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幼兒園課程論重難點匯總

【乾貨】幼兒園課程論重難點匯總

來自專欄學前教育P.Education7 人贊了文章

幼兒園課程概述

1.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園教育的核心,是幼兒園教育運行的手段。

2.對於課程的理解,通常有四種說法,即課程是教與學的內容,課程是教與學的計劃,課程是學習者的經驗,課程是各種活動。前兩種課程的本質是知識客體,是靜態的課程觀;後兩種課程的本質是學生主體,是動態的課程觀。

3.美國學者古德萊德以課程決策的層次為標準,把課程分為五種類型,即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領悟的課程、運作的課程及經驗的課程。

4.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5.幼兒園課程特點:

(1)地位的特殊性與不可替代性

(2)目標的全面性與啟蒙性

(3)內容的生活性與漸顯性

(4)結構的整體性與綜合性

(5)實施的活動性與經驗性

(6)影響的廣泛性與潛在性

6.幼兒園教學的界定:

幼兒園教學是在平等的基礎上,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教育計劃,通過與幼兒互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支持、幫助與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認識世界,獲得全面發展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提升師幼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途徑與手段。

7.幼兒園教學特點:

(1)遊戲性 (2)生活性 (3)主體性 (4)生成性 (5)體驗性 (6)整體性

8.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在歷史上存在的關係模式:

(1)存在模式:獨立模式、包含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循環模式

(2)相關分析:

獨立模式:將課程與教學相互獨立並分離,容易產生誤導,導致出現教學研究與課程研究相互獨立、相互脫離,教學實踐與課程實踐相互獨立、相互脫離,最終給課程理論、教學理論、課程事業和教學事業的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包含模式 相互交叉模式 循環模式

充分說明課程與教學之間的充分練習,但仍然割裂課程與教學為兩元對立。

9.下列關於活動課程,正確的說法是(ABCDE)。

A.以兒童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出發點,通過兒童自己組織的活動而實施課程。B. 打破了學科本身的邏輯,注重兒童的學習過程本身。 C. 活動課程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裴斯泰洛奇的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和福祿貝爾的兒童自動發展的思想。 D. 代表人物是杜威,他主張課程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化,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提出「從做中學」,讓兒童通過主動活動去獲得經驗。 E. 活動課程能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與兒童的生活相貼近,但不容易使兒童掌握系統的知識。

10.低結構化教學的主要特徵是(ABCD)。

A.兒童與教師共同確定學習的目標 B.活動主要由兒童發起 C.活動的動機主要是兒童的需要

D. 強調活動的過程 E.活動應完成規定的任務

二、幼兒園課程編製

1.課程編製:

課程編製指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程序,經過若干過程和步驟,把思想上、觀念上的東西加以具體化,最終形成所期望的課程結構的過程。

2.常見的課程模式有泰勒的目標模式、斯滕豪斯的過程模式、施瓦布的實踐模式等。

3.目標模式的標誌是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泰勒被稱為「行為目標之父」。

4.泰勒認為,在課程編製中,編製者必須回答四個問題,它們是:學校試圖達到什麼樣的教育目標、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怎樣有效地組織這些經驗、我們怎樣確定這些目標正在被實現.

5.「泰勒原理」課程開展的核心是確定教育目標

6.課程設計中的目標模式的四個基本步驟依次是目標的確定、經驗的選擇、經驗的組織結果的評價。

7.泰勒提出了學習經驗的兩種組織,即橫向組織和縱向組織。橫向組織指不同領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繫;縱向組織指不同階段或時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繫。

8.關於有效組織學習經驗的標準,泰勒提出了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三個原則,以確保學習經驗的循序漸進性、相關性。

9.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以及評價教育計劃四個環節,構成泰勒關於課程開發的系統觀點。其中,確定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的出發點;選擇學習經驗和組織學習經驗是課程開發的主體環節,指向教育目標的實現;評價教育計劃則是課程開發的整個系統運行的基本保證。

10.英國課程專家惠勒於1967年在《課程過程》一書中將直線式目標模式改為圓環式目標模式。

11.課程的目標模式簡要評析:

可取之處:(1)課程設計條理清晰;(2)增強了教育者的目的性;(3)課程評價簡單易行;(4)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的計劃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缺陷:(1)課程目標是由課程編製者確定的,往往難以與發展中的兒童相適應;(2)容易忽略那些難以轉化為行為的方面;(3)課程目標強調細化,與學前兒童整體地學習知識、獲得經驗的學習方式之間存在距離;(4)課程評價重結果,不重過程。

12.課程編製的過程模式的理論基礎主要有結構主義哲學和認知派心理學。

13.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簡要評析:

