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增加智力投資 發展民族教育

增加智力投資 發展民族教育

增加智力投資 發展民族教育

---關於廣西愛店鎮那黨村板包小學的調查報告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林月堅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繫於教育。作為一項關乎社稷民生髮展前途的偉大事業,教育在社會各項事業中的地位是人盡皆知的。對於貧困落後的民族地區而言,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則更為重要和迫切。然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區的教育往往無法讓人樂觀。暑假期間,筆者參加了廣西民族大學第三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跨國民族研究所研習營」,走訪了田野調查點廣西愛店鎮那黨村,發現了許多頗具代表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讓人震驚和憂心。筆者把這份調查報告公佈於眾,目的是在於引起有識之士乃至整個社會對民族教育的關注,並希望這些問題能在不長的時間裡逐步得到妥善解決。

一、調查點的概況

廣西寧明縣愛店鎮那黨村是寧明縣愛店鎮其中一個行政村,位於愛店鎮東去10公里,南與越南祿平縣接壤,所屬越南河流域,東與桐棉鄉相鄰,西與峙浪鄉相連,東興到那坡沿邊公路貫穿其間。那黨村共有7個自然屯,分別是那黨、馗演、板包、旺英、那何、呼叫、吞岩。其中那黨、馗演、那何、旺英等4個自然屯為邊境屯。全村土地總面積26650畝,居住著壯、漢族745戶2838人,其中,那黨屯119戶410人,板包屯286戶1100人,吞岩屯21戶123人,那何屯121戶418人,旺英屯83戶165人,馗演屯58戶212人,呼吸屯47戶3060人。全村只有一個小學,而且設點在板包屯。全村有林地面積18000畝,耕地面積1316畝,糧食播種面積1100畝,是該鎮的主要產糧區,主要經濟來源於甘蔗、糧食、松脂、八角、中草藥。

  1. 那黨村的教育問題

縱觀那黨地區的生產史,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邊境口岸的開放,當地的民族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民族教育落後的現狀還沒有改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撤點並校」引發的思考

2001年我國為了優化教育資源全面推行「撤點並校」政策以來,在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實行教育資源整合,達到了改善教育環境,提高教育質量的預期。但是不同地區應該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哪怕即使符合「撤點並校」要求,也不能就一刀切。一個國家再窮也不能窮教育,何況我們國家的GDP已經是世界排名第二。2001年國家「兩免一補」的政策推行後,農村中、小學的學生上學應該不用交錢,至少費用應該大減才是。但是實際上很多農村家庭的教育費用反而增加。在走訪板包小學我們發現,1954年創立的板包小學從2015年開始被迫執行「撤點並校」,目前只有一、二個年級。三年級之後要到愛店鎮就讀。當村裡的學校被撤掉以後,學生就要集中到中心校上學。村到中心校有公路和班車的,學生就要付錢坐車,許多村離中心校遠,不通公車,要走三、四個小時到中心校去上學。不可能通勤,就必須住校,這無疑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的負擔。 2001年中國《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併,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布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決定》公布以後,各縣就開始逐年推行合併農村小學的措施。所謂撤點並校,「點」指「教學點」「校」是指完小。許多地方的教育部門,在響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時,重點在「撤點並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2002年和2003年,國務院和財政部分別下達了《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和《中小學布局調整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推動了農村中小學調整工作。許多縣教育部門撤併小學及教學點,尤其在一些山區,從2003年開始,到2015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學點及完小,這對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農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其次,撤點並校後,家庭教育增加後,父母權衡在鎮上就讀以及在城市讀書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後,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們看在眼裡,疼在心中,急在眉頭。他們想幫子女擺脫困境,於是就想方設法,不惜重金,求爹爹告奶奶走地「曲線求學」的戰略,把孩子從農村小學「解救」出來,送到辦學硬體都堪稱先進的城市小學來。本地的可造之才因此流失。將來他們往往會去往大城市最求更好的生活,也給自己的後代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條件。自己培養出的人才對家鄉感情更加深厚,無論是從對當地資源的掌握,風俗禁忌的諳熟,當地村民的民族性格的了解。從某種程度看,這遠比要優於外地引進的人才。由於人才的缺失,使得當地脫貧耗時增加。

