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歲,北漂第一年

二十三歲,北漂第一年

來自專欄一派魚言6 人贊了文章

題圖來自:Unsplash

好久沒有更新了,其實攢了很多話題想寫,一直懶得動筆。準確來說,最近的三個多月都在犯懶。不過這個每年這個時候都要寫一篇文章,說來已經好幾年了,著實不忍放棄。

寫這篇文章前突然有個有趣的想法,有一天我老了,我要把我18歲以來每年寫的文章整理成一個合集,縱觀我這一生,一定饒有趣味。

這一年,很平凡,又很不平凡。經歷算不上豐富,但是又感覺自己成長了很多。這篇文章會寫的很長,好的壞的都想寫一些,很碎,想到什麼寫什麼,主要還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看。我想寫出這一年真實的自己,可能會有些不該說的話,如果你真看見了,還請見諒。

有焦慮,有成長,有堅持,有遺憾,有價值,有積累,有收穫,總的來說,我對過去這一年還算挺滿意的。

心態

說來奇怪,回想起過去一年,最先浮入腦海的居然是心態二字。從大學之後,做事,尤其我認為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情,往往儘可能地成為主導者,處事有些強勢甚至鋒芒外露。這一點我一直以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減弱,尤其走向社會,都說初入職場應該做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乖小孩,但是對於我來說,著實有些困難,剋制有時候有用,有時候只是一句空話。

都說工作了的人會變得越來越現實,這點要著實承認,比起上學的日子,價值驅動更加明顯,沒有意義的事情便不願去做。

急功近利,也是我對自己的心態的一個評價,別人可以半年做到的,我也希望自己半年可以做到,別人半年做不到的,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提前到半年做到。明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明明告誡自己應當在最好的年華里儘可能沉澱自己而不那麼浮躁,但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工作與成長

記得剛來那會兒,每天做著的最簡單的業務,平均下來,每次分配一周的任務,我大概只需要花兩天就可以搞定。不過說來也不浪費,剩下的時間基本都用在了看書、看博客、看開源庫上面,那段時間看的東西還是不少的。但是總是覺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沒有意義,那些簡單的業務需求讓我覺得完全無法學到新的東西,只是機械地重複,又重複。這個問題著實讓我焦慮不輕。

轉機其實很快就出現了,在我導師的安排下,我開始著手做本組架構方面的調整,所做的工作以研發性質的為主,每期業務需求做的很少,甚至不做。對於我來說,著實是個很棒的安排,有挑戰性的事情才讓我更有動力。說實在的,這點我是非常感謝我的導師的,這些事情交與一個剛畢業的「小孩子」來說,可以說是承擔了很大的風險的。當然,雖然我自己覺得我承擔起來完全沒什麼問題(迷之自信),但是拋開個人情感,我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安排也是挺有顧忌的,換位思考的話,我未必敢這麼安排。

後來的幾個月的時間,成效頗為不錯,項目進展也很快,也可能是因為忙碌起來的原因,那段時間我內心的焦慮淡化了許多。焦慮還是有些的,所做工作都是整理、重構性質的,難度並不算小,但終歸只是出於站在技術的角度上更加合理,並沒有實質性的產出。那段時間我也開始著手做自己的Side Project,基本把每天晚上、周末的時間全部投入到Side Project上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更像是一種發泄。

再後來,組織結構調整,我進了基礎組。當時調整的時候我挺震驚的,畢竟我一個校招生在這個組裡面看起來還是挺違和的。因為之前手百對於基礎不夠重視,基礎設施相比起成熟的團隊可謂是晚了兩年,這些壓力就全部壓在了這個新組建的基礎組。壓力意味著成長,我開始接觸很多之前未從接觸的東西,開始逐漸真正理解如何去駕馭一個大工程,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去接手一些高難度的任務,毫不客氣地說,這是在做一個偉大的事情。

記得不久前知乎上有個帖子在吐槽騰訊的基礎設施差,其實想來大公司都類似,相比而言,那些後起的小巨頭們對此的重視程度明顯更高,這也是為什麼所見到的分享,大多源於這些公司。

