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解讀1:兒童是成人之父

《童年的秘密》解讀1:兒童是成人之父

我們身處一個科技非常發達的時代,現如今人類一年的生產總值是500年前人類生產總值的240倍,如果《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利用特異功能穿越到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她一定會覺得非常陌生,她可能會疑惑自己到底是身處天堂還是地獄。但是,如果她有幸進入一家公司,她所有的宮鬥技能仍然能幫她升職加薪,還別說是清朝的魏瓔珞,就是秦國時期的羋月穿越到現代,仍然能夠在職場叱吒風雲。由此可見,人類在科技上發展速度異常驚人,而在心智進化方面卻異常緩慢,前者發展的速度如同火箭,而後者的發展速度猶如蝸牛。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其核心原因就是人類認識外在世界的能力遠遠超出我們認識自己的能力,所以蘇格拉底才發出「認識你自己」這樣振聾發聵的吶喊。

人類本身想要得到較快的進化和發展,就必須在認識我們自身,尤其是認識兒童上得到重大突破。正如我們從今天開始要解讀的《童年的秘密》這本書的作者瑪麗亞·蒙台梭利開篇所言:「兒童正是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存在而不僅是肉體上的存在,才給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也正是兒童的精神,決定了人類發展的進程,並有可能把人類引向更高級的文明。」只有我們對兒童的精神世界了解越多,我們才能正確的對待和養育兒童,只有我們升級了養育兒童的方式,我們人類的心智才能得到進化,人類才能走向更高級別的發展。

100年前,心理學誕生了,這是專門研究我們人類自身的學問,事實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我們自身的研究,幾乎可以說1萬年前,伴隨著人類祖先的誕生,宗教便應運而生,而宗教、哲學是早期人類思考自身的學問,正如艾賓浩斯所說「 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隨著心理學的發展,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不斷提升,尤其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的認識越來越多,但遺憾的是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獲得的認識並未能廣泛指導人類的行動,我們大多數人仍然愚蠢地認為嬰兒就是白紙,我們自以為是地認為兒童什麼都不懂,結果胡亂干擾和阻礙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我們的傲慢和自以為是把兒童推向了痛苦的深淵,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兒童就像生活在凄苦的地牢里的一個靈魂。他們希望見到光明,渴望在陽光下誕生,緩慢而又結結實實地茁壯成長。然而在現實中,卻始終有一個力大無比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著猛撲過去,把他們壓垮。」

不只是老師和父母需要了解兒童的精神世界,我們每一個成人也應該了解兒童的精神世界,因為我們只有了解我們是如何成為一個人的,我們才能夠更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

1、嬰兒內心藏著一個成人心靈的胚胎

人類區別於一切動物的關鍵特徵在於人類擁有意識,也就是心理活動和思維。人類對於自身是如何獲取意識和思維的非常好奇,但直到近代,心理學家才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動因給出相對比較客觀的解釋,其中一個核心代表人物就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個體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遺傳或環境單方面的作用。而蒙台梭利認為,一個新生兒降臨時,就已經包含了某種神秘本能,這種本能是促使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因素,這和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是相符的,新生兒就如同剛買回來的筆記本電腦,開機之後雖然尚不能使用,但已經預裝好了系統,只要我們下載好各種應用軟體,就能夠投入生產。蒙台梭利把新生兒擁有的這種本能形象地比作「心靈的胚胎」,這就像一粒大樹的種子,它已經蘊藏了成長為一棵大樹的胚胎,只需要適宜的土壤、陽光和雨露,它就能夠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蒙台梭利特別重視嬰幼兒的精神活動,他認為嬰幼兒成長為一個人的過程就是精神胚胎實體化的過程,所謂實體化的過程,就是把嬰兒心靈胚胎中隱藏的一個成人應該具有的思維、情緒情感以及行為逐漸顯現出來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有別於種子成長為大樹的過程,因為個體不是被動地被環境塑造,而是主動選擇和創造自己的發展方向,個體的自我選擇和環境的不同決定了人類個體的最終差異。

