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孩子很無聊,該給他找點事做嗎?
11 人贊了文章
做公號好幾年,在後台一直也有收到一類型的問題,主題是「感覺孩子很無聊,我們該怎麼辦」。
小月齡的寶寶家長可能擔心寶寶太空閑,看到寶寶躺在床上或者一個人發獃太久就會有些緊張,想要給孩子唱個歌或者玩會兒遊戲,或者弄點早教圖片來看看。
等孩子稍微大些,大月齡的寶寶家長可能就擔心寶寶的日程規劃會不會有空檔。比如,
孩子暑假到了好無聊,我要不要給他報個暑假班。
孩子幹嘛只喜歡自己呆著,在班裡不融入集體可不行啊。今天不知道玩什麼?沒關係啊,你和我一起來試試畫畫,或者練練書法?
說實話,這些擔心我也曾經有過。當我們一看到孩子自己獨自一人的時候,我們就會本能地害怕孩子無聊。常常覺得孩子一個人待著,就等於無所事事,孩子一定會覺得無聊透頂,所以我們得給他們找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做才行。
當我們用無聊來定義獨處的時候,在如今每天的快節奏里,無聊幾乎是一種原罪了,無聊等於浪費時間,等於空虛,等於可憐,這些含義的延伸無遠弗屆。
我上周寫過一篇如何做陪玩規劃的文章《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都有哪些?(附超實用陪玩攻略)》,裡面提到需要有「留白時間」,我的確也擔心過孩子會不會很無聊啊,現在卻發現我和孩子都一樣盼望著每天的「家庭留白時光」。
每天晚飯後入睡前的1小時,就是我們家的留白時間,看起來毫無安排,但也絕不僅僅是任由時光在流逝,留白時間給到孩子們的是探索和思考,也給到我觀察孩子的適當距離,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
留夠「留白時間」,讓孩子練習和自己相處
坦白說,我們希望孩子收穫幸福,離不開一個最基本的能力,自察力。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內心的渴望是什麼,自我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哪裡,這些都是自察力的基本要素。
要積累這樣子的認知,就要擁有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這樣在面對紛繁的世界和變幻的人際關係時,才知道如何傾聽自己的需求,看到自己的追求。但實際上,和自己相處並不是自己待著那麼簡單,從我的感受來說,它非常難。
快節奏社會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嘈雜和快速運轉,常常感覺自己在隨波逐流,被動地被追逐著向前涌,卻不知道該如何停下來。很多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時間填得滿滿當當,一旦空閑,就會恐慌,然後馬上去找「有意義」的事來做。
但要知道,隨波逐流太久了,我們往往會忘記了到底為何出發,說不定,我們已經偏離自己越來越遠了。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 《這樣帶孩子,10年後會怎樣? | 《零零後》連續十年跟蹤5個孩子 》,裡面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小女孩一一的成長路徑。
她不願意參與集體活動,甚至在鏡頭面前坦誠說道「我就喜歡自己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那時候她才三歲。
面對孩子這樣說,最讓我感慨的就是一一媽媽,她沒有內向的孩子就無法融入社會的想法,反而是陪著一一去找到適合她自己的相處方式,讓一一有足夠的空間來理解自己的個性。
到了2018年,十年後的一一依舊內向、依舊享受自己的獨處時光,但她也在漫漫的十年里學會了如何與朋友相處,如何在人群中自如的生活。她也依舊會在鏡頭面前說出讓採訪者詫異的話,「人當然能內向、能外向才是最好的,那樣他就擁有這兩個世界裡各一半的最好的東西。」
能說出這樣的話,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思辨的人,這也是通過日積月累的沉澱和思考才能達成的。隨波逐流很容易,我們只需要被動地跟著別人的要求走,但這無形中降低了我們的思辨力,當然也就更難孕育出自察力了。
反之,如果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好每一段孩子能夠和自己相處的機會,他們才有機會明白,漫長而短暫的時間裡,可以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以及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留白時光里父母要注意什麼?
