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股災中賺取超額收益?- 趨勢 + 槓桿

如何在股災中賺取超額收益?- 趨勢 + 槓桿

來自專欄新全球資產配置5 人贊了文章

微信公眾號:新全球資產配置

特朗普大嘴巴,美股港股暴跌、全球股市震蕩:股災來了怎麼辦?

這個標題很噁心,但確實是我們在做投資的時候,必須思考的一件事。有的人會做擇時,預測暴跌的時點。這種做法,早已被很多論文和數據證明為運氣成分偏多。

想要看預測的朋友,就不用在此文浪費時間了。

靠譜的方式也有一些,今天我們來介紹其中的一種:多資產趨勢跟蹤策略(管理型期貨)

《穿越世紀的趨勢跟蹤》

AQR 6月份的一篇新paper,題目是「A Century of Evidence on Trend-Following Investing」,中文我們暫且譯作《穿越世紀的趨勢跟蹤》。

AQR這篇文章主要用了超過135年的金融數據(最早的數據起始於1880年),橫跨全球11個國家的股票指數、12種外匯、15種主權債券和29個大宗商品期貨品種,來檢驗趨勢跟蹤裡面一個最基本的策略是否有效。

這個策略就是時間序列動量(Time Series Momentum)。具體怎麼做?其實很簡單,比如用在上證綜指上,如果上證綜指過去1個月(包括當月)的總回報為正,那麼下個月就做多股指;如果過去1個月(包括當月)的總回報為負,那麼下個月就做空股指。

AQR分別測試了過去1個月總回報、過去3個月總回報、過去12個月總回報。並且用等權重的方式,將這3種不用時間長度的動量指標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加權的動量指標。基於這個加權的動量指標,又將上述67種資產等權重的組合在一起,構造出了一個資產組合。

總結來說:趨勢跟蹤(動量指標)有效。

1. 在單個資產中,動量指標能夠降低此資產和其它主要資產的相關性,並且在大部分的資產中,提高其夏普比率。

圖片摘自AQR論文,版權歸其所有

2. 通過等權重地組合這67種資產標的,加上加權的動量信號,新的組合能夠在股災中大幅跑贏60%/40% 股/債的策略。

圖片摘自AQR論文,版權歸其所有

具體的文章解說,可以參考張翼軫的雪球文章《給趨勢投資信仰充值:動量模型百年賺錢史》,已經說的非常詳細了。

學術界的討論

AQR論文中測試的這種基於多資產標的的趨勢跟蹤策略,有一個專業的代名詞 - 「Managed Futures」,也就是管理型期貨,屬於CTA策略

除了這篇AQR的論文,從去年到現在,學術界上有2撥人一直在爭論這個管理型期貨到底是不是有效的。

管理型期貨中的動量管用

一撥人以Tobias J.Moskowitz為首,加上Yao Hua Ooi, Lasse Heje Pedersen,寫了一篇《Time Series Momentum》,我們將此論文簡稱為MOP。

MOP論文的結果跟AQR的這篇類似,測試了從1965年到2009年間58種資產(24種國際大宗,12種配對外匯,9個股指,13個主權債)。跟AQR不同的是,MOP用了風險平價權重,也就是誰的過往波動性高,誰的權重就低,而不是單純的等權重來組合這58種資產。

動量指標只用了過往12個月的總回報。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在加了2倍槓桿的前提下,這個策略每年的超額收益在13.89%。

管理型期貨中的動量不管用

另外一撥人以Abby Y.Kim為首,加上Yiuman Tse, John K. Wald,寫了一篇《Time Series Momentum and Volatility Scaling》,我們將此論文簡稱為KTW。

KTW這撥人呢,也基本沿用了KOP的數據:1985年-2009年,55種不同的資產。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不加槓桿的情況下,KTW的策略每年的超額收益只有4.78%左右。

如果加了槓桿,這個策略年超額收益在13.76%。如果不加槓桿,這個策略跟買入持有沒有太大區別。說白了,就是動量不管用!

這3撥人,攪在一起,不清不楚的,真是難搞。這裡的爭論點在於:

1. 動量管用嗎?

2. 還是完全靠的槓桿的力量?

3. 還是買入持有就完事了?

那麼我們用自己的數據,來測試看看到底是因為時間序列動量管用呢?還是槓桿管用呢?

