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啃指甲、咬鉛筆、咬被角……這些小細節,千萬別忽視

孩子啃指甲、咬鉛筆、咬被角……這些小細節,千萬別忽視

來自專欄星彤2 人贊了文章

1

天刷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說:論酷刑,我只服拔指甲。

原來他7歲的小兒子,最近迷上了「啃指甲」。

看電視時啃,寫作業時啃,就連走路時也在啃,十個手指都被啃得禿禿的。

剛發現時,朋友只是語言上教育了下,告訴兒子這樣不衛生。

孩子表面答應不再啃,可一不注意又津津有味地啃起來。

朋友無奈,就給兒子手指上抹苦瓜汁、風油精。

結果孩子不適應,反而啃得更厲害,最後得了甲溝炎化膿,整個手都發炎變腫。

夫妻倆趕緊帶孩子去醫院,醫生說需要拔指甲治療。

看著孩子被拔掉指甲的小手,孩子爸媽心疼地眼淚直淌。

其實,很多孩子都會有啃咬東西的習慣。

除了啃指甲、咬手指,有的孩子還會咬嘴唇、咬嘴上的皮。

有的不咬自己,但是會咬被角、咬鉛筆,咬一切順手的東西。

3歲前的孩子愛啃咬,是在通過嘴巴來感知認識世界,屬於正常的「口欲期」探索。

但是,3歲以後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則有可能是「口欲期停滯」。

簡單來說,是孩子沒有成功度過這個心理發展期,或者度過了,但因為外部壓力或刺激,導致孩子的心理退行回這個時期。

所以,啃咬東西這個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有可能只是教養不當,形成的壞習慣。

但也可能,是一種由心理原因導致的行為障礙。

2

愛「咬來咬去」的孩子

心裡都在想些什麼

在上小學前,童童一直都跟爺爺奶奶生活,去年才被爸媽接到身邊。

回來後,童童媽發現孩子有個毛病,沒事就喜歡咬東西。

在家睡覺時,喜歡咬被角;去了學校沒有被角,就喜歡咬衣服。

雖然逮住一次批評一次,可孩子就是不長記性。

光是上個月,她就發現了好幾次,孩子衣服被咬破、拉鏈被咬壞的現象,就算爸爸打了幾次,都不管用。

帶去檢查,鈣鐵鋅各項都正常,醫生建議轉去心理門診。

最後通過心理量表的檢測和心理醫生的面談,才發現,孩子不僅焦慮、情緒低落,而且還低自尊。

因為從小父母陪伴少,孩子安全感不足,且迴避人際;回到父母身邊後,新環境的不適和父母給的壓力太大;再加上不同程度的批評、否定,最終,形成了負面強化,導致惡性循環。

強烈的緊張和壓抑,讓孩子內心情緒無法紓解,也得不到情感上的撫慰,不知不覺就用咬東西來自我排解、轉移注意力。

就像在《育兒大作戰》這個節目里,小女孩毛毛就喜歡在寫作業時咬手指。

在場的兒童醫生分析,這是由於媽媽在輔導時不斷指責,造成了孩子焦慮、缺乏安全感,孩子需要通過咬手指來進行自我安撫。

這一系列的啃咬類行為障礙,一般都是在兒童期發病率最高。

究其原因,大多是情緒的緊張、壓抑造成的:

比如說夫妻二人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的陪伴、關注度不夠;受其他事件的影響,如考前焦慮、受到恐嚇等。

都會讓孩子因焦慮、緊張而啃咬東西。

心理學研究顯示,這些「啃咬」動作,能給孩子一種心理上的慰藉,屬於一種「行為退化」,能讓孩子抑制焦慮、暫時心安。

遇到這種情況,作為父母,我們就要先搞清楚原因,再來「對症下藥」。

3

沒事喜歡「啃咬」

是身體在「求救」

不過話說回來,並不是所有「啃咬」的行為,都是心理問題。

看過網友作的一首打油詩:

有個小朋友,毛病愛吃手;

指甲長了他不剪,放在嘴裡咬一咬;

天長日子久,面黃身體瘦;

到了醫院一檢查,毛病全在愛吃手!

