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人孤立和排斥,該怎麼辦才好?| 心理急救手冊
18 人贊了文章
被別人孤立的日子總是充滿著各種困境:
- 舍友們相約聚餐,卻偏偏不叫上我,要怎麼打破僵局;
- 同事們愉快地聊天,卻把我當作透明人,要怎麼融入進去;
- 為什麼被孤立的是我,是我哪裡做得不好嗎?
正在經歷人際孤立的你,可能常常會經歷以上的這些體驗,並且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我們希望下面有關人際孤立的心理學知識,能幫你更好地邁過這塊人生的絆腳石。
本文共有以下 5 個部分:
01 感到自己被孤立時,我們的情緒會產生什麼變化?
02 經歷了人際孤立後,你的認知和行為也在悄悄發生變化03 感到被別人孤立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04 若你身邊的人被孤立,你可以...... 05 如果有以下情況,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01
感到自己被孤立時,我們的情緒會產生什麼變化?
人際孤立是一種遭到社會拒絕的狀態,而且這種拒絕往往是被動的。所以在被孤立後,我們可能會有以下這些反應:
1. 感到孤獨和寂寞(Ernst & Cacioppo, 1999)
當你被其他人孤立時,你也許會容易感到孤獨。獨自坐在牆角,或者空蕩蕩的屋子裡,發現沒有一個願意與自己交心的人。
形影單只的你會覺得孤獨寂寞,在昏暗的燈光下,在無奈與嘆息中,獨自品味這一杯苦楚的人生之茶。
2. 有真實的心痛的感覺(Eisenberger, Lieberman & Williams, 2003)
你也許已經被有意地排斥在某種社會關係或互動之外,這是一種典型的被拒絕的感覺。
人在被拒絕的同時,身體也許也會疼。正在經歷被人際孤立的你,可能會有心痛的感覺。
3. 身體會感受到寒冷(Zhong & Leonardelli, 2010)
被孤立的你,可能會突然打了個寒顫,或者打了個噴嚏,感覺天氣一下子變涼了。真的是你該添衣服了嗎?
心涼,身子也會變涼。被人孤立的時候,人的身體會感到真實的寒冷。
4. 憤怒,容易敵視,攻擊性強(DeWall, Twenge, Gitter, & Baumeister, 2009)
TA 們憑什麼要孤立我?當你被孤立,也許會「氣不打一處來」:不能加入 TA 們,何不揍 TA 們一頓!
甚至,對那些沒有參與孤立你的「無辜」 他人,也會有所敵視。(Twenge et al., 2001)
不知不覺中,你可能會感到憤怒,攻擊性增強。
5. 時不時感到悲傷(Gonsalkorale & Williams,2007)
被孤立的你,被排斥的你,落了單的你,怎會不曾悲傷?
TA 們認為你無能而孤立你,你會憤怒;而TA 們故意不給予你溫暖而孤立你,你會感到悲傷(?elik, Lammers, Beest, Bekker & Vonk, 2013)。
6. 對人際威脅過度敏感(Dewall, Twenge, Gitter & Baumeister, 2009)
被孤立的你也可能對人際威脅的跡象更加敏感。例如,在面對陌生人意圖不明確的行為時,你可能會認為對方是有敵意的。
7. 自尊心下降(Williams, Cheung & Choi, 2000)
人際孤立往往導致自尊心的下降。擔心被別人拒絕和孤立的你,也許會更加顧慮其他人對你的看法。
以上這幾種這些情緒變化可能會讓你痛苦萬分,但你可能不知道,被孤立也會讓你的行為和認知產生改變。
02
經歷了人際孤立後,你的認知和行為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不知不覺中,你已經也許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1. 無意識地模仿孤立自己的群體內成員(Lakin, Chartrand, & Arkin, 2010)
被群體孤立,卻又想要融入群體中的你,也許會無意識地模仿孤立自己的群體成員。這是一種高效而有效的嘗試,你想藉此重新調整自己在群體成員中的地位。
2. 對社交行為的記憶發生了變化(Hess & Pickett, 2010)
社交行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社交中更關注自己,我們稱之為「與自我相關的社交行為」;另一種是在社交中更關注他人和社會世界,我們稱之為「非自我相關的社交行為」。
經歷了人際孤立的你,對「與自我相關的社交行為」 的記憶力更差,更能記得那些「非自我相關的社交行為」。
通過不關注自我,你可以潛在地減輕了人際孤立所造成的痛苦;同時,通過提高對他人和社會洞察力,你可以找到未來積極社交互動的最佳策略。
3. 創造力被激發(Kim, Vincent & Goncalo, 2013)
如果你本身是一個特立獨行、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的人,那麼經歷了人際孤立後,你也許會表現得更具創造性。
因為這類人對人際孤立這類排斥行為的敏感性較低,他們的一些思維方式或與眾不同的感受,使得他們在經歷人際孤立後創造力提升。
4. 不再願意幫助他人(Dewall, Deckman, Jr & Bonser, 2011)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但如果你被他人孤立,你還會懷有一顆助人為樂的心嗎?
