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喝茶入門先明白「濃非厚,淡非薄」

喝茶入門先明白「濃非厚,淡非薄」

來自專欄一茶一知己78 人贊了文章

去年有篇文章叫《為什麼越貴的茶,口感反而越淡》在茶圈中流傳,內容大致是讓茶客分清茶葉「濃淡程度」和「飽滿程度」的區別,作者用了老火靚湯和街邊刷鍋水湯做比較解釋茶的飽滿和濃淡,以此來說明越好的茶,滋味越是濃厚。

道理是這個道理,不過我認為還可以更簡單通俗地把二者講清楚,畢竟不是誰都天天喝老火靚湯,並且能夠細緻感受到它的飽滿,也沒有誰吃快餐喝街邊刷鍋水湯,會用品的方式來喝。所以借著這個話題做個延伸討論。

「濃非厚,淡非薄」

茶的滋味識別分兩方面:濃和淡、單薄和厚實。

濃和淡是我們泡茶投茶量及出湯時間決定的,這好理解,茶葉放多了或者浸泡時間久了,喝起來自然就濃郁許多,甚至還帶著些微苦。福建閩南、廣東潮汕的一些老茶客,口味重,泡茶的投茶量都要在12g以上,見過最誇張的投茶20g,這種投茶量泡出來的味道肯定很濃。但濃不代表「厚」,你喝到的只是味道上的濃。

什麼是厚?六大茶類,不論什麼茶,內含物質越豐富,它的滋味越厚實,內含物質是由山場決定,它也是一款茶的品質基礎,比山場比的也就是滋味厚實度,而不是比哪個山場名氣大。厚實的茶,泡濃或泡淡都可以讓你從茶湯中感受到湯水裡有「味」,有「內容」,像一個人講的話,言之有物。

圖 / 空空

反之單薄的茶湯,喝起來濃,但若茶湯含在嘴裡仔細感受,會發現其實有些「空」的感覺,不知道你有沒喝過立頓這類的袋泡茶,可以試試拿個杯子沖泡,袋泡茶一直在杯子里浸泡著,喝起來覺得香濃,滋味卻是單薄寡淡的,也就更別談什麼味道上的層次感了。

圖 / 空空

舉個栗子,有個朋友平時喝紅茶多,喝的都是一兩百左右一斤的平價紅茶,這個價位不能就一定說不好,當然也有性價比高的好茶。某天給他泡武夷山桐木村的紅茶,他喝一口就說有點淡,沒他平時喝的那些有味,湯色也不夠紅濃。我一點都不驚訝他說的這些感受,因為他追求的是入口茶味的濃,要適應他的口味,投放多點的茶或浸泡時間久點即可。而桐木村的紅茶,不論鮮爽程度還是滋味厚實度,都遠勝過他所喝的一兩百的茶。最簡單直接比較誰更耐泡,山場好的茶,工藝得當前提下,逐漸淡下來了,依然能夠從茶湯中喝到其滋味,普通的則就是水味。

圖 / 空空

很多茶客平時喝濃茶多,然後就自稱自己是重口味,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沒分清濃和重的區別,泡濃了泡苦了不一定就是重,我認為真正的重口味是喝得下滋味又厚又濃的茶。說到這裡,有個建議,平時泡茶別泡太濃,濃茶喝多了,不僅傷胃,還不易識別出真正「厚實」的茶。

「越貴的茶,口感反而越淡」這句話從字面看本身就有問題,也過於絕對,容易被商家所利用,要是有茶客跟商家反映品質問題,茶味寡淡,商家就隨便甩出這篇文章做解釋。

濃和淡,只要舌頭沒壞,相信是人都能喝出區別,但薄和厚,要喝出區別來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還是要靠肌肉式記憶,靠舌頭去感受,靠腦子記憶。哪天能把「濃淡」、「薄厚」這兩方面喝明白了,才算是真正的識味入門,茶的薄厚一點都不玄乎,它是可以比較出來的,但還需你用心仔細去感受。

End.

推薦閱讀:

懶人版紅燒肉燒蛋,肉質酥爛,蛋香濃郁,光看菜色就已食慾大開!
這位90後北大女生被譽《紅海行動》中女兵,扒一扒宋璽的家鄉美食
名廚大賞丨那個懟上米其林的,是怎樣的人
好料出好串,海黃料質詳解!

TAG: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