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頭皮也要「分區護理」?
來自專欄正學醫美24 人贊了文章
說到皮膚需要根據【油膩】程度分區護理,大家應該並不陌生,
甚至某品牌還推出了N種不同顏色的泥狀面膜,分區塗抹製造趣味性。
但是,頭皮也要「分區」?這個觀點還蠻新鮮的喔。
先說怎麼分,頭皮也可以分出來T區,你信不信?
我們皮膚科醫生(其實在座各位細心觀察的話也會發現),臨床實踐中發現,頭皮的【前額】、【頂部】要比其他位置更油膩、更容易產生白色或黃白色的【頭皮屑】,而且,男生女生脫髮或者發量減少,也最常發生於前額髮際線和頭頂部,較少發生於頭後枕部(後腦勺),這是為什麼呢?
這不由得讓人聯想,為什麼面部的額頭、鼻子、下巴組成的「T區」容易出油、長黑頭粉刺痘痘?
兩者之間會有相似之處嗎?
我們先繞遠一點,說說面部,額頭、鼻部、下巴。
由於先天生理的原因,這裡的皮脂腺【數量】較多,比臉頰、顴部、眼周要多;皮脂腺能夠分泌更多更大密度的油脂,進而覆蓋到皮膚表面。
這些位置容易出油的人,雖然不一定意味著全臉都會油,但這片區域一定是全臉【最油】的區域。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只聽說過「T區出油」,沒聽過「太陽穴區、法令紋區出油」的說法。
那再來看看頭皮有沒有這樣的問題,
我前不久剛寫了一篇知乎回答(禹汐:男生 25 歲了,應該明白哪些道理?——脫髮,早著手改善早受益),這個回答里,最主要關注的是男性、女性都會面臨的【雄激素性脫髮】,我們會發現,男生常常會表現為有典型特徵的脫髮或發量減少,比如,
我們熟知的M型脫髮,
前額鬢角兩邊向後推移,導致整個前額髮際線形成麥當勞的「M」型。
M+O型脫髮,
王子的這張,前額是典型的M型髮際線,頭頂頭髮稀疏部分已經消失呈「O」型。
由於額部中央仍有部分頑強的頭髮,所以我們暫且把他歸類到 IV 型脫髮里去,看其父親查爾斯王子的狀態,希望威廉王子在上了年紀之後也能保持住,別再禿了……
O 型髮際線後移,
Eason 天王的髮際線很迷,他當初出道的時候,髮際線就已經不近了,但神奇的是髮際線雖遠,沒耽誤後面的頭髮生長,雖然藉助了染燙吹的技術手段讓發量看起來多一些,至少視覺上還能保持茂密感。
我重說……天王的髮際線是整體後推的。( ̄▽ ̄)
而這些確確實實是我們走在路上常能發現的脫髮類型,為什麼它們會傾向於表現為相類似的髮際線後移和發量減少?皮膚科醫生認為這裡面,可能,有——蹊——蹺——
目前已經公認,無論男性女性的雄激素性脫髮,頭頂部和枕後部相比,I型、II型5α-還原酶、芳香酶、雄激素受體水平有所不同[1]。
無論男女,頭頂部的雄激素受體水平高於枕部(約高出30%),頭頂部的I型、II型5α-還原酶水平高於枕部(約高出40%)。
而十多年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的塗平教授團隊,也做了如下研究[2]:
他們測量了頭皮中線兩側約 3 cm,縱向分別於距離前髮際3 cm 處、頂骨結節、枕骨結節處共6個點的頭皮皮脂含量。
我從網上找了個圖,用紅色圈圈出來這幾個位置,
結果
1 頭皮屑及頭皮脂溢性皮炎組第1, 2, 3, 4天額部頭皮表面脂量顯著高於枕部頭皮表面脂量,頂部頭皮表面脂量亦顯著高於枕部(P 均<0. 05)。
頭皮屑及頭皮脂溢性皮炎組額部頭皮表面脂量前3天顯著遞增, 具有統計學意義(P 均<0. 05)。2 正常對照組第1, 2, 3, 4天枕部頭皮表面脂量顯著低於額、頂部頭皮表面脂量, 差異有顯著性(P 均<0. 05), 而額部頭皮表面脂量與頂部差異均無顯著性(P 均>0. 05)。正常對照組額部頭皮表面脂量在前4天持續顯著增高, 具有統計學意義(P 均<0. 05)。頂、枕部頭皮表面脂量均在第1, 2,3天顯著增高, 有統計學意義(P 均<0. 05)。3 頭皮屑及頭皮脂溢性皮炎組頭皮表面脂量額部前3 天顯著升高, 第4天增高不明顯;對照組額部在此4 天均顯著增高。
簡單的說,就是頭皮屑/脂溢性皮炎的人,頭皮的含皮脂量(可以理解成「油」的程度),比正常人整體都高,且出油速度相對快;
無論是頭皮屑/脂溢性皮炎還是正常人的頭皮,(同一天內)前額、頂部含皮脂量比枕部都高些;
無論是頭皮屑/脂溢性皮炎還是正常人的頭皮,額部和頂部含皮脂量差不多。
嘿,還真讓醫生逮到了,無論是從雄激素性脫髮(脂溢性脫髮)的角度,還是從脂溢性皮炎的角度,頭皮頭頂、枕部的皮膚狀態都是有差別的。
其實作者李妍和塗教授的這個研究,還有另外一部分[3],頭皮皮脂含量和糠秕馬拉來色菌的數量,結果發現,額部、頂部、枕部頭皮表面脂量兩組間均無顯著差異(考慮是飽和後的負反饋調節),但在糠秕馬拉色菌數量上,脂溢性皮炎組較頭皮屑組明顯增高。
由此可見,頭皮屑和頭皮脂溢性皮炎可能是由馬拉色菌(Malassezia)引起的同一疾病譜的兩個階段。我們認為頭皮屑是非炎性的頭皮鱗屑脫落,而頭皮脂溢性皮炎是伴有頭皮屑的炎性紅斑疾病。
McGinley 等對卵形糠秕孢子菌進行了定量分析,脂溢性皮炎頭皮屑中卵形糠秕孢子菌數量幾乎為正常人頭屑中卵形糠秕孢子菌數量的二倍,該結果表明糠秕孢子菌與頭皮屑有關。我們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頭皮屑和頭皮脂溢性皮炎組馬拉色菌數量顯著高於正常對照組。
這些結論,或許都能指導我們對頭部分區護理的認識——頭皮也同樣存在「T區」。
敲重點:
頭皮的「T區」可能代表著前額髮際線+頭頂部區域,
在脂溢性皮炎人群中,頭皮整體含皮脂量與糠秕馬拉色菌數量較正常頭皮更高,
在雄激素性脫髮人群中,這個區域的雄激素受體和5α-還原酶活性也更高,
就算是正常頭皮,沒有脂溢性皮炎或脫髮問題,這裡的皮脂腺分泌油脂的量,也要比其他位置多。
皮脂含量更高,是不是有點眼熟?
