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單田芳:你走了,我們也老了。
筆 尖 開 花
·
文 心 淌 情我們喜歡的人,
一個個都離開了。
01
那是一個沒有電視和手機,
也沒有網遊和網紅的年代。
就連漫畫冊和課外書,
也都是稀缺罕見的,
在小孩子間傳來傳去,
最終都要落個頁碼不全
頁腳外翻的慘相。
窮人家的父母,
不怎麼會講童話,
也不擅長唱童謠。
星蟲共舞的夏夜
或霜雪初降的冬天,
就在門前蔥鬱的老樹下,
或篝火噼啪作響的牛棚里,
手舞足蹈地給孩子們
拍瞎話,說野史,談英雄。
他們大都沒有上過學,
即便讀過書,也不過
勉強會寫自己的名字,
認得秤桿上的秤星,
算得清幾塊幾毛的小賬。
所以,那些零星狹隘
又牢固堅韌的認知——
關於黑白善惡,
關於是非曲直,
關於忠奸貪廉,
關於仁義禮智,
多半來自說書先生。
在那個匱乏飢餓的年代,
說書人是父輩們共同的老師,
也是子孫們開智啟蒙的賢者。
02
那是一個沒有小鮮肉和外圍女,
也沒有流量主和爛八卦的年代。
聽著雞鳴起床,就著鹹菜喝粥,
踩著朝陽上學,背著夕陽回來。
日復一日中,最輕鬆歡快的時光,
不過是中午湊著收音機聽評書。
父母在院內屋內忙這忙那,
柴雞在雞圈樹梢飛上飛下,
狗貓在屋檐下追逐滾打,
青石板的小餐桌上,
寫完作業的孩子豎著耳朵
聽
收音機里單田芳的《白眉大俠》。
有時,
是《三俠五義》《隋唐演義》
《亂世梟雄》或《水滸外傳》。
每每聽到「且聽下回分解」,
才胡亂扒拉一口飯,
慌亂地背起書包,
撒開腳丫奪門而出,
吆五喝六地喚上同齡的孩子,
你追我趕地奔向學校。
那時候,聽書少年只知道
英雄孤膽,壯士斷腕,
梟雄奸詐,昏君可笑,
黑白分明,善惡有報。
多年後,人到中年才懂得,
歷史總在重演,江湖向來兇險,
英雄多少無奈,善惡交替之間。
03
那是一個沒有微信和微博、
抖音和快手的年代。
藍褲子白襯衣的少年們,
上課時偷看金庸的《天龍八部》,
古龍的《小李飛刀》,
放學後騎著破舊的二八自行車,
穿梭在鄉間小路或悠長小巷裡,
扯著變聲的嗓子齊聲高唱: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大風從坡上刮過……」
穿著碎花裙方口布鞋的女生們,
死活不想背誦老師布置的
魯迅那些滿篇別字的吶喊,
卻似懂非懂地朗誦起
三毛和席慕蓉的情詩。
最喜歡的是,
熟悉的片首曲響起時,
黑白電視機里播放的
《家有仙妻》《新白娘子傳奇》
《婉君》和《還珠格格》。
封閉的年代,明星神秘而遙遠。
但四大天王、BEYOND、小虎隊、F4,
依然是所有人的最愛。
那時候,青蔥的少年以為,
上學路太長,電視劇太短,
長大成人還很遙遠。
不過是,驀然回首間,
求學已成往事,青春一去不返,
白髮皺紋早已改變了容顏。
04
這是一個匱乏緩慢和沉思、
懷舊和靜默的時代。
出走半生,少年再未歸來。
流浪一世,大師遠離塵間。
如今,我們也都到了,
熟悉的人相繼離開的年紀——
古龍早已駕鶴西去,
三毛也去流浪遠方,
海子消逝於春暖花開,
黃家駒永生在光輝歲月,
張國榮回眸一笑再未現身,
史鐵生丟掉輪椅去了天國,
汪國真在另一個世界熱愛生命,
孫越把自己安葬在黃土高坡之上,
就連單田芳也再無下回分解。
我們熟悉的人,都在逝去;
我們喜歡的物,都在過時;
我們見證的事,都在消失。
而我們,也都不再年輕。
05
這是一個充滿喧囂和孤獨、
遺忘和告別的時代。
曾經滿臉膠原蛋白
走路足底生風的少年,
在房貸車貸、事業創業的追殺
和柴米油鹽的碾壓中,
變得日漸蒼老又油膩猥瑣,
疲憊不堪又焦灼浮躁,
異常忙碌又空洞無趣。
我們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卻常常弄丟了自己身在何處。
我們高談著親情友情愛情,
卻一次次錯失和最親愛的人
見最後一面的機會。
當一個又一個熟悉的人猝然離開,
我們才在網路上發發感慨。
或許有過噓唏和淚落,
但轉眼間,我們就被
荒誕而怪異的現實吞沒。
沒有人會停下來想一想:
珍重和告別
才是後半生最重要的事兒。
初心和長情,
才是這一生該珍愛的寶藏。
06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我們有過最好的自己,
也有過最壞的自己。
而這一刻,
我走在9月的風裡,
寫下這篇文字,
只想對生命中的那些人說:
不管,你來自
書中還是畫中,
歌中還是劇中,
詩中還是夢中,
我都記得你。
那時,
我尚年輕,
你也壯年。
在相遇的剎那間,
我就開始因你改變。
謝謝你來過我身邊,
總有一日
終會相見。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猜 你 想 看
上一篇:
網紅毆打孕婦:你缺的不是流量,而是骨子裡的教養。
推介篇:
致麥收:窮人家的孩子,要活成一棵麥子。
閑時花開(
ID
:
xsha369
):作者
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
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推薦閱讀:
※錢穆:我們如何讀古詩(二)?|錢穆|古詩|國學
※「香港不屬於我們了」
※我的前半生,不過是別人的熱鬧,我們的後半生,才是自己的寂寥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今天讓我們再讀一遍《鄉愁》
※真實版《後來的我們》,終於從「三歲」長成了「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