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禁止娃「傻玩」,居然會讓他錯失提高智商、情商的機會!

你禁止娃「傻玩」,居然會讓他錯失提高智商、情商的機會!

6 人贊了文章

OK媽說:

昨天和OK爸提起今天要推送的內容,原本以為他會和以往一樣只是聽一下,隨口附和兩下就結束了(沒辦法,男人的腦迴路就是和我們不一樣,給他們看點育兒文,除了少數男同志,大多是不會點開看的),卻沒想到,他聽完沉默了幾秒,然後認真地回應我:真的蠻有道理、也很有意思,娃的很多行為大人看看淘氣、無聊、沒有意義,但今天聽你講才發現是大人「小看和輕視」了,更不會想到還和智商情商都有關係!

是的,所以我很感謝遇到了《遊戲力》一書,讓我有機會了解這些。我迫不及待想要分享給大家,希望除了我們自己、幫我們看管小孩的老人、家中喜歡各種評述的七大姑八大姨,還有「熱心」的街坊領居們都能看到,不要因為我們成人的無知,讓孩子們錯失了讓他們在快樂中變聰明的機會!

娃兒們一起沒一會兒就黏在一塊兒「廝打」,你是不是很受不了?想著要把他們分開,警告他們聽話,期待他們安靜地玩玩拼圖、搭搭樂高、看看繪本;

娃兒們在室外追來打去,還時不時伴隨著尖叫,你是不是會忍不住大喊:好了好了,你們都給我停下來,不要那麼吵;

小傢伙趁你沒注意,跑到大床上各種蹦跳,然後你要去逮他,他就各種亂竄,你是不是會很驚恐:快給我下來,把床踩髒了,小心掉下來……

而就算你嘴上不說,心裡也會有困惑和著急,「這孩子整天打打鬧鬧,有什麼用,除了傻玩就是傻樂,以後怎麼辦!」

……

如果你和你的家人有這樣的擔憂,那麼完全是「瞎操心」;而如果因此禁止了孩子「打鬧追逐」、拒絕他邀請你和他「打來打去」,那麼你不僅剝奪了他的快樂,更可能讓他錯失「變聰明和受歡迎」的學習機會。不信你看——

大腦的多個區域被同時激活

大家一定看過動物互相追逐、扭打在一起的玩耍場景。包括大象、獅子、甚至是螞蟻在內的很多物種,都喜歡這樣的遊戲方式。

動物行為學家發現,越聰明的物種,其幼崽玩打鬧遊戲越頻繁。因為在打打鬧鬧中,打鬧會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種因子會滋養大腦,促進大腦皮質和海馬體中神經元的生長,而這兩個區域負責的是高級學習能力、記憶力以及更複雜的大腦行為,如語言表達和邏輯推理。

在日本的Satuki幼兒園,園長每天開園第一件事就和孩子們打鬧半小時。在他看來,這種源於動物那樣的自然打鬧是非常自然的、高能量的。經過一段時間,他發現原來上課無法安靜的孩子,可以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了,因為這是一種能量的極大釋放;而原來敏感的孩子,也陽光很多,他們開始不再退縮,願意敞開自我。

和大家分享過,我一度很愁OK不愛動、感覺總是不帶勁,但是後來我發現只要和我玩「你逃我抓」(我追他、或者他追我)、「你吹我倒」(他吹我,我倒在了沙發上,他必須使出大力給我拽起來,然後我坐好了,他再吹)的遊戲,那旺盛的精力就會爆發出來!

當孩子和我們玩打鬧遊戲時,他大腦中,包括負責運動協調、創造力、情感依附能力的神經通路會通通打開,大家都知道,腦細胞之間聯結增多,就幾乎等同於智力提高。

進化生物學家Marc Bekoff的研究更是指出:打鬧遊戲中的無法預測性也進一步增加了大腦皮層中神經細胞之間的交換連結,如此也就更能提升娃的應變能力。

從中能學習到如何成為「受歡迎」的人

打鬧除了能激活孩子處理複雜運動技巧的小腦,負責認知和決策的前額葉皮質,讓娃變得更聰明,它也同時能激活調控情緒的杏仁體。

要知道管理自己情緒和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在和同伴的打鬧追逐中,他們可以完全學習到,因為想要參與到遊戲中,想要被玩伴接納,他們必須懂得輪換角色以及讀懂別人眼神中的信息。

每回我去幼兒園接OK下課,總是會留給他半個小時和幾個要好的小夥伴玩。起初我的目的很簡單,他平時不怎麼好動,但下課和小朋友們追來跑去可以很久,那就讓他動動,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玩鬧的意義其實遠大於「動本身」。

他們的追跑中是帶有角色扮演的、有暫停環節的……他們有自定的規則,很是精彩。比如有一陣OK他們幾個扮演的都是「海底小縱隊」里的成員,大家都要聽「巴克隊長」(動畫片里的角色)的指令,他說跑,大家開始跑起來,他說停,大家都得停,他說要抓誰,就都要一起協力抓住某個小朋友。大家嘻嘻哈哈,樂此不疲。

