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意識體系的普適模型

尋找意識體系的普適模型

來自專欄意識解密1 人贊了文章

人的認知體系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如何實現對事物之間錯綜複雜關係的認知的?霍布斯認為人是用加減法來理解世界的,休謨認為人是因為習慣才建立對事物的聯繫性認知的,孔狄亞克認為一切心理過程都是由感覺轉化而來,康德則顛覆性的認為事物的發展符合主觀意志規律……在神靈依然主導著歐洲精神世界的年代,這些哲學家們提出了他們獨到而犀利的見解。然而,受制於當時自然科技研究水平的限制,他們的探索沒能夠更進一步。

進入近現代,價值和認知理論體系研究開始大量出現,伯納德·巴爾斯提出了全局工作空間理論,虛構了認知的一種可能表現結構;亞伯拉罕·馬斯諾提出了人的動機理論,展現了人的內在需要的層次關係;丹尼爾·戈爾曼剖析了情緒的各種表現,提出了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良方;古斯塔夫·勒龐研究了群體行為的典型特點,同時認為群體行為本質上不同於個體行為;戴維·邁爾斯闡述了人類社會關係的方方面面,細緻解析了人們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影響他人;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了雙院制決策思想,人有兩套系統,一套進行快速響應,而另一套則進行深度思考,並嘗試解決問題;羅伯特·西奧迪尼給出了人的影響力因子,並呈現出了人在認知和行為上的很多固有特色程序;雷·庫茲韋爾認為人的思維是由數億個模式發生器所決定的……

在這些不同角度,不同模塊的拼湊下,人的認知問題似乎越來越清晰了,很多心理現象可以進行「客觀」的解釋了,甚至因此而催生出傳播學、營銷學等眾多基於意識研究的大眾實踐科學,然而,這就是全部嗎?

對於一個待定的系統來說,要進行研究,一般有兩種切入角度,一是從宏觀角度來分析,由於這種方式的尺度較大,因此界定的問題往往比較抽象,從而較難以結合實際來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另一種是從微觀角度來分析,這種方式的尺度一般比較狹小,因而容易使得研究的層次較為片面,無法把握總體規律。那麼如何兼顧這兩方面的短板呢?一種簡單而粗暴的方式,就是系統梳理從微觀到宏觀的代表性問題,如果研究成果能夠解析所有的這些代表性問題,那麼就能夠一定程度上驗證成果的有效性。本文的附錄列舉了與意識高度相關的100個問題。

如果再回頭來看已有的各種意識或認知理論學說,就會發現一個讓人非常無奈的事實,目前仍然沒有一個理論體系,能夠同時回答所有這些問題,並串連起這些問題的背後邏輯,形成一個統一且完整的解析方案。有一些理論偏向於總體認知架構,但較難以同具體的實際問題深入結合起來,也無法構建起對具體問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人的認知體系是如此的龐雜,表現是如此的豐富,人類幾乎所有的知識都脫離不開這套系統的影響,以至於認知系統就像是一個無底的黑洞,它可以包容和吞噬一切,而想要窺探黑洞的內在和本質,似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普適的關係模型,既能夠呈現認知和價值的底層邏輯,同時還可以對所有上述基本的認知和價值問題進行細緻解析呢?

意識與認知問題是人類腦科學領域的重大謎題,它既神秘又奧妙無窮,之所以如此,源於人的神經系統的無比複雜性。當前高速發展的腦功能連接圖譜計劃,使得神經系統的神秘性不再,神經中樞的內在聯繫性也逐漸清晰的展示在了人們的面前,而意識和認知就寄生在這個系統組構當中,其邏輯也必然與神經系統的內在交互規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理論上來說,一種普適的認知與價值模型是存在的,隱含的問題在於,這個普適的模型的複雜度到底有多高,它將以怎樣的姿態呈現。[1]


【附錄】與意識相關的100個問題

1.意識活動來源於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是動物所獨有的,然而植物雖沒有神經系統,也能茁壯成長,也能適應環境,植物也是鮮活的生命體現。既如此,動物為什麼需要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本身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2.動物作為一種生命體,其保障整個機體內部體系有效運行的邊界條件是什麼?機體是如何維繫並保障這些基本條件的?

3.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它隨時接收著體內外各種刺激信息,如果缺乏信息的輸入,大腦還可以工作嗎?如果長期缺乏信息的輸入,對大腦會造成什麼影響?

