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內心,尋找自我

直面內心,尋找自我

作者:FEN 遇見有態度的生活

本文轉載自我個人微信公眾號:panszm2018, 微信名:遇見有態度的生活。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職業女性,本職工作非寫作。喜歡音樂,閱讀與旅遊。

今天第一次參加樊登讀書會,在這之前有聽說過,但不是很了解。最近看了些書,有些啟發,也感到開心。關注了讀書類的活動,也在學習「得到」APP里的音視頻課程,也買了「學兩招」APP在線付費課程。

樊登讀書會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學習型機構,是倡導「全民閱讀」的先行者。幫助中國人養成閱讀習慣。樊登讀書會以視頻、音頻、圖文等形式呈現在APP上進行分享傳播,幫助更多中國人養成閱讀習慣,通過知識的傳播來改善自我。

今天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其中一老師分享一本書《你可以不生氣》,這本書是2009年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張素軍。老師講了一個故事和我們分享這本書。一對在美國的博士夫婦,丈夫的脾氣不太好,經常會發火,妻子心情也不好,家庭矛盾多。曾經妻子一度想到要自殺, 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活的很不開心。後來妻子的閨蜜建議她去進行心理諮詢,正念療法,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她找到心理諮詢老師,聽老師的話,跟老師學習後,妻子突然想明白了,回去跟丈夫說「以前都是自己的錯,陪伴家人時間少,是自己脾氣不好,影響了家人,意識到要從改變自己開始。」丈夫聽完後,淚如雨下,非常地感動,兩個人找到了初戀的感覺。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存在許多不如意的事,不論是婚姻、生活還是工作,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讓我們生氣、煩惱。在這本書中,「一行禪師提醒我們,把生氣當做自己的孩子,好好地擁抱、照顧,受傷的孩子很快就可以康復,學習諦聽、深觀,並透過正念轉化我們的習氣,將生氣的怒火轉化成慈悲的甘泉去面對挫折與痛苦。」張德芬老師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里講過"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了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 所以我們去接受它,面對它,和它做朋友,心裡反而變得平靜,煩惱也會隨著消失。

還有一位書友分享的令人印象深刻,書友特別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李開復的《向死而生》。作者在2013年罹患淋巴癌,從最開始的憂懼、惶然到後面放下恐懼,安心接受治療,病痛讓他反思,也讓他放下驕傲,謙卑到塵埃里。在死亡面前一切都變得輕如鴻毛。放下執念,方能重生。

書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書友說自己的人生也是大起大落,8歲的那年在水上漂了1個多小時,差點喪命,在成年後,經歷過車禍昏迷24小時,2016年做過手術。她的人生歷經磨難,幾經生死,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人生的短暫。死亡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又是每個人不得不去面對的話題。如果祖先永生不死,那也不會有我們的存在。死是一種必然與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改變。書友講到」作為一個成年人,身上的責任是重大的,你有你的父母,另一半,還有自己的孩子。好好活著是一種對家人的責任。「也許對於死去的人,可能什麼都不知道了,但是活著的親人朋友才是最痛苦的。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意識形態讓我們和身邊的人和事物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對家人的責任讓我們勇敢地活下去。

曾經我的一位大學老師是一位很年輕女老師,她還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人生美好年華才剛剛開始,但是她卻被確診為腎衰竭,在剛確診的時候我無法想像她的內心該有多麼無助跟絕望。那個時候她給我們上課,說自己的腎臟只有10%是好的了,在等待腎移植。但是大家知道在中國器官捐贈比例非常小,很多病人都等不到合適的器官移植,在絕望中死去。當老師說這句話的時候心情很平靜了,一開始她也無法接受,我想換做任何人最開始可能都是無法接受的,但是後面她看很多書,包括中醫養生,佛說,才慢慢放開心態,平靜下來,堅強地面對生死,那一刻,不再痛苦。

人,終其一生,不過是為了尋找自我。當我們可以直面自己的內心,勇敢去找尋自己活著的意義,從容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喜怒哀樂,生命就是有意義而偉大的。借用網上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特別喜歡這句話,送給所有人!

以下是我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業餘寫,願遇見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好聽的音樂和書本,一起交流。

以下是我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業餘寫,願遇見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好聽的音樂和書本,一起交流。

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名稱。

weixin.qq.com/r/Ui8mPu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親人指南第七期:當照顧患ED的親人時,該如何照顧好自己?
為什麼總遇上渣男/女? | 心理學:你要遠離這些不健康的戀愛模式
你的無聊決定你是誰

TAG:自我認知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