皮脂腺分泌油脂的程度,受激素水平、生活習慣、飲食、情緒壓力等影響。
其中,很多因素又參與到頭皮的「氧化應激」反應中去(https://zhuanlan.zhihu.com/p/43663909),尤其是脂質過氧化物,對頭皮的氧化應激有重要影響。
面部愛出油的 T 區,特點也是皮脂含量高,容易出現糠秕馬拉色菌的感染,皮膚水油失衡,會出現油膩痂皮、脂溢性皮炎等;
而頭皮「T 區」不但面臨同樣的問題,還承擔生長【頭髮】的任務,頭皮不健康,讓人很難不為頭髮捏把汗。
對面部 T 區,我們會用到的辦法有:
1.減少皮脂腺分泌油脂,
2.抗菌,
3.抗炎,
4.保濕,調整水油平衡,保護皮膚屏障功能,
5.減少不必要的刺激
對頭皮T區來說,也是如此。
其實不單單是 T 區,整個面部的護理,頭皮養護也可以借鑒。
就像護理面部一樣,頭皮也一樣需要養護,頭皮也一樣會出現炎症、衰老、鬆弛。
而與面部T區護理相似,對頭皮的護理也要做到這幾點:
1.減少皮脂腺分泌油脂,去頭屑,
2.抗菌,
3.抗炎,
4.保濕,調整水油平衡,保護皮膚屏障功能,
5.減少不必要的刺激
這樣,這片土壤才能不過於油膩,上面長出的頭髮才能健康。
要養護頭皮,這裡給出幾點tips,也歡迎大家補充:
1. 避免刺激,也就是減少使用刺激性強的清潔產品,比如不含磷酸鹽、更溫和不刺激;0硅油,洗後不毛躁,過後不扁塌;使用pH值與頭皮皮膚pH接近的中性-偏酸性洗護產品,使用含更溫和的表面活性劑產品,保持清潔力的同時,又容易被洗脫,不會殘留在頭皮表面。
就是那種,【洗得凈 T 區】,又不會【過度清潔】的產品(畢竟洗頭不像洗臉,不能分區去洗)。
2. 可以選擇含有鋅鹽、抗氧化劑成分的產品,鋅有穩定細胞膜(尤其是溶酶體膜)狀態的能力,抗氧化劑能夠減少氧自由基的產生,從而減少由於氧化壓力造成的氧自由基對頭皮細胞的損傷,也就是說,在清潔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層保護作用。
3. 由於頭皮T區的糠秕馬拉色菌含量較高,可以使用含「ZPT」(吡啶硫酮鋅,也叫吡硫翁鋅)的洗髮水,能夠抗菌,減少頭屑產生;或者諮詢醫生,使用硫化硒、含抗真菌的酮康唑洗劑來抑制糠秕馬拉色菌數量。
4. 必要時使用護髮精華,做好頭皮保濕,減少水分流失,適當按摩頭皮。護髮精華,有的是用在頭髮上,有的直接用在頭皮上。頭髮的重點是安撫毛鱗片,【填補】毛鱗片中間的裂隙,讓發質更順滑,而頭皮的重點,則與護理面部皮膚相似,保濕、抗氧化、抗糖化,平衡表面水油比例。
其他還可以考慮木梳和生髮梳,木質生髮梳、其他「神奇」材質的梳子,都是通過按摩、按壓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有沒有用不好說;
而已經寫在雄激素性脫髮治療指南[4]里的LLLT(低能量激光療法)的激光生髮梳、激光生髮帽,是被證實有效的,可以增加頭髮密度及厚度,促進毛囊向生長期轉化,也可以作為頭皮保養的補充選擇。
今天的小知識點先寫到這裡,脫髮經歷、護髮經驗,歡迎評論區分享。
最後再送張E神的動圖給你們 ~~
參考文獻:
1 Sawaya ME, Price VH. Different levels of 5alpha-reductase type I and II, aromatase, and androgen receptor in hair follicles of women and men with androgenetic alopecia. J Invest Dermatol. 1997 Sep;109(3):296-300.
2 李妍,塗平.頭皮屑和頭皮脂溢性皮炎患者頭皮脂類水平的檢測[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2007(01):19-21.
3 李妍,塗平,朱學駿.頭皮屑和頭皮脂溢性皮炎患者頭皮脂類水平及馬拉色菌數量的檢測[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誌,2007(09):753-755.
4 Kanti V, Messenger A, Dobos G, Reygagne P, Finner A, Blumeyer A, Trakatelli M,Tosti A, Del Marmol V, Piraccini BM, Nast A, Blume-Peytavi U. Evidence-based (S3)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ndrogenetic alopecia in women and in men - short version.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8 Jan;32(1):11-22.
5 熊琳,冉玉平,周光平,代亞林.馬拉色菌屬的分類及其在幾種皮膚病的分布情況[J].中華皮膚科雜誌,2000(05):22-24
推薦閱讀:
※中醫治脫髮外用方
※霸王育發液使用後感
※【轉載】治 脫髮 白髮
※長期脫髮 如何用生薑治脫髮
※【寶書說方】治脫髮良方—黑芝麻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