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ton: 學霸愛搖滾

Boston: 學霸愛搖滾

來自專欄樂海拾遺--重溫經典專輯35 人贊了文章

1. 前言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80後,曾經年少無知的我在論壇上問「搖滾樂巔峰之時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沒想到這隨口一問捅了馬蜂窩,掀起了一場上至Beatles下至Nirvana的論戰。出乎意料的是,在一票大神中一支我從沒在意過的樂隊被屢屢提起 -- 出身波士頓的「Boston」。這隻樂隊的同名專輯曾經在風起雲湧的1976年的夏末一舉攻陷北美各大電台,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出道專輯。這一紀錄直到11年之後才被槍花的<Appetite For Destruction>打破。

<Boston>這張專輯的成功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它的聲音是如此未來和科幻,但它的內容卻又如此懷舊和現實;它開啟了被後世詬病的「公司搖滾」時代,但在你很難找到比它更DIY的製作;它的創作核心是一位開朗健談的學霸工程師,而主唱則是一位羞澀寡言的藍領工人。這神奇的矛盾與統一,帶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緒隨著「More Than A Feeling" 飄向遠方。

2. 斯是陋室為吾德馨

Tom Scholz(以後簡稱Tom) 1947年生於俄亥俄州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個典型的美國式學霸:成績優異,體育突出,精通音樂,善於動手。高中畢業後他進入美國理工科的最高學府,位於波士頓的麻省理工大學(MIT)攻讀機械工程,1970年碩士畢業後進入寶麗萊(Polaroid)公司成為一名電子產品開發工程師。

但是學霸的思維我們不懂。他從小接受著精英教育,在鋼琴上彈奏著古典音樂,突然在大學裡他聽到了搖滾樂,21歲的他拿起了第一把電吉他。很快他開始在工作之餘遊逛在波士頓的大小酒吧里跟形形色色的小樂隊合作,期間結識了鼓手Jim Masdea和來自一河之隔波士頓大學的吉他手Barry Goudreau。

以當時的收入他完全可以考慮買個好房子,然而他選擇繼續租公寓,並用餘下的大把鈔票在地下室里搭建了一個錄音棚。在這個冬冷夏澇的地下室里,學霸Tom開始了自己的創造生涯。這一時期錄製的demo中就包含了後來幾張專輯的主打歌"More than a feeling", 「Peace of Mind", "Rock & Roll Band", "Something About You","Dont Be Afraid"以及"Hitch a Ride"。

Tom Scholz在自己的錄音棚里

縱然此時的學霸Tom彈得一手好琴,但他的嗓子在高音滿天飛的70年代根本開不了口。好在波士頓這樣的大城市不缺能人,最終通過Barry的關係找來了藍領工人Brad Delp。Brad的名氣遠比不上同城的另一位大佬,Aerosmith的大嘴Steven Tyler;但是比高音Brad表示自己完全不虛。於是Brad應邀來到Tom的地下室錄歌,當他聽到伴奏之後不禁感嘆:「老兄你的樂隊人真不少!」事實上根本沒有什麼樂隊,除了鼓以外其餘的樂器全都由Tom自己演奏。

以上即是Boston樂隊的人員簡介。概括來講就是學霸Tom和小夥伴們,以上。

3. 波士頓的Boston

學霸雖然Tom錄好了歌曲,但是想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發行專輯卻並非易事。截止73年,Tom和妻子給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寄去了demo作為敲門磚,結果無一例外通通被拒。更有甚者,Epic Record的老總親自簽了一封頗有侮辱性的回信說他的歌「毫無新意」。又兩年過去了,藍領工人Brad終於表示老子還有正經工作不陪你玩了。Tom自己也厭倦了在酒吧演出,一門心思泡在自己的錄音棚里,甚至又添了一台Scully 8軌錄音機,代價是花掉了買房的首付。不知他媳婦作何感想。

轉機出現在寶麗萊內部。Tom的同事有個表兄在ABC唱片公司的庫房工作,他表示可以幫下忙就要了一份demo。這份demo在他抽屜里又被遺忘了好幾個月,最終幾經輾轉又到了Epic Record的手裡,這次Epic如獲至寶趕快安排了一次「面試」,而面試地點就選在Aerosmith的排練庫房。由於這些曲子都是學霸Tom自己寫的,為了這次面試他不得以召來了Brad和一群小夥伴在唱片公司代表面前像模像樣的表演一遍。這群小夥伴即是後來的Boston樂隊,而唱片公司也大筆一揮簽下來6年10張專輯的合同,開出的條件只是:你們去洛杉磯的專業錄音棚里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給我重錄一遍。雖然當時皆大歡喜,不過此舉還是為日後對薄公堂埋下了伏筆。

