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一般來說皆有高素質,社會行為都很文明的呢?

為什麼日本人一般來說皆有高素質,社會行為都很文明的呢?

128 人贊了文章

@夕顏霧見里 @蘇菲 @Chivn @及川健一

1.

我知道很多中國人總是疑問著如下的問題:為什麼中國人總地來看沒有素質的人比較多,不少人公共場合禮貌很差,反之,日本人一般來說皆有高素質,社會行為都很文明的呢?

有些朋友會以為中國人的素質問題主要還是在教育,或者日本傳統文化原來是優秀的云云。但其實日本人並不重視道德教育,日本人以為私公立學校不過是學習科學與文學知識的設施,與做人的行為毫無關係,日本公立學校課程上很少有所謂的道德教育,教學樓里也沒有重視傳統精神之類的口號。加之,在日本當黑社會的男人或者當色情行業演員的女生都是在公立學校受過最起碼的教育,甚至他們中會有大學畢業以上的有文化的人。

話說,我原來來自日本廣島,在廣島長大的,當然會說很正宗的廣島話,但我已經在東京生活十多年,在東京生活中不會說廣島話,我的日語已經和東京本地人講話一模一樣了。但我有機會回廣島去,和廣島本地人說話,我講話肯定會有意無意地像本地話了。我對你們中國人的方言之間的差異很感興趣,和來自各地方的中國朋友聊天時故意拜託他們講一講地方話,但結果總是不好,大部分人害羞,而且說不出來他們的方言。雖然如此,但我估計你們回老家的時候跟本地人溝通時還是有意無意地說地方話。因為周圍的人都講地方話的環境中誰也不敢說普通話,好像出了洋相一樣吧。

我個人認為這種中日兩國之間的情況也可以按照這個道理來說明。心理學者們提倡「從眾現象」簡單的說,他們日本人一模一樣地雷同著周圍其他人的行為而已。

你們關注一下美國心理學者所羅門·阿希 Solomon E. Asch1951年實施了的實驗。

驗。

所羅門·阿希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他著名的研究是群體中的從眾(conformity)行為。阿希通過「線段實驗」(1955-1956)來進行他的研究。他讓被實驗的人坐在一張有七到九個人的桌子旁,真正的被實驗的人只有一個,其他的幾個人都是為配合實驗而故意安排的助手。阿希首先讓他們看一張卡片,卡片上有一條直線,之後再看第二張卡片,卡片上有三條不同長度的直線,其中有一條很明顯的是和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長度相同,而這群人被要求輪流回答第二張卡片上哪一條直線的長度是和第一張卡片的長度相等,此時這名被試是坐在倒數第二個位子。這個答案是很明顯的,而在大部分的試驗中每個人會給予相同的答案,但在某一些被操縱的試驗中,阿希的「助手」被指示要給予一個錯誤的答案,而阿希則在觀察這樣的情況會引發受試者怎樣的從眾行為。」

他的實驗結果表示,在那12組中,75%的參與者都至少一次地出現了從眾現象,只有25%的人從未有過從眾行為。實驗過後,阿希採訪了他的參與者們,詢問他們從眾的理由。儘管有些參與者表示自己是真的相信了那個錯誤答案,很多參與者還是表示自己其實知道那是錯誤答案,但是因為害怕被其他參與者覺得自己很怪、很不合群而遵從了大眾給出的答案。

由此可見,人都有模仿周圍其他人行為的一種本能,這個本能比個人的理性還強,會影響到自己本身的行為決定過程。

我發現,現在中國沒有素質的人群所佔的比率稍高,我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了。反之,日本由於歷史社會上的原因人人都會守規矩。

其實日本人模仿大部分人的行為而已,並不是個體素質高,你看,如果你在很多守規矩的人群中一個人做亂七八糟的事情,肯定會受周圍的人冷眼看待,你感到很尷尬,以後少做壞事了。日本人總是怕被別人排擠,在日本大部分人表面上有素質,是因為他們模仿周圍的行為而已,所以我認為日本人並不是高素質。加之,在日本社會上極端的集體主義是普遍的,他們總是害怕在集體中被排擠、欺壓。在這種社會上什麼大流氓也單獨的話就耍不了流氓。所以日本人搞個鬼都要夥伴,日本有一句話:「赤信號みんなで渡れば怖くない」(大家一起闖紅燈,就不害怕交警了)。與此相比,中國社會的個人主義比較普遍。在沒素質的人當中仍然會有相當數量的受過教育的文化人士。

日本有一句話;「旅の恥はかき捨て」(意思:既然出門在旅途中,不怕丟醜,周圍都是陌生人,可以做些平時不敢做的事情)。其實很多日本男人出國旅遊在東南亞等國家耍流氓,這就是所謂「高素質」日本人的真面目。我在澳門看到很多日本嫖客,聽到他們講的日語特別噁心(因為我聽得懂他們所講的話)。同時,我在澳門時中國人買東西大聲喧嘩,對前台服務員的態度非常差,我以為中國人在海外如此丟臉,真是遺憾。但我仔細檢討自己的想法,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你想一想,因為在中國國內買東西不方便服務員態度很差,不罵人就買不到東西,在中國這種態度更合理,在中國的日常生活的沒人意識到自己行為會有問題。但中國人出國在海外比較顯眼,丟臉而已。其實我在中國也這樣生活,感覺非常自由,沒有日本那樣壓力很大。反之,在日本留學、工作的中國人在日生活越長其日常生活的方式越像日本人,在哪都不會大聲喧嘩,連在便利店打工也認真地工作,應對客戶非常有禮貌。