管理型期策略貨歷史回測

數據:1998年1月-2016年6月,包括了38種資產:22個國際期貨品種,9個股指,7種主權債券。

我們在這裡只選取了38種不同的資產,對整個模型做了簡化。一是為了測試在簡化的前提下,模型是否可靠;二是為了增強可操作性,交易38個品種 v.s. 交易67個品種的難易程度可想而知。

動量指標:過往12個月總回報,包括當月。根據AQR的論文,12個月的效果較好,這裡也是為了簡化測試結果和測試可靠性。

測試的策略,我們這裡一共測試了4種策略

策略1:風險平價組合(基於過往36個月的波動性),不加槓桿(年化目標波動率在4.5%),買入持有,每月再平衡。

策略2:風險平價組合(基於過往36個月的波動性),不加槓桿(年化目標波動率在4.5%),動量指標(正動量就看漲,負動量就看空),每月再平衡。

策略3:風險平價組合(基於過往36個月的波動性),加2.5倍槓桿(年化目標波動率在12%),買入持有,每月再平衡。

策略4:風險平價組合(基於過往36個月的波動性),加2.5倍槓桿(年化目標波動率在12%),動量指標(正動量就看漲,負動量就看空),每月再平衡。

策略回報表現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加槓桿和不加槓桿的區別是非常大的:不加槓桿的策略1和策略2,比加了槓桿的策略3和策略4,年化回報低了很多。

然而不加剛剛的策略1和2,最大回撤也比加了剛剛的策略3和4,低很多:平均10% v.s. 25%。

槓桿是肯定會放大策略的波動幅度的:如果槓桿前策略為負,加了槓桿就會虧的更厲害;如果為正,加了槓桿就會賺得更多。

要注意的是,這裡我們並沒有計算槓桿費率,粗略的估計,槓桿費用一般在每年2-3%左右。即便如此,加了槓桿的策略3和策略4,其年化回報也高於另外2個策略,並且高於標普500和美國國債。

下面我們來看看年度回報

在每一行中,我們橫向比較,並且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策略的好壞:紅色代表表現好,綠色代表表現差。

沒有採用動量的策略1和策略3,其股災中超額收益並不明顯。比如下圖:在2001年互聯網危機時,使用了動量的策略2和策略4,均錄得正的年度回報,而沒有使用動量的策略1和策略3,均為負,並且大幅跑輸簡單的60/40 股/債策略。

這個情況到了2008年危機時更加的明顯。當標普500在2008年錄得負36%的回報時,使用了動量的策略2和策略4,再一次的大幅跑贏大盤。而且在槓桿的作用下,策略4的年度回報超過了40%!

策略的動因和局限性

看到這裡,我們能否說動量就是王道了呢?其實3篇文章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動量改變了策略本身與其它主要資產的相關性。

要想跑贏大盤,就必須跟大盤不一樣。

從相關性矩陣上來看就是非常的清楚了。沒有做動量的策略1和3,它們和標普500的相關性有56%,與60/40 股債組合也有66%。

做了動量的策略2和策略4,與標普500的相關性為負27%,與60/40也是負的17%。

槓桿是不能改變策略相關性的,槓桿改變的只是策略的劇烈程度(波動率)。

多資產動量策略(管理型期貨)並不是全天候策略

然而負的相關性,也增加了策略的跟蹤誤差。比如在經歷危機後的2009年開始,標普一路高歌猛進,而使用了動量的策略2和策略4,日子就非常難過了。

沒有加槓桿但是用了動量的策略2,表現是最差的,從100塊進去,最後只變成了122塊,而標普同期能變成284塊!就算是加了槓桿和用了動量的策略4,其末期凈值也只有165,還是大幅跑輸大盤。

反而,用了槓桿,但是沒有用動量的策略3,其末期凈值為243,僅次於標普這個妖魔大盤。

所以說,動量不是萬能的!