大公司的好處就是一旦決定開始做,那麼一定是對標業內最優方案。不過相對應的,歷史包袱沉重,也使得推動的阻力也相當大,這個困境其實不過是大公司病的一個縮影罷了, 我理解為「讓大象跳舞」,只不過比起公司級的調頭,一個團隊終歸是一厘一毫,而且這個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技術驅動的,相對容易很多。

平庸與不平庸

「平庸的人總還是大多數」,畢業後對這點印象非常深刻,一直以為大公司的大多數人總是不平庸的,至少是不願平庸的,事實證明,的確存在相當一部分人處於混日子的狀態,無所追求,做事只管結果,不管質量,這種情況,也並非一家公司的個例。我覺得,這不是一個技術人應有的狀態,更不是一個躋身大公司附帶大公司光環的員工應有的態度。

升職加薪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對於我這個畢業區區一年的人來說本沒什麼必要談論這件事。但是我還是想說說透過這個點來看不同人的心態。有些人會認為到了某個級別才要做才能做更深入的東西,這一點我是非常不同意的,我一直覺得應該是先能力達到,先做了更深入的東西,然後才會升職。

這個前後順序是非常耐人琢磨的,有人會藉助級別這件事來做擋箭牌,覺得這不是自己應該考慮的事情,自己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業務,並不考慮質量如何,每每遇到這種事情我就覺得非常惱火,很氣,又沒有辦法。能不能cover住是現階段個人的能力問題,有沒有這個意識則會決定未來能不能cover住,說白了,就是全局觀和思進取。

也正是因為大部分人是平庸的,反正大家都是低級別,這使得低級別的升職加薪變成了某種程度上的「熬資歷」,慣例需要多長時間就變成了自然而然,用句老話就是「大局為重」。公司內部晉陞材料都是公開的,看的時候說實話還是挺失望的,說真的,這並沒有達到我心目中的大公司水準,至少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做事顧慮自身職級,拿職級當擋箭牌,干是一年升,不幹也是一年升,越是低級別越是如此,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越優秀的團隊競爭越激烈,邊緣團隊反而很容易,一方面表現出公司晉陞體系的穩定,但也表現出一定的欠缺。

有把握做好且願意克服苦難去學習不曾掌握的東西,力所能及地主動承擔挑戰性更強的事情,大膽地邁出第一步,才可以更快速的承擔更多有難度的工作,逐漸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萬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並不容易。

當然了,團隊裡面大佬還是不少的,而且有些大佬可以說強到令人髮指,強是各方面的,無論是心態還是能力上,這一點也使得強者愈強,實力差距愈加懸殊。與這些人相處,可以學到很多很多東西。舉個不起眼的小例子,我逐漸學會了討論應節省各方時間,儘可能地抓重點。在我把要做的事情設計完之後,喜歡找人核對整個思路,我學著把自己要表達的東西濃縮在幾分鐘內給對方講清楚,規避一些不必要的細節,討論時直取脈絡,甚至有時候會做成幾頁簡單的PPT。這樣,一來明確自己的要做的事情,二來可以避免浪費對方過多時間。

團隊規模較大,水平參差不齊,加之部分人對於技術是沒有什麼追求的,再好的架構,也不出兩個版本被糟蹋的一團糟。於是說是治理代碼,歸根結底是回到人身上來,變成了與人打交道,後來我就特別能理解為什麼會有佈道師的存在。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頗需要一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勇氣與擔當。

不完美

一些陋習也是顯而易見的,甩鍋即是一個典型,特別明顯,工作之後學會了甩鍋。剛畢業的時候,負責的東西比較少,有什麼問題,無論是否與我有關,我都會花時間去看一下,後來基本上瞄一眼和自己沒關係,就扔出去了,原因也很簡單,每次都處理實在是處理不過來,會嚴重影響自身本身的工作進度,但是又總是覺得這種甩鍋,有時候卻像是推卸責任,一個bug,推來推去的時間早就已經可以解掉了。問了一下以前的同學,這個現象可以說是各個公司的通病了,卻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去解決。

從轉到基礎組之後,Side Project就停滯了,其實本來就剩個收尾工作,竟拖了三個多月了。這讓我回想起了當年做西交Link的時候,明明快做完了,愣是擱置了幾個月。我這個人堅持一件事情最多是半年,真的是極限了。懶的大門一旦打開,就真的難以關上,還是得湊個時間,收個尾。