4.為什麼一件新衣服剛穿上身時會有些不舒服,穿了半天之後就沒什麼感覺了?為什麼皮膚受傷腫痛時,輕輕一碰就會疼痛難受,即使隔了半天依然這樣敏感?這種不同的敏感度反應對身體調節有什麼意義?

5.觸覺等直接接觸性感覺系統能夠採集刺激源的感覺信號,單純基於觸覺系統能否形成對一個未知刺激物的形狀、大小、質地、顏色、硬度等屬性認知?形成對一個物體的基本屬性認知一般需要用到哪些感覺系統?

6.當被不明物體刺傷時,我們感覺到的是自己的傷痛部位,但為什麼被開水燙傷時,受傷的同樣是自己的身體,可是認知系統卻同時告訴自己,那是開水造成的。為什麼後者會將受傷認知關聯到一個外部事物上面,這種認知邏輯是怎樣形成的?認知刺激源的屬性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7.不同的動物有著不同的感覺系統,有的只有基本的觸覺能力,有的視覺不發達而聽覺發達,而對於人類來說,則擁有視、聽、觸、味、嗅等較為完善的感覺系統,如此眾多的感覺系統對於人的認知體系來說有什麼意義?假如少掉一樣感覺系統,人的認知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8.人的視覺接收的最基本要素是光波,可為什麼經視覺系統處理後,人具備了認知當前畫面或場景中各個事物的能力?視覺系統是怎麼把各個事物的特徵形象組織在一起,並能有效的區分開不同的事物的?

9.早期的動畫片中的事物大多都只有簡單的輪廓,與實際中的事物形象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會什麼人們依然能夠快速看懂並理解這些輪廓畫?

10.為什麼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親眼看到的東西為什麼會比親耳聽到的東西感覺上來得更為真實?

11.為什麼聽到狗吠會想起狗,看到羊會想起咩聲?人是怎麼將不同的感覺系統的信息整合在一起的?這種組合對認知意味著什麼?

12.視覺系統在掃視環境事物的時候,為什麼有些特徵會吸引人的目光,比如運動的物體,比如異性的面孔,而有些事物往往「視而不見」?

13.為什麼長時間緊盯一個多筆劃漢字時,會有那麼一瞬間那個漢字突然間好像不認識了?

14.放在雜物箱中的剪刀只露出小小一部分,但你很快就知道那是剪刀,可是給你一個圓形時,你卻很難講清楚它具體代表什麼,這是為什麼?

15.為什麼人們能夠快速的區分一隻貓和一隻狗?為什麼各種顏色體態各異的貓均會被人們識別為同一種動物,而不會把它同馬或羊混淆?為什麼一個人變胖或變瘦,晒黑和變白,更換不同的衣服和裝飾品,但熟人依然能很快認出它來?

16.當我們觀察一個熟人時,可以瞬間辨認他是誰,可是為什麼一蒙上眼睛,就很難說清楚他到底長啥樣?

17.為什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繩子又不是蛇,為什麼這種害怕感跟繩子之間建立了聯繫,如何從視覺系統的底層作用機理解釋這一現象?

18.人為什麼具備並辨析事物的個性特徵、共性特徵、關聯特徵、相似特徵等種種能力?

19.人為什麼會產生好奇感?好奇感跟注意力之間有什麼邏輯關聯?

20.小孩的好奇感表現是非常明顯的,任何新東西都會直接引發小孩的反應,並即刻想要把玩該物品。成人也一樣,一部新手機,總會這裡點一下,那裡摸一下,然後幾天就失去了新鮮感。那麼好奇感跟人的行為反應之間有什麼直接的關聯嗎?如果有,這種關聯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有時候新生好奇但又沒有明顯的行為反應呢?

21.如何評價初生嬰兒的感覺能力和認知能力?它與成人相比有哪些明顯的不同?又有哪些相一致的表象?

22.牽張反射是較為典型的基本條件反射,這個過程基於脊髓和肌肉之間的循環控制迴路就可以完成,而根本不需要高級中樞的參與,一些底層的節律運動也是可以不依賴神經中樞而自行保持運動節奏,但是複雜的行為調節則需要神經中樞的參與,那麼,這種分工機制對於行為協調有什麼重要意義嗎?

23.人一腳踏空時,身體會及時向前傾,踏空的大腿會向前大步邁進,並努力恢復身體平衡,這個過程是受意識控制的結果,還是行為調節系統自發的調節反應?如果是自發的調節,意味著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即行為能夠脫離於意識而獨立運行,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行為也能夠脫離於基於意識活動的認知之外?