嬰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自己創造了自己。所以,蒙台梭利非常嚴厲地批評成人的傲慢,她把成人覺得是自己創造了孩子這種想法,看作是成人的自以為是和傲慢,她認為成人應該對嬰兒持有崇敬之心,因為嬰兒是成人之父。

2、兒童的發展依靠特殊的敏感期

出生,是一個人第一次面臨環境的巨變,嬰兒從舒適、柔軟的子宮來到冰冷、粗糙的現實世界,內心充滿恐懼和慌張,但我們又有誰在乎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的感受呢?我們只顧著自己高興,從來沒有替嬰兒考慮——光線是否適宜、托抱姿勢是否合適、環境是否嘈雜等等。如果我們依然固執地認為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那勢必會做出許多愚蠢的行為,事實上,嬰兒的啼哭就是對成人堅定的反抗,如果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和自以為是,仔細覺察一下小傢伙的心理需要,然後及時做出調整,那麼我們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最初的適宜環境。

蒙台梭利提出了最有名的關於兒童發展的敏感期概念,她認為0-5歲是一個孩子發展的敏感期,而且孩子就是依靠這些對外界環境的敏感性在發展心理活動,比如最複雜的語言系統和直立行走就是在嬰兒敏感性的促使下發展起來的。如果孩子錯過了敏感期,再要發展一項技能,那就只能依靠思維和認知,而這是非常緩慢的,我們想像自己成年後學習外語的經歷就知道了。

秩序敏感期

兒童從出生到兩歲,首先會經歷一個秩序敏感期。這種秩序包括外在環境的秩序感和內部秩序感,所謂內部秩序就是兒童能夠明確地感知自己身體各部位的相對位置。0-2歲孩子對秩序的需要,就如同魚兒對水的需要一樣。他們需要生活在一個物放有序的環境里,因為他們需要對外在環境和自身在大腦中建立一張地圖,而秩序能夠構建起一種確定感,幫助兒童把雜亂無章的環境構建出一個輪廓,這個時期的兒童對秩序的追求幾乎達到了固執的地步。

蒙台梭利在書中列舉了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一個1歲左右的小女孩,看見媽媽把傘放在了桌子上,她就開始狂哭,媽媽錯誤地以為孩子需要傘,當把傘遞給孩子的時候,孩子狠狠地推開了,當媽媽把傘收到另外一個房間之後,孩子便立馬安靜了下來。因為傘放在桌子上打亂了孩子已經在大腦中對環境構建起來的秩序,這讓孩子很不舒服。再比如,有一個媽媽抱著一歲多的孩子走路,孩子一直都很安靜,媽媽覺得有些熱,於是就把外套脫下來搭在胳膊上,然後再次抱起孩子走路,但這個時候孩子狂哭不止,怎麼也安寧不下來,最後在蒙台梭利的指引下,當媽媽再次把衣服穿起來的時候,孩子便立刻安靜了下來,並嘴裡還說「衣服在肩膀上」。在孩子的認知里,衣服就應該在肩膀上,而不是像一個別的什麼西一樣搭在胳膊上。

說到孩子對內部秩序的敏感性,蒙台梭利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照顧嬰兒的保姆有事要離開一陣子,於是委託另外一個保姆暫時照顧孩子一段時間,但這位新保姆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卻遇到了巨大阻礙,後來才得知,前一位保姆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是用右手扶著孩子的頭,左手抓腳,而新保姆的動作恰恰相反。這導致孩子對自己的頭和腳的相對位置產生了混亂。

孩子對秩序感的這種敏感和固執,能夠快速地幫助孩子構建起對自身和外界環境的認識,對孩子認識世界打開了方便之門。

智力敏感期

孩子除了對秩序有強烈的需要之外,在智力發展上,也非常具有敏感性。與成人相比,兒童尚未形成整體覺知的能力,但他們卻對微小的細節極其痴迷,他們往往能夠發現被成人完全忽略的細節,比如他們對地上爬行的非常微小的蟲子很感興趣,而成人如果不努力專心觀察,可能壓根都看不見;他們經常能發現畫面中被成人完全忽略的地方,比如在看一副小白兔吃胡蘿蔔的畫面時,他們關心的既不是小白兔,更不是胡蘿蔔,而可能是畫頁底部的一隻微小蝴蝶。

