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延續一個人的生命,從來不是為了逝者
2015年末,Roman Mazurenko被一名肇事逃逸司機撞死後,他的朋友Eugenia Kyda翻看了他們以前的簡訊對話——她在尋找她朋友的電子足跡。
▲
他就是
Roman Mazurenko
Roman生前一直著迷於這樣一個想法,即
我們的數據會比身體本身更為長壽
。想為突然離世的朋友做點什麼的Eugenia決定, 使用Roman的在線數據——至少是她能夠獲得的數據——來讓她的朋友復活
過世的Roman(左)和他的好友Eugenia(右)
在Roman英年早逝的兩年前,Eugenia與人合夥創辦了Luka,一家利用人工智慧製造聊天機器人的初創公司。Roman去世後,Eugenia意識到她的公司的技術還可以被用於另一個目的。
Eugenia利用她與Roman聊天產生的數據
創造了Romanbot
,它是一種聊天機器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它與數字再造版的Roman 「交流」
。Romanbot不僅繼承了Roman的個性和說話方式,基於機器學習,機器人還能夠通過互動不斷改進、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Romanbot已經發展出對時事的「個人」理解,形成新的觀點,並超越他的朋友們所認識的Roman本人——
就像一個活著的人會繼續成長一樣
。
Romanbot其實是一個更大研究領域的一部分,這個領域被稱為
「擴增永恆」
(augmented eternal)。在這個領域裡,學術界和科技界人士探索了人類大腦的下載、再造和轉換成其他形式的方式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神經科學教授Michael Graziano表示:
「最終,大腦中的信息將變得可遷移,就像文件可以從一個設備拷貝到另一種設備里,並存儲在雲中一樣。當信息處理器——大腦——出了故障,你將能夠複製大腦中的思維,並在其他硬體中執行它。」
儘管Graziano設想的未來仍存在技術上的局限——即在大腦錯綜複雜的細節中對其進行充分成像和繪製的能力——哲學家和企業家們已經在設想人工智慧的來生:死者的數據會被用來服務於死者。
大概就是類似X戰警里的轉換記憶
對復活技術的痴迷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人們曾多次高調嘗試解決「死亡問題」。芭芭拉·史翠珊在2017年克隆了她的瀕死狗Paywall,現在她又用另一隻已故小狗Sammie的DNA培育了新寵。
俄羅斯億萬富翁Dmitry Itskov計劃在2045年之前聘請一組科學家來開發「控制論不朽」。「在未來30年里,我們都能獲得永生,」Itskov告訴BBC,「我有100%的信心。」
億萬富翁Dmitry Itskov
但是,一個人不僅僅是基於過去的預測演算法輸出得出的結果。例如:
Luka聊天機器人只能接受數字通信方面的訓練,對於一個人的聲音的變化或者對方在專心聆聽時的眼神交流毫無觸動。因此當我們把一個已經不在人世的人具體化時,我們還冒著把他們變成混蛋的風險。
數字替身還引發了一個倫理問題,
即是否、如何以及誰應該讓死者復活?
將
斯蒂芬·霍金
的「思想」永垂不朽或許能提供巨大的公共效用,但誰能決定讓他們起死回生呢?把大腦捐獻給聊天機器人和把身體捐獻給科學研究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工智慧機器人將繼續產生新的想法,那
誰又應該對機器人說的話負責呢?
Graziano說:
「考慮到科技的發展,我很確定我們最終會擁有完美的、用來上傳的大腦,還有隨之而來的社會混亂和動蕩。但我慶幸在那之前我應該已經死了。」
是否任何形式的
追求永生都該被禁止?
外科醫生兼作家Atul Gawande在其著作《最好的告別》中提出,醫學不應該把它的使命狹隘地看成 「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死亡」。「我們最殘忍的失敗在於對待病人和老人的態度上,」他寫道,「沒有認識到對他們來說除了安全、長壽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也許與我們的直覺相反,數字「來生」可能會幫助人,讓生活在害怕死亡的文化中的人面對生命的終結時更為輕鬆。聊天機器人可能會成為後工業化社會中那些失去親人者的文化聖壇,提醒人們某人死了並不意味著他們已經離開了。
如果「終結」更多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那麼人工智慧或許可以幫助失去親人的人走出悲痛。從這個意義上說,機器人就像一個紀念品,一種保存某人記憶並使傷痛更容易癒合的工具。
畢竟,紀念碑從來就不是為死者而設的。
MIANZI JINGXUAN
吃雞墜樓再度引發「遊戲致癮」爭論,廠商的鍋還是家長的責任?
密閉狹窄、空氣循環使用,飛機真是個傳播病菌的好地方?
定速巡航的前世今生 沒想到竟是由這人所發明
推薦閱讀:
※生命的聚與散 每日禪話 1096
※生命之初??? 每一個人的生命最初的一剎那
※【轉】生命的啟示
※12生肖出生在這幾月的人天生命好帶財帶貴的命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采最溫暖人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