可取之處:(1)強調關注兒童活動的過程;(2)淡化教師在教育活動組織中的計劃性和控制性,強調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組織活動,尊重兒童的選擇和創造;(2)強調過程性評價,強調教師自我在教育評價中的作用。

缺陷:(1)目標的作用相對被忽視;(2)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極高,因此往往會因為教師難以達到這樣的境地而使該課程模式不易推廣;(3)容易造成完全否定教育工具價值的傾向;(4)可能會造成知識的工具價值不同程度地萎縮。

14.過程模式的特點及對幼兒園課程編製的影響:

(1)過程模式的特點:過程模式關注具有內在價值的課程內容和活動,反對用目標預先指定所希望達到的結果;學習是兒童主動參與和探究的過程,提倡主動的學習和建構;強調「教師即研究者」所應發揮的作用。

(2)過程模式對幼兒園課程編製產生的影響:在幼兒園課程編製過程中,淡化課程目標的預設,強調兒童活動的過程;淡化教師在教育活動組織中的計劃性和控制性,強調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組織活動,尊重兒童的選擇和創造;淡化根據客觀標準對幼兒園教育進行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但是,過程模式賦予教師過分理想化的角色和過高的要求,使課程模式不易推廣。

15.課程編製過程模式中的目標與目標模式中的目標相比,具有的特徵;

(1)過程模式的目標只是總體教育過程的一般性的、寬泛的目標;(2)這些目標不構成評價的主要依據;(3)這些目標是非行為性的,可以以此為依據確定課程編製的指導性原則和方法,使教師明確教育過程中內在的價值標準及總體要求,而不是課程實施後的某些預期結果。

16.課程編製包括確定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組織實施與課程評價等主要環節。

17.幼兒園課程目標:

幼兒園課程目標是幼教工作者對幼兒在一定學習期限內的學習效果的預期。它是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具有導向、調控和標準作用。它是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課程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標準。

18.制定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主要包括:對幼兒的研究、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和對學科知識的研究。

19.當前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取向大致可以分為行為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向和表現性目標取向。

20.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是指以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被觀察的行為來陳述的課程目標,它指的是課程活動結束後幼兒身上所發生的行為變化(客觀性、精確性可操作性特點;依據為技術理性)

21.行為目標通常包括三個構成要素:核心的行為、行為產生的條件和行為表現標準。

22.行為目標的運用價值和局限:

(1)運用價值:行為目標使目標的表述具有精確性、具體性、可操作性,提高了對教育活動的影響力,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行為目標的精確和具體還便於教育評價的進行。

(2)局限:一些高級心理素質,如情感、態度等, 很難用具體化的、外顯的行為目標來反映;具體、精細的行為目標對兒童的整體發展不利。

23.生成性目標取向:

生成性目標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兒童、教師、課程文本與教育情境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課程目標,也可稱為形成性目標或展開性目標。(生成目標取向的本質是對「實踐理性」的追求)

24.表現性目標取向:

表現性目標取向指在課程目標中關注每個兒童與具體教育情境交互作用中所產生的的個性化表現,強調個性化與多元化,指向兒童的創造性。(表現性目標取向追求「解放理性」)

25.基本著眼點是兒童的興趣和動機,以動機為教學組織的中心的課程定義維度是( 從經驗角度)

26「兒童能夠說出其周圍環境中東西的顏色、形狀、大小和樣式。」這個課程目標是( 行為目標)

27.下列較多地被運用在藝術領域的課程目標是(表現性目標 )。

28.縱向結構看,幼兒園課程目標通常包括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具體教育活動目標四個層次。

29.能根據幼兒園課程目標表述的要求對幼兒園課程目標表述正確與否進行判斷。

30.《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健康領域的目標。

(1)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

(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3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語言領域的目標。

(1)樂意與人交談且講話禮貌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3)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4)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3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社會領域的目標。

(1)能主動參加各類活動,有自信心

(2)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基本社會行為規則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之事,不怕困難,有初步責任感

(5)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3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科學領域的目標。

(1)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來探究問題

(3)能用適當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4)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食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5)愛護動植物,關係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環境保護意識

3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藝術領域的目標。

(1)能初步感受並喜歡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35.幼兒園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主要解決的是「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它根據課程的目標以及相應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而選定,是幼兒應該學、能夠學並適宜學的有關知識和經驗。

36.根據人們對課程本質的不同理解,幼兒園課程內容通常有三種取向:課程內容即教材、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

37.幼兒園課程內容特點

(1)啟蒙性:幼兒園課程是終生教育的開端課程;幼兒園課程內容應特別關心幼兒的興趣、求知慾、獨立性、自信心、成功感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健康心理和心理狀態的培養。

(2)興趣性:杜威(幼兒四類基本興趣:談話或溝通;質疑或探究事物;製造或組織;藝術表達);幼兒較容易對自己熟知和自身有關聯內容產生興趣,幼兒園課程應貼近幼兒生活經驗,體現幼兒認知邏輯。(「寓學於樂,學樂結合」)

