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進化》--要承認,我們仍生活在貧民窟

《城市進化》--要承認,我們仍生活在貧民窟

來自專欄城市進化8 人贊了文章

前兩天,第十三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開完了,研討了許多關於城市發展與建設管理方面的專題,如生態城市、綠色交通、智慧城市等,城市建設理論也隨著高速的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起來,城市病也隨著都市的日益繁華變得越來越突出,以至於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矛盾加深、競爭壓力加大,人們的生活受到影響,生命也開始受到威脅。可是,我們一向以立竿見影的工程思維審視著我們的城市,審視著人們的生存環境,一代代專家學者提出了各種新鮮的美妙的辭彙引領著研究潮流,夯實了理論基礎,如生態城市、海綿城市、彈性城市、生態社區等等,新生學者大多限於這個已經開拓出來的領域,不敢繼續開疆拓土,也不願回頭反思。順勢而為,竟成了學界之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等晚輩如何是好呢?

不可否認,城市是偉大的發明,城市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更富裕的物質、更豐富的生活,也推動了地方乃至國家經濟增長。但現在的城市似乎更不那麼宜居?

看看我們的城市生活,閑適嗎?那早晚高峰的地鐵公交的場景,算是城市忙碌的真實寫照吧,或許你自駕出行,堵嗎?我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時間需要2小時以上,你呢?交通的便捷並沒壓縮你通勤的時間,反而你更樂於出行,下班後的逛街,半夜好朋友的邀約,周末的郊遊,生活被擠得滿滿的,有的是工作、有的是生活,你並沒有閑下來。發達國家有些城市倡導自行車出行,我們很快學過來了,慢行成為學界的時尚,但別人是慢生活啊,當然可以騎個自行車慢慢搖,可我們還在忙碌、還在謀發展,所以風靡一時的小黃車如今拖成黃山,成為一種時尚的悲壯之舉。如楊蓋爾「 我們首先塑造城市,而後城市塑造我們」,我們還能慢下來嗎?按如今的科技,交通工具只會更快,交通條件只會更便捷,如果是減排,普及電動車就好了,如果是緩堵,普及無人駕駛就好了,那我們倡導的慢行真的有意義嗎?如果你說,那我們還處於發展階段,所以忙碌,那請問發展過後的城市就不忙碌了嗎?這樣的忙碌,可能無關交通、無關發展階段,我開始質疑城市的開始,城市就是為了更快嗎?

看看我們的城市生活,安全嗎?可記得,路口疾馳的飛車剎車聲,伴著路面摩擦出的青煙,路人起飛了,旁邊顫顫巍巍的老太太直接倒地,表示瞎蒙了;可記得,絆倒過你的不止那突出來3~5公分的樹池,還有旁邊冒出的樹根、高低不一的路沿石、和你以為不存在的台階,最坑爹的是那些破破爛爛的井蓋和坑坑窪窪的生態停車場;可記得,因為一場暴雨就變水城的武漢、長沙等地,城裡劃著小船,還瞬間有個水鄉的味道,看著冒出水面的汽車,美麗的幻象又被打破了,最讓人難過的是,被暴雨帶走的那些生命,他們真的很無辜;下雨天的城市總有些別樣的風景,吹到的大樹榦上了車,壓得唧唧叫,誰們家的內衣在空中穿梭,大風掛下的花盆就粉碎在你腳後跟,你暗自慶幸「呢嗎,都還好走得快」……不是嗎?城市裡,我們面臨的危險更多了,且不說犯罪,單就交通問題就夠你好受的了,加上絕對不人性化的街道,加點氣候環境的影響,如果不太走運,可能就丟了小命!當然也沒這麼嚴重,看你們,不還好好的嗎?但我想,城市的初衷,更多是人們安全的考慮,可現在,不太安全了!

看看我們的城市生活,健康嗎?在這個節奏快、競爭大的時代,壓力成為威脅我們健康的重要元兇之一,壓力可以導致很多精神問題,如抑鬱、自閉等,也可以導致很多身體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慢性病,健康的程度不太好衡量,但大概可以這樣來講,25%以上的城市人患有某種或某些精神疾病,25%以上的城市人患有某種或某些慢性病,可以更直接的說就是,每4個人中至少有1個病人。除了剛剛說的壓力這個兇手外,我們生活中充滿了隱形的殺手,機車的雜訊、飛機的轟鳴、LED大屏幕的廣告等聲污染,粉塵、汽車的尾氣、化工的廢氣、垃圾填埋場的臭氣等空氣污染,還有玻璃幕牆的炫光、城市熱導等,我們的生活習慣也在進一步損害我們的健康,譬如,乾等也要等到凌晨才能入睡,上午九十點鐘起床還嫌早;抱著手機不耍個三兩小時那就過不了一天;不吃點垃圾食品真對不起自己的腸胃,火鍋、啤酒、小龍蝦;上班時,一坐就是四小時,沒有肩周炎、頸椎炎也有腰肌勞損的那種,不作不死啊!有幸的是,已有一些學者關注到城市環境可以影響人們的健康了,譬如搞點公園啊,美化街道啊等等,來促進人們進行戶外活動與社會交往,感覺上挺好的,可一些非常精緻的公園也不見得有幾個人去遊玩。回頭想想,在原始的城市中,人們會不會面臨這個健康問題呢?

看看我們的城市生活,幸福嗎?有人說,城市中的人情味越來越淡薄,遠不如過去的街坊小巷;也有人說,城市人們的個性越來越強,每個人都有獨立的生活,圈子文化會逐漸取代社區文化。想想你身邊親近的人,有親人、同學、同事,有鄰居嗎?現實就是這樣,鄰里關係淡漠後,社會整體幸福感正在下降。曾做簡單調查,結果表明,就幸福指數而言,邀約鄰居逛市場或帶小孩的居民>跳壩壩舞的居民>普通居民,為什麼?交往,交往,還是交往!鄰里大多會擺談家常,強化平淡中的滿足感,而跳壩壩舞的主要是圈子文化,大多也住一個小區或鄰近小區,但能感覺到他們的幸福感要明顯弱於前者,可能是因為圈子文化更注重興趣點的交往,而這個興趣又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幸福感相對弱一些。普通居民因為缺少豐富的交往,所以幸福感就更低了。也許我這樣說來的幸福感太簡單化了,但大家不妨試著感受一下,你的幸福是不是來源於你在群體中的價值?試想孩子不喜歡你,你幸福嗎,家庭不需要你,你幸福嗎,公司不重視你,你幸福嗎?而社區,應該是我們的大家庭,可現在沒有了,雖然社區醫院、社區商業等還有社區的冠名,但它充其量算個城市管理的級別,然並卵!可城市的開始,正式由一個個社區發展起來的,而今卻沒有真正的社區,是什麼導致了這社區文化的消逝呢?

城市的開始是閑適的、安全的、健康的、幸福的,而今這番景象,雖然沒有飢餓、貧困、瘟疫,但要承認,我們仍生活在貧民窟,不是嗎?

推薦閱讀: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揭露印度社會的慘狀,觸目驚心
實拍香港貧民窟
記巴西的一場大火
【菲律賓】現實版活死人墓,墓地里的貧民窟
走出貧民窟,她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印度 05

TAG:貧民窟 | 城市生活 | 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