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插畫之男性篇一】謙謙君子翩翩少年,由抹額開說男子髮飾
來自專欄古風薈26 人贊了文章
「喝他喝過的酒,受他受過的傷,種他種過的思追。」想來魔道粉看到這句話便知道所寫之人是誰,沒錯,就是那個萬年冰山臉,卻能十分霸道的說出「天天就是天天!」的藍二哥哥了。說起藍湛,那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抹額,畢竟是只能在伴侶面前摘下的約束之帶,雲深不知處藍家的象徵嘛(也可以順便玩個捆綁play什麼的o(*≧▽≦)ツ┏━┓)
圖片來自畫師@黒沢芥子
大觸來了講座地址→讓筆下的古風男神活起來——黒沢芥子主講
圖片來自畫師@颱風君已經棄治了
大觸來了講座地址→畫出古風美男的男子氣概——颱風君主講
其實除了髮帶之外,古代男子也需要各種不同的髮飾來束髮,其中我們最常見的便是冠和巾了。
與女子的花哨多金不同,古代男子的髮飾往往趨於簡約,但卻也不可忽視,因為男子的髮飾會象徵著人物的身份地位等。雖說簡約卻也種類繁多,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研究一下古風繪畫中常會用到的男子的髮飾。
【抹額】
(圖片來自畫師:颱風君)
首先提到的髮飾肯定就是抹額了。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比起女子複雜繁瑣的抹額,男子所佩戴的抹額一般趨於簡單,僅有少許刺繡或珠玉做點綴。
(圖片來自網路)
抹額即束額巾,古時武士多用之,後來明清時期盛行,明代時期還多在婦人中盛行,直到清代,貴族婦女和百姓人家都流行這種服飾,在戲曲和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抹額的裝束。比較典型的是在《紅樓夢》的電視劇中,賈寶玉還有一個頗為華貴的「二龍搶珠金抹額」。在戲曲中也能處處見到這種裝束。
(圖片來自網路)
【冠與冕】
冠是冕和弁的總稱。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冠冕」又作仕宦的代稱。冠算起來是我們在古裝劇及古風繪畫中最常見到的了,然而冠的種類極其繁雜,且有很多樣式不為人所熟知,我們就不做過於深入的研究了。我們今天主要研究的就是那些為我們所常見的一些冠冕的種類樣式的分類。
1. 小冠(又稱束髻冠)
小冠,也稱束髻冠,束在頭頂的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髮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燕居時戴,後通用於朝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一般作為裝飾冠,非正式冠。
(左圖來自網路,右圖來自畫師:何何舞)
小冠我們在古風繪畫中是最為常見的(除了髮帶)的男子髮飾了,一般在繪畫中,給角色繪上小冠可以塑造出一種少年翩翩君子的感覺,「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就是這種感覺了。
2.進賢冠
進賢冠是梁冠的一種。進賢冠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已頗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魏晉南北朝繼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變化之中,到明朝演變為梁冠。進賢冠由於過於正規,一般在古風繪畫中出現的頻次也就沒那麼高了。
3. 鵲尾冠(又稱長冠)
鵲尾冠,即「長冠」,又稱「齋冠」、「劉氏冠」、「竹皮冠」、「竹葉冠」。因形似鵲尾,故名。這種冠我們在古風繪畫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大家往往會比較傾向於用長冠來表現出一種高冷出塵的氣質。例如在劍網三遊戲中的純陽門派就比較偏向於用鵲尾冠做頭飾。
(左圖來自畫師:伊吹五月;右圖來自畫師:梵修)
4. 方山冠