(3)整體性:定義指課程內容各組成部分之間有機聯繫,形成具有整體功能的結構;橫向上:不同領域、類型課程間彼此聯繫,構成統一整體(如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五大領域課程內容之間彼此聯繫、相互銜接成為一個一個系統);縱向上,同一領域、類型的內容按一定順序組成整體,發揮整體功能。

(4)全面性:最終追求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幼兒園課程必須涵蓋幼兒體智德美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在兼顧到促進幼兒器官、組織、神經系統的健康發育的同時,考慮到幼兒感知覺記憶 思維等方面能力的鍛煉培養。

(5)生活性:幼兒學習與思維特點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應具備生活性。幼兒屬於只管學習,應盡量使幼兒園課程更貼近幼兒生活,以增加幼兒活動參與的真實感、滿足感。(課程活動應具有生活性、多樣化、直觀化等特點,應經過嚴格過濾篩選和加工)

(6)發展性:定義是幼兒園課程內容既要順應科學進步、時代發展、知識更新的要求,也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內在規律,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成長;所選內容應有助於所有兒童健康人格和主體性的發展,著眼未來培養幼兒長久發展能力,促進兒童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轉換(超前性)

38.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遵循原則

(1)有助於目標的實現:幼兒園課程內容是實現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手段,課程內容適切度直接影響幼兒園課程目標達成程度。(內容選擇把握方面:有目標意識;選擇多項內容達到同一目標 ; 同一內容應儘可能指向多項目標 ; 同一內容應儘可能指向多項目標)

(2)適合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課程內容既要符合幼兒的一般發展水平和一般年齡特點,又要符合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幼兒興趣與需要)

(3)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課程內容應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幼兒園教育課程內容應加強全球教育、合作教育和雙語教育,反應不同文化的飲食服裝藝術等,促進幼兒在為自己文化自豪的同時學會尊重外國文化,促進幼兒早日社會化。

(4)安排的廣度和深度要保持平衡:課程內容整體性的要求;課程內容選擇過程中後的兩項工作(檢查每項課程目標是否有相關內容與之對應,努力做到每一項目標都有一定比例的課程內容與之對應;檢查各部分內容之間比例)

39.簡述課程內容的不同取向對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影響作用。

(1)課程內容即教材。這種取向將課程內容作為是預設的的知識和技能。持這種取向,在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時會注重內容的基礎性和系統性。

(2)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這種取向把其關注點放在兒童做些什麼方面,強調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強調兒童在學習中的主動參與。持這種取向,在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時,會注重設計和安排大量的兒童主動參與的活動,會注重使課程內容貼近社會生活。

(3)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這種取向把課程內容看成是兒童的學習經驗。持這種取向,在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時會充分顧及兒童的興趣、需要和能力,會注重課程內容與兒童發展特徵相符合,使課程內容能夠通過兒童與環境之間的有意義的交互作用而被兒童同化。

40.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

定義:對選擇出來的課程內容、活動、材料和環境、教師和幼兒的互動方式等加以編排、組合、平衡,以使課程活動有序化、結構化、適宜化,從而產生最優教學效應、最大化實現課程目標的工作

41.幼兒園課程內容組織的原則

1)邏輯順序和心理順序相結合 ;邏輯順序(指根據學科本身的系統及其內在的聯繫組織課程內容;更多強調學科知識本身體系結構,對學科知識與兒童的心理發展之間的關聯關照不足); 心理順序(以適合兒童特點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更多強調兒童的興趣需要、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較少考慮學科知識本身的固有體系)

(2)橫向組織和縱向組織相結合 ;橫向組織打破傳統知識體系,使課程內容與幼兒已有經驗結合;縱向組織是按照課程組織某些準則,以先後順序排列課程內容

(3)直線式組織和螺旋式組織相結合 ;直線式組織指將課程內容組織成一條在邏輯上前後聯繫的直線,使前後內容互不重;螺旋式組織指在不同階段,課程內容重複出現,但這些內容在深度廣度上均有增加

42.幼兒園課程內容組織形式有三種:學科中心組織形式、活動中心組織形式、經驗中心組織形式。

43.幼兒園課程實施

把設計好的幼兒園課程方案或擬定的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是從理論到實踐、從文本到行動的轉換過程。

44.課程實施的取向主要三種:忠實取向、相互調適取向與創生取向。

45.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相互調適取向與創生取向理解

(1)忠實取向:定義(指視課程實施為忠實地執行課程實施方案的過程) ; 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課程實施過程中實現預定課程方案的程度) ; 這種取向下課程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是完全分開的

(2)相互調適取向:定義(即把課程實施視為課程設計者與課程實施者雙方同意進行修正調整,採用最有效方法以確保課程實施成效的過程) ; 傾向(將課程變革視為一種複雜、非線性、不可預設過程,非預期目標與規劃方案的線性演繹過程)

(3)創生取向: 定義(把課程實施視為師幼在具體情境中共同合作、創造新教育經驗的過程) ; 能最大限度關注幼兒興趣變化、能力水平、個性發展等,也能發揮教師和幼兒在課程開發中的作用;對教師要求過高

4)對比評價

46.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為:教學活動、遊戲活動和生活活動。

47.如何理解日常生活活動、遊戲和教學三者之間的關係的?

