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秘的心理活動———為什麼被騙之後,反而要幫騙子說話?
1 人贊了文章
公眾號:大蝦譚子
實際上,標題分為二部分。
一、為什麼騙子會屢屢得手,又是哪些人更容易受騙上當?或者說更容易被騙子盯上?
二、被傷害之後,為什麼不願意承認,有時候反而要幫害人者說話呢?
1.
在甘肅,44歲的鄉村教師範銀貴,因為電信詐騙,上吊自殺,案發現場落滿灰塵的窗台上,依稀能分辨出寫著「我的死與妻子無關,與騙子有關」。范銀貴生前和家人租住在一戶危險的土坯房裡,一家三口全靠他一人養活。
......
從上述可以看出,幾乎都是老人、女人、剛步入社會的孩子,以及窮人。發現沒有,這些人的共同點是經歷少,面對社會的機會不多,同時資源少。
其實或許還應該加上幾個:比如意志力薄弱、急功近利、愛面子的人。也許還有,但我不是很清楚了。———《影響力》《先發影響力》里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為什麼這些人會更容易被騙子盯上呢?一是更容易受騙上當,二是因為資源少,被騙之後,所帶來的風險小。有些急功近利的人,因為被騙經歷不甚光彩,甚至打落牙齒往肚裡吞。
2.
那麼那些傳銷組織、P2P垮台之後,受害人為嘛還要到政府部門去鬧,為令他們受到傷害的人喊冤呢?難道不是應該拍手稱快么?
上個世紀有個很經典的案例可以說明這一點: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還愛上劫匪,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心理學家給出的理由是:
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凶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託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分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症候群」。
這是其中一種極端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像P2P、傳銷這些,哪怕明知是騙局,但因為他們資源少,沒有其它路可想,P2P、傳銷承載了他們的一切,一旦夢幻破裂,也許等待他們的就是絕望。
以這些P2P為例,哪怕明知是騙局,加入時,懷著僥倖的心理,想著自己不會是最後的接盤俠。其次,政府被抓走了主控人,就再也沒法找到接盤俠了,自己投進去的錢就永遠也回不來了。去鬧的話,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他們對法律也同樣懷著僥倖的心理———法不責眾。
《影響力》中,作者也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他參加一個明知是騙局的聚會,跟他同去的科學家甚至當場揭示了,可報名交錢的人卻比平時更多了很多,吃飯時,問他們,說,既然明知是騙局,為什麼還要交錢?那些人回答他:因為怕回去之後,一經思考,再也不會交錢了,這夢就破了。
是不是覺得又好笑又可憐?書中還講了一個例子,一個能宣傳跟外星人對話的民間組織,因為主持人的一句話,竟然拋家棄子,躲避到原始森林中去,後來政府來的時候,集體自殺。
可惜書籍不在我身邊,我又只看了一遍,以後給你們詳細介紹這本書。總之很值得一讀。
要我說,幫助那些傷害他們的人開脫,還有一個原因,人群中某些人有「聖母情節」,他們會認為這些傷害他們的人也有他們的原因,是迫不得已,所以反而會有同情他們的心理。
形成「聖母情節」的原因有多種多樣,這裡就不展開說啦。
今天,醬這樣,以後詳述。
推薦閱讀:
※新聞哥吐槽:騙子著了騙子的道,蠢! 2016.02.16
※在路上,遇到讓你請吃飯的騙子,越想越後怕......你有類似的經歷嗎?
※媽媽是世上最大的騙子
※戰國第一大騙子,張儀的報復之路
※一個騙子倒下去還會有無數個騙子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