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四兄妹集體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看不到」!
5 人贊了文章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頻道)
最近,看了一部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劇題材深刻,現實主義,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現代教育啟示錄,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這部劇豆瓣評分8.1分,不僅轟動台灣,連日本、大陸都掀起了不小的反響。五個單元,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第二個單元。
劇中的小圓媽一直處於家族的底層,她被丈夫嫌棄、家暴、出軌,被大家庭佔盡便宜,她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到兒子身上。
因為兒子阿衍是家族裡最沒出息的一個,而他的堂哥堂姐不是考上了紐約大學全額獎學金,就是進了北大法律系,獨有阿衍連學習都成問題。
事實上,阿也想給媽媽爭氣取得好成績,但多年壓抑的家庭氛圍,造成他存在學習障礙,當老師向小圓媽提出這個問題時,小圓媽卻說:
「他有什麼障礙,他從小到大就這樣,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借口,他有什麼障礙,他就是欠打,你一不打放他自己讀,馬上退步。」
就連被丈夫家暴,小圓媽也要把原因歸結到兒子身上:
「你爸打我是因為我沒有把你教好,為什麼你就是不知道問題在哪兒?」
被離婚時,小圓媽又把原因歸結於,是阿衍沒有考上滿級分上:
「我付出那麼多,可不可以也請你加把勁,如果你靠自己的努力拚上滿級分,我就不用請家教,剩下的錢,我可以請一個好一點的師傅,趕快把屋頂修好,爸爸就會回來吃晚飯了。」
出於長期的壓抑狀態,從未得到認可的阿衍,一方面不忍心看到媽媽遭受如此對待,一方面又有學習障礙,內心壓力瀕臨破表的他發展出雙重人格:一種人格是膽小、消極、怕事;另一種人格是陰暗可怕的,透過殺貓來獲得滿級分。
劇情發展到高潮,不忍重負的阿衍走向了極端,他近乎瘋狂、崩潰地控訴媽媽:
「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愛我嗎?你有想過我的感覺嗎?你知道我多為你著想嗎?我怎麼會變成這樣。你不愛我,你們看不到我有多努力,想要變成你們想要變成的樣子,為什麼你們都只看你們自己想看到的?」
這部劇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一個原生家庭功能性缺失與單一價值觀的大背景下,摧毀一個孩子有多容易。
然而,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悲劇,不只在劇中,也不只在台灣,現實生活中舉目皆是。
湖南衛視《少年說》中,一位媽媽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傷了孩子卻不自知。
這個女孩情緒激動憤慨的說,自己的媽媽總拿自己跟自己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聯盟第一的閨蜜比較,這讓她很受傷。
還說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這麼差,怎麼會有人願意跟你做朋友。
最讓人絕望的是:無論自己怎麼努力,媽媽永遠都是打擊,看不到自己的努力。
父母以為是對孩子好,對孩子來說卻是枷鎖,無力掙脫。
是啊,當父母給予愛的方式,和孩子期待的愛,沒了交集,只剩傷害。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導演陳慧翎在接受訪談時說:
「在成長的過程中,誰沒有過『我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的念頭,可是大人們怎麼說?你們小孩子就是太閑了,才會這麼不懂事,沒有人想要去呵護這些。嬰兒餓了可以哭,青少年長大了,他渴求愛,卻沒法哭沒法叫喊。我們好不容易這樣子長大了,難道還要同樣對待我們的孩子嗎?」
在親子關係中,最讓孩子絕望的是,不是別的,而是任孩子如何痛苦、無助、反叛,父母都不看或看不到孩子背後的情緒。
在心理學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看見就是愛,無回應就是死亡。
也就是說你看見的、關注的東西就會像是活著的、有能量的、有影響力的;而沒有看見的,沒有回應的就好像是消失的、死亡的、沒有能量的、沒有影響力的。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
一個三歲的小孩在一個黑屋子裡,那小孩喊:
阿姨,你和我說話,我害怕。
阿姨說:你又看不見我,我說話有什麼用呢?
小孩說:你和我說話,就有了光。
這個經典簡短的故事,卻寓意深遠:
孩子活在一個有回應的家庭里,那麼就意味著孩子活在光里;而如果活在一個沒有回應的家庭里,孩子就相當於活在一個絕境里。
2015年6月9日,貴州畢節發生的4名兒童服食農藥身亡事件震驚了社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四兄妹小小年紀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網上有很多種說法,其中說法最多的是因為貴州很窮,而畢節又是更窮的地方,所以大家都覺得這四個孩子是死於貧窮。
但事實是,這四個孩子家裡其實有一個很漂亮的小洋樓,家裡還有玉米,蔬菜,豬,糧食,這無論是放在貴州畢節,還是放在其他農村,都算是相當不錯的。
與孩子的孤獨死亡相比,他們漂亮的房子格外刺眼
據了解,4兄妹在家暴的環境里成長,性格孤僻。父親張方其有一次毆打老大,把左手臂打到骨折,右耳朵撕裂。
四兄妹並不缺吃少穿,他們的父親在離開前給孩子辦了一張銀行卡,放在老大身上,之後四兄妹的生活自理。事發後,警方在現場搜索到的銀行卡顯示餘額為3500餘元。
對於4兄妹的悲劇,4兄妹的姨奶奶一口咬定,這跟孩子們的自卑心理有關,「爸爸媽媽要麼都不在家,回家碰到一起就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原來,孩子們的父親大約10年前就開始出門打工,母親漸漸有了外遇,雙方的感情最終在2013年徹底破裂。
自此,這四個孩子,生活在一種沒有人管的狀態:沒有人管吃的,沒人管喝的,沒有人關注他們做了什麼。
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回應,沒有情感的鏈接,這些絕望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世界對於他們來說只剩下絕望。
這場震驚全國的悲劇,並不是什麼死於貧窮,而是死於絕望,無回應中,這才是悲劇真正可怕的地方。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
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有人說,這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但在我看來,實際上這更是「被看到」在發揮作用。
被看到,被肯定,被期待,被讚美,無時無刻不在滋潤著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現實中,我們有多少父母過於關注物質上的給予,過於焦慮孩子的學習,反而在孩子的情緒流動、感受表露上,往往輕易輕視,甚至漠視。
但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情緒比事實重要,感受比信息重要,無關其他,只關於父母的理會與回應。
經常,米粒會抱著我對我說:媽媽,我好愛你。
而原因僅僅只是我抱著他,滿懷愛意的看著他,用手觸摸著他的頭髮,有時候甚至連話都沒有說。
每當聽到米粒這個反應時,我內心波瀾壯闊,孩子並不像我們大人想到那樣,他們要的不多,只是需要被看見,被注視和被愛。
一個孩子,只有被真正地看見,才真正的活過和存在過,生命才會變得有意義。
我們每個人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的,但父母卻是人這一生之中,最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它是從一個生命出發,進而影響另一個生命的一生。
我們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但想一想,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時:
我們是否有探究過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是否有學習如何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是否有去區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
為人父母,永遠不要忘了,愛就是看見,回應就是愛。
PS:《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台劇,真的稱得上是現代教育啟示錄,我看完震撼不已,發人深省。推薦給大家看,有興趣的小姐姐們,可以在公號回復「孩子」便能獲取資源。
推薦閱讀:
※越貧窮的人,發財成功的機會越大
※爸爸猥褻我,媽媽說:「這沒什麼,窮人家就是這樣」
※我們都知道窮,那麼窮有多可怕?
※我們吃剩的"垃圾",竟成了貧民窟孩子餐桌上的美食...
※命理精解:從出生時間看一生富貴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