(1)日常生活活動和遊戲活動、教學活動,在幼兒園的課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

(2)日常生活話動和另兩類活動互相補充,共同構成了幼兒在幼兒目的一日活動。在課程的實際實施過程中,日常生活活動中和另外兩類活動也是經常互相融合和互相滲透的。

(3)遊戲括動和教學活動的關係如下:

①遊戲和教學是兩種有本質區別的活動,兩者不可相互替代。遊戲是沒有社會功利目的的,它強調的是「過程」、「表現」和兒童自主的活動,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教學主要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由教師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活動,它承擔著文化傳遞的任務,它更多強調的是教師的作用。遊戲和教學的本質特徵,決定著兩者永遠不可能是同一的,或者是相互平行的。

②遊戲話動和教學活動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它們能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前提。將遊戲和教學進行最優化的結合,可以使幼兒園課程變得更為完善,從而從根本上改變「放羊式」的或者「灌輸式」的教育。

③在確定幼兒園課程中的哪些教育括動是屬於遊戲活動,哪些是屬於教學活動時,並非可以簡單地將活動內容和方式歸為「遊戲」或者「教學」。如果將純遊戲和完全結構化的(即完全按照教師計劃實施的)教學看作兩個極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無數種狀態,它們反映的是遊戲和教學的不同結合的程度。

④遊戲和教學可以以分離式、插人式和整合式等各種方式進行結合。

48.幼兒的學習特點及如何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保證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1)整體性 :幼兒的生活和認知均為整體,要求幼兒園課程也具整體性 ;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多創設生活、模擬性情境,讓幼兒整體地感知並自主建構,教師要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並走向生活世界中的整體感知和體驗。

(2)受興趣與需求的直接影響 :興趣是激發幼兒學習的原動力,而一定的需要是興趣發生的基礎;一方面教師應關注並追隨幼兒興趣,將其興趣和需求作為幼兒園課程實施增長點,確立相關課程主題,支持促進幼兒學習活動。另一方面應儘可能轉化幼兒學習內容,注重使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激發和引導幼兒成為主動學習者。

(3)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幼兒對外界的認識是具體的、感性的、形象的,常藉助動作幫助其思維,幼兒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幼兒園課程是是關鍵在於為幼兒創設豐富的活動情景,這有利於幼兒自發主動地活動,為其提供互動機會和發展幫助。

(4)獨特性和差異性 :每個幼兒作為社會個體具有獨立性和自主性,由於各類因素影響幼兒個體存在明顯差異;教師應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堅持因材施教原則,滿足幼兒需求,尊重其精神和情感世界,支持其自主獨立主動的學習和發展。

49.教師組織與指導幼兒的遊戲活動一般經歷三個階段:準備階段、觀察階段與介入階段。

50.教師在遊戲準備階段的準備包括遊戲時間的準備、遊戲空間的準備、遊戲材料的準備和遊戲經驗的準備。

51.幼兒教師指導幼兒的生活活動方法

(1)創造適宜的生活活動環境

(2)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指導

(3)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差異性

(4)積極與家庭配合

52.幼兒園課程評價

為了制定課程目標,檢測課程目標實現程度,在課程實現前、過程中和某階段終結時,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測量和描繪,對課程各要素的適宜性進行評估工作

53.根據評價時間以及評價結果的應用,幼兒園課程評價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54.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總結性評價

(1)診斷性評價:在幼兒園教育活動開始前或確定具體的幼兒園課程前,為使幼兒園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更好地滿足幼兒發展需要,使教學計劃有效實施和進行的預測性評價。

(2)形成性評價:在實施課程方案全過程中,對課程各要素及其相關因素的合理性 適宜性 協調性進行檢核,為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提供反饋信息,以不斷提升教育效果。

(3)總結性評價:在課程實施後,對課程進行綜合性檢核,以判斷課程方案的成功程度及其推廣價值。

55.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內容和範圍大致可以分為課程方案評價、實施過程評價、課程效果評價。

56.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原則

(1)評價應有利於改進和發展課程

(2)以自評為主,充分發揮教師主體性

(3)評價應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4)評價應科學有效

57.以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方式組織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是(心理順序)

