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才是「完美母親」?我有話要說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有一則新聞——媽媽變同桌,每天陪腦癱女兒上課。

據了解,這個女孩叫胡婧瑤。在她兩個半月大的時候,突發高燒,因耽誤了治療,落下了後遺症,醫生告訴媽媽,胡婧瑤患有腦癱。但媽媽沒有放棄自己的女兒,相反,她在幫助女兒復健的同時也陪讀,讓女兒「多認識一個字便是一個」,同時,她還擔任「老師」的角色,不懂的問老師,弄懂了就教女兒。而今,胡婧瑤的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

一個疏忽,終生抱憾,一世堅守。

很多人為胡媽媽的偉大與付出動容,而我覺得,她完成了一場為母則剛的修行。

生命終有其無法承受之重,困頓有時,挫敗難免。沉湎於追悔、感傷、責難遠比積極去面對、接受、處理要簡單。胡媽媽選擇了最艱難的一條路,並安之若素,也正因如此,才收穫了善果。

母子一場,是這世上最綿長飽滿的情感,

一位好媽媽對孩子的影響,絕非輕飄的「偉大」、「付出」這些字眼可以潦草交代的

上學時班裡有個女生,長得很漂亮。被一個混混男糾纏上了,有次兩人拉扯間被班主任瞧見,倆人都被教訓了一遍。

女生倔強,顯然對這種「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不能接受,寧死不認錯。遂被請來家長。

女生的媽媽瞧著溫婉柔弱,卻也死活不認是自家孩子的錯。

然後,班主任說了一句我們聽了無數遍的話:

一個巴掌拍不響,他怎麼不找別人偏偏找你?

班主任以為一旦祭出大殺器,便可以鳴金收兵了,以為穩贏了。臉上得意的笑還沒來得及蕩漾開來,便聽得一聲響亮的耳光!

女生的媽媽打了那個小混混一巴掌。略顯羸弱的瘦小身軀,似乎用盡了全部的力氣。

她問:「

你說,響不響?

從此,再也沒人敢欺負這個女生了。

「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千年死局,就被這樣一個文弱的母親用一巴掌給破了。

見識過了這個母親,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個貧窮的女生沒有絲毫的卑微怯懦,面對戲謔沒有選擇順從,面對不公沒有選擇隱忍——處處都因為

母親對她的信任和庇護而彰顯出飽滿的生命狀態

一個母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自己的孩子。

然而很多母親會忘記,因為要面子,因為要合群,因為要維護成人世界各種莫名其妙的和諧。

很多媽媽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育,她們醉心於學習各種「偏方」、「話術」、「套路」來對付孩子的「疑難雜症」,偏偏忘記了,

作為母親這個身份最根本的職責——為孩子提供充分的庇護、無條件的信任、完全的接納。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的小孩,永遠有愛住在心頭,內心就會充滿力量。

「你是不是又忘記給孩子餵奶啦?」

「你閑著,自己怎麼不給孩子沖牛奶去?」

「別玩手機了,看孩子還玩手機,怎麼做媽的?」

「你不也盯著手機看嘛?憑什麼說我?孩子我一個人的?」

這幾乎是很多家庭每天必然要上演的家庭戲劇。

很多父母,不厭其煩地彼此埋怨敵對:要麼,媽媽跟孩子無比親密,怎麼看孩子他爹都覺得不順眼;要麼,是爸爸把孩子當掌中寶,開口閉口責怪媽媽這沒做好那沒做好。

看似他們都很愛孩子,彼此之間卻並不相愛。你根本看不到成年人彼此之間的愛與理解。更有甚者,會因瑣事動輒謾罵、冷戰甚至使用暴力。

即使孩子只有一個多月,他也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如果當著寶寶吵架,他也會緊張焦慮。

在孩子六歲以前,他們都不能真正理解成年人爭執的原因。英國心理學家費爾貝恩研究發現:

父母之間出現問題,孩子總會在自己身上找過失,寧願自己有錯。

他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道德防禦」,在他看來,孩子之所以會認為是自己「不好」,其動機是想讓父母變「好」,讓自己擁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因此主動地承擔了父母的「不好」。可以說,孩子是以犧牲內部安全為代價來換取外部的安全。

六歲以後的孩子才能對父母吵架的問題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到青春期以後,才會完全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

那麼,維護好夫妻的關係便成為重中之重!作為母親,責無旁貸要邁出極為重要的第一步。而後,再以自身的改變與進步影響其他的家庭成員。

首先,媽媽們要具備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管理好情緒,是一種能力。

跟其他所有的能力一樣,都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而有所提高的。所以,「我脾氣就這樣」之類的話很大程度上是孱弱無力的借口。

有了一定的情緒管理能力,決定了你身上的正能量大於負能量,積極的時刻多於焦慮的時刻。而情緒管理的失敗者,容易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