  1. 「特崗教師」引發的思考

受過專業培訓的師範的「特崗教師」的到來,給邊遠的民族地區輸送了希望,特崗教師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待就業的年輕老師加入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但是特崗老師的「流動性」也使得教師隊伍流動性強、不穩定,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廣西邊境地區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大多遠離都市,居住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由於邊境學校普遍缺少教師周轉房。相當一部分教師每天不得不步行或者坐車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嚴重影響了學校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現有教師住房多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起來的磚瓦房,不僅條件差,面積小,且使用極為不便,這就難以留住優秀人才在校任教;教師培訓經費匱乏,教師全員培訓目標難以實現,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其次,在民族地區,如板包小學有2位老師(包括校長)。兩位老師都是全科老師,交叉負責兩個年級的課程。其中黃老師是少干計劃定向培養的教師,愛店板包人,去年畢業後回村從教。另外一位是特崗老師,合同滿了就會離開。據黃校長說,除了他一直堅守板包小學的教學,其他的都是流動教師。流動老師的生活條件不能夠滿足,教師隊伍社會互動少,自然投入教育事業的熱情也不高漲。在調查孩子學習狀態的深入訪談中,問題「你課後會完成作業?」孩子們答覆課後一般沒有作業偶爾有也非常少放學前就可以完成。老師也不管我們完不完成。說明老師的教學效果並沒有量化的考察。關於「老師是否體罰學生」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出入較大,有學生反饋老師有體罰,也有學生反饋沒碰到,但言語批評是存在的,相較而言學生認為梁校長更為嚴厲

此外,邊境地區教師結構性不合理較明顯,民族文化儀式教育缺乏,邊境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不足,英語、美術、音樂、計算機、體育等特殊專業教師嚴重缺乏。如,板包小學,科目共9個,每天五節課,上午主科下午副科,主科課程連堂。兩位老師交叉負責兩個年級的科目,體育課都由梁老師上課,音樂課都由新來的老師上課。板包小學沒有電腦室,科學課改上其他科目課程。所以。對於壯族的民族文化歌曲、舞蹈等,新來的「特崗老師」是不了解的,他們也沒有這麼多精力去重新學習並運用到日常的教學中。

(三)教學設施落後,單一

近幾年,由於「普九」硬體設施建設和「兩基」攻堅經費投入加大,廣西邊境縣級財政在保工資、保運轉之餘安排不出足夠的資金全部落實各種配套補助經費,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遠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學校發展所需建設項目因資金問題難以實施,教學硬體設施後續建設跟不上,設備設施簡陋,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據觀察,板包小學的硬體設施與城市學校差距較大。學校只有一棟兩層磚瓦結構教學樓,空間劃分辦公室,教室,食堂,廁所,沒有寢室,沒有戶外體育設施。學校無多媒體教學設備,學校在辦公室配置了一台電腦。

(四)受教育水平偏低的代際影響明顯

邊境少數民族村地處山區,遠離城市,很多家長受教育程度低,普遍為小學,文盲。由於歷史原因,邊境村民受教育水平低,整體素質較低的情況至今仍很突出,尤其是家長的低教育水平嚴重影響著子女的教育水平,難以提高邊境農村的整體文化素質,低水平的受教育狀況嚴重製約著教育轉向。廣西邊境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比較緩慢,接受漢文化教育的人佔少數,自現代教育發展以來,儘管實施了普及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等國家政策,實現了「兩基」,但由於邊境少數民族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以及較為緩慢的經濟增長的制約,直至現在包括家長及適齡兒童在內受教育水平仍然較低,農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這種狀況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父母的教育水平是影響子女受教育水平且導致群體文化素質偏低的重要因素。首先,相較於低教育水平的父母,高教育水平的父母更重視教育,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更高;其次,父母教育水平較高的家庭文化資本也相對較高.能夠為子女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此外,父母的高教育水平往往轉化為較高的家庭經濟收人,因而相較於低教育水平的父母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對子女進行教育投資。」在我們所調查濟實力對子女進行教育投資。在我們所調查的對象中大部分是學生家長,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大多只有小學學歷,甚至還有很多是文盲,家長們的受教育水平明顯地影響著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可從下述問卷數據看到這種狀況。