24.當人意外處於失重或溺水狀態時,手腳會下意識的到處晃動,直到觸碰到東西為止,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人在地面行走或坐在椅子上時手腳不會無序的亂動?

25.小腦有700億個神經元,而大腦皮層只有不到200億個神經元,小腦與行為高度相關,大腦皮層與認知高度相關,為什麼驅動行為所需要的神經元要比驅動認知所需要的神經元要多得多?

26.當我們進行一項任務時,事後留在記憶當中的往往是任務的場景、道具、要素關係等,而很少涉及到具體的行為過程,僅僅當我們刻意的去回味行為的細節時,才會略微感覺到行為節奏的存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關鍵關聯特徵在記憶中保留,但行為的細節特徵消失的情況?

27.走在大街上,突然一條惡犬跑過來,此時既有身體上的反應(心跳加快、雙腿打哆嗦),也有心理上的反應(恐慌、緊張不安)。這種危險情景下,你能否斷定是身體先有反應然後引起心理反應,還是心理先有反應然後驅使身體發生反應?或是兩者同步發生?

28.運動高手的競技動作可以瞬間爆發、一氣呵成,而新手往往要靠意識回想來組織一個完整的競技動作。為什麼動作越熟練反而越不需要意識參與?

29.有時候操作一件物品時,需要視覺、觸覺的實時反饋才能較好完成,而有些事情即使閉著眼睛也能做到。當視覺停止了接收場景的信息反饋時,為什麼動作依然可以做到位?是什麼在指引著動作的完成?

30.行為和認知之間的邏輯關係究竟是怎樣的?是認知引導了行為,還是行為催生了認知?

31.幼兒學會了塗鴉之後,往往會在牆面、衣服、沙發等各種場景亂塗亂畫,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幼兒的這種行為表現?成人學會了炒小白菜後,各種青菜炒法也跟著學會了,這種學習跟小孩的塗鴉行為是否有關聯?如果有的話,具體是什麼?

32.為什麼一個經常蹲便的人,某天改用馬桶時,卻突然拉不出來啦?

33.為什麼人們總喜歡想當然的認為一些事情可行,可實際操作時卻發現困難重重,這中間到底相差了什麼?

34.為什麼關在籠子中的老虎會讓你有安全感?而籠子外的與你同場自由活動的老虎會讓你驚恐萬分?造成這種感知差異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35.為什麼走在景區的玻璃棧道上,你明明知道自己不太可能會掉下去,可還是嚇得腿軟?為什麼會出現跟面對籠子中的老虎時不一樣的體驗?觸發安全感和觸發不安全感的條件到底是什麼?

36.什麼是人的需求?需求實現了會讓人感到愜意,需求沒有實現會讓人感到沮喪,這些情緒反饋對人的行為和認知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37.人為什麼會產生需要和慾望?為什麼各種各樣的需要會隨時被觸發?需求、需要跟慾望之間有什麼關係?

38.人飢腸轆轆時會想要找各種東西充饑,而吃飽了之後又對食物的興趣大減,是什麼在主導並左右著人的需求動機、需求意向,又是什麼在牽引著人的需求行為?

39.當你想要做一件事時,比如喝水,你是怎麼想到要先找杯子和找開水瓶的?即使是當前最聰明的機器,都很難認識並做到這一點,為什麼人可以輕鬆做到這一點,這種關係是怎麼建立起來的?人又是如何快速求解這樣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的?

40.為什麼人們時而勤奮,時而懶惰?激發勤奮和回歸懶惰的場景條件和感覺反饋有什麼不同?

41.為什麼人們會痴迷某物,但又經常喜新厭舊、慾壑難填?

42.看到廣告當中的精美產品時,或是看到親友同事有了新的炫酷玩意時,為什麼自己也想要?這種心理感受是如何被觸發的?

43.為什麼很多時候,傻瓜式產品會給人更好的體驗?而有時候則希望產品功能更多更好?

44.老子為什麼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45.動物有情緒嗎?動物的情緒體驗跟人一樣嗎?

46.為什麼關注點不同,產生的情緒也會不一樣?為什麼情緒越強烈,記憶越深刻?