有一次我好奇地問OK,他們是怎麼決定誰扮演誰的!萬一好幾個小朋友都想當隊長呢?他有點「不屑」地回答我,媽媽,這個是要經常換換的,不是固定的。要不然就不夠好玩了。

哈,這一刻,我想起了一個有關老鼠的研究:有兩隻老鼠經常在一起玩,它們之中很快會有一個佔主導地位——更多的時候,它會把另一隻老鼠壓在身下。平均來說,佔主導地位的老鼠70%的時間都能佔上風,但是,如果雙方都想讓遊戲就下去的話,它們就必須考慮互惠性,強勢的老鼠會假裝輸掉和讓步。是不是很有趣?

在打鬧遊戲里,強勢的一方或弱勢的一方,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攻擊者和被攻擊者的角色都會自發輪換。因為如果強者永遠堅持每一次自己是強者,一味彰顯自己的強大,那麼弱者就會退出,遊戲就會結束。

打鬧遊戲對於娃兒們來說,是友誼和親密關係的宣言!所以如果小傢伙們玩著玩著鬧彆扭了,大家就會暫時停下、各自冷靜,有人需要讓步、妥協,有人在當中協調、安慰,有人重新蓄力組織,等到大家都表示願意重新進入,遊戲才會再次開始。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都必須有所收穫,他們也從中理解了原本我們很難用言語去講清楚的抽象概念,比如共贏、協作等等。

所以這也是人們為什麼會說,如果孩子缺乏打鬧遊戲的經歷,會很難在未來的社交中掌握好進退的分寸。人緣好的孩子對他人情緒有著敏銳的感知和洞察力,無一例外。

孩子從中快樂地獲得了自信和力量

請不要再「看不起」孩子的打鬧,也不要再拒絕孩子邀請你參與玩鬧,那其實有點殘忍。《情緒神經學》的作家潘克塞普說,大腦的不同迴路處理不同的任務被激活,快樂的感覺就會產生,而任何可以帶來快樂的事情,人們都會本能的去重複。

願我們都能在知道隱藏在遊戲背後的深層意義後,陪孩子放肆地「傻玩起來」。遊戲開始,孩子們會覺得和大人是一夥兒的,而當大人和他們角色互換,裝傻裝弱時,他會從中獲得自信和力量,也會從大人的示範中了解「強者如何控制自己」

有時候,我們會為自己貧瘠的想像和創造力而苦惱,不知道怎麼可以陪娃玩起來,現在想來一點也不難是不?跟隨孩子們就好,如果你做了什麼事情讓孩子哈哈大笑,那就再做一次,然後重複。你可能會說,一直這麼玩也會無聊啊,那你太小看孩子和你自己了,簡單的搶枕頭遊戲,也會演變成各種玩法,孩子會不斷給你建議和主意,你投入其中,也會靈光乍現。

心理學家維吉尼亞·阿克斯萊說過:在玩樂中,孩子們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然後安全地爬到山頂,向世界大聲地宣布:我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我也可以再把他夷為平地,在這裡,我最大。

於孩子,那樣的感受有多好,不用言說。

現在,有了OK爸的支持,OK每天「想方設法」衝破他爸的阻礙,竄上大床的遊戲估計不再會草草結束,我再也不用在一旁嘮叨說「你不要那麼多限制啦,就讓他多玩會兒嘛」,而他倆也盡可以去感受獨屬於他們父子倆最深處的情感聯結和快樂。真好!

OK媽說:

我時常和OK爸說,養個和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娃好累,始終要去琢磨他的感知,一切都不會「似曾相識」。所以我很感謝李岩老師把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引入國內,解答了我很多內心的疑惑,並且給予了非常有操作性的建議:

孩子總是扭扭捏捏、羞於表達自己怎麼辦?

常常因為小事發脾氣或者不高興怎麼做?

當孩子面對挑戰總是猶豫不前時,我們是一直被動地「等待」下去,還是可以主動做點什麼?

……

是的,受益良多。《遊戲力》一個系列有三本,除了《遊戲力1》以外、還有《遊戲力2:輕推,幫孩子戰勝童年焦慮》和《親子打鬧遊戲的藝術》。我都買了回來,不過當時也做好了「系列書一貫是後面不如前面精彩」的準備,但是看完全套三本後,我很激動,因為水準一點都沒有下降。所以誠意推薦給大家,一定記得看看去(要知道在噹噹網有關它的評論都接近15萬條了,但好評率依然100%)。當然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擇其一二購買。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多數人喜歡炒菜,而大多數人不喜歡洗碗?——從炒菜刷碗談人的本性
為何常有好人被殺害?
書單| 這些書都沒讀過,你可能是學了假心理學!
<心理學>探解眼神泄秘
心理學小貼士

TAG:心理學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