58. 下列關於課程編製的過程模式的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AD )

A. 過程模式把課程設計看成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B.過程模式絕對反對課程目標的存在

C.過程模式是由布魯納提出的

D.依據過程模式,課程設計的邏輯起點是內容的選擇而非目標的預設

59.學齡前兒童的思維是以直覺思維為主的,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一般較多採用(D)組織方式,這種組織方式在「綜合教育」、「單元教學」、「方案教學」等許多幼兒園課程類型中都能看到。

A.縱向組織 B.橫向組織 C.直線式組織 D.螺旋式組織

60.課程編製的目標模式對幼兒園課程編製產生的影響有(ACD)。

A.強調課程目標的制定 B.強調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組織活動,尊重兒童的選擇和創造 C.強調課程目標的層層分解並落實與具體的教育活動 D.強調根據課程目標是否落實和達成來評價教育的結果

61.下列屬於行為目標的是(BCD)。

A. 增加幼兒對兔子的認識 B. 描述出兔子外形的特徵 C. 說出兔子喜歡進食的食物 D. 做到每天輪流喂兔子進食

62.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有哪三種取向?這三種取向會如何影響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

(1)課程內容即教材。這種取向將課程內容作為是預設的知識和技能。持這種取向,在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時會注重內容的基礎性和系統性。

(2) 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這種取向把其關注點放在兒童做些什麼方面,強調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強調兒童在學習中的主動參與。持這種取向,在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時,會注重設計和安排大量的兒童主動參與的活動,會注重使課程內容貼近社會生活。

(3)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這種取向把課程內容看成是兒童的學習經驗。持這種取向,在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時會充分顧及兒童的興趣、需要和能力,會注重課程內容與兒童發展特徵相符合,使課程內容能夠通過兒童與環境之間的有意義的交互作用而被兒童同化。

63.如果課程編製者認為課程內容是兒童的學習經驗,那麼他們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必然會(AB)

A. 關注幼兒園環境的創設

B. 注重使課程內容與兒童發展特徵相符合

C. 較多考慮知識本身的系統性和邏輯性

D.強調教師的事先預設

64.在一次以「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時間浪費問題」為主題的教研活動中,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您也做了精彩的發言,您著重分析了造成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時間浪費的原因,並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請列出你的發言提綱。

一、造成時間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有:

(1)過分整齊劃一的集體行動;

(2)固定而不可改變的時間表;

(3)時間分割的過於零碎,環節過渡多而不適當;

(4)活動內容與組織形式配合得不好;

(5)活動本身不適合幼兒;

(6)兒童缺乏參與的機會,喪失積極性;(7)教師「照顧過度」而又忙不過來;

(8)教育過程缺乏靈活性;

(9)工作的計劃性不夠,準備工作未做好;(10)忽視必要的常規的培養等。

二、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1)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包括不必要的集體活動),減少「等待」。集體行動過多是我們的一個老問題。不少教師認為集體行動有利於管理,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盡然。有些集體行動是必要的,有些就沒有必要。沒有必要的統一行動必然造成無聊的等待。與其無聊等待,不如讓幼兒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去自由活動。

(2)過渡環節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動,減少消極等待。過渡環節,即不同活動之間的轉換環節,常常是需要幼兒等待的時間,也是教師感覺最難組織的時間。因此,在時間安排上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盡量減少轉換環節,減少集體行動。活動安排要符合兒童的興趣和需要。

(3)時間浪費現象既存在於活動轉換環節,也大量存在於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活動內容太難或太易,活動形式過於呆板,幼兒人數過多,活動所需技巧超過幼兒的能力,材料及工具不夠,等等,都可能造成時間的隱性浪費,即看起來兒童有事可做,但實際卻消極「待」(或「怠」)工。

(4)避免照顧過度,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照顧幼兒是幼兒園教師的責任。但照顧不等於包辦代替。

(5)養成良好的常規和專心做事的習慣。除去諸如以上各點所談到的外部條件之外,幼兒自身的行為習慣也會影響教學時間的利用,因此,教師要注意幼兒良好常規的培養,尤其要注意培養他們專心做事的習慣。這樣也可以降低不當行為的發生率,並因此而減少教師用於班級管理的時間和幼兒等待教師處理問題的時間。

65.在幼兒園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1)受社會上「從娃娃抓起」口號的影響,計算機、外語、環保等教育內容都湧向低齡兒童;(2)受腦科學研究成果的影響,片面地誇大對幼兒潛能的開發。請從課程內容選擇的角度,分析上述現象的主要危害。