47.人如果沒有情緒將會怎樣?為什麼丹尼爾·戈爾曼提出「生活中最本質的道德立場來源於基礎的情緒能力」?情緒對人的價值與認知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48.人為什麼會生成對自我的認知?這種自我意識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它又有那些固有的邏輯表現?

49.為什麼自己在開車時,他人摩托車擦碰了你的車,會讓你極度生氣,別人對你身體又沒有怎麼樣,只是碰到一件物品而已,為什麼會導致你身體發生劇烈的情緒反應,諸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激素快速分泌等等現象呢?你生氣的怒火為什麼不是指向摩托車,而是指向人?這種連鎖現象背後的生成邏輯是什麼?

50.如果說直接的肢體衝突會造成人的憤怒情有可原,那為什麼有時候一句很隨意的話都會讓人大動肝火?這中間到底是什麼在引導著人的認知和感受?其觸發條件又是什麼?

51.社交禮儀可以緩解社交矛盾嗎?如果是,其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52.人有時候會因為對方的幫助而感激對方,有時候會因對方的作梗而怨恨對方,人是如何生成對他人的影響情況的實時感知的?兩種對立感受的場景條件究竟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

53.人們有時候會獨立完成一件事情,而有時候又會相互協作而完成一件事情,促成相互協作的場景條件是什麼?有哪些條件變化會影響到雙方的協作?形成衝突與形成合作的場景條件有什麼相同點,又有什麼不同點?

54.人們的生活當中為什麼會不斷的進行著各種交換,催生交換的動機和源頭是什麼?

55.人會產生憐憫之心和愧疚之心,這種情緒或心理感受對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會產生什麼影響?有人說人類和平依賴於愧疚之心,如何理解這句話?

56.為什麼與同一件事物互動時,有的人感覺很滿足,有的人卻極其失望?這兩者的感受條件有何異同?

57.為什麼面對同一件事物,曾經不滿足,後來又可能滿足,產生感受差異的生成邏輯是什麼?

58.為什麼幼兒容易產生依賴的心理,為什麼男人比女人通常表現得更加自立?

59.父母帶孩子外出遊玩時,他人問起時父母一般會說那是孩子的需要,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是父母內心不認可的遊玩項目,父母會帶孩子去嗎?站在他人立場來揣度他人的需求一定可以幫助到他人嗎?

60.為什麼人們很多時候會對陌生人客氣,卻又對親人很苛刻呢?為什麼「升米恩斗米仇」這種現象總是會不斷的發生?

61.跟他人搏鬥時,輸的一方會銘記另一方對自己的影響力,乃至後期對其敬畏三分。那為什麼生活中個人會對一些從未謀面的人也會產生一種敬畏之心?這種心理是如何被觸發的?

62.為什麼同一戰壕的戰士較容易建立起一種至誠的友誼?

63.人是怎麼產生對一件物品的權屬關係認知?為什麼看到一個不認識的人開著一輛家用小轎車,旁觀者會非常自然的認為那個人同小轎車之間有權屬關係?

64.人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權屬物和他人的權屬物之間的邊界的?這個邊界由什麼來決定?

65.人是怎麼形成對利益的認知的?人又是怎麼形成對雙方交互時的付出與回報的感性認知的?

66.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們相互聯繫在一起,並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

67.人與人交互時,他人的行為表現有時讓你憤怒,有時讓你感激,有時讓你嘲笑,有時讓你揪心,有時讓你羨慕嫉妒恨,這些心理反應的各自觸發條件有什麼不同之處嗎?有什麼共同特徵嗎?

68.愛情為什麼表現得與一般的情緒很不一樣?為什麼有人說愛情滋潤下的智商為零?是什麼改變或左右了愛情滋潤下的意識認知?

69.人們常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那麼這其中的緣故究竟是什麼?觸發愛與恨的一般條件又是什麼?

70.人為什麼會存在各種各樣的性格?性格究竟是怎麼煉成的?人性有善惡之分嗎?

71.為什麼社會當中會有較為普遍的明星崇拜現象?為什麼有些粉絲狂熱至不可理喻?

72.國家隊參加世界性的比賽時,球員可能你一個都不認識,可是比賽的一得一失依然會讓你牽腸掛肚,情緒跟著波動,這是什麼原因?參加比賽的又不是你,這個情緒怎麼會疊加在你的身上?

73.為什麼情緒比事實更容易在公眾環境中傳播?為什麼群體通常會比個體表現得更為極端?

