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根藤上七個娃」:葫蘆這種植物為什麼被認為具有神奇力量?

經公眾號「

 

看歷史

」(ID:

EYEONHISTORY

授權轉載

葫蘆是中國人最早栽培的植物之一,中國古籍中稱為「瓠」「匏」「壺」等。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葫蘆皮,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葫蘆及種子。

 

因為在先民的生活環境中,葫蘆是很常見的植物,更因為一些生物學性狀,比如藤蔓生長迅速、結果很多,果實形似孕婦、母體,又多子等,都能和誕生、繁衍等概念聯繫在一起,所以葫蘆成為眾多造人神話的主角或者主要道具之一。

人類起源神話:葫蘆生人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層中,發掘出了很多摹擬葫蘆造型的陶器,腹部圓大臃腫,酷似孕婦。顯而易見,它們不是實用的器物,而是被作為孕婦偶像來塑造和供奉的。

人類對「我從哪裡來」有著天然的好奇。在進化論知識尚未普及之前,人類把自己的起源歸功於某種神力。西方人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人類,東方人則傾向於在周遭可見的自然物中追根溯源。葫蘆,因為在先民的生活環境中很常見,更因為一些生物學性狀,比如藤蔓生長迅速、結果很多,果實形似孕婦、母體,又多子等,都能和誕生、繁衍等概念聯繫在一起,所以成為眾多造人神話的主角或者主要道具之一。

新時器時期的葫蘆形彩陶

在漢族和其他許多民族的遠古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或者伏羲、女媧結婚造人,是最普遍的兩種造人「版本」。聞一多先生寫作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伏羲考》認為,伏羲、女媧就是葫蘆的化身,而中國至少有20個民族的49則故事都說最早的人是從葫蘆里生出來的。這些神話主要有六種故事模式:一、男女從葫蘆中出;二、男女坐瓜

(指葫蘆)

花中,結實後,二人包在瓜中;三、造就人種,放在瓜內;四、瓜籽變男,瓜瓤變女;五、切瓜成片,瓜片變人;六、播種瓜籽,瓜籽變人。

後來的民俗學者在聞一多的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共發現「葫蘆生人」神話119則,涉及漢、彝、怒、白、佤、苗、瑤、畲、黎、水、侗、壯、哈尼、納西、拉祜、基諾、土家、布依、布朗、仡佬、崩龍

(即德昂族)

等民族。

伴隨一代人童年的神奇小子:葫蘆娃,

一顆葫蘆藤冒出了7個本領超群的厲害兄弟

流傳於雲南省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長篇創世神話《牡帕密帕》中說,人類的第一代扎笛

(男)

和娜笛

(女)

是天神厄莎用葫蘆孕育出來的。扎笛長大後做的第一件事是「砍來最好的泡竹,找來最好的葫蘆,找到蜂蠟和樹槽,做出了第一隻葫蘆笙。」而娜笛則「砍來最好的金竹做響篾

(口弦)

。」後來,厄莎在葫蘆笙和響篾里悄悄地放上了相思葯,扎笛吹葫蘆笙時就想起了娜笛,娜笛彈起響篾時就想起了扎笛,兩人結為夫妻。經過十月懷胎,娜笛生下了13對孩子。孩子長大後,又各自結婚生子,人類便繁衍了起來。

布朗族的神話里,在開天闢地的時候,地上已有了花草樹木和鳥獸蟲魚,只是沒有人。不知什麼時候,在一個空曠的山谷里,長出了一隻大葫蘆,裡面孕育了許許多多的人。但是,他們像娘胎里的胎兒一樣沒法自己出來。後來,從遙遠的地方飛來一隻大天鵝,大天鵝用鑿子似的尖嘴把葫蘆啄了個大洞,裡面的人才相繼從葫蘆里出來。這些人就是布朗族和其他民族的祖先。

阿朋阿龍尼(葫蘆節)是雲南瀾滄縣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葫蘆栽種的季節(公曆四月八至十日),瀾滄、孟連、西盟三縣拉祜族各村寨都要舉行歌舞狂歡,人們身著盛裝跳蘆笙舞。葫蘆象徵著他們的祖先

儘管這些傳說的內容不盡相同,卻不約而同地說最早的人來自葫蘆。正如《詩經·大雅》中所說的,「綿綿瓜瓞

(瓜瓞可能指的就是葫蘆或類似的蔓藤瓜果)

,民之初生。」葫蘆這一神奇的瓜果,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神話中,竟如此巧合地

(也可能相互影響)

成為各民族的共同祖源。

「葫蘆生人」這一古老觀念,在悠久的歷史衍變、積澱中,逐漸衍生出了祭祖敬老

(祖靈崇拜)

、「合巹而酳」、送瓜

(葫蘆)

求子等民俗,從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葫蘆文化。

在彝語辭彙中,葫蘆和先祖這兩個詞完全相同,都叫做「阿普」。彝族人認為,人死後,其魂靈可能回歸葫蘆或通過葫蘆這座「橋樑」返歸祖地。彝巫認為,從葫蘆笙里發出的樂聲,是祖先伏羲、女媧的聲音。此外巫師還要表演採摘葫蘆的舞蹈。仡佬族也把葫蘆作為始祖的象徵,置於神龕供奉。家裡的老人死後,要把手指甲和腳趾甲剪下來放在葫蘆里,置於屋後神堂秘存。在他們的眼裡,被放入葫蘆的死者指

(趾)

甲,具有死者不朽的象徵含義。

四川涼山州彝族葫蘆漆器耳環

彝族葫蘆笙舞

葫蘆既能生人,自然會和愛情婚姻有關。漢族古籍《禮記·昏義》中有夫婦「共牢而食,合巹而酳

(yìn)

」的禮儀。「巹」就是把一個葫蘆分成兩個瓢,以綵線相連,「合巹而酳

(yìn)

」就是夫妻二人用兩瓢飲酒,以象徵夫妻「合體」,並期待如葫蘆一樣多子多產。

「合巹」是中式傳統婚禮中最重要的環節,後來這個詞用來代指婚禮。在唐宋時期,「合巹禮」還衍生出了「交杯」的細節,比如《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並花冠子於床下,盞一仰一合,俗雲『大吉』,則眾喜賀