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糾結,到底要不要用錢去獎勵孩子呢?
1 人贊了文章
好多寶媽寶爸都有一個疑問:到底要不要用錢,或者用禮物去獎勵孩子呢?很擔心一旦開始用了,孩子就會變得依賴禮物,凡事都去計算,而不會自己主動去做了。
那麼今天讓小蝸牛給各位寶媽寶爸一個好的建議。
不要著急,先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版的小故事:
01
朋友小文是個愛學習的媽媽,有次她聽說了一個用 「集卡片」的方法獎勵孩子,就打算用起來。
這個方法大概是這樣的:只要每次孩子做了一些「好事」,就會得到一張卡片,集滿了一定的數量,就可以換一件自己想要的東西。
她想用這個方法鼓勵孩子做家務,培養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衣服、書籍,也漸漸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
剛開始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很順利。
小文和老公都發現,讓孩子做一些事情變得容易多了,只要告訴他「有卡片獎勵哦」,孩子就會很積極的去做。
而且那段時間,孩子特別貼心。每次小佳在廚房忙,孩子就會跑進來說:媽媽,我幫你端碗。媽媽,我幫你系圍裙。
但是這個方法用了一段時間以後,小文和老公開始發現了一些問題……
02
有一天吃完晚餐,孩子很自覺的就把碗筷拿到了水槽邊,還拿了桌布準備擦桌子。
小文看到孩子這樣很高興,正準備表揚孩子,孩子突然說:媽媽,我擦了桌子可以得到卡片嗎?
小文心裡覺得有點不太舒服,但轉念一想,擦桌子也是一項家務,答應了要給還是要給的。
過了幾天天氣漸漸熱了,小文想把一些冬天的衣物收起來。她和老公正在商量收哪些的時候,孩子跑過來說:媽媽,媽媽,我幫你們收!
孩子爸爸挺開心地說:你現在能幹了呀!那你收你自己的吧!
正收到一半,孩子對他們說:那我收衣服也可以得卡片嗎?
小文和老公面面相覷,她老公沉思了一下說:你收自己的衣服是應該做的事情,不能有卡片。
聽到這句話,孩子似乎一下子就泄氣了。孩子爸爸也看出來了孩子的心不在焉,就補充了一句:你收自己的衣服不能有卡片,但是幫我們收可以有,只是你必須要收完自己的衣服以後才能幫我們收。
孩子雖然又有了興趣,但對他們說:那你們現在不能再收拾了,必須要等我這邊收好了才行,不然我還沒收完你們就收完了怎麼辦?
這件事之後,小文開始對這種獎勵方式有了一個反思——他們一開始是想培養孩子幫忙做家務的習慣,但是現在孩子行為好像跑偏了,變成了只想集卡片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以後沒有這種獎勵了,孩子會不會什麼都不做了?
其實小文擔心是可能的。如果一開始孩子表現出「好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物質,他們這些「好行為」就沒有自發性。
03
應該怎樣培養孩子自發承擔生活里的責任呢?
屬於孩子的「責任」,就不要用「懲獎制」。
「你好好吃飯,就可以玩手機。」
「你這次考好了,暑假就帶你去玩。」
學習、吃飯、收拾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家務,這些其實都是孩子自己的責任。
與其用懲獎去「培養」孩子的習慣,不如給他們說清楚,為什麼他們需要做這些,以及做與不做的後果。
你不好好吃飯,那就會挨餓。我們吃完這頓飯到下一頓飯之間,如果你餓了沒有東西吃。
這才是描述清楚「後果」的話,如果不將「玩手機」作為獎勵方式,孩子有沒有好好吃飯和能不能玩手機,沒有必然聯繫。
你這次沒考好,暑假可能就要補課,補課就沒有時間玩了。
這樣的描述,也才是一個原因和後果,而不是將「帶你去玩」作為一種獎勵方式。
希望孩子承擔自己的責任,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獎勵他們,而是讓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動機,樂趣,甚至成就感。
用物質作為鼓勵,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壞了孩子的「興趣」,成人都知道,缺乏興趣的事情,少了物質獎勵就是很難堅持下去。
04
如果不用物質作為獎勵,又有什麼好的方法,去強化孩子「好」的行為呢?
讚美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最好的獎勵。
但如何「讚美」,卻又有技巧。
空泛的讚美也未必能夠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更別說培養出主動性了。
比如,你說孩子「好棒」,他未必知道自己到底「棒」在什麼地方,他可以維持的優點在哪裡,甚至會擔心——我這次被誇獎做得「很棒」,是不是我運氣好呢?我自己真的有這樣的能力嗎?
你說孩子「好乖」,如果他漸漸成長起來,他們可能會開始質疑「我為什麼要乖?」,甚至開始想要挑戰父母的權威,故意去「不乖」……
05
一個好的讚美,最好包括兩方面:具體描述+內在特質
當父母想要讚美孩子的一個行為時,把自己看到的事實描述給孩子聽,這樣孩子會知道,父母是真的看到了自己在做什麼,也更清楚知道自己是哪些行為會被父母讚賞。
有一次我在公園看到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小孩在河邊寫生。經過他們身邊時,我聽見這個女士對孩子說:
我很喜歡你畫的這棵樹,樹葉畫得很細緻,你還用了兩種顏色畫樹葉,說明你觀察很仔細。
我覺得這個媽媽讚揚孩子的話就說得很好,她沒有籠統地說你畫得很好,而是詳細描述了自己看到孩子畫得好得地方,讚揚孩子用色巧妙。
06
孩子某些好的行為,其實也表現出了他們內在的一些特質,比如善良,堅持,努力等等,如果父母還能發現這些特質,也最好能向孩子指出來。
比如孩子幫忙做了家務,可以對孩子說:
你今天幫媽媽做了家務,你是一個體貼的好孩子。
這個讚美,就強調出了媽媽看到了孩子身上一個美好的特質——體貼,孩子也會通過這種讚美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
學會讚美孩子,引導他們了解自己的特質,引導他們發揮主動性,靠著自發的責任感去承擔自己該承擔的事,或者靠著他們自己的興趣,投入一件事。
當然小小的物質獎勵也並非完全就該被否定掉,它可以是一種輔助手段,在孩子出現特別值得欣賞的行為後給與物質獎勵,讓孩子知道你真的很讚賞他這種行為,只是物質獎勵不宜成為培養孩子行為的主要方式。
看完這些大家可能又有問題了:一個人為了生活要去工作,但是工作要不物質獎勵?不要物質獎勵怎麼生活,還是要把上班培養成興趣?
額。。。。。。
這個可能偏離了我們的話題了,但是我們生活確實如此,現在不是流行說,不要為了工作而工作,而要為理想、自己而工作嘛~ 這其實說的就是內驅力。文章討論的,歸根到底是討論如何保護孩子內驅力的問題。人的動因有包括內因也包括外因,但我們現在都更希望我的選擇是出於內因的,不是嗎?
推薦閱讀:
※丹東明日之星教育集團育博源 ▏萌娃探秘科技館,發現奧秘
※加盟不加盟,看看這所民辦高端園的改變!
※破解入園焦慮:做對這6件事,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多多成長日記20180429
※究竟家長做錯了什麼?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反而聽老師的話?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