雖然動量不是萬能的,但是要賺取股災中的超額收益,沒有它是萬萬不能的。

不做動量的策略,與美國10年期國債的相關性只有26%;而做了動量的策略後,與國債相關性上升到了41%。國債一般是作為股災時期的避險資產,動量在改變了資產間相關性後,增強了此策略的避險屬性。

說到底,管理型期貨這種策略,歷來都是作為資產配置中的一個補充,充當另類資產的。它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通過系統性的方法,將一些相關性低的資產組合起來,保護投資人免遭市場尾部風險/股災時期的波動。

類似於買保險,平時交交保費,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下面我們就根據標普500的在1998年-2016年6月間的前10大回撤,看看同期的管理型期貨策略到底表現如何?探尋槓桿和動量相互作用後的股災時期的表現。

管理型期貨股災中的表現

這裡我們必須把管理型期貨定義為另類資產,而另類資產相對於股票,就必須在危機的時候,發揮其「另類」的屬性。

在使用了動量後,策略的股災逆向屬性明顯變好。當標普狂瀉50%的時候,策略4(2.5倍槓桿 + 動量)漲了55%!

而策略3(2.5倍槓桿,不加動量/買入持有),雖然沒有大盤跌的多,但是也跌去了27%。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大盤跌44%,策略4正30%。

在1998年-2017年6月間的標普前10大股災中,不光是08年和00年的危機,在其餘的8次危機中,使用槓桿+動量的策略4,均有不俗的表現,與10年期國債的表現不相上下。

我們使用X軸基於標普500的月度回報分布圖也能看出動量賦予策略的不同屬性。

使用槓桿+動量的策略4(紅點和紅線),其月度回報在標普為負的時候,明顯的有負斜率,也就是負相關性,往往你跌我漲;在標普下跌的大部分時候,槓桿+動量的策略4,其月度回報都落在了正的區間上。

而沒有動量,買入持有的策略3(藍點和藍線),月度回報的分布總體上與標普正相關,往往同漲同跌。超過一半的時間,其回報落在了負區間上。

趨勢跟蹤的動量策略有效低改變了資產和策略間相關性。

縱使是把超過30個資產組合在一起,如果只做買入持有,其股災時不具備超額收益的特徵。

槓桿只能增加波動率,不能改變策略間相關性。

最後來一張這個管理型期貨與標普500的回撤比較圖。

管理型期貨(動量 + 槓桿 )在股災中的抗跌性非常明顯。

管理型期貨不是全天候策略,在市場平穩的時候,其表現平平,比如紅圈中。

寫在最後

通過我們的數據分析,加上AQR和另外2篇論文的結果,我們對多資產動量策略(管理型期貨)有了初步的認識。

槓桿絕對不是一個策略能夠在股災中大幅賺取超額收益的本因。只有通過多資產的組合,加上使用動量指標改變了資產間相關性,才能使能策略在股災的時候表現出逆向的屬性。

而在槓桿的作用下,此逆向屬相得以放大,讓投資人獲益頗豐。然而我們要謹記:沒有一個策略是萬能的,沒有一個策略能每時每刻跑贏大盤。使用槓桿要建立在系統性的結構之上,不能盲目啟用。

管理型期貨雖然能在股災中帶來比較可靠的超額收益,但是在其它市場結構中,由於其與大盤的相關性為負,很有可能導致此策略跑不贏大盤,甚至是大幅跑輸。要想保護資產不遭受黑天鵝事件,就必須在平時承擔一定的風險/成本。

每一個策略都有不同的側重點,管理型期貨在股災中超額收益的屬性,不能被神化,也不能被忽略。管理型期貨策略說到底還是屬於「另類資產」,需要與其它的資產組合起來,通過大類資產的科學配比,發揮其黑天鵝事件的逆向屬性。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必須清楚地了解了策略的屬性和構造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的用好這個策略。

另外這個管理型期貨策略,普通投資人做起來很難,需要專業的管理人員進行配置。以後也會介紹一些類似的,但是便於操作的策略。

最後加一句,這個策略的實盤,昨天標普500跌超1.5%的時候,只跌了0.1%,但是1天的數據不能作為絕對參考,必須要日復一日的通過系統性的方法來做投資。


文章內容不可視為投資意見。資本市場有風險,入市投資需謹慎。本文為原創,微信轉載請申請白名單。其它媒體轉載,請事先取得授權,並請註明來自「(公眾號)新全球資產配置 | 作者 徐楊」。謝謝支持和分享,喜歡就點個讚唄。


推薦閱讀:

興業銀行首推寰宇人生精英實習營,在香港與上海兩地同時開營
招行額度5千直升上10萬,他靠這些技巧做到了!
164億股權獎勵 阿里巴巴:投資人才就是投資未來
估值建模學習筆記系列一——絕對估值法綜述
浙江金融困頓前行:不良處置受困 逃廢債或抬頭

TAG:股票市場 | 金融 | 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