很多時候,孩子沒事喜歡咬來咬去,除了本身習慣的問題,還有可能是孩子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事實上,孩子3歲以後還喜歡啃手、咬被子,有可能是體內缺鋅、缺鐵等原因。同時,還會伴隨注意力不集中、喜歡挑食、不愛吃飯的癥狀。

又或是感染蛔蟲所導致的「異食癖」,比如說,喜歡到處亂咬,包括吃頭髮、指甲、牆灰、紙屑這些東西。

2007年,土耳其專家做過一項實驗,挑選59名實驗對象,來檢測每個人的口水中是否有造成腹瀉或嘔吐的細菌。

結果顯示,76%會咬指甲的人測出陽性反應,而不咬指甲的人中只有26.5%驗出陽性反應。

可見,啃咬指甲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跟同齡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體質更差,也更容易生病。

同時,在換牙期間,最容易出現反頜現象,如果長期啃咬,就容易形成「地包天」,出現包括牙齒鬆動、生長不整齊等情況,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形象造成很大影響。

發現這類小毛病時,爸爸媽媽們就要看看,是不是孩子的身體出現問題,最好是去醫院做個檢查。

4

有多少父母

被「厭惡療法」騙到

很多人說,如果孩子有啃手、咬鉛筆等怪癖,可以在咬的地方塗黃連水、辣椒水或風油精,他們感到了痛苦,就自然不會這樣做了。

事實上,這種「厭惡療法」是不可取的。

如果是直接塗抹在孩子肌膚上,那麼很可能對孩子皮膚造成傷害,而且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變性懲罰,效果有限容易反覆,還有可能讓孩子啃得更厲害。

同事曾用紗布包住兒子的手指,也趁他睡覺時,把黃連水抹他手上,可都沒有作用,甚至由於強行干涉,造成孩子吃手的頻率越來越高。

另外,如果手段過硬,讓孩子中斷了壞習慣,則可能會讓問題轉移或變形。就像我們常說的「按下葫蘆起來瓢」,孩子雖然不咬手指了,但卻可能開始咬別的。

孩子的成長,從來都不是一次戰爭,我們要讀懂孩子的需求,接納他的缺陷。

如果是體內缺少微量元素,可以遵醫囑藥物補充,也可以通過食補(如含鈣的海帶、蝦皮;含鐵的豆製品、動物肝臟;含鋅的豬肉、牛奶等食物),慢慢就能恢復。

如果是心理原因,那我們在平日里,就要給足孩子安全感和尊重感。

比如說,經常去擁抱他們。包括一起玩玩具、做遊戲,看看孩子平時最喜歡做什麼事,那當孩子習慣性啃咬時,就可以用這件事迅速轉移他的注意力。

也可以通過動畫片、繪本來引導孩子,讓他們自己看看,其他小朋友「吃手」的後果。就像《愛啃指甲的小山羊》,講的就是小山羊因為啃指甲,導致肚子劇痛的故事。

海藍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一書中提到,決定孩子健康和幸福的,是他在成長中有沒有感受到愛,有沒有學會愛;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犯錯時幫他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指責批評。

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糾正之路也需要自然過渡。記住,物極必反,沒有孩子是在粗暴的強制中變好的。

5

糾正小毛病

試試科學小妙招

都說欲速則不達,面對孩子的小毛病,我們可以通過一步步的「限制療法」去糾正。

比如針對咬手指、啃指甲。

一開始,可以限制孩子不能在家裡啃。

人多的場合,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緊張,孩子更會下意識去咬手指。等到他能在家裡做到時,再由內及外,做進一步限制。

包括時長限制也是,從長到短;範圍則是從咬兩隻手減少到咬一隻手,從咬所有手指減少到3根、2根、1根。

另外,我們可以給孩子做些按摩。

每天早晚,用我們的大拇指在孩子的嘴唇四周上下按摩,一次大概兩分鐘左右。

包括在刷牙的時候,習慣用小牙刷清理口腔,也能彌補口腔觸覺,緩解孩子想要啃咬的衝動。

「啃咬」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特別自然的動作。雖然我們很困擾,但想要徹底戒掉,還是得用科學的方法,從細節入手。

如果說,母親的子宮是孩子的第一宮殿,那好的家庭環境,就是孩子的第二宮殿。

想要孩子擁有好的習慣、健康的人格,那我們就要營造出一種輕鬆和睦的家庭氛圍。

任何的操之過急,或者是緩慢滯後,都會對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造成影響和傷害。

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溫暖而有耐心,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小毛病」,讓他們更加開朗,自信。

畢竟,父母慢慢來,孩子才能走得快。

-End-

本文轉載於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1400萬孩子聽故事大全 ,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

推薦閱讀:

打罵式教育和現在提倡的家庭教育哪個更好?
北大老教授痛斥:這9種家庭教育毀了孩子一生,家長竟不自知!
家庭教育,這9個觀念很重要
男孩的心思,媽媽你別猜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正面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