朋友

畢業之後,還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朋友變少了。雖然從小到大,對於我來說,能稱之為「朋友」的一直不是很多。大概是在初中時期吧,我就自覺不自覺地把朋友與同學劃分開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這個人很少會主動參與一些社交活動,也很少主動找別人聊天(除了真的有事情),真的是萬年不主動找別人聊天,不知道可以拿什麼話題可以作為開場白。所以說朋友對我來說可以說是個比較奢侈的存在了。掰著手指頭數數能稱之為朋友的,初中大概兩三個,高中三四個,大學不到十個。

之所以這樣,大概率是我性格問題,說實在的,我真心是個內向的人(很多人又會吐槽這句話,但我還是要說)。雖然說我的圈子並不能算很小,有時候也有些話嘮,這真的完全是另外一碼事。我認為的朋友關係並不是說一定有多鐵,需要多常聯繫,記得有次跟我妹吵架的時候她就吐槽說我從來不主動找她,當時我就說,就算是我親哥,從我上大學那年開始算,主動聯繫他的次數也不超三次,親兄弟之間也基本都是有事才會聯繫,但是我從來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我除了出於孝心會定期聯繫我父母之外,基本不會沒事主動聯繫別人。習慣、性格如此,自然覺得也沒什麼。有人理解不了也真的可能是我的朋友觀、家庭觀和別人不太一樣吧。

其實對於朋友,我倒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用來判定的小細節,就是當一個人去到了對方的城市,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周期有多久,都還是會見上一面,哪怕只是吃吃飯聊聊天,互相之間都不會認為這是一個麻煩,這種心理上的自然而然就是莫大的情誼了。同樣是這種心理上的自然而然,才會在我最不爽的時候讓我這種萬年不主動找別人聊天的人也可以打開聊天框找人吐槽一番。

也可能是畢業的時間太短了吧,直觀感受來北京這一年明顯感覺孤單了很多。公司的同事們人也都很好,只是我習慣性的不會把親戚、同學、校友、同事與朋友畫上等號。

這大概也是所謂『空巢青年』的感受。說來工作之後,「找對象」這個話題可謂是連綿不絕,不管是父母、親戚、朋友、同學、同事,見面基本第一件事就是問這個,就像是「對象」對於一個已經畢業的人就是一個馬上就要擁有的必需品一樣,畢業意味著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就應當儘快組建家庭。倒不是覺得非要迴避這個話題,只是覺得緣分未到,急也沒用不是。也期待一天、一人、一故事的緣分吧。

父母

畢業之後,客觀感受就是覺得父母真的開始慢慢變老了。我開始特別珍惜能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時光,陪著他們出去轉轉。老實說,我不是一個很戀家的人,說來也比較誇張,大學四年合起來在家的時間也不超過兩個月。一直不覺得這有什麼,畢業之後才發現,真想陪伴他們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不會有那麼多時間了,來回折騰的成本也是很高的,父母的身體也明顯大不如前了。反對他們勞累工作幾乎變成了每次電話必談的話題。以前打電話一言不合就大吵大叫,現在也每次打電話前都要警告自己要壓制住自己的脾氣,每次再出現大吵大叫掛了電話都悔恨不已。

是的,我長大了,他們也老了。

未來

關於未來的雞湯還是不寫了,有些事情沒做之前說了就是笑話,做到之後便當成一個笑話說。至少現在的我還是想堅持我畢業時定下的大體規劃一樣,還是要先沉澱自己的,雖然有一些時候明顯有些急功近利,在不影響大方向的前提下,當下的一絲一毫,矯情點就矯情點吧,相比起來,要是真不矯情了,我倒是真要擔心自己會變成無欲無求的行屍走肉了。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的是,比起圓滑,我希望自己還是要有些稜角,比起世故,我希望還是保留一份天真吧。

幼稚也好,不懂人情世故也罷,活的像個孩子,也沒什麼不好,對吧?

微信公眾號:一派魚言

推薦閱讀:

從東北國企每月6000元離職,到北京每月不足3000元,我不後悔。
有美高G20微型投影機伴 我北漂生活不再單調
已婚無孩放棄安穩生活去帝都重新開始是否明智?
深思!高房價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失去了什麼?
一個人的北京怎樣堅持走到底?

TAG:北京生活 | 北京工作 | 北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