這是課程內容選擇中,存在的:片面適應社會需求,無視學習代價的問題 。

(1)把所有的新內容都裝在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筐里,既不考慮幼兒園的客觀條件(如有沒有適當的「雙語教育」環境和合格的外語師資等),也不考慮幼兒學習和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點,更不考慮幼兒為這些學習所付出的代價。這種片面理解社會需要,一味迎合社會要求的情況,再一次把課程的重心轉向社會,轉向學科,課程為幼兒發展服務的思想在這裡又被動搖。

(2)學習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兒童是以生命為代價(至少表現為時間和精力)換取學習效果的。因此,教育者必須樹立一種「效益觀」,在引導、組織學習時要估算一下兒童可能的收穫和付出,盡量以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

(3)如果選擇學習內容時過於迎合社會要求而不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就會產生「負效益」。現實中,過於強調「知識」和「特長」、過於追求「立等可見的效果」的教育,往往是以幼兒的健康、學習興趣、自信心等「一生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為代價進行的。這種「殺雞取蛋」的短視行為,是幼兒教育的「大忌」。課程工作者要時刻警惕。

66.案例分析題

案例:一切「從娃娃抓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幼兒園迎合家長期望,將計算機、英語、環保等都納入課程;一些幼兒園為了「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在大班課程中增加了讀寫算等內容。結合本案例分析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目標流失問題

課程設計中,常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在以目標為依據選擇教育內容(或日目標向內容轉化)的過程中,一部分目標「流失」了,即失去了保證這些目標實現的「依託」。

二、課程內容超載的問題

課程內容「超載」是我國當前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中的突出問題。這種超載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容量過大,在有限的時間內已經不可能保證質量地完成,結果要麼「走過場」,無法使幼兒產生真正的學習,要麼「加班加點」,剝奪了他們應有的自由遊戲和自主活動的時間。

2、難度過高,超出幼兒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程度,結果是機械記憶,生吞活剝。

這兩種情況不僅不能有效地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反而造成了沉重的學習負擔,敗壞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損害了們的自信心。

三、適應社會需求,無視學習代價的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社會上常常響起的各種「從娃娃抓起」的聲音(儘管娃娃的年齡並沒有明喻),使得計算機、外語、環保等等教育內容都湧向低齡兒童。而家長們惟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和要求,更直接對幼兒園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第三章 園本課程

1.2001年6月,教育部頒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2.什麼是園本課程?

園本課程是以國家和地方課程政策為指導,以幼兒園為基地,立足於本園和本地實際,切實考慮本園的教育理念、條件、現狀等因素,以支持、滿足和促進本園幼兒發展為根本,由園長、教師、課程專家、幼兒、家長及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充分開發和利用園內外各種課程資源,通過對課程的選擇、重組、整合或是開發而形成的具有本園特點的課程體系,是對本園課程局部或整體開發的結果。

3.園本課程特點

(1)在課程權利上,園本課程具有自主性(我國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制定)

(2)在課程管理上,園本課程具有民主性(打破「自上而下」的課程決策模式)

(3)在課程內容上,園本課程具有開放性(不再局限於主流文化)

(4)在課程實施上,園本課程具有生成性(強調轉化、創造,更具過程性

動態性 生成性 發展性)

4.園本課程開發的條件

A. 軟體條件

(1)辦園理念

(2)民主、開放和科學的幼兒園管理

(3)優良的人力資源(園長是園本課程開發的關鍵 ; 教師是園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前提; 專家是園本課程開發不可或缺力量 ;社區人士是園本課程開發的中介)

(4)有效的監督和服務機構

B. 硬體條件

(1)充足的經費

(2)物質保證

5.園本課程開發基本的操作環節

(1)組建園本課程開發隊伍(資源、辦園歷史、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學;內部和外部人員)

(2)情景和需要的分析(院內外情景和需要)

(3)擬定目標(幼兒園教育目標 國家教育目的)

(4)編製園本課程方案(幼兒園課程開發背景、課程理論基礎、課程總體目標等)

(5)討論和實施(各方溝通、修正、改進)

(6)評價與修訂(時間 主體 內容 方式)

6.園本課程開發方案主要包括園本課程開發背景、該課程理論基礎、課程總體目標、內容結構、組織實施與評價建議以及保障措施等。

7.園本課程資源

園本課程資源指在園本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資源的總和,是實施園本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切素材。

8.園本課程資源按功能特點分,可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按存在方式分,可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8.園本課程資源的特點有哪些

(1)多樣性

(2)獨特性

(3)多質性

(4)價值潛在性

9.園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何在?