廣西愛店鎮那黨村是一個壯族邊境村,共745戶。距中緬邊境線15公里,主要以割松脂為生活來源。在接受調查的69人中,小學文化程度的達48人,佔了被調查對象的69.6%;初中文化程度有8人,佔11.6%;沒有接受過教育的有14人,佔20.2%。

(五)邊境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教育

邊境地區的民族教育相對於其他地區的民族教育來說,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鑒於邊境民族的跨境性,流動性和易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特點,出現了很多中越跨國婚姻,據不完全統計,那黨屯的中越混血小孩大約有20個。在對10位中越混血小孩深入訪談時,當被問及他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還是越南人時?有5個說是中國人,3個說不知道,2個說是越南人。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還是不高。現在他們的孩子都會在中國接受教育,所以其學校教育應更加重視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教育。

  1. 那黨村的教育資源問題的對策
  2. 繼續加大專項投入,擴大「三免費」的範圍和力度

2000年以來,廣西實施的「三免費」教育按小學生每人每年6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200元的標準資助而實際上學生所需繳納的「三費」已超過資助標準;有的地區可享受現行「三免費」政策的學生數量太多,按省財政的撥款平攤人均實際獲得的資助則低於生均資助標準。因此「三免費」尚未實現教科書費、文具費.雜費完全意義上的免費。建議由中央和省財政分列專項經費,在民族事業費和邊境建設費中安排一定數量扶持邊境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以加大「三免費」的投入.穩定和鞏固「三免費」的成果。首先要提高「三免費」的標準;其次,對於寄宿制的中小學生應按月發給一定的生活補助以降低輟學率;再次要提高邊境民族地區教師的工資待遇。尤其要提高邊境沿線的學校和教學點的教師待遇同時實施邊境地區教師培訓計劃提高邊境地區民族學校的教學水平和管理。

(二)通過互聯網+時代,打破空間距離的藩籬,打通民族文化傳播的通道,民族教育資源的數字化

當今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民族地區可以趁著這形勢,發展互聯網+教育模式。比如U來公益「智播計劃」即在中國邊遠地區在線直播課項目,為給邊遠貧困地區學校學生平等的學習機會,解決學校老師數量嚴重缺乏,沒有音體美專業老師的問題,組織城市優秀老師在線直播給學生上課。又比如新東方的雙師講堂,線上線下課程結合,部分課程線上教學,老師專門負責一個科目而不是全科,線上課程時在校老師負責紀律管理、設備維護及課後作業批改。線上課程老師定期訪校並面授,與本地老師及學生建立感性聯繫。

(三)推動民族儀式教育

將儀式教育引入學校教育中,不僅能夠向少數民族學生傳達民族的精神,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儀式教育的趣味,從中學到更加深度的知識。根據調查,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學校並沒有將本民族儀式教育融入知識教育體系中,導致許多學生缺少對儀式教育的了解,這也弱化了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傳承感。為此,我們可以在校園中設立一些與民族間的儀式較為相似的儀式活動。同時,教育者要關注受教育者在儀式中獲得的體驗與收穫,及時與受教有者進行溝通,讓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底蘊與魅力。那麼就要高等院校應該重視精通民族文化和信息技術的民族教師的培養,因為他們能更加適應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需求。另外,高層次的民族教育信息化專業人才需要承擔起對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模式如何變革轉型的研究工作。

  1. 要重視邊境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教育

中越混血小孩的教育應該是雙向的適應的過程,除了通過教育對學生產生影響之外,更需要學生實現對教育的「動」,即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教育中我們首先應重視民族認同教育和國家認同教育,只有實現了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去發展自身,尋求最適宜的發展道路。要實現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要做到普通課程與地方課程的兼顧,既要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又要注重體現民族傳統文化和國家認同歸屬,以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強化他們的民族價值觀和民族責任感。另一方面應強化教育主權的觀念,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其次,從實施教學的角度上講,在課程設置上應注重體現民族傳統文化和國家認同歸屬「以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強化他們的民族價值觀和民族責任感。最後,必須堅持和強化邊境教育的政治屬性,應強化教育主權的觀念同時增強少數民族的國家意識,愛國主義教育應在邊境教育中得到足夠的重視。


推薦閱讀:

孩子的成長從這裡起步
決定孩子人生!這八件事一定要教孩子! 【子女教育】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那得注意這 3 件事
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開學啦,校園環境保潔規範看這裡!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