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的100年《作品全集》
來自專欄創意惠
貝聿銘這個名字
似乎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存在
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
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
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
貝聿銘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
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
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
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1.經典作品
2.作品摘選
3.貝老經歷
(本文較長,需耐心觀看)
第一部分
【經典作品】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法國巴黎
1983年—1989年
▼
改造巴黎盧浮宮設計圖紙
▼
貝聿銘為盧浮宮擴建設計的圖紙
▼
貝聿銘在盧浮宮金字塔模型前
▼
貝聿銘與盧浮宮金字塔
▼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卡達 多哈
2000—2008
▼
這座博物館在2008年順利開館,
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
貝老的目標是
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說的,
捕捉住「伊斯蘭建築的精髓」。
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
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
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
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6-1997年
▼
貝老以桃花源為原型,
精心策劃設計了這棟美術館。
整個美術館的參訪過程,
好比是世外桃源的發現之旅,
峰迴路轉,引人入勝,
唯美景緻處處動人,讓人留以回味。
美術館平面圖
▼
局部鳥瞰圖
▼
鳥瞰圖
▼
隧道
▼
蘇州博物館
2003年—2006年
(新館)
▼
建築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
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
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
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
蘇州博物館片石假山手繪圖
在建築的構造上,
玻璃、鋼鐵結構
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
開放式鋼結構替代傳統建築的木構材料,
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
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
香港中銀大廈
▼
香港中銀大廈
樓高七十層
以竹子(節節高)的形象作為建築主題
外形極富想像力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結構模型
▼
貝聿銘在研究結構模型
▼
第二部分
【其他作品摘選】
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中國北京
▼
香山飯店
北京
1982年
路思義紀念教堂
台灣東海大學
1956—1963
▼
艾佛森美術館
1968年
▼
美國大氣研究中心
科羅拉多州落基山脈
1960-1967年
▼
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
1969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
▼
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
波士頓美術館
▼
新加坡華僑銀行中心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1976年
▼
費城社會山項目
▼
上海藝術博物館
▼
威斯納館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1985年
▼
達拉斯市政廳
▼
莫頓·梅爾森交響樂中心
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
1981—1989年
▼
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大廈
休斯頓
▼
雅各布·傑維思會議中心
▼
澳門科學館
2006年
▼
第三部分
【貝老經歷】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
其祖上貝家是吳中的名門望族
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
貝家族人中人才輩出:
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
與戈、毛、畢姓人家
合稱為當時的「蘇州四富」
顏料大王貝潤生是貝聿銘的叔祖
其祖父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
父親貝祖詒則是中國銀行的行長
貝氏全家福(左一是貝聿銘)
▼
貝聿銘父親貝祖詒和夫人蔣士雲
▼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左一)
▼
少年貝聿銘在獅子林
▼
1935年,年輕的貝聿銘遠渡重洋留學
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
後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
貝聿銘在哈佛
▼
畢業後
貝聿銘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哈佛短暫的留校任教之後
受邀加盟紐約地產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
從事商業房地產的規劃和設計
而且一干就是12年
十二年中
貝聿銘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
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
1960年聿銘離開柴根道夫
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
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
1979年榮獲了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
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
1989年日本帝賞獎,
1986年里根總統頒予自由獎章等。
作為中國建築界的先驅者
貝聿銘以其東方的智慧
寬容樂觀的人生態度
卓越的建築設計功力
獨具慧眼的現代建築理念
橫跨東西城市,歷時半個世紀
創立了眾多影響世界的建築名作
貝聿銘與陸書華的結婚照
▼
貝聿銘與家人
▼
貝聿銘和傑奎琳·肯尼迪出席新聞發布會,1964年
▼
貝聿銘和肯尼迪夫人傑奎琳
▼
巴黎盧浮宮施工現場,
中間手持玻璃材料的是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
密特朗旁邊戴紅色安全帽的是貝聿銘。
▼
貝聿銘與羅納德·里根總統及夫人南希合影
▼
貝聿銘在講解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模型
▼
貝聿銘與兒子
▼
貝聿銘回蘇時與貝氏親友的合影,1989年
▼
貝聿銘與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
貝聿銘獲Leonore and Walter Annenberg Award,2012年
▼
貝聿銘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
這位百歲老人一生的故事
數不盡道不完
曾有人這樣評價貝老
「貝聿銘是一個難得的跨文化樣本
他從東方和西方兩種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
又遊刃有餘地在兩個世界裡穿越。」
從法國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
到卡達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從中國的香山飯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術館
貝老的作品征服了世界
他用了100年的時間
傾其一生
只為向世人呈現
最美、最極致的設計
謹以此文
向貝老致敬
圖文來源:新微設計(ID:land-2013)
推薦閱讀:
※遠古藝術
※黃梅戲藝術片064《閻惜姣》
※求雨山下一書家——譚志文書法藝術(附作品)
※美國藝術家F.Michael.Wood繪畫欣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