幼兒的這種思維認識特點,是他們對外部世界保持敏感性的體現,這跟成人思維模式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因此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很多是由於這種思維的不同所導致的。如果我們成人要強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方式觀察和認識世界,那就如同強迫一隻公雞下蛋一樣無禮和愚蠢,這樣做不僅會製造親子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是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壓抑了兒童個性的展露。

3、兒童擁有自己的發展節奏

在兒童成長的路上,我們總是忽視兒童成長的節奏。尤其對於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我們,往往注重效率,我們所有的工作都遵從「效益最大原則」,比如我們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不願意等待孩子自己穿衣服,因為太慢,覺得浪費時間。我們繪畫班有一個孩子,已經5歲了,但每次來上課的時候媽媽都是把孩子放進推車裡,推著孩子來上課,因為媽媽嫌孩子走路慢吞吞的浪費時間。這種成人和兒童節奏上的不一致,給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讓兒童放棄自己的生長節奏去適應成人的節奏,不僅痛苦,而且妨礙孩子成長。

如果我們能夠想一想孩子是如何學會走路的,我們可能就能夠明白什麼是孩子的節奏。孩子的節奏相比較成人,一定是慢吞吞的、笨拙的甚至是常常犯錯的,但正是這樣的節奏讓孩子不斷訓練自己成長。蒙台梭利說:「兒童掌握行走的能力,靠的不是等待這種能力的降臨,而是通過學習走路獲得的。」如果成人不尊重兒童自身的節奏,就直接等同於剝奪了兒童學習的機會。

如果我們能夠再仔細觀察一下孩子語言和手功能的發展,就會發現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練習如何說話和如何巧妙地使用手,語言和手功能是孩子思維發展的外殼,兒童通過發展自己的運動來發展自己的思維。每個孩子最終能夠學會說話、走路和手的靈巧使用,就是因為我們成人沒有人為地干預和擾亂孩子在這些方面的發展節奏。

成人出於潛意識的對自身財產和安寧的保護,總是阻止孩子的各種活動,比如經常命令孩子「不要碰」或者「別動,安靜」等,這是因為我們很少意識到孩子的活動對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性。如果我們願意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發展節奏,那麼將會大大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

事實上,兒童所有的活動在無知的成人眼中或許都是玩耍,但對於孩子,那就是在熱忱的工作和創造,兒童的工作和成人不同,兒童工作不是為了獲得獎賞或者報酬,工作本身就是目的,他們通過自身的勞動和工作創造自己的個性。孩子工作時的專註程度,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成人,他們常用的方式就是「重複練習」,兒童能夠把「蓋子蓋上再拿下來」這樣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四五十遍,他在用這種方式認識世界,如果成人隨意的擾亂和阻撓兒童的工作,就會給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障礙。現在有很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或許與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專註玩耍的時候總是打斷孩子有一定的關係。兒童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總是好動、喜歡熱鬧,真正按照本性發展的兒童擁有很強的秩序感和專註度,幾乎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並且對安靜有很強的需求,同時他們能夠發展出待人接物的主動性和自發性。只有我們了解清楚兒童的精神世界,能夠覺察到兒童的心理需要,我們才有可能正確地對待兒童。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咱們在下一次的解讀中探討成人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兒童。

關注「牟子坤家庭教育」公眾號,免費收聽50本經典教育書籍解讀,和我一起花一年時間構建屬於你自己的「育兒育己」之道。專欄介紹及部分解讀書籍目錄可點擊查閱發刊詞:【育兒育己】一年50本育兒經典書籍,幫助父母構建育兒之道,走出育兒迷宮

【牟子坤簡介】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講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卉貝藝術聯合創始人,中小學教師,多家平台簽約作者,致力於從事家庭教育工作,個案諮詢累計達500小時。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

微信公眾號: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推薦閱讀:

兒童性早熟的中醫治療驗方6則
兒童身體發育的日常營養要點
大齡兒童節,Darling兒童節
調查:兒童普遍缺微量元素
昔日兒童

TAG:兒童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