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與心理諮詢

健身與心理諮詢

來自專欄沈言心理

近日來,我報了健身房,這對於四體不勤的我來說著實是一種改變。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健身與心理諮詢的許多相似之處。

一、受眾

在健身房裡一般可以看到如下兩類人:身體很健康要繼續保持的(健身是其生活方式的);身體屬於亞健康狀態(超重或羸弱)去減脂增肌、增強體質的。 當然我相信可能也有一些本身有一些疾病如脂肪肝、糖尿病等遵醫囑去改變生活方式的。總的來說就是健康、亞健康以及服藥後身體狀態正常的病人。

心理諮詢在這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心理諮詢的受眾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普通人遇到了與心理有關的現實問題並尋求幫助的人群;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現一些問題(包括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並尋求幫助的人;

3、服藥癥狀穩定後的精神疾病患者。

這其實跟健身的人群有極大的類比性,尤其是《新精神衛生法》中談到神經症不再屬於心理諮詢的範疇(儘管比較有爭議),所以神經症或精神障礙需要求助醫學背景的心理治療師(心理醫生)去做心理治療。

在這一點上,我很想說其實心理諮詢就是健心啊。

二、收費

在健身房中如果請私教的話, 一般按照課時收費,例如:一節課一個小時200等不一而足。這點跟心理諮詢也很類似,心理諮詢的收費也是單次收費,一般諮詢都在50分鐘-60分鐘(家庭諮詢的時間會長一些),收費的標準根據諮詢師本人水平以及當地的市場平均價等等有區分。

三、關係

我個人在健身當中與教練互動下來,會發現這與做心理諮詢在某些部分有類似的關係需要。如果你對這個教練比較認可、信任,那麼你會對健身本身會更有積極性。如果你對這個教練比較反感、不滿,除了有可能會因此換教練之外,可能也會因此影響你去健身房的興趣。因此,健身教練和心理諮詢師都會發展一些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

不過,在這個部分健身教練與心理諮詢師也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說教練可能通過與他人交朋友、耐心鼓勵或個人魅力等方式來與自己的學員建立良好的關係。而心理諮詢師是真誠、溫暖、傾聽、共情等方式來與來訪者建立關係,諮詢師不能與來訪者交朋友。另外,諮詢過程中來訪者與諮詢師的關係更多來自於移情的作用,很多治療性干預都在關係中來做。

教練的角色相對來說指導性和主導性更強一些,學員只要跟著教練示範的方法來做就可以了。這一點也許跟認知行為流派的諮詢師有一定的相似度,不過一般來說,心理諮詢師會節制指導,更多是以來訪者為主。

四、過程

健身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常常在這個過程中會遭遇一些困難:比如說運動會辛苦甚至痛苦於是不願意再去;比如說因為身邊人的影響你會不有自主回到原來的生活方式等等。

心理諮詢的過程也有這種類似性,在心理諮詢中來訪者也會在某些階段感受到「成長的陣痛」,但是這種痛苦是積極的。另外,在心理諮詢改變的過程中,來訪者有時也會有回到固有模式的情況,尤其是如果受到身邊人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和捲入是更加不明顯但更加強烈的一種方式。

不過面對這個過程,教練與諮詢師的態度會有所不同,比如說教練可能會說:「痛就對了,說明你鍛煉到位了。」諮詢師可能會以更加共情的方式來鼓勵來訪者繼續成長,如:「我想這種感覺確實讓人覺得很難受,甚至會感受到假如不來諮詢還好一些...那麼,除此之外你還有別的感受么?」

另外健身過程中你可能會嘗到甜頭,比如說感覺自己運動的時候分泌大量多巴胺很愉悅或者減重有效果、體質變好了等等,這些會增強你的積極性。諮詢過程當然也是如此,如果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喜悅也會增加積極性。

五、專業要求

健身教練如果專業知識不紮實,那麼他/她有可能在上課的過程中對學員的情況沒有針對性的幫助,甚至導致學員身體受傷。心理諮詢師如果專業功底不紮實(不只是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包括諮詢師個人成長的情況),他/她也可能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讓來訪者受傷。

當然這裡也有不同,教練的學習周期相對更短一些,學習的知識都是比較客觀、有一致認識的內容,在帶領學員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專業的知識。而心理諮詢師的成長周期比較長,一般來說沒有三五年的積極學習、實踐外加各種督導、個人體驗(砸進去幾十萬)是無法形成一個成熟的心理諮詢師的。諮詢師學習的內容相對沒有那麼客觀和「科學」,有許多認識可能各流派都有分歧,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諮詢師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足夠的個人成長。

可能由於行業都是新興的,監管不到位。都有部分魚龍混雜的現象,就像諮詢師裡面有許多「大忽悠」一樣,私人教練里也不乏有人花錢「考證」然後就開始做教練的。

六、強調主動性

健身教練常常會說,我不能幫你練。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強調學員的健身過程重點在自身,教練更多是一個領路人、拐杖、陪伴者的角色。如果自己不積極主動的去訓練,別人很難做些什麼。

心理諮詢更是如此,如果來訪者不是自願來諮詢的,諮詢就會變得艱難甚至無法開展。而諮詢的過程中,一切的發生都依靠來訪者的力量,諮詢師只是輔助的作用。

七、相似的窘境

曾經看到健身教練發過這樣一條吐槽的朋友圈,說有些人生病了上趕著給醫院掏錢,但要健身卻總覺得太貴。這一點我感覺在諮詢圈也有類似的抱怨,有點心理問題(如抑鬱)該找諮詢師的時候覺得太貴或覺得沒有必要,後面抑鬱症了才去醫院吃藥等等。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意識的提高,就如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去健身一樣,我相信也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去健心。

當然了,心理諮詢和健身還有很多很多的不同,比如說心理問題在社會上一貫有污名化的現象,人們會覺得去健身的人是在積極的生活,而去做心理諮詢的人則是心理有問題。再比如健身可以去網上學一些方法後自己練而心理諮詢卻很難讓來訪者在網上學習一個方法就自己處理...

很希望看見,未來的諮詢室能夠像健身房一樣普遍,未來心理諮詢就像健身一樣被大眾接受。


推薦閱讀:

5種最常見的健身補劑,你試過哪些?
健身「大屌哥」引以為傲的腹肌,這幾個動作難度大!
這樣練習三組動作,讓你雙腿修長、有力、跑得飛快
求大神給一個不分化的健身計劃?

TAG:健身 | 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