其次,媽媽們不能令「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

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這是事實。以任何形式否認孩子爸爸,都等於否定了孩子的一半。孩子們都是天生的「心理學家」,媽媽對於爸爸的怠慢、無理、輕蔑與不尊重,無論掩藏的再深,都是能被他們感知得到的。對於爸爸,也是一樣。

愛孩子,是每一個母親的本能。愛孩子生存空間之中的每一位成員,給孩子一個充滿陽光、溫暖和安全感的環境,才是更高級的愛。

在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有一個宿敵——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才華橫溢、無所不能、完美無缺。令我們自慚形穢,內心不斷地自我否定、心理秩序混亂。

有了子女之後,孩子某一方面的缺憾和不足,輕易便會激起媽媽們的焦慮。很多媽媽開始重複當初自己父母的做法,忽略了自己當年的自卑與壓抑,簡單粗暴地給孩子一個所謂完美的榜樣,以為這樣就會令孩子也完美。

或許沒人會承認自己苛刻地要培養完美小孩,但是,很少有人會欣然接納孩子的「毛病」。

媽媽們往往見不得孩子身上的「缺點」——孩子好動,她嫌鬧;孩子安靜,她嫌悶;孩子喜歡畫畫,他還希望孩子功課好;孩子功課好,他還要求孩子時刻懂事……

可是,試問哪個媽媽允許過孩子有不足?希望孩子完美這樣的期許本身便是一種貪婪和得寸進尺。

有人說,所謂天堂,就是完美的地方:美式房屋、中國食物、英國警察、德國汽車、法國藝術——世上不可能有天堂,沒有完美的地方,那為什麼要求有完美的孩子呢?

身為母親,我們要做的,是用賞識的目光滋養孩子,而不是用苛求完美的眼光挑剔他。

有的媽媽原本是能夠接納孩子的不足的。 她們本身也認可:孩子不需要做到完美,在大部分事情上做到「大致齊」就已經很好。然而,隨著孩子周遭的環境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她們開始不淡定了。

我身邊有個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她信誓旦旦要給孩子快樂童年,減負教育。隨著孩子升入小學,由於同班的同學都額外補習,一年級期末,她的孩子排名在班級乃至整個年級都墊底。

於是,這位佛系媽媽無法淡定了,也轟轟烈烈地投入到補習大軍之中了。

她沒有考慮過

孩子成績偏低的真正原因

。可能是因為孩子剛由幼兒園升入小學,不適應小學階段的教學模式,而學校和家長也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可能是由於孩子第一次參加這種書面形式的考試,陌生和緊張的雙重碾壓之下,使得孩子發揮失常;還可能是孩子不清楚考試的嚴肅性和重要性,主觀上沒有認真對待……

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只是表象,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對策。

不經分析思考而作出「只有補課才能解決問題」的決定——這無疑是一種偷懶和愚蠢。

只有耐心分析孩子的現狀與內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真正幫到孩子。如果孩子並不是理解領悟能力有問題,那麼額外的補習只會成為負累。

特別是當周遭出現了比較和質疑的時候,你能不能依舊保持自己的初心,不焦慮、不急躁、不功利?是否還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只要求在各方面做到大概齊?還是為了不被別人比下去,甚至為了家長的那點「榮譽感」而加重孩子的負擔?

似乎孩子在學業上取得了所謂的成功,自己也就可以升任為「成功的母親」了。

你的人生屬於你自己,不是為了同別人比較、說服別人、向別人證明而存在的。

孩子不是複製品。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軌跡和生長秩序。所以有些比較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比如,一年級時識字100還是1000;比如,7歲時會背九九乘法表或是8歲時會背。

身為母親,有時要學會屏蔽外界的質疑,才能不焦慮。唯有不焦慮,才能做到不逼迫,不惶恐。如此,你和孩子的生命都會富足飽滿。

正如《心經》中的一句: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這不是教你跳出紅塵,而是告訴你認清自我,明曉本心。

有句話說,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

一個好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很多時候,我們只顧著對孩子、對丈夫提要求,卻忘了自身的成長與改變。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取決於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

母親們如果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就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只要改變,就會有進步,就會被感知,就會有良性影響。有些矛盾和問題甚至都不用費心就自然而然化解了。

母親,是一項需要也值得我們為之付出全部智慧與能量的事業。

何謂「完美母親」?這沒有標準答案。而是動態的,持續的,發展的,是一場滿腔孤勇的修行——只能以身作則,不斷學習,默默耕耘,靜待花開,沒有終點,沒有捷徑。

推薦閱讀:

留學生回國割肝救母 稱母親生我養我就該報答
洪晃:我的母親章含之
這三個字,比「我愛你」更動聽
墨香詩苑 | 喜逢母親節又至,寫詩填詞贈母親

TAG: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