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萬平方公里土地,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說不要就不要了

400萬平方公里土地,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說不要就不要了

6 人贊了文章

1991年,蘇聯轟然倒塌。樹倒猢猻散之下,原先的加盟共和國,也分為16個獨立主權國家。

這是俄羅斯文明發展史上的最大災難。而在這場崩潰中,俄羅斯聯邦的態度頗有些難以理解,它不僅沒強勢出手,阻止其他加盟共和國脫離,反而是予以默認,甚至推波助瀾。

這就有點怪了。畢竟俄羅斯對土地的貪婪可是出了名的。正是憑著對土地的極端渴求,它才從蝸居東歐的一個小公國,逐漸發展成橫跨歐亞的世界第一領土大國。這樣的國家,為什麼在上個朝代崩潰後,繼承者卻出奇的大方,坐視500萬平方公裡邊緣國土脫離而去,而無動於衷呢?

當然,這裡面有來自西方的壓力——畢竟過於龐大的蘇聯(俄羅斯),對它們構成天然威脅,將其拆解,削弱其地緣實力,本就是西方反蘇的一大目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外因是條件,內因才是關鍵。對俄羅斯這種國家來說,如果沒有內因推動,外部壓力再大,也不至於將其拆解——別說蘇聯鐵甲洪流了,光核武庫,就決定了西方不能對俄霸王硬上弓。

所以,外部因素並非主要因素。俄羅斯之所以會坐視其他加盟共和國獨立,關鍵還是自身的利益考量。

而說到自身原因,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蘇聯崩盤下俄羅斯本部自身的衰落,以及其他加盟共和國離心力的加強,以至於俄羅斯無力阻遏邊緣板塊的脫離。

這種觀點看上去有點道理,但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當時俄羅斯確實衰落,但還沒到徹底完蛋的地步。蘇聯崩盤時,蘇維埃中央跟俄羅斯共和國之間的權力交接還是比較和平有序的,並未出現大規模長時間的革命騷亂——這即是說,莫斯科的組織發動體系,尤其是軍隊,大致還能維持在基本水準線上。有了這張底牌,——縱然莫斯科已經不能再用利益籠絡無力邊緣共和國,可強力鎮壓分裂勢力,還是有這個實力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有明顯副作用,但無論如何也比看著列祖列宗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獨立出去要好的多。

可俄羅斯卻沒有如此,而是默許了這一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有推波助瀾——比如中亞五國,因為在蘇聯體系內一直享受邊疆補貼,俄族人口在當地也有很高比例(蘇聯崩盤前後,俄族在哈薩克已佔當地人口一半),故這些地區的脫俄意願其實並不強烈。可俄羅斯,卻對放手它們獨立態度積極——所以中亞板塊的剝離,與其說是當地獨立浪潮的逼迫,倒不如說是俄羅斯自己將其放棄!

綜上所述,蘇聯的解體,不僅僅是外部壓力和內部的無能為力,在某種程度上,俄羅斯權衡利弊後的一種「自願」,也是原因之一。

把領土當命根子的俄羅斯,為何會在當時干出主動棄土的「傻事」?

這得從俄羅斯的國情說起。

俄羅斯國土位於亞歐大陸北部中央,緯度偏高,氣候苦寒,並不利於孕育高質量文明體系——即便是在蘇聯時代,俄羅斯文明的成色也是相對較低的,其國力和經濟質量,很大程度上是依仗其龐大的工業規模。在先進產業方面,除了軍事工業,俄羅斯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東西。

這是俄羅斯文明與其他主流強勢文明一個大不相同之處。縱觀古今強勢文明,不管是東方的中華文明,西方的羅馬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文明,還是近代以來的英美,他們的文明之強大,不僅在於規模之巨大,同樣也在於成之上乘。而俄羅斯,卻因為地緣環境的限制,先天不足,這就給其後來的分裂留下了隱患:

由於文明質量有限,俄羅斯文明的向心力一直不強:

對東歐邊緣地區,像烏克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等加盟共和國,儘管地緣上跟俄羅斯的主體部分——東歐平原關係緊密,但它們跟與歐洲文明圈也隔得不太遠。在對這一板塊的爭奪上,歐洲在文明程度上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對衝掉了俄羅斯在地緣距離方面的領銜。這種東西雙向影響,使得跟俄羅斯都屬東歐板塊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俄羅斯卻一直不能對他們完全同化。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他們對當地的統治都停留在武力和政治強力方面,並沒有打造出強力經濟紐帶,更沒有讓當地民眾徹底歸心——在許多東歐邊緣板塊的民族眼裡,與其跟半開化半蠻夷的俄羅斯廝混,到不如融入西方,不僅經濟收益更大,文化上也感覺更先進。