「你可以自己去找點事情做啊」,這是我每天都會跟孩子說的一句話。
我鼓勵孩子發獃,鼓勵他們自己去找事情做。在保證一天的高質量陪伴的前提下,在我們的主題性活動結束後,就是我們家的留白時間。
但是在商定家庭留白時間時,我們有幾點是需要注意的:
1.留白時間並不是強制性指標
最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不適應自己玩,我記得當時候無論是弟弟 Eric 還是哥哥 Joshua 都表現得很焦躁,不停地跑來找我,要我陪著做這個做那個。
這個時候,我們也不需要被留白時間的概念限制了,孩子需要的時候也可以自然地參與進去。這也是為什麼留白時間前要先保證充足的高質量陪伴,因為能夠讓孩子安於獨處的前提,一定是充分的安全感和放鬆的心態,它需要我們日積月累的沉澱。
在孩子沒有準備好之前就放手,並不是安全的依戀關係,反而加劇了孩子內心的恐懼,讓原本有正向影響的獨處,成為孩子內心的陰影,如果孩子一直惶恐「爸爸媽媽要丟下我,不管了」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2.留白時間為我們提供了留意孩子遊戲狀態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太進入孩子的生活了,會產生另一種影響,就是很難觀察到孩子發出來的微妙信號,包括肢體語言、表情信息、需求和想法等等。
而站在一定距離外,觀察孩子所處的整體環境,我們才能看清楚孩子的真實狀態,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特長。觀察,是為了讓我們提供更匹配孩子的啟蒙方法。
之前和大家提過我家學習區的設計,孩子的兩張學習桌並排在一起,旁邊還有一個小的書桌供成人閱讀、工作,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在這裡度過留白時光,彼此獨立,但我也可以始終能夠觀察到孩子所發生的情況。
我會從這幾個角度來記錄孩子的遊戲狀態:
在孩子獨立玩的過程中,我們如果能夠精細地觀察孩子的行為模式,也能擁有更多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遊戲狀態,知道有哪些技能更好地輔助孩子享受獨處的時間,這些都是我們早期教育啟蒙一個很重要的契機。
3.留白時間不是完全禁止父母參與其中
只要時機是合適的,即便是留白時間,我們也可以參與進去。
對孩子來說,成人(比如父母和教師)在遊戲里擁有著重要的角色,當孩子不能獨立完成的某一任務時,就需要我們的引導和幫助,這對孩子來說也是有啟發價值的,能幫助他們向更高階的能力的發展過程中,獲得引導和支架的示範作用。
這裡需要我們留意的是,什麼才是我們適合參與的時光呢?
1. 當發現孩子的行為持續與遊戲無關的時候。比如一直無目的地走來走去,始終不知道如何使用基本的遊戲材料等。
2. 發現孩子覺得任務太難完成不了的時候——當這個「任務」超出了孩子年齡或能力。比如三歲多的孩子在玩粘紙遊戲,已經認真地粘貼了很久,但最後一個角落無論如何都沒辦法粘貼完整的時候。
3. 當孩子對遊戲中的角色或情境的含義所知甚少的時候。比如孩子想玩聖誕節的主題遊戲,卻對聖誕節的寓意一無所知的時候。
4. 當孩子主動要求我們一起參與進去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代入場景,想像自己是其中的某一個角色,並且給自己創造出情節,和孩子進行溝通。
這些時機,都是我們可以參與的信號。只要我們明確遊戲的本質和核心是以孩子為導向,適當地參與也能更好地引導孩子發展。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個體,擁有著獨一無二的先天氣質和個性,幫助他們擁有和自己相處的能力,能讓他們聽見並遵從自己的內心感受,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判斷里。
留白時光也意味著我們對孩子個性的尊重,我們願意花時間去退居在幕後,站在一定的距離觀察孩子,感受他們獨特的個性。我們鼓勵孩子思索自己,但是我們仍在旁用心觀察。
很多時候面對外面的嘈雜,只有內心的自省,才能幫助我們找到最真實、最深刻的自己,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END ——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關注萌芽研究所BUD,你可以回復關鍵詞?
—「資源」,送10000G國內外前沿的育兒資源包;
—「教養」,送系列孩子成長中最常見的教養問題,附帶解決方法;—「早教」,學習每個媽媽都應該知道的早教避雷重點和各國早教育兒理念。
推薦閱讀:
※親愛的雲家人:感恩您一直以來的陪伴和堅持!今天大家期盼已久的為眾歸一會員系統為了大眾歸一 作者思緣
※富養兒 在於陪伴而非砸錢
※真正的感情就是彼此相互陪伴,成為對方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