此時的你,共情他人的能力受到損傷,進而不能理解他人的需要和痛苦。因此,你或許不再願意幫助他人了。
03
感到被別人孤立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除了一個人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你還可以用下面這些方法,幫助自己儘快地走出被孤立的陰霾,重獲新生。
1. 努力結交新朋友 | 建立其他社會聯結(Dewall & Bushman, 2011)
被一群人孤立,不代表你會被全世界孤立。世界上總會有人與你特徵相近,志趣相投。
你可以在身邊努力的尋找這樣的人,發現自己與他們的共同點,並與他們成為朋友,形成情感依靠和聯結,增強自己的幸福感。
朋友一生一起走,說不定新朋友會成為你一生的摯友,為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2. 去宗教信仰那裡尋求幫助 | 信仰增加我們的歸屬感(Aydin, Fischer & Frey, 2010)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那些傳頌千年的神話傳說,本質是一種精神寄託和終極關懷。這樣一種精神寄託,或許可以成為你受到人際孤立後尋求安慰的心靈家園,讓你得到現實中沒有的歸屬感。
04
若你身邊的人被孤立,你可以......
1. 鼓勵 TA,支持 TA,成為 TA 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只要是來自同伴的一點點的支持,就足以讓TA 重新振作起來,所以多多支持TA 吧(Dewall, Twenge, Bushman, Im & Williams, 2010)。
2. 鼓勵 TA 進行正念訓練
正念訓練可以增強TA 的自控力,在社交活動中變得更加接納事物,不評價事物,進而減少人際孤立導致的攻擊性行為。
通過鼓勵正念,讓TA 以接受和不批判的方式對待人際孤立,建立起更積極的、能夠自我支持的思維方式(Dewall, Deckman, Jr & Bonser, 2011)。
3. 幫TA建立歸屬感
比如TA 在工作單位受到人際孤立,你可以幫助TA 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讓TA 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相信依然有人關心自己、愛自己。
歸屬感是一種潛在的重要緩衝力,可以幫助TA 抵抗同伴的不接納和孤獨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Baskin, Wampold, Quintana & Enright, 2010)。
05
如果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遇到人際孤立後有以下情況,
請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
(Carbone,2010;杜建政, & 夏冰麗,2008;DSM-5)
1. 社交焦慮
既想和別人接觸和交流,又擔心別人會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價,感到恐懼、緊張,迴避大多數社交互動。(Papsdorf & Alden, 1998,Baumeister & Tice, 1990)
2. 重性抑鬱障礙
持續2 周以上感到悲傷和空虛,每天大部分時間對所有的或幾乎所有
活動的興趣顯著降低。(Leary, 1990)
3. 難以信任他人,對所有人都存有戒心(徐同潔, 胡平, & 郭秀梅,2017)
在這篇手冊的最後,希望每個陷入被孤立之痛的你,能夠找到一把有用的匕首,劃破黑夜的幕布,回到愛中,成為更好的自己。接納陪伴著你,走遍人世間那些更美好的風景。
也許你或者周圍的人正在面臨分手失戀痛苦、學習工作低迷、職業選擇困擾、懷孕焦慮,甚至在重大疾病之下身心俱疲,接下來,我們會一一為你解答以上問題。
別擔心,我們陪著你。
下期預告: 職業篇
上期回顧:被出軌篇 分手篇 懷孕篇 結婚篇 殘疾篇 絕症篇 親人絕症篇
【急救手冊】完整版:
心理急救手冊 人人必備(完整版)參考文獻:
Ernst, J. M., & Cacioppo, J. T. (1999). Lonely hearts: psycholo gical 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 Applied & Preventive Psychology, 8(1), 1-22.
