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殖民論:B站不存在外國人
來自專欄文學:人的批評,神的意識形態139 人贊了文章
潛殖民這個詞,根據我搜索百度的結果,應該是我造出來的詞(沒見到別人用)。這個詞我想表達的意思包括:a潛在的殖民 b潛意識的殖民 c潛伏的殖民。之所以將後殖民替換為潛殖民,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殖民從來就沒有結束,殖民正在進行,而且正在深化,殖民以前是以外部壓迫的方式進行,現在就是外部壓迫消失,而我們正在將殖民者內化的過程。這個殖民者本身未必是一個主體、組織或者任何實體,他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但也可以有著固定的身份——例如美國。我想我以後會慢慢拓寬這個概念。
————————————————————————————————————1
B站的外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會放棄自己外國人的身份。為什麼,因為他們發現只要在標題里加入「外國人」/歪果仁/老外這幾個字就能得到額外的關注,即使他們的粉絲已經很多了,這仍然是一種吸引路人的極其有效的手段,有助於他們更快地吸粉。
這種「外國人」是怎麼看待我們的視頻,它的譜系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如果用比較近的例子來說:龍騰網是集中體現了這種需求的網站。我們的網民需要這個一種來自外界的視線,來加固自己的內在身份。當然,這種身份,其實是一種被殖民者的身份。這種身份始終請求一種視線來規範自己。
這種請求有的時候還包含著一種懺悔的關係,懺悔在這裡可能用的有些突兀。我想舉這樣一個例子:我們平時每天都吃小籠包,並沒有覺得什麼特別的,但是突然有個外國人吃小籠包,直誇小籠包好吃,比他家裡的那些東西好吃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這時候以下的反應是很正常的:原來我一直吃著這麼好吃的東西!真是浪費!我自己都不知道!
這個瞬間就是過去被拯救的瞬間。我們的懺悔是對於過去「美好」的無動於衷,「我過去一直吃這麼好吃的東西我都不知道,原來我一直這麼幸福!」而外國人的介入讓我們的懺悔瞬間就得到了救贖,在這裡,懺悔和救贖是同時發生的。往往我們只能體會到救贖的感覺,也就是給外國人誇獎的那種快感。
我希望大家關注一下在這裡被忽視的懺悔,保羅利科將懺悔分為三種:1對於(自己)被玷污的懺悔 2對於罪的懺悔 3對於罪惡感(內疚)的懺悔。在這三種懺悔里,只有對於罪惡感的懺悔是最為主觀內化的,這是一種真正的懺悔,因為1的懺悔是因為外界有一個人玷污了你,你可以指責他人;2的懺悔是因為我被別人指責了,因為罪是客觀的東西;只有3罪惡感是最微妙的。而我之前的說的吃小籠包的例子就屬於3(並不是說3和2、1沒有關係),這是真正的懺悔,在這種情況下也是最可悲的懺悔,我們懺悔我們沒有發現生活中的美而外國人發現了,雖然這種懺悔瞬間被我們之後的美、被外國人保證的美給救贖了,但重要的是這一瞬間的懺悔。
我們總是認為弗洛伊德強調性和暴力,認為人本質上是不道德的,而忘了他的那句話:因為潛意識,我們可以為了自己沒有犯過的錯而感到罪惡。所有人類不僅比他想像得要邪惡,同時也比他想像得要善良得多。
在這裡,外國人誇中國人,他不僅比我們想像得更友好,也比我們想像得更惡毒。外國人可以救贖我們,簡單來說,是因為他們有讓我們感到罪惡的權/能力。我們之所以會懺悔,之所以會感到罪惡,本質上是因為我們不是外國人。問題並不複雜;我們的原罪就是我們的身份,我們的原罪就是我們自身。
外國人之所以能發現我們發現不了的「美好」,是因為這種「美好」一開始不存在。小籠包就是它自己,不需要誰來給它加戲。
外國人不是發現了「美」,而是壟斷了「美」。
2
外國人之所以一直會強調自己外國人的身份,恰恰在於他把握到了事情的本質。B站的用戶並不太在乎他的具體屬性,他只要具備了「外國人」的形式,就擁有了一種權力。
