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視角重新解讀一戰前歐洲格局的形成

以全球視角重新解讀一戰前歐洲格局的形成

4 人贊了文章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認為,一戰前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形成就是為了應對德奧意三國同盟量身打造的。誠然,這兩大體系的形成確實使歐洲政治格局趨於僵化。但是這種認識忽略了歐洲外交的複雜性,更無視歐洲之外發生的事件對歐洲外交的影響。因此,本文將梳理從俾斯麥去職到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期間的重要事件,以全球視角重新審視一戰前歐洲格局的形成。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對歐洲地緣格局是一次巨大的地震。這個中歐巨人的出現,徹底阻斷了法國稱霸歐洲的陸上通道,阿爾薩斯-洛林問題成為法德之間永遠無法釋懷的記憶;奧地利失去了在德意志地區傳統的影響力,巴爾幹成為維持其帝國地位的唯一突破口;沙俄也將目光投向對東方廣闊的亞洲版圖的爭奪和控制,直到與日本相遇。面對歐洲格局的劇變,這場大戲的總導演、德國首相俾斯麥通過德奧同盟、德奧意三國同盟、德俄再保險條約和英奧意地中海協定,像演雜技一樣打造了一個使除法國之外所有歐洲大國都有求於德國的外交體系。但是這個體系過於複雜,即使是俾斯麥的兒子,也是德國外交官的赫伯特都無法理解:為什麼德國在承擔支持奧匈帝國對抗俄國的同時還要承擔支持俄國對抗奧匈帝國的義務。

1890年俾斯麥離職之後,這個複雜的條約體系也隨之瓦解。首當其衝的就是德俄《再保險條約》。德皇威廉二世政府終止該條約的原因是:比起這個看似矛盾的條約,威廉二世更傾向於與英國形成聯盟。《再保險條約》的廢止給法俄同盟創造了機會。但是在最開始,俄國並不急於與法國結成同盟。原因在於不論有沒有正式條約,在德國進攻俄國時,法國都不會無動於衷;在俄國關心的巴爾幹問題上,法國鞭長莫及;在土耳其海峽問題上,法國更是反對俄國的自由進出。與此相反,比起法國,德國是奧地利的盟國,搞好與德國的關係能夠更好地維護俄國與奧地利在巴爾幹地區的關係,消除爭端。這也是為什麼俄國支持《再保險條約》的原因。

圖1俾斯麥打造的歐洲體系

如果我們還是像以前那樣,僅僅把目光聚焦在兩大體系的對抗性上,我們很難理解俄國為什麼轉而支持法國。如果我們將視野打開,投向整個歐亞大陸就可以看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二十世紀之前,歐洲首要的大國矛盾不是德俄矛盾或者英德矛盾更不是德法矛盾,最大的矛盾是英國與俄國的矛盾。從土耳其海峽到波斯北部再到中亞、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英國和俄國在漫長的歐亞大陸上始終處於爭奪狀態。正是德國希望與英國結成同盟的舉動,加上1890年7月的《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德皇出訪英國以及媒體對此的大肆報道的事實,極大地增加了俄國的危機感。英國不僅與俄國,與法國在非洲和東南亞也存在殖民地爭端。在這樣的背景下,1892年法國和俄國達成軍事協定,兩年後形成正式同盟關係。