這種困境,削弱了俄羅斯對東歐邊緣板塊的統治力。以前蘇聯強大時倒也無所謂,一旦蘇聯沒落,政治強力不再如前,對當地的控制力就明顯衰減,再加上西方的引誘,東歐加盟共和國對俄本就不多的認同度,更是驟然降低,當脫俄離心力超過親俄向心力,脫俄獨立訴求頓時就爆發出來。

雖然俄羅斯可以用武力鎮壓來維持統治,但由於無法從在經濟上與東歐邊緣板塊有機融合,文化方面認同度更是不夠,光靠強力逼迫,勢必引發無窮反抗,統治成本會變得十分高昂——這擱在蘇聯鼎盛期倒也罷了,但對於蘇聯解體後急劇衰落的俄羅斯來說,很難長期承受這種消耗。弄不好好會把自己拖垮,引發二次解體。

統治的維持是需要成本的。嚴重衰退的現實,決定了俄羅斯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維持對那些遊離於自身經濟體系之外,文化上融合度也不夠的邊緣板塊的統治。出於成本控制考量,俄羅斯最後只能選擇縮小統治範圍,保留東歐本部和北亞。

東歐本部自不必說,這是命脈所系,俄羅斯還要想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就不可能放棄。

至於北亞,儘管開發程度低,不過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而且從長遠看,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具備極大的開發潛力——這是俄羅斯維持大國地位,以及將來東山再起的希望所在。而且,北亞因為自然條件極端惡劣,故人口有限,並且與東歐俄羅斯本部的經濟關聯度也較高——這意味著統治成本較低;而且這有限的人口,多數還是近代以來東遷的俄羅斯族人,本地原住民數量有限,所以文化向心力也有保證。總而言之,保北亞,消耗少,收益高,而且未來還大有希望。

至於中亞部分。其雖然跟北亞一樣,地域遼闊,開發程度低,但麻煩在於,當地人口結構複雜,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大都是非俄羅斯的亞裔族群,尊奉的也是伊斯蘭教——這意味著其天然離心力十分之強。而俄羅斯以前之所以能維持對當地的統治,一方面是因為中亞地緣環境閉塞,除了俄羅斯,周圍再無強勢發達文明,另一方面,也是全仗俄羅斯的恩威並施——其中威自然是軍事政治強力,恩則是經濟層面的巨額邊疆補貼。

這就更糟糕了。中亞人口比北亞要多,而且族群文化與俄羅斯主流格格不入,本來就極具脫離潛力,以前仗著強力和補貼,還能維持住當地族群向心力。現在隨著蘇聯崩盤,俄羅斯衰退,無論是胡蘿蔔還是大棒,都逐漸力不從心。這種情況下,就算中亞因為西方滲透較少,一時半會兒還沒有脫離之意,但日子久了,來自俄羅斯的補貼斷絕,還要受莫斯科管治,再加上中東伊斯蘭影響力的逐漸侵入,遲早也是會生亂子。

基於這種權衡,雖然當時中亞並沒有獨立的想法,但俄羅斯還是選擇長痛不如短痛,將他們推了出去,這樣不僅可以提前止損,而且還可以保持個良好關係,總比鬧到最後翻臉開撕要好的多。

綜上所述,蘇聯的解體,固然是俄羅斯文明自身衰落的結果,但在這個散夥兒過程中,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聯邦,卻仍然保留了自己成熟果斷的一面。面對邊緣板塊的獨立趨勢,它非但沒有強力阻止,破壞,甚至還有意推動,儘管這麼做看上去是崽賣爺田不心疼,但實際上,卻是根據自身實情及未來發展的統籌考慮,在無可挽回的敗局中,盡量為自己爭取更多的主動空間。

只是,俄羅斯終究已是明日黃花,儘管莫斯科的政客精打細算,但這些努力,最多也不過只能稍加換回,無法從根子上扳回俄羅斯的大敗局。而隨著蘇聯的崩潰,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也迅速滑落,在這場崩潰與重塑的過程中,俄羅斯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其負面影響至今無法平復。

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震蕩,最具標誌性的,就是政治層面的民主化,以及經濟層面的休克療法。自建國其就不斷在加強中央集權的俄羅斯,為何會在上世紀90年代初,出現全盤西化的浪潮?俄羅斯為什麼會採用後來幾乎讓其徹底癱瘓的休克療法?難道這些真如某些媒體說的那樣,是莫斯科被西方忽悠了?

非也,實際上,俄羅斯之所以會走這條路,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俄羅斯為何會採用「休克療法」》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68章——俄羅斯之第三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民國風華錄:30位塵封在歷史中的...
舊影瑣憶·革命+青春,那是最美的
中國歷史上三個雄才大略的帝王,被活活餓死
淺談KTV歷史由來及KTV音響設備配置
說說歷史上那些死的最慘的名人

TAG:政治 | 俄羅斯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