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公四年(3)- 公及宋公遇於清

隱公四年(3)- 公及宋公遇於清

來自專欄一起讀《春秋》4 人贊了文章

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夏季,隱公與宋公在「清」相遇,舉行了會晤。

這位宋公,就是剛即位的宋殤公,接替其去世的叔叔宋穆公。

國學一言堂:隱公三年(4)- 「宋公和卒」和「葬宋穆公」?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左傳》記載:

公與宋公為會,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人來告亂。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宿之盟在隱公元年。

國學一言堂:隱公元年(6)- 及宋人盟於宿?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尋,《說文》解釋為「繹理」,把亂七八糟的事情梳理清楚,需要像梳頭一樣反覆、重複地整理,因此「尋」有「重溫」的引申義,這裡「尋盟」就使用了這一引申義。

《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尋」字

宋殤公即位後,需要鞏固傳統友好聯邦的關係,因此與魯隱公相約會晤,以重溫「宿」之盟的誓詞,表示兩國友誼萬年長存。

但是還沒有到約定的會晤時間,就傳來了衛國政變的消息。在那個沒有現代通訊設備的時代,兩國元首沒有辦法互通電話,尋求解決危機局勢。

他們只能調整時間,降低規格,在「清」這個地方進行了緊急會晤。

清,衛國城邑,在現在的山東東阿以南30里,可見這次魯宋會晤的主要議題就是衛國政局。

春秋中記載這次會晤用了一個「」字。

杜預《春秋釋例》的解釋:「遇者,倉卒簡儀,若道路相逢遇者耳。」

由於事出倉促,不能按照兩國國君相見的禮節布置妥當,只好一切從簡,就彷彿在路上遇到一樣,所以史官記錄這種會晤就使用「遇」字。

下面這件青銅器上的銘文,就記載了以「遇」記錄禮節從簡的會晤的事情。

趙孟壺

趙孟壺,同出一對,20世紀30年代於河南輝縣附近出土,現藏大英博物館。出土時底部殘缺,後有人為其配製了一個假想的外撇式矮圈足。蓮瓣形壺蓋的外緣四周有銘文19字:

禺(遇)邗王於黃池,為趙孟庎 (介),邗王之惕(錫)金,台(以)為祠器。

趙孟壺銘文

「邗王」即吳王,這件事在《春秋·哀公十三年》有記載:「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

黃池之會是春秋末年吳國傾全國之兵逐鹿中原與晉會盟的一次歷史事件。

吳王夫差在西破楚、北敗徐、齊、魯之後成為東南一霸。遂向西北進軍,會晉定公於黃池(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南)。面對來勢洶洶的吳國,晉國做好了戰鬥準備。但最終以和談收場,會議想必禮節從簡,故此這對青銅圓壺對「黃池之會」以「遇」來記錄。

由趙孟壺銘文,我們可以對「遇」的含義有個了解。也能夠對「公及宋公遇於清」當時「倉卒簡儀」的情況窺見一斑。


推薦閱讀:

亮起終止上山下鄉的紅燈 (步履維艱及歷史轉折)
歷史上最名不副實的十大名將
Caesarreich更新報告02-歐洲
歷史廣場:兩晉地方官制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歷史疑案!直到現在都無法解開!

TAG:文化 | 歷史 | 春秋左傳注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