日本以前是農村社會,共同體的規則優先個人意志,加之國土非常狹隘,除了集中農業與互相協助以外人不能生存,所以集體主義特彆強,加之,日本民族構成沒有中國的複雜,這些社會特色可能是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所以說,日本人的高素質其實害怕別人眼神而已。

在中國如果守規矩的人多起來了的話,素質問題肯定會改善。

我今天還給你們介紹下另一個心理學說,就是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所提倡的Modeling theory,中文叫社會學習論。簡單說,因為人能模仿別人的行為來學習,再改變自己的行為。班杜拉1965實施了如下的實驗。

社會學習論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1965年,班圖拉做了一個經典的研究。他把被試(兒童)分為三組,給他們看不同的錄像。第一組看的內容是榜樣因攻擊而受重罰;第二組看的內容是榜樣因攻擊而得到獎勵;第三組看的內容是榜樣的攻擊既不受罰也不得獎。然後,把這些兒童帶到無監督人員的活動室里,觀察他們對玩具模特兒的攻擊行為。結果表明第一組兒童的攻擊性最弱,第二組兒童的攻擊性最強,第三組介於兩者之間。這一研究揭示了社會學習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即兒童的社會行為(至少是攻擊性行為)主要源自觀察學習。

按照社會學習論的理解,某一個體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習得了某一行為,一旦他再遇到類似情境,就傾向於作出同樣的行為。」

我整理一下上述的觀點:1.人有模仿別人行動的本能,2.人有學習其他人行為的學習能力。

我認為這個道理好像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儒教精神,古人曰「修身斉家治國平天下」,或者是儒教所謂的「教化」的概念。

由此可見,中國文明還是很厲害的,不僅中國人,我們外國人也要認真學習價偉大的中國傳統精神。

2.

中國人害怕自己一輩子落後,留在社會的底層(窮人),但是日本人不怕窮,由於最近的差距化社會日本人大部分一輩子是「社畜」或者「宅男」,很多男人一輩子窮得娶不起老婆,但還支持安倍右翼政府,日本人最害怕自己被排擠到「社會外」。

有人問:什麼叫社會外?

田中答:就是不屬於任何(正經的)社會團體的狀態,

日本宅男大部分是網路右翼,他們瘋狂地支持安倍,網上痛罵「支那人」(指中國人),是因為他們已經遊離了社會組織,所以希望作為個人(妄想中)是屬於國家這個強大的大團體的。

有人問:現在日本很多男人一輩子宅,不出門,不工作,當然不娶老婆,一輩子在自己小房間里修仙,為何如此?

田中答:因為在日本進入社會的門檻太高了,進不了社會。

我最近三天在中國公司打臨時工,在東京展覽會上推廣了手機配件製造商冇心的產品。展覽會上有很多家中國企業參加,我此時看到了很多中國職員的工作態度。我一發現他們工作中經常看手機,這個在日本公司不可能的,其實他們不一定是工作時間玩兒手機,很多人通過微信和客戶打交道,處理工作有關的文件。但在日本公司私人事情和工作事情的區別非常明顯的,如果要和客戶打交道,一定要用公司電腦上的郵件系統,如此死板。

我上班時坐了非常擁擠的電車,擁擠程度已經冒犯了做人的底線,大部分日本上班族每天忍耐這種「拷打」上班,上班族非常安靜,不能聊天,儘力工作,下班了就在居酒屋胡搞喧嘩,我覺得這種社會有點異常。

中國公司職員之間的人際關係非常友好,經常互相關心,一起吃飯。與此相比,日本公司上級經常罵人,職員之間的欺負也嚴重。日本人工作非常非常緊張,上級動不動罵人,令人累死連打工也這麼辛苦。所以很多日本年輕人選擇宅男生活,但這些宅男被排擠到社會外,他們由此渴求社會歸屬感,結果強烈支持安倍右翼政府。

所謂的日本人好像是模糊不定的塑料一般。日本人這個「產品」的高素質由於這種社會的模型製造出來的。雖然由於日本人的集中工作作風,日本經濟已經發展了,但我們還不能忘記日本社會上很多年輕人一輩子不能找到正經的工作,娶不了老婆,在自己小房間中放棄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我給你們中國朋友建議一下:千萬不要高估日本人的素質方面,因為日本人的高素質同時證明著這個社會的異常病態。

3.

如果你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國人的素質問題非常擔憂的話,你應該以身作則,從自己開始給其他國人顯示一種模仿性的行動。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在很多沒素質的人的群體中感覺到無奈,但有些人會由於你的禮節很感動,開始模仿你的作風,如果你周圍的人越來越有素質,影響到你所在的單位,影響到你所在的城市,最後可能影響到整個國家。這些才是中國古代人所提倡的「修身斉家治國平天下」。

我作為你們的日本朋友衷心希望中國人從這些自己偉大的文化基礎中發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一條路程。


推薦閱讀:

青春洋溢!動漫多次出現的服飾竟然有這種作用?
日本政府對文學藝術的審查是什麼樣的程度?
中國古代為什麼把日本叫做「扶桑」?
這家供奉著「學神」的神社你不想了解一下嗎?

TAG:日本人 | 日本文化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