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學小徑第九站:恥文化、罪文化與業文化

哲學小徑第九站:恥文化、罪文化與業文化

來自專欄哲學小徑4 人贊了文章

親愛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哲學小徑第九站:恥文化、罪文化與業文化。本篇文章,將從文化的三個角度,去嘗試探討人性問題,從而給讀者一個概略性的認知。

人性善惡論,是自古以來的一個哲學爭論點。但是如果來到近代,我們有了更寬的認知範圍,接觸了世界範圍內的各類文化後,可以拋開善惡論的角度,而是從恥、罪、業三個角度對人性進行一個大致的分類。

1、恥文化

恥文化,是中日韓等東方文化的代表,東方文化中高度重視廉恥。這種文化的特點是:高度重視周圍人對一個人的評價、社會中的人依靠別人的觀感和反應來行事,不存在恆定的道德標準。一個人感覺自己的行為為他人所敬仰,為群體所欽佩,就會產生榮譽之感;反之,一個人感覺自己的行為為他人所鄙視,為群體所貶斥,就會產生羞恥之心。「知恥」是恥文化中做人的最後底線。

恥文化中,人會高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以名利作為不懈追求的目標,為了博出名,人會表現出很高的忍耐力和堅韌性,也會在不斷地攀比中才能找到社會中的存在感。外人的目光,就是行為的準則,但是在目光所不及的地方,又可以放棄一切原則。

2、罪文化

罪文化,起源於西方的宗教,強調人人有原罪,強調懺悔和救贖。康德的表述可以作為一個代表性的論述:「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浩瀚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罪文化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人的行為受制於上帝、也受制於內心的絕對道德。

罪文化中,人一旦違背了絕對道德,便會產生深刻的罪惡感,即使惡性不被任何人發現,也會受到內心的譴責。罪文化也導致人高度重視規則和審判,社會的剛性過強。

3、業文化

業文化,在佛教和印度教中論述較多,信奉業報和輪迴轉世之說,相信人的幸福和苦難都是前世的因果報應。《成實論》中,將業報分為善、不善、無記三種,主張必然業報的法則,相信業不但為受身因緣,萬物亦從業因生。「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

業文化,是一種循環的倫理律令。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業文化中的人,相信人流轉於三界、轉生於六道,生死相繼,因果相依。所以社會的規範不是來自於周圍人的評價,也不是來自於絕對的道德,而是來自於對減少來世痛苦的追求。業文化的社會,生產積極性不高。

恥文化、罪文化和業文化,是目前影響人群最大的三類文化。實際社會演變中,存在很多其他類別的文化,本章不予以一一列舉。

如果有心的讀者讀到這裡,可以聯想到哲學小徑第四站裡面所討論的人類基本的推理方式,文化則屬於浸染推理,是人類社會組建的重要根基。

weixin.qq.com/r/AzkNF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
從墳墓文明看「文化之高下」
廣東省第一個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想不到這麼有來頭
近現代文學中的民族國家想像與文化認同

TAG:文化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