Eisenberger, N. I., Lieberman, M. D., & Williams, K. D. (2003). 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Science, 302(5643), 290.Zhong, C. B., & Leo nardelli, G. J. (2010). Cold and lonely: does social exclusion literally feel cold?.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 838-842.Dewall, C. N., Twenge, J. M., Gitter, S. A., & Baumeister, R. F . (2009). 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 the role of hostile cognition in shaping a ggressive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96 (1), 45-59.
Twenge, J. M., Baumeister, R. F., Tice, D. M., & Stucke, T. S. (2001). If you cant join them, beat them: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aggressive behav 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81(6), 1058.Gonsalkorale, K., & Williams, K. D. (2007). The kkk wont let m e play: ostracism even by a despised outgroup hur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 logy, 37(6), 1176-1186.?elik, P., Lammers, J., Beest, I. V., Bekker, M. H. J., & Vonk, R. (2013). Not all rejections are alike; competence and warmth as a fundamental di stinction in social rej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9(4), 635 -642.Williams, K. D., Cheung, C. K. T., & Choi, W. (2000). Cyberostr acism: effects of being ignored over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 l Psychology, 79(5),748.Lakin, J. L., Chartrand, T. L., & Arkin, R. M. (2010). I am too just like you: nonconscious mimicry as an automatic behavioral response to soc ial exclus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19(8), 816-822.Hess,Y.D.,&Pickett,C.L.(2010). Socialrejection and self-versus other-awaren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6( 2), 453-456.Kim, S. H., Vincent, L. C., & Goncalo, J. A. (2013). Outside ad vantage: can social rejection fuel creative though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2(3), 605.Dewall, C. N., Deckman, T., Jr, P. R., & Bonser, I. (2011). Bel ongingness as a core personality trait: how social exclusion influences social functi oning and personality ex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9(6), 979-1012.Dewall, C. N., & Bushman, B. J. (2011). Social acceptance and r ejection: the sweet and the bitter.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 4), 256-260.
Aydin, N., Fischer, P., & Frey, D. (2010). Turning to god in th e face of ostracism: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religiousness. Personality & Soci 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6), 742-753.Dewall, C. N., Twenge, J. M., Bushman, B., Im, C., & Williams, K. (2010). A little acceptance goes a long way. Social Psychological & Personality Science, 1, 168-174.Baskin,T.W.,Wamp old,B.E.,Quintana,S.M.,&Enright,R.D.(2010).Belongingness as a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loneliness and pot ential depression in a multicultural middle school. Counseling Psychologist,38(5), 626 -651.Dominic J. Carbone. (2010). Using cognitive therapies to treat unstable attachment patterns in adults with childhood histories of social rejection .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19(1), 105-134.杜建政, & 夏冰麗. (2008). 心理學視野中的社會排斥. 心理科學進展, 16(6), 981-986.Papsdorf, M., & Alden, L. (199 8). Med iators of soc ial rejecti on i n social an xiety: similarity, self-disclosure, and overt signs of anxiety ☆, ☆☆.J ournal of Research inPersonality, 32(3), 351-369.Baumeister, R. F., & Tice, D. M. (1990). Anxiety and social exc lusion.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 9, 165-195.Leary, M. R. (1990). Respons es to social e xclusion: social anxiety, jealousy, loneliness, depression, and low self-esteem.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 9(2), 221-229.徐同潔, 胡平, & 郭秀梅. (2017). 社會排斥對人際信任的影響: 情緒線索的調節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6), 1064-1068.
出品方 | 壹心理;本文編寫 | 劉暢
專業指導 | 黃喜珊;本文編輯 | 觸角 張真Derek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