在對待德國的問題上,英國的態度是明顯不同於法國和俄國的,也是最值得深思的。我們對英法和英俄協約的分析經常忽略一個事實,即十九世紀末大英帝國自身面臨的困難局面——英國與法國在非洲、與布爾人在南非、與美國在西半球、與俄國在亞洲大陸都有嚴重的殖民地糾紛。其中法國和英國的爭端一度十分激烈。1898年兩國軍隊在法紹達差點兵戎相見。布爾戰爭更是激起了歐洲的普遍憤怒。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英國面臨著一個可能的歐洲反英大聯盟。因此,英國必須尋求外交上的突破,最先的成果就是1898年英美特殊關係的形成和1902年的英國日本同盟。與此同時,英德同盟的前景同樣是法國的噩夢。法國也曾提出與德國聯合反對英國的建議,但是威廉二世一心要與英國結盟,而且由於阿爾薩斯-洛林問題的存在,法國和德國之間的任何改善關係的計劃都是不可行的。對於法國來說,法國只能在德國和英國這兩個敵人之間選擇一個。法國外長德爾卡塞選擇向英國讓步。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歐亞大陸的另一端的局勢越來越危險——日本和俄國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高。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日本是英國的盟友、法國是俄國的盟友。一旦日俄開戰,英法也可能被牽扯其中,因此,英法之間達成諒解越來越迫切。1904年英國和法國達成《友好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對埃及和尼羅河的控制,英國也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影響力。必須注意的是,英法協約不是同盟,他們也不是針對德國,而是兩國為了避免衝突而達成的互相理解。

圖2尼古拉二世與威廉二世的合影

1905年的日俄戰爭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總是忽視這場戰爭的意義。日俄戰爭中俄國的戰敗以及隨之而來的俄國國內的改革,迫使俄國放棄對東亞的爭奪,重新將目光轉回西邊。這樣一來,對英國來說這可能出現新的危險:俄國很有可能重新謀求爭奪波斯和中亞,再度威脅印度北部。因此,英國需要與俄國達成類似於法國那樣的友好協約。1904年的英法協約對德國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外交失敗。在此之前,德國對與英國的結盟信心滿滿。理由就是德皇將英國與法國和俄國在殖民地上的矛盾視為不可調和的。再加上德國提出的擴建海軍的計劃,德國認為這些壓力一定可以迫使英國主動來找德國。但是英法協約打破了這一幻想。因此,德皇決定利用日俄戰爭俄國的戰敗,1905年德皇會見沙皇,告訴沙皇,英國已經投入法國的懷抱,法國也不可信賴,沙皇尼古拉二世心動了,但是他也承認俄國在與法國結盟的同時不可能再和德國結盟。雖然德國拉攏俄國的努力失敗了,但是德俄結盟的可能卻深深的刺激了英國和法國。利用美國對日俄戰爭的調停,英法站在俄國一邊支持停戰並給俄國提供必要的貸款。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07年英國和俄國達成協約。不過這個協約同樣不是結盟,和英法協約一樣,也是對從土耳其海峽、波斯到印度的一系列殖民地安排和諒解。到此,三國協約正式形成。正如上文所述,在整個過程中,威廉二世出現了重大的戰略誤判:他無視英國的外交傳統,執著於與英國結成同盟。天真的以為,英國月俄國和法國的殖民地矛盾不可調和、固執的認為德國可以利用這些矛盾並且用海軍施壓,迫使英國就範。與此相反,法俄都很務實,不求同盟,與英國達成協議和諒解就行。

圖3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調停日俄戰爭

通過對三國協約的形成進行梳理,我們發現,一戰前歐洲格局的形成不是我們通常認為那樣生硬和刻意。甚至都不是明確的針對德國。它的形成更多的是英國、法國和俄國三國之間對原有矛盾,特別是殖民地矛盾的梳理。日俄戰爭這個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外部事件同樣十分重要。總的來說,這段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對導致戰爭的重大外交決策不能孤零零的看待,必須放進更大的更現實的歷史背景之中去審視。在以後的文章中我還會繼續梳理和分析三國協約形成之後的歐洲外交。還是那句話:將複雜的外交博弈簡化為必然的對抗,並將此作為所謂的證據證明「修昔底德陷阱」必然發生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是對歷史的綁架!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號:地緣分析君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七大神射手,后羿不是最強的,他才是第一,誰人不服?
破解中國歷史的興亡周期律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90
歷史周期律的思考:末代皇帝的慘狀和悲哀
古代個稅發展史

TAG:歐洲 | 歷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