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開心?
1 人贊了文章
現在在微博上越來越多地看到年輕人發類似「活著很累」的喪氣話,還有類似的諸如「我不想努力了,能不能來一個富婆包養我。」好像是現在的年輕人都越來越喪,生活的越來越艱難,在老一輩人眼裡就是沒有年輕人的朝氣,死氣沉沉的,明明沒有做什麼重體力勞動還是一天一天的覺得自己很辛苦。其實這正是一種年輕人和老年人對疲倦的認知偏差。
老一輩人總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彷彿沒有什麼可以覺得憂愁的,物質資源豐富,住房條件優越,吃飽穿暖甚至還有自由得以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想要的生活,這是多麼美好啊,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不開心呢?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觀察過這種現象,從事體力勞動較多的的人,比如運動員等等相關的職業,往往要比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比如都市白領,心態以及心情的各方面表現要更加樂觀開朗一些。雖然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以及相關的調查,但是我個人通過一些比較觀察,覺得這個結論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比較有道理。現在年輕人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比之前有所下降,也是由於科技的發展以及群體學歷素養的提升,所以現在年輕人在身體上的負擔比老一輩人年輕時所承受的要少得多。而老一輩人年輕的時候往往會經歷許多的重體力勞動,他們認為年輕時在身體上所受的苦才是真實存在而難以克服的。這也正是抑鬱症心理疾病沒有辦法得到廣泛理解的原因之一,他們沒有辦法理解你所經受的精神壓力,因為他們對於苦和累的認知已經固化了,總認為是想太多,承受力差或者是太閑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在這個信息高度化發展的社會,年輕人有更多的渠道來接收各種各樣多元化的信息,就有更多元的價值觀。同時,信息接觸的渠道增多,大腦處理起來就會自覺不自覺的進行思考,這就大大增加了年輕人的平均思考時間。我曾經聽一位醫生給他的病人講,愛讀書愛思考的人往往更容易得抑鬱症。這種愛思考,愛讀書的人對於不同的事件甚至整個世界都有著更為清醒通透的看法。他們會在不斷的學習以及探尋中深化自己的認識,但是當認識與現實世界發生衝突時,比如他們後來漸漸發現世界根本不是表面上那種生機盎然的樣子,而是另外一種模樣,他們會遭受到理想的幻滅甚至精神世界的顛覆,從而對自己所堅信的東西產生懷疑,進而會有迷失的感覺,心裡總是空落落的,總是想抓住點什麼。不排除有一些人精神能力比較強,能夠將自己的認知與情緒比較好的區分開來,知道是一方面,失不失望又是另一碼事,因此,她們還是會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只不過是看得更加通透有時會很痛苦。而另一些人沒有能夠特別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係,難免沉溺於此,有可能會在迷失中越掙扎越絕望,最終墜入痛苦的深淵。愛思考愛讀書的人一般都擁有比較敏感的心靈,能夠探知文字中細小的情緒,感受文字中的世界。那麼他們對於相應事物的標準提升,敏感度提升,那就意味著快樂成倍的同時,感受到的痛苦和絕望也是成倍增長的。「他們在集中營會最先瘋掉,因為他們對於人的標準比其他人要高許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很多的年輕人為了標新立異總是將自己與抑鬱症的人群,孤獨靠近,以此來奔波的人們的同情以及關注。因此就在大眾眼中形成了矯情、無病呻吟、脆弱種種的特徵,而且無形中會帶給公眾抑鬱症群體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及其惡劣的印象。其實抑鬱症的誘因有很多種,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他們並不脆弱,你沒有經歷過他們是怎樣從失眠中掙扎,面對不斷吞噬掉自己快樂而無能為力的惡魔,不受控制的哭泣以及長時間的萎靡不振情緒低落,還要強顏歡笑,強打精神對自己扯出僵硬無比的笑容。你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憑什麼勸他要堅強?何況再怎麼想要感同身受都只是旁觀者,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你早晚會明白這一點。
上述事情是針對特殊情況來闡述的,但其實年輕人在微博上「喪一喪」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部分年輕人是僅僅單純在微博這種沒有別人認識自己同時又可以不不顧忌個人形象的平台放飛自我。媒介信息越來越發達也就意味著我們暴露在公眾視野的私人信息越來越多,因而為了保持一個良好的形象,也是為了不麻煩別人,很多人選擇在生活中維持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形象,但是其實心裡有很多的負能量沒有出口,微博小號上面只有自己和陌生人,這種社交環境更利於年輕人釋放自己的壓力,訴說心中的苦悶,也算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為自己的壞情緒找到出口,才能更好的面對生活。
還有一部分年輕人是沒有辦法處理好自己心裡的各種壓力但是又不願意分享給他人,就將微博當成是樹洞形式的東西,將煩惱一股腦的發泄出來。其實漸漸地就會發現人們沒有辦法互相了解溝通是常態,也可以在傳播學的角度看作是交流的無奈。從編碼,傳播,解碼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會產生傳輸或理解的偏差,就算是能夠理解,也是基於不同標準,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理解,沒有辦法達到完全無縫對接。因此能夠遇見在同一頻率上的朋友實屬不易,交流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說道社會原因就是因為現在社會體系原子社會造成的結果之一。人們就像是零件上的小部件,按部就班一切都按照規章制度來運作,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卻會降低人們人情交往的頻率,很多的事情都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鄰居也許就沒有接觸的緣由或是必要性,這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時代的變化與迷失。人畢竟是群居動物,沒有辦法做到人情冷漠,將社會強行拆解成原子社會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前兩天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觀點,為什麼王者榮耀會大火呢?原因是人類狩獵的本能沒有得到滿足,人們雖然住在高樓大廈中,心裡其實還是對狩獵有著來自遠古的衝動。這恰好與我最近剛剛讀完的《人類簡史》產生了共鳴。書裡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一般都說是人類控制了小麥,使得它得以為人類服務,成為人類固定食物來源的供給之一。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小麥生長需要人類的悉心照料,使得人類不能隨心所欲地離開耕地。而且資源也是有限的,換一個角度來說是不是小麥通過利用人類的弱點使得人類主動為它的生長提供優越的環境和資源呢?當人類洋洋自得為萬物的統領,最智慧的生物時,是不是也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呢?現代社會秩序以及國家的建立都基於人們的共同想像,活在想像的世界中看似一切是進步的,日新月異的,但是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呢?何為歷史的進步呢?如何衡量呢?也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也許人類心中深層次的渴求沒有得到滿足也是人類無法真正開心的一部分原因吧。
推薦閱讀:
※讓你在社會上能夠少奮鬥3年的五十句話,值得
※對於爛人,別理他,讓他加速糜爛,就是最好的報應
※規則下的社會才具真正的和諧
※蓋茨裸捐的社會和家庭背景
※全球化條件下中國轉型的總體性戰略框架與現實取向———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