(1)有利於創建幼兒園特色

(2)有利於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3)有利於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10.園本課程資源開發通常按如下程序進行,園本課程資源評估、園本課程資源選擇與開發利用、園本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效果的檢查與評價。

11.園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原則主要有:開放性原則、經濟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個性化原則和適度性原則。

四、國內外典型的幼兒園課程方案

1.1907年,蒙台梭利在羅馬貧困區建立了第一所「兒童之家」,開始了她長達五年的學前教育實踐和研究。

2.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理」,兒童會藉助各種感覺能力自然地捕捉和吸收外界的信息,探索周圍一概事物,豐富自己的經驗,發展自己的心理。

3.蒙台梭利發現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各種「敏感期」,即兒童在特定年齡階段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特別敏感,有特殊的興趣與愛好,對這些事物或活動具有選擇性吸收。

4.蒙台梭利把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自發地選擇和操作活動材料並經由專註於活動而有所發現和發展的活動稱之為「工作」。

5.什麼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有準備的環境」?

所謂「有準備的環境」需要符合以下標準和要求:有規律、有秩序的生活環境;提供美觀實用、吸引幼兒的生活設備用具;能豐富兒童生活印象;提供感官訓練教材教具,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可讓兒童獨立活動,自然表現和自我力量意識;引導兒童形成一定行為規範。

定義:一個符合兒童需要的真實環境,是一個供給兒童身心發展所需之活動、練習的環境,是一個充滿自由、愛、營養、快樂與便利的環境。

6.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課程目標是幫助兒童發展健全的人格,養成獨立、自信、自律、自足以及自我管理的活動習慣。

7.蒙台梭利教育課程由一系列操作活動實現,這些操作活動按其目的與所發展的兒童能力分為5個領域,它們是感官教育、日常生活練習領域、語言領域、數學領域、文化領域。

8.蒙氏教具具有性質的孤立化、抽象概念具體化、自我校正性、可移動性、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性等特性。

9.下列關於蒙台梭利的描述正確的有(BCE)。

A. 她是幼兒園的創立者 B. 她設計的課程反映了強烈的經驗主義的色彩 C. 她強調兒童的感官訓練 D. 她是唯理論的代表人物 E. 她為兒童營造的三根主要支柱是自由、作業和秩序

10.請評價蒙台梭利教育方案?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迄今為止仍在世界範圍內有相當影響,說明該教育方案有其吸引人之處,例如,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強調了個別化學習,特別是蒙台梭利設計的教具使個別化教學的實施成為行之有效的手段;又如,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強調兒童主動學習和自我糾正,能使兒童身心的內在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蒙台梭利的教育體系決定了蒙台梭利教學法帶有相當程度的機械性的和形式化的色彩,該教育方案中教師的作用是比較被動的和消極的,這不利於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此外,還有人批評該教育方案偏重智力訓練而忽視情感陶冶和社會化過程。

11.在瑞吉歐方案教育學中,將兒童不同的象徵語言和媒介稱為「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它意指兒童有權利也有能力運用除口頭、文字語言外的諸多種方式,用各種材料去認識他周圍的世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裡的語言泛指文字、動作、圖形、繪畫、建築、雕塑、皮影戲、拼貼、戲劇或音樂等多種活動形式及豐富的媒介材料。

12.瑞吉歐人把環境看作是第三位老師。

13.瑞吉歐方案教學中的方案指一個或一群孩子針對某個主題所做的探索活動或深入研究。

14.瑞吉歐方案活動進行中,通常要進行三大類活動,它們是:調查活動、建構活動與戲劇扮演活動。

15.「接過孩子拋來的球」是瑞吉歐人提出的一句名言,試分析教師的角色。

教師是兒童的夥伴與嚮導、傾聽者和活動的參與者,是幼兒的觀察者,與兒童是平等的;教師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幫助兒童發現、明確自己的問題,鼓勵兒童相互交流、共同活動,共同建構知識。

16.(A)的課程具有相當大的彈性和生成性,因而它的教育活動設計者們認為,他們「與幼兒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確定的,三分之二是不確定的或新的事物。」

A. 瑞吉歐教育體系 B. 凱米和德弗里斯課程方案

C. 斑克街早期兒童教育方案, D. 海伊斯科普課程

17.(A)是瑞吉歐教育方案的靈魂和核心。

A.項目活動 B.彈性計劃 C.合作教學 D.檔案支持

18.瑞吉歐方案教學中「恐龍方案」的主題來自於什麼?體現了哪些兒童觀、教育觀和課程觀?

