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入獄照」背後:明處是集體狂歡,暗處是一整條灰色產業鏈

劉強東「入獄照」背後:明處是集體狂歡,暗處是一整條灰色產業鏈

來自專欄愛范兒--報道未來100 人贊了文章

1840 年代,當第一張「入獄照」被拍下,警察們純粹希望留下犯罪嫌疑人檔案記錄,方便日後辦案使用。

但今天,這些原意嚴肅的照片,似乎在「娛樂至死」的氛圍中慢慢變味。

9 月 3 日,劉強東身穿橙色囚衣的「入獄照」曝光。除了關注事件進展,吃瓜群眾還被喚醒了對《龍珠》的回憶,開始「靈魂 P 圖」。

淘寶很快出現「劉強東同款」,而頻頻被調戲的京東客服,只能對著用戶發來的老闆照片苦笑不已。

▲ 圖片來源見水印

這當然不是中國互聯網獨有的狂歡。幾年前,當 Justin Bieber 和 Tiger Woods 因醉駕被捕,他們的「入獄照」也都不可避免地成為表情包,席捲社交媒體和八卦新聞頭條。

比爾 · 蓋茨 21 歲時超速駕駛被捕的黑歷史,甚至被自家程序員用在了 Outlook 2010 的用戶默認頭像里。

▲ 比爾 · 蓋茨:右邊就是我,沒想到吧!

這張青澀的「入獄照」,後來還被做成 T 恤、手機殼和抱枕等周邊。

▲ 圖片來自 Twitter

而網友們對著這個笑容憨厚的比爾 · 蓋茨羨慕不已:

開著保時捷 911 飆車的人生,即使超速被捕也非常愜意啊。

從警方文件到表情包,全民狂歡上演

嚴格來說,那張傳遍網路的橙色囚衣照並不叫做「入獄照」。它的英文名叫 mug shot,意為「面部照片」,一般在犯罪嫌疑人被捕後拍攝,用於警方存檔,但並不代表真正定罪。

最早的 mug shot 出現在 1840 年代。直到 1888 年,法國警察 Alphonse Bertillon 才為這種照片制定了標準:一張正面,一張側面,摘帽,露耳。

1893 年,這套大頭照標準被帶到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展出,慢慢為其他國家採用,沿用至今。

▲ 第一張標準的「入獄照」,模特就是法國警察 Alphonse Bertillon 自己

美國的法律體系將 mug shot 視作公開記錄,但最初的時候,它只作為警方內部文件使用。警察局會將轄區內的逮捕記錄整理成一本厚厚的冊子,從小偷小摸到窮凶極惡,這個資料庫日漸豐富,但始終沒有「全國聯網」,也並未向公眾公布。

1886 年,時任紐約市警察局局長的 Thomas Byrnes 首次打破了界限。他收集了全國幾百張罪犯的大頭照,出版成書《美國職業罪犯》(Professional Criminals of America)。

一些警察局後來也舉辦「流氓畫廊」(Rogues』 gallery),將罪犯的照片和犯案手法列印出來張貼,供公眾瀏覽監督。

▲ 1886 年出版的《美國職業罪犯》

而互聯網的出現更進一步打破了界限。不少警察局有了自己的網站,甚至將 Facebook 用作公布逮捕記錄的平台。

自此之後,大量 mug shot 湧入互聯網,不管是一臉刀疤的連環殺手,醉駕張狂的明星名人,還是對著鏡頭做鬼臉的普通人,都無差別並行,接受網友的評頭論足。

▲ 2014 年,因醉駕被捕的 Justin Bieber

近 10 年來,社會學家 Sarah Esther Lageson 一直研究 mug shot 在互聯網的「爆炸式增長」。她認為,人們之所以對這種嫌疑犯大頭照著迷,是因為他們能從中窺探到人性的黑暗面,還能看到比以往透明許多的執法過程。

▲ 「鋼鐵俠」年輕時也是監獄常客,以上 3 張分別拍於 1999、2000 和 2001 年,被捕原因都跟毒品有關

大大小小的八卦媒體,從植根人性的偷窺欲中嗅到了流量的味道。他們成了 mug shot 狂歡的一大推手。

Billboard 匯總過 75 位歌手的大頭照合集,《New York Magazine》將一群素人的「入獄照」做成測試,讓你從表情判斷他們犯的什麼罪。就連《芝加哥論壇報》、《坦帕灣時報》這種拿過普利策新聞獎的媒體,也忍不住要淌這趟渾水。

一個又一個網站以「最好看」、「最搞笑」、「最奇葩」等角度進行消費,還要教你「如何拗姿勢拍最好看的 mug shot」。

▲ 美劇《破產姐妹》里拍「入獄照」的場景

一切就像是一場遊戲。最荒誕的估計是 2011 年,美國亞利桑那州一位警長 Joe Arpaio,在警方網站上設置「今日之最」的投票,鼓勵大家選出當天最有趣的 mug shot。