然而當下令學霸頭痛的卻是另一件事:Tom打死不願進正規錄音棚,就願意呆在自己的地下室里。好在公司派來的製作人John Boylan(約翰.寶蘭)通情達理,他表示:「學霸你就在自家地下室好好的錄,剩下的我自有辦法。另外樂隊得有個名字,就叫波士頓吧。"

4. 障眼法

Tom於是跟公司請了三個月的假,每天只有三件事:吃飯,睡覺,錄音。另一邊John帶著主唱Brad一行人在洛杉磯逍遙,幾個月里裝模作樣的就錄了一首歌「Let Me Take You Home Tonight"。為了充分利(揮)用(霍)經費,John砸了數千美元給Brad定做了一把12弦的Taylor木吉他,而此時Tom則在地下室用著100美元的雅馬哈錄著More Than A Feeling。

等到Tom錄完之後,John從羅德島叫了一輛移動錄音車,穿過Tom地下室的窗戶把錄好的音軌倒到車上。然後又把Brad叫來把所有的人聲錄上去。最終Tom還是被叫到了洛杉磯進行最後的混音。起初他進到專業棚里渾身難受,總覺得自己的野路子被專業的看不起;不過很快他就發現專業的錄音師還沒他懂的多,學霸內心的優越感油然而生。整個混音過程沒有再出什麼大波瀾,除了John十分後悔讓吉他手來混音——Tom總是把吉他軌推的特別高,高到淹沒了Brad的人聲。

相比業界同時期錄一首歌動輒花費幾十萬,Boston整張專輯錄完不過萬把美元堪稱物美價廉(包括那把定製吉他)。直到許多年以後Tom跟Epic唱片公司打上官司,Epic的高層才意識到當初被耍了。當然這是後話,暫時按下不表.

Boston樂隊在錄音棚中

5. 專輯

這張專輯在1976年的夏末正式發行,而Tom也在結束錄製之後回到了寶麗萊工作。正值迪斯科風行的年代,最初只有克里夫蘭的電台願意播放他們的歌曲。但是僅僅一周之後全國的電台開始連軸播放這張專輯。Tom本已下定決心如果專輯不成功就放棄搖滾夢想,但是幾周之後當他聽到專輯銷量已經超過20萬張之後當即辭去了寶麗萊的工作。到了76年年底這張專輯已經賣出超過1百萬張,學霸Tom忍辱負重多年的搖滾夢想終於實現了。

整張專輯收錄了8首歌只有37分鐘,但是精品率非常高:

  1. "More Than a Feeling"
  2. "Peace of Mind"
  3. "Foreplay/Long Time"
  4. "Rock & Roll Band"
  5. "Smokin"(Brad Delp, Scholz)
  6. "Hitch a Ride"
  7. "Something About You"
  8. "Let Me Take You Home Tonight"(Brad Delp)

由於學霸Tom獨特的錄音技術,這張專輯的聲音在76年是如此的超前和科幻,於是它的封面設計更是突出了宇宙和飛船的元素。其中以吉他為原型的飛船托載著波士頓城的造型屢次出現在樂隊此後的每張專輯之上。這張專輯在日本發行時乾脆被譯為《幻想飛行》。

More Than a Feeling

我先吐槽一下日本的翻譯,「宇宙の彼方へ」算什麼鬼,你要開高達不成?

