個人成長的賬號。我想,你已經準備好了。歡迎,願你有所收穫。

推薦閱讀:

關於建立學習小組的想法
在這個尷尬的年紀
從全班倒數第二到翻譯英文原版書,天知道我都經歷了什麼?
「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遺憾帶來的思考

TAG:時間管理 | 個人成長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