「oo在oo」和「X是XXX」的視頻里有一種類似的過於明顯的分裂「一方面他們不停強調自己的名字,另一方面他們的視頻從內容到形式全都是外國人怎麼看中國人的問題」,在這裡他們是被除外的,至少他們除了外國人以外的其他屬性都被消除了,他們的名字無關緊要,所以他們不停地強調,就好像這不是無關緊要的一樣。這不僅僅是催眠我們也是催眠他們自己。
漸漸地,中國人發現,這些外國人就靠誇他們來賺錢,過去得到的快感在這裡就變成了恥辱,他們就反過來罵這些外國人。
所以很多外國人逐漸轉變了策略,變成了「理智派」,時誇時貶,看似變得客觀的起來。其實這倒未必能讓事情變好,一開始他們視線是絕對權威、無條件的視線,現在他們需要通過理性來給自己的視線證明。最終的結果只是加強了自己視線的權威性。
而這種權威性顯然是虛假的。他們把理性強加到審美判斷上,無疑只是一種可笑的「立法暴力」。我們應該問的首先不是他們說的對不對,應該是「他們為什麼有權力說?」「他們為什麼說?」「我們為什麼聽」?
有人會說:「我就是想看看外國人的角度是怎麼看問題的。」如果你沒有仔細思考這個問題本身的話,那真正的問題可能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你為什麼想到了這個問題?為什麼不覺得你想到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問題?
3
國家教育意識形態機器、國家家庭意識形態機器、國家交流意識形態機器、國家文化意識形態機器呼呼地運作著,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是意識不到自己的每句話里有多少意識形態摻雜在其中,變成「三觀正」「常識」「理所應當」的東西。
我說b站不存在外國人,是因為真正存在的是一種外國人的視線,是一種理想外國人的理想視線。這種視線不僅閹割我們也會閹割外國人自己,將他們的所有實證屬性清空,還原到只剩「外國人」這一個身份。如果說不是外國人是我們的「原罪」的話,那外國人的「原罪」恰恰是因為他是外國人。
極端一點說,一個外國人,他只要表明了自己的外國人的身份,他在中國做的任何事情都帶有一種潛殖民的語境。任何事情。
我們之前的有些人已經跪下去了,上個世紀的聶衛平和女排的雄起已經上升到了一種民族主義的高度,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確實厲害,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實在太弱(我並不覺得這是客觀事實,這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形態)了,我們極度需要自信心,這種自信心只能建立在打倒對方(外國)的基礎上。而這種自信心永遠是不夠的,因為我們需要一個他者的認同,而他者的認同永遠不夠多。我們在體育上打倒了外國,在經濟上還沒有打倒;在經濟上打倒了外國,在文化上沒打倒。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到外國是沒有辦法打倒的,因為你用外國的規則跟他斗,你一開始就已經輸了。(即使後來用他的規則贏了他)
在這裡,真正的倫理態度,不是尋求他者的認同,而是先「懸置」他者,將他者的視線「懸置」到一邊去,培養我們自己的視線。這不能保證什麼,但恐怕會比現在稍微好一點,也許那時候可能會產生真正的看與被看的關係,也就是說,發生真正的對話,那個時候,也許真像列維納斯說的那樣:想解放自己就得先解放他者。在後面得加上一句:想解放他者,首先得懸置他者。首先,得避開他者視線的誘惑。
B站經常有這樣的評論:人家歪果仁誇一下你都錯了?
錯了。
主要參考文獻
《Paul Ricoeur》Karl Simms
推薦閱讀:
※殖民地時期美國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問題
※殖民經歷、語言權利喪失與暴力衝突 ──來自斯里蘭卡的證據
※英國殖民印度近200年,臨撤出還分裂印度,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印度|殖民|英國
※錢昌明: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帝國
※對外擴張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