▲ 圖自 Busted Paper

而如果 mug shot 的狂歡有情緒曲線圖,那麼最高點一定是重刑犯 Jeremy Meeks。

2014 年,Meeks 因持有槍支等罪名被捕入獄,警局一如往常在 Facebook 公布他的大頭照,沒想到卻引來接近 10 萬的點贊和超過 2.5 萬的評論,甚至有模特公司找上門要跟他簽訂合同。

▲ 因「入獄照」改變命運的 Jeremy Meeks

出獄後的 Meeks 不再做黑幫混混了,一腳踏入時尚圈走秀,甚至在 2017 年跟服裝品牌 Topshop 的繼承人成為男女朋友,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人生轉折抓馬得堪比 54 集國產電視劇。

▲ 有網友表示,覺得還是警察叔叔拍得比較好看

在各種狂歡和看熱鬧之外,一些復古的名人 mug shot 也慢慢成為流行文化符號。

不願為白人讓座的民權運動家 Rosa Parks 和馬丁 · 路德 · 金,在鏡頭前的眼神帶著倔強:

女演員 Jane Fonda,在 1970 年因為被誤以為攜帶的維生素片是毒品而被捕,舉起左拳表示不滿和叛逆:

而因持有大麻而被捕的 David Bowie 未見狼狽,這張被稱為史上最酷的「入獄照」:

鏡頭前的驚慌失措和眼神閃躲太容易預計了,這些堅定的臉反而讓人眼前一亮。

而且,就跟 40 年前開著保時捷 911 超速被捕的比爾 · 蓋茨一樣,這些大人物被捕的緣由,在今天看來都帶著叛逆和挑戰權威的意味,跟時下的青年亞文化一拍即合。

▲ 六七十年代的好萊塢影星 Steve Mcqueen

當然,他們都被做成了周邊。

脫胎自犯罪嫌疑人被捕照,mug shot 也漸漸變成一種帶點危險、有點酷的攝影風格。偶爾會在嘻哈歌手和搖滾歌手的專輯封面上出現,甚至還成為婚禮邀請函的一種創意。

▲ 1920 年代,帥得堪比寫真的「入獄照」,圖自悉尼警察博物館

▲ 感覺剛被暴打了一頓的新郎和新娘

《衛報》在一篇社論中這樣描述「入獄照」的魅力:

面對現實吧,我們為 mug shot 感到著迷。那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偷窺行為。

鋪天蓋地的 mug shot,刪不完的被捕記錄

你當然可以將 mug shot 看作一場好玩的偷窺遊戲。但對當事人來說,被鋪天蓋地的大頭照提醒人生污點並不好受。

《紐約客》的一篇報道,將警方公開逮捕記錄的做法稱作「集體凝視」。曝光這些公共檔案的原意,一方面是讓公眾提高意識,幫助預防和偵查犯罪;另一方面,讓罪犯難堪,也能起到懲罰和警惕作用。

▲涉嫌殺害妻子的辛普森(O.J. Simpsons),「入獄照」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

但與此同時,一條灰色產業鏈正在暗處瘋狂生長。

Mugshots.comFlorida.arrests.org 為首的一系列流氓網站,在互聯網海量的大頭照中察覺到了商機。他們把警方公布的逮捕記錄都搬運到自己網站,然後通過 SEO 關鍵詞優化,確保「入獄照」在 Google 搜索結果頁排名前列,再通過付費刪除服務從中獲利。

這麼一來,任何感興趣的人只要搜索你的名字,先入為主就是你人生最狼狽的一刻。

▲ 圖自 Petapixel

據《紐約時報》在 2013 年的統計,當時這種專門收集「入獄照」的網站至少超過 80 個。

警方發布的公開逮捕記錄,會定期對撤訴或未定罪的進行刪除。但這些網站並不在意你是撒旦還是聖母瑪利亞,他們只想利用你的難堪來賺錢。

▲ 9 月 3 日,Mugshots.com 網站上線了劉強東的逮捕記錄

2014 年,因為在酒吧門口偶然跟警察發生衝突,Kim 被捕拘留並拍下了「入獄照」,很快就撤銷了指控。一個月後,她發現這張照片出現在 Google 搜索頁顯眼處,Kim 主動聯繫相關網站希望能刪掉記錄。

一開始她按照指引,以 200 到 450 美元不等的價格支付刪除費用。但當網站 A 清除乾淨了,這些記錄又會在網站 B 冒出來,再之後是網站 C 和 D…… 如此循環往複,在花了 3000 美元之後,Kim 才意識到整件事就是無底洞式的騙局。