「恐龍方案」主題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幼兒的興趣,也來自於教師對幼兒的觀察、了解和傾聽。

該方案體現的兒童觀有: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有自己的獨特學習方式;知識的建構是一個社會過程,離不開兒童與同伴和成人的交往;能夠廣泛運用各種不同的象徵語言和媒介(「一百種語言」)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教育觀有:教育就是要為幼兒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去創新和發現,幫助兒童主動建構知識;教育應以兒童為中心,應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學定教;在兒童的探索活動中,教師應掌握正確的時機介入,協助兒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課程觀有:倡導兒童運用多種語言進行認知、表達和溝通,獲得完整的感覺經驗;課程不是預設的,而是開放的生成課程;課程是整合的;強調多種學習方式,如主動探索、相互討論、自我展示、自我表現等。

19.結合實際,談談瑞吉歐教育體系的課程對我國幼兒園課程的啟示。

(1)瑞吉歐教育體系的課程特徵:方案活動是瑞吉歐教育體系課程的主要特徵之一。兒童以小組活動為主的形式與教師一起合作探索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這類方案活動可以起始於兒童,也可以由教師在觀察兒童的基礎上發起。其自身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創造性表現和表達是知識建構的基本要素;共同建構在方案活動中有重要的地位。記錄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結果。

(2)教師的作用:教師是兒童的夥伴、養育者和指導者。

(3)結合實際討論中國幼兒園課程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瑞吉歐的啟示。

20.結合瑞吉歐方案教學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簡述教師在教育中的角色。

21.海伊·斯科普課程方案是由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戴維?韋卡特創立,海伊·斯科普教育研究機構研製的,是以皮亞傑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課程方案。該方案提出要為「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發展」提供一種課程。該方案認為,主動學習是兒童發展過程的核心,教師是兒童發展的支持者,其基本任務是促進兒童的主動學習。

22.關鍵經驗是海伊·斯科普課程的核心,關鍵經驗是那些可以觀察到的學習行為,是對幼兒社會性、認知、身體發展的一系列陳述,反映的是「人類基本的智力過程和內容」。

23.海伊·斯科普課程方案的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的活動,由計劃、操作活動、整理收拾、回憶4個環節組成。

24.華德福課程模式深受史代納個人思想的影響。

25.五指活動課程的創始人是:陳鶴琴

26.五指活動課程 ——五指活動課程是陳鶴琴創編的。陳鶴琴打破了按學科編製幼兒園課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形成了他所謂的五指活動: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文活動。陳鶴琴以5個連為一體的手指比喻課程內容的五個方面,雖有區分,卻是整體的、連通的,以此說明他所謂的五指活動課程的特徵。

27.「活教育」的理論體系是「五指活動」課程的理論基礎。

28.陳鶴琴不主張幼兒園分科教學,他提倡「整個教學法」,主張最好由一位教師去教,以體現整體性,而不致割裂。

29.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提出的「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反映的是(B)取向。

A. 課程內容即教材 B. 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 C. 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 D. 課程內容即生活體驗

30.幼稚園行為課程是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張雪門先生畢業時間與智慧的結晶。

31.幼稚園行為課程——張雪門依據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論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創編了行為課程。行為課程密切聯繫幼兒生活經驗,課程內容直接來源於兒童直接的活動,課程實施強調兒童通過行為進行學習,課程形式主要為兒童圍繞單元主題進行的活動。

33. 以下不屬於海伊斯科普課程的關鍵經驗的是(B)。

A.主動學習的關鍵經驗 B.發展人際關係的關鍵經驗 C.語言運用的關鍵經驗 D.創造性表徵的關鍵經驗

九、國內外幼兒園課程改革

1.1816年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蘇格蘭創立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學校——新拉納克幼兒學校。

2.1837年,福祿貝爾在德國始創幼兒園,並取得成功,自此才有了真正的學前教育機構,也標誌著幼兒教育由「看管」轉向「教育」。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而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集中反映」。

4.當代國外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關注點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價值取向問題、幼兒園課程的整合問題、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內容的來源問題、幼兒園遊戲問題、幼兒園課程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問題

6.國外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基本的走向表現在哪些方面?

(1)早教化

(2)專業化

(3)法制化

(4)綜合化

(5)文化多元化

(6)本土化

(7)信息化、科技化

7.當代國內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關注點有哪些?

(1)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價值取向問題

(2)幼兒園課程的整合問題

(3)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內容的來源問題

(4)幼兒園遊戲問題

(5)幼兒園課程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問題

8.國內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基本的走向表現在哪些方面?

(1)課程與教學管理多元化、自主化

(2)課程與教學改革立足點更多地放在兒童身上

(3)嬰幼兒課程與教學的一體化發展

(4)家庭和社區更多地參與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

(5)重視教師素質和水平的提升

9.當今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呈現(ABCDE)的發展趨勢。

A. 幼兒園課程改革更多地將立足點放在兒童一邊

B. 0-6歲學齡前兒童教育課程一體化

C. 幼兒園課程與社區教育和服務相融合

D. 重視教師職業水平的提高

E. 幼兒園課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


推薦閱讀:

日本學前教育與中國學前教育區別
引用 【轉載】有感於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幼兒園環境色彩色調對幼兒的影響
幼教行業亂象增加根本原因解析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30套幼兒學前教育教程

TAG:幼兒教育 | 學前教育 | 開放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