方山冠,古代中國服飾之一。是祭祀時帝王侍從官吏和樂師等所戴之禮帽。方山冠,亦稱巧士冠,近似進賢冠和高山冠,用五彩縠為之,不常服,惟郊天時從人及鹵簿(儀仗)中用之。概為御用舞樂人所戴。
5. 委貌冠(又稱玄冠)
委貌冠,亦稱玄冠、元冠(元即玄)。玄冠,以玄色帛為冠衣,與玄端素裳相配。委,即安定,貌,即正容,委貌即禮儀之道。這名稱也象徵了委貌冠是早期較正規的朝服。
6. 蓮花冠
蓮花冠,又名芙蓉冠。道門三冠之一。唯有道教中高功法師上壇才可以戴此冠。因其外形乃是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蓮花冠。唐時已在世間流行,宋沿襲其制。以金玉來制,以珠寶來飾。道教冠帽中最高等級。這裡補充介紹一下道門三冠分別是太清魚尾冠、玉清蓮花冠、上清芙蓉冠。
【巾與幘】
巾貌文化的風行始於唐朝,唐代流行軟巾,故後世也稱軟巾作唐巾。自此,巾開始向著兩個方向發展,逐漸形成兩種,一種是巾類,一種是襆頭類,從幅巾開始,裹法就隨意,更容易展示審美特徵。巾料或軟或硬,不同的摺疊方式,款式變化甚多,包括了緇撮(也稱束髻小巾)、幅巾、結巾、網巾、儒巾、純陽巾等多種樣式,為大眾各階層所好。在這裡選擇了在繪畫中最常見的儒巾、東坡巾和綸巾進行詳細介紹。
1.儒巾
儒巾,古代讀書人所戴的一種頭巾。明代通稱方巾,為生員的服飾。古代巾帽大多以黑縐紗為表,漆藤絲或麻布為里。明王圻《三才圖會》:「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舉人未第者皆服之。」
2. 東坡巾
東坡巾,古頭巾名,又名烏角巾,相傳為宋蘇東坡(蘇軾)所戴,故名東坡巾。其巾制有四牆,牆外有重牆,比內牆稍窄小。前後左右各以角相向,戴之則有角,介在兩眉間。
3. 綸巾
蘇軾有詞雲「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綸巾有兩種說法:第一種: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第二種:又名蓮花巾,形狀與第一種有所差異,有待考證。
【襆頭與帽】
襆頭,一種頭巾。亦名"折上巾"。一般認為襆頭巾子起源於北周。當代學者沈從文先生根據出土文物(如墓俑等)及傳世壁畫考證認為:"若指廣義包頭巾子,或平頂帽而言,商代早已使用。
1. 襆頭
襆頭種類繁多,但正常情況下在古風繪畫過程中接觸的並不多,因此在此僅進行一個大略的介紹。襆頭的分類大多都是按照「腳」形狀來分的,直腳襆頭、曲腳襆頭、交腳襆頭、卷腳襆頭和高腳襆頭等等,據說直腳襆頭上的腳越長,身份地位就越尊貴。
2. 烏紗帽
烏紗帽為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3. 帷帽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帷帽就很雅緻了,但男子佩戴的還是較少的,並不算男子的主流髮飾,但在古風繪畫中我們還是很常見的。
【胄與盔】
古代殷周時的戰冠稱為「胄」。與戰盔並用,清代則以滿制的暖帽為用。胄與盔皆是武將出征習武時的頭冠,以防兵刃。 古代的胄,兜鍪、武弁、戰盔一般皆有襯幘,用以整發,武將的襯幘多用紅色,亦稱「絳柏」,套在銅,鐵的胄或皮盔之下,使之保護頭部。在古風繪畫中,多以鳳翅盔和武牟較為常見,因此進行詳細介紹。
1.鳳翅盔
鳳翅盔,中國傳統頭部盔甲。最早出現於南北朝,定型在晚唐時期。其代表形象鳳翅由魏晉乃至南北朝頭盔耳部的鳳翅發展而來。
2.武牟
是一種以巾幘為主的武冠,有的以厚錦制之,有的以皮革制之,前額飾有鐵 片為沿,並綴有紋飾,冠頂飾有紅纓,為漢、唐、宋、明歷代武將所好戴,輕便 靈活,便於作戰。
在本期內容中我們主要介紹了在古風繪畫中男性人物所涉及到的主要髮飾,對於過於普遍的髮帶與發簪並未單獨列出,那麼,在下期內容中,將會對古風插畫中常用的男子髮型做一個整理哦~你可能感興趣的是:
古風插畫:髮型有多少種,古風女子就有多少種美【附素材】-資訊-藍鉛筆【古風插畫】古代女子妝容:半為相貌半為容(附素材下載)-資訊-藍鉛筆【古風插畫】髮飾篇:綰住三千青絲,幾多妍媚-資訊-藍鉛筆
推薦閱讀:
※手繪禪繞畫之青花瓷瓶(附步驟)
※15分鐘水彩小教程:輕盈羽毛
※史上最全最完整最詳細的人體手繪步驟,帶詳解。
※南瓜精靈 彩鉛手繪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