當他們發現你傻到願意為一張照片付錢,就會有第二張、第三張、第四張冒出來。

▲ 圖自 Vice

Vice 報道稱,為了避免被查封,這些專門收集逮捕記錄的網站會通過彈出廣告等方式,引導你使用第三方網站的刪除服務。比如說,Mugshots.com 會指引人們前往 UnpublishArrest.com,後者號稱,可以 24 小時內永久刪除資料庫里你的照片。

骯髒的勾當都讓「姐妹網站」做,Mugshots.com 之類的網站於是可以心安理得稱自己是「新聞機構」,發布逮捕記錄只為造福百姓,警惡懲奸。

一位 CleanSearch.net 的工作人員稱,他們平均一個月會收到 5000 個刪除「入獄照」的請求。

而 2018 年 5 月 Mugshots.com 共 4 名創始人被捕時,指控稱,他們以付費刪除的方式敲詐勒索了至少 5703 人,涉案金額高達 240 萬美元。

▲ 有網友稱,花錢刪大頭照是一場「名譽保衛戰」,圖自 hermesreplica.xyz

狂歡與灰產,「入獄照」的商品化

在美國的法律體系看來,「入獄照」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可能會帶來負面印象和刻板偏見。就連案件審判的時候,一些州也會警告法官和檢察官,不可以向陪審團出示該類照片。

而今天這些鋪天蓋地的大頭照,至少成了數百萬人的噩夢。

2016 年因酒駕指控留下逮捕記錄的 Lucas Tuberquia,稱那張能輕易搜索到的「入獄照」毀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是我人生的障礙物」。

在 Google 搜索我的名字,你就能看到那張照片。(照片上)沒有寫明犯罪原因等細節,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力來腦補這是怎樣的一個惡棍。

▲ 圖自 Searchengineland.com

「這很羞恥。」美國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副教授 Danielle Dirks 認為,時下沸沸揚揚對「入獄照」的圍觀,實際上也是一種懲罰。

在你離開監獄之後,懲罰並沒有結束。它將一輩子跟隨著你。這就是人們爭先恐後給那些付費刪除網站打錢的原因。

▲ 圖自 csmonitor.com

為了打擊這條灰色產業鏈,佛羅里達州、加利福尼亞州等 18 個州都在最近幾年陸續頒布法案,勒令網站在收到刪除請求後必須免費刪除,收費即違法。

而 Google 自 2013 年以來開始改寫演算法,在不傷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降低搜索人名時「入獄照」在結果頁的優先順序。Paypal 和美國運通銀行等,也主動凍結了相關網站的賬戶。

警察部門公開逮捕記錄的方式也開始變得剋制。

除重大事件以外,部分警局不再在網站或 Facebook 上發布「入獄照」了。逮捕記錄仍然屬於公開檔案,公眾仍然可以申請查看,但一些警局規定,必須到警局的電腦上查看,而且禁止將檔案用作商業盈利。

▲ 圖片來自 does.com

而一些原本為了點擊量而勤快搬運「入獄照」的媒體網站,在 5 月的 Mugshots.com 被捕事件後,也開始反思並停止這種做法。

USA Today 旗下的地方網站 Montgomery Advertiser 表示,用「入獄照」定格的瞬間來判定一個人是不公平的。日後他們將會安排一位新記者,更深度地報道犯罪新聞,寫出背後完整的故事。

但流氓網站和他的「姐妹們」,還在悄悄死灰復燃。Mugshots.com 只關停了 1 個月,加了幾條免責聲明後又上線了,「給錢就刪」的潛規則還在暗處運作。

▲ 圖自 Coastal-law.com

而集體狂歡,也並未因此停歇幾分。

最近火起來的,是來自得克薩斯州的 19 歲女生 Marshala Perkins。她因持有大麻被捕。有網友被她「入獄照」中的眼影所吸引,於是在 Twitter 上喊話:快放她出來,我們要眼影教程!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的教授 Eumi Lee,看著時下的「入獄照」亂象相當感慨:

互聯網將普通人的 mug shot,從默默無聞的公共檔案,變成了用於娛樂和謀取商業利益的商品。

他建議,日後警方可以在公開的逮捕記錄中可以去掉「入獄照」。在有特定的執法需要或法院命令的情況下,才向公眾公開。

社會必須意識到,數字時代的隱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脆弱。

題圖來自 Searchengineland.com


推薦閱讀:

《大數據的「道」「術」「釋」》----讀書摘錄+思考
IT開發人員通過大數據培訓學習轉行大數據領域,前景和優勢有哪些?
【拍案叫絕】法律人的大數據時代
航班隨筆: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
殺熟的APP!除了滴滴和攜程還有哪些?

TAG:劉強東 | 個人隱私 | 大數據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