74.為什麼說母子(女)關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親情關係?為什麼父母一般會想方設法滿足子女能力之外的一些基本需求?為什麼有時父母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付出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

75.為什麼朋友的需求未達成時,自己會心生遺憾,而敵人的需求未達成時,又會心生快意?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邏輯關聯?

76.為什麼人們容易因為一件小事情而去蓋棺定性一個人?

77.人是怎麼產生「自私」「無私」這種認知的?自私到無邊無界就是大公無私嗎?

78.在同等條件下,通過對他人回饋方式的認知對比,個人很容易得出公平與否的認知,並且常常伴隨著一種情緒觸發,這種心理究竟是如何生成的?

79.為什麼不同的生活條件,對付出和回報的期望值會出現顯著的差異,這種認知是怎麼被計算出來的?

80.為什麼人們認識自己時朦朦朧朧,評價他人時似乎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81.一個人有時候非常和藹客氣,有時候非常霸道無理,有時候非常拘謹慎微,有時候非常洒脫活潑,人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完全不同的行為表現?我們經常說人都有多種身份、多種面孔,界定區分各種身份和面孔的基本場景條件和關係邏輯是什麼?人為什麼在特定的場合下會激活特定的身份,這個過程具體是怎麼觸發的?

82.為什麼社會經濟越來越發達,人們的幸福感反而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83.為什麼有很多事情會即時的觸發,例如吃飯、上班、睡覺,而有些事情需要深入的想一想才能引發具體的行動?有些事情則習慣性的能拖就拖?

84.為什麼面對矛盾的場景時,人們會作出一些非常感性的決策,而回頭再看時有時會感覺有些決策簡直愚蠢得不可思議?

85.理性與感性的區別是什麼?人們為什麼會產生對理性與感性的認知差異?怎麼樣才能定性一個理性的行為?

86.雙方發生衝突時,為什麼有的人習慣於爭一口氣,勢必弄個輸贏不可,而有的人則偏向於息事寧人?這種衝動和理性的行為表現是怎麼造就的?

87.為什麼時間越緊迫,採取行為的意願就越強烈?時間不緊迫,反而不慌不忙?

88.人是怎麼產生對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認知的?認知時間一定源於鐘錶嗎?為什麼一個現代社會的運轉離不開鐘錶?

89.人為什麼經常犯各種認知錯誤,然後又能發現前期錯誤並進行後期糾正?這個修正的深層次邏輯是什麼?

90.面對錯誤決策時,人會產生後悔的情緒,這種感受對人的行為和關係認知會產生怎樣的後續影響?如果重來,是否就能夠避免後悔再發生?

91.為什麼許多人會得抑鬱症?抑鬱症成因跟哪些狀況有關?為什麼許多有突出成就的人往往與抑鬱症有關?

92.當面對兩個相互對立的矛盾選擇時,其中一個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是否就意味著另一個對立的選擇會帶來滿意的結果?其中一個在個人的經驗中都是表現積極的,另一個則全部是消極的,是否選擇積極的那個就一定能帶來好結果?

93.一件事物對個人的價值一定是既定的嗎?為什麼幾乎所有事情的價值都有兩面性?

94.什麼是主觀?人的一切認知都是主觀的嗎?

95.什麼是客觀?有人將其理解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所決定的絕對實存,這種說法正確嗎?

96.什麼是價值?定義價值的前提條件是什麼?人的認知體系與價值體系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認知體系來源於價值體系,還是價值體系來源於認知體系?

97.如何理解邏輯?為什麼在分析邏輯這一概念的實在時往往抽象又無形,可它又能夠實時駐存在各種具體事物中?邏輯的具體指代究竟是什麼?

98.因果邏輯的本質是什麼?有人提出相關關係是世界的本質,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你相信因果關係在現實世界中一定絕對存在嗎?

99.如何理解進化?人的意識體系與遺傳基因的進化之間有沒有邏輯關聯?如果有,其聯繫是什麼?如果沒有,又是為什麼?

100.人的認知體系是否能夠得到最終的破解?假如人類認知系統被完全解構,那麼它將意味著什麼?


[1] 宋鋒林《認知的維度》,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9-10頁。


推薦閱讀:

一個成功的Git分支模型
宇宙中強大的力量之一--複利模型|多元思維模型No.12
聰明人去裝傻,是機制不滿足激勵相容 | 來自96年諾獎得主
攝影精選:53張創意的鐵路模型攝影照片(上)

TAG:意識 | 模型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