日版單曲發行時的封面

玩笑歸玩笑,這首歌展示了Boston樂隊的經典特色。它以一段簡單的木吉他旋律起,勾勒出和弦進行。它有Brad標誌性的聲線,層層推進直到突破天際。它有Tom獨特的吉他solo,把幾個簡單的「鉤子」發揮到極限,作為聽眾忍不住去跟著哼起solo的旋律。但最重要的是,這首歌以一段普遍的經歷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一首熟悉的歌曲打斷了簡單重複的生活,思緒隨著歌曲回到了自己愛過的人從人生中緩緩離開的那天。即使這只是一個白日夢,但在這熟悉的歌曲結束之前我不願醒來,任由思緒遊盪在記憶的時空隧道里。

I looked out this morning and the sun was gone

我清晨看向窗外,太陽被烏雲遮蓋

Turned on some music to start my day

打開收音機開始新的一天

I lost myself in a familiar song

一首熟悉的歌打斷了我

I closed my eyes and I slipped away

閉上眼我的思緒飄向遠方

Its more than a feeling

它不只是一個感覺

When I hear that old song they used to play

當我聽到了昔日熟悉的老歌

And I begin dreaming

我的思緒飄飛

Till I see Marianne walk away

直到我看到瑪麗安離開

I see my Marianne walkin away

我看到瑪麗安離開...

另外說句題外話,Tom在這首歌里大量「借鑒」了前人的作品。而他的後輩Kurt Cobain也在Smell Like Teen Spirit里「借鑒」了一下這首歌,Kurt在演唱會上還以此惡搞過自己(見92年Live At Reading)。Tom的solo極具個人特色,大概由於他早年的古典音樂影響,他在處理單音的時候,大量使用trill修飾(專業名詞mordent:波音,常見於巴洛克時期音樂,比如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這一技巧出現在後面幾乎每一首歌曲里。

另外要表揚一下Brad。且不說他彪高音到E6有多強悍(2:28左右),最近他的音軌被單獨拿出來放到網上,在沒有修音軟體的時代,業餘出身的Brad在音準,時值和延音的控制上都無可挑剔。

Peace of Mind

在我知道整張專輯之前,這是我聽過的Boston的第一首歌。短短兩個小節的前奏響起我就被吸引住了。同樣是木吉他前奏,這次換成了強有力的掃弦,彷彿預示著這是一首更有激情的搖滾盛宴。不出所料,第三小節渾厚的電吉他加入,帶出貫穿全曲的「鉤子」。隨著Brad高亢的嗓音響起頓時感覺熱血沸騰。

歌曲全程高能,但Tom既不寫愛情也不反思社會,而是寫出了每一個拼搏在工作崗位的成年人真實的心聲,不愧是正經在大公司干過的技術骨幹。

I understand about indecision

我明白優柔寡斷

But I dont care if I get behind

但我甘居人下

People livin in competition

人們生活在競爭之中

All I want is to have my peace of mind, yeah, whoa

我但求內心平靜

Tom的吉他solo自然毫不保留。雖然依舊是基於屈指可數的動機和發展,但是在這首歌中他大量運用兩把甚至三把吉他的和聲,讓本已經高增益失真的吉他聽起來更加宏大。

說來慚愧,這首歌是我彈琴之初一心嚮往有朝一日能演奏的曲子;結果一晃多年過去,直到這次動筆才把它完整學下來。

Foreplay/Long Time

不要忘了Tom大神是學鋼琴出身,於是在純音樂的前半部分Foreplay(前戲)他就秀了一把管風琴,因此吉他部分就交給了Barry。

Rock & Roll Band

整個歌曲描寫了一個小樂隊從浪跡街頭到被大佬相中的過程。無數同時代的小樂隊確實是這樣從混跡酒吧一路積攢人氣直到被唱片公司發掘。不過諷刺的是Boston這隻樂隊走的完全不是這條路:他們壓根就沒有樂隊!

據後來的採訪資料透露,當初就是這首歌打動了唱片公司的高層,最終決定簽下這隻樂隊。大概唱片方面也被歌曲中的昂揚朝氣打動了吧,完全沒想到這根本是一隻不存在的樂隊虛構的經歷(笑)。

Smoking

這首歌標準的布魯斯搖滾,主體riff借鑒了John Lee Hooker的Boogie Chillen。

多謝評論中 @無聊人物 提醒,這首歌曾出現在GTA San Andreas中。此外根據維基百科它也出現在2016年的南方公園和2011年電影《動物園守衛》等流行文化中。

Hitch a Ride

臨近結尾,Tom又拿出了木吉他,彷彿又回到了開頭的More Than A Feeling。

關於這首歌Youtube上的專家Rick Beato有專門的講解,鏈接在最後(需要翻牆)。我只負責吐槽:

首先我覺得最有趣的一點就是如Rick Beato所說,Bass一直在演奏旋律。如果換在其他吉他手主導的樂隊里Bass膽敢彈得這麼密集,不出三天吉他手和貝斯手必須滾蛋一個。好在這裡貝斯和吉他都是Tom自己彈的,總不至於自己跟自己打架。

然後再聊一下Tom的solo。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吉他手,Tom在這首曲子里表現出了不輸專業吉他手的演奏實力,整段solo的編排水準更在More Than A Feeling和Peace of Mind之上,雖然這首歌並沒有前兩首有名。不過還是要吐槽一下,solo進行到一半突然蹦出來一段神似More Than A Feeling的動機(motif),不知道是不是大神自己錄了太久忘了這個點子用過了,還是純粹覺得自己抄自己不算抄襲啊。

最後還是想稱讚一下Brad,他對自己聲音的控制在這首歌里達到了極致,能把搖滾歌曲唱得這麼「甜」(比如0:42處 "Carry me away for the last time~~")除了Brad也沒別人了。

Let Me Take You Home Tonight

到了專輯最後一首,明顯感覺風格一變。沒錯,這就是除Tom之外的樂隊成員在加州磨洋工期間錄的唯一一首歌。好在最後收在專輯裡,不然唱片公司這錢花的真是太不值了。

6. 尾聲,雜想

Tom早年的偶像包括Joe Walsh和他的樂隊James Gang。當Tom忙於自己專輯錄製的時候,他的偶像Joe正忙於另一張偉大專輯的製作,即同年12月發行的《加州旅館》。即使在迪斯科當道的年月,搖滾樂依然神作如井噴般湧現,也難怪大家把70年代中期看作搖滾樂的巔峰。

Tom的才華毋庸置疑,他精益求精的性格也無可厚非。但是第一張專輯的成功靠的是此前數年積累的素材,別忘了現在他可是跟Epic簽了6年10張專輯的約。於是毫無懸念的在製作第二張專輯中Tom始終不能按期完成專輯,他和唱片公司的矛盾日漸突出。在草率完成二專之後,雙方最終對簿公堂一拍兩散。

除了Tom慢工出細活的性格臭名遠揚,更讓唱片公司受不了的是他骨子裡的工程師之魂從未熄滅過。寫歌之餘Tom為了調出特殊的音色,他又搗鼓出來一個電子產品Rockman,類似於日後的綜合效果器。在後來的採訪中Tom調侃道:小時候他老爸跟他講搞音樂沒有前途好好讀書,等他成名之後他老爸又催他專心錄歌不要浪費時間搗鼓副業;結果最後連Rockman都能盈利之後他老爸徹底沒法教育他了。所以說知識就是力量對不對?

Brad在Boston之外還和Barry組過另一個樂隊RTZ。Boston不像同時代的其他樂隊,他們在舞台之外的生活低調的多。Brad也不例外,他的人生經歷了什麼外人知之甚少,我們只知道他在2007年在家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55歲。

RIP Brad Delp (1951-2007)

7. 後記

雖然這張專輯我前後聽過很多遍,但從將近一個月前開始動筆到現在卻寫得異常艱難。此前我喜歡挖掘每首曲子中更深層的內容,但是這次不得不說我敗給了學霸Tom。好在Youtube上Rick Beato專門分析了Hitch A Ride【1】, 也算替我彌補了一個遺憾。

有興趣的也可以看看日的記錄片【2】,需翻牆,有英文字幕。

【1】:Rick Beato講解Hitch A Ri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J0xnXv_IQ?

www.youtube.com

【2】:日文記錄片和採訪,英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Ezoa9-I8g?

www.youtube.com

下一階段寫什麼還沒有確定,列個候補名單勉勵自己:

Dire Straits

Fleetwood Mac -- <Rumours>

John Mayer -- <Continuum>

Jimi Hendrix

Led Zeppelin

Prince -- Purple Rain

Rush

Van Halen

還有最近有人要求的Oasis


推薦閱讀:

10張不插電搖滾專輯:帶你回到原聲時代
【小櫻亂彈秀】為什麼我說伍佰是華人第一Rock Star?
Three Man Army - A third of a lifetime (1971)
音樂人謝霆鋒:你忘了當年華語樂壇被「四大天王」支配的恐懼了嗎
竇唯:謝謝你們惦記,但我已經和搖滾樂沒什麼關係了

TAG:搖滾樂 | 搖滾樂隊 | 電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