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舉鼎,為何秦武王舉鼎被砸死獲惡名,項羽舉鼎成大名
其實,無論是秦武王舉鼎,還是項羽舉行,在歷史上都非常有名。同時,無論是秦武王舉鼎,還是項羽舉鼎,這兩件事在歷史上留下的都是惡名,而不是令名。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秦武王舉鼎的事。
(秦武王舉鼎)
秦武王是秦孝公的孫子,秦惠王的兒子。
秦孝公任用商鞅,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生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國力空前強盛起來。同時,軍功獎勵制度的實行,讓秦國的軍隊戰鬥力也變得空前強大,在諸侯國中異軍突起。
接著,秦惠王誅殺商鞅,避免了權臣之亂,穩定了政局,並且讓秦國繼續按照商鞅變法的道路向前挺進。接著,秦惠王滅掉巴蜀,讓秦國不但具備了秦川之地的大糧倉,還具有了巴蜀之地的大糧倉。秦國雄厚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其它六國一大截。
再接著,便是秦武王上台。秦武王上台以後,便開始逞武力,希望用武力來打敗其它諸侯國,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
他一生所做的好幾件事,都與他的這個願望息息相關。
比如他喜歡武士,重用武士,就是尚武,且想通過尚武來圖強的表現。
比如他驅逐張儀,就是不想通過政治手段,而是想通過武力來解決問題。
比如聯魏伐韓、聯越制楚,都是他想以武力實現統一的表現。
包括秦武王最後到洛陽,舉周鼎,被鼎砸死,也是充滿象徵意味的。
(大禹定九州)
為什麼說秦武王舉周鼎被砸死,具有象徵意味呢?
我們知道,大禹在平定天下以後,鑄大鼎以安九州。「鼎」是國家的象徵。秦武王撬動周鼎,其實就是想替代周天子,自己成為天子的意思。而他最後被周鼎砸死,則是表明,他通過逞武的方式,是不能實現這個願望的。或者說,在他那個時候,還沒有到取代周天子,統一天下的時機。
司馬遷說:「武王有力好戲。」司馬遷明顯以戲謔的口氣來評價秦武王,顯然就是對他的做法極為不肯定。
再說項羽舉鼎。
很多人覺得,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項羽「力能扛鼎」,是肯定他的表現,後世也有一些人把項羽奉為英雄,甚至最後他自刎於烏江邊,都獲得不少讚賞。連李清照都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舉鼎)
而對於項羽最後的失敗,在項羽自己看來,是時運不濟。比如他自己說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當下的網民,很多人也認為,項羽之所以被劉邦打敗,是君子敗給了無賴,是英雄敗給了政治家。
真的是這樣嗎?顯然是不對的。項羽和秦武王的做派是一樣的,都是逞武。別的不說,項羽剛起義的時候,衝進官府,不問青紅皂白,一個人殺掉一百多人;以及後來,項羽在巨鹿之戰後,一口氣坑殺了20萬無辜的降卒,就是證明。
我們還是來看看司馬遷怎麼評價項羽吧:「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所以說,無論秦武王,還是項羽,舉鼎之事,所揚的,其實是惡名。
(參考資料:《史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推薦閱讀:
※八卦史記之十二:成語扎堆的項羽本紀
※秦末西楚霸王項羽故里在哪裡
※縱然國士無雙,也依然避免不了鍾室之禍,韓信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項羽並非不肯過江東 而是過不去江東
※楚漢爭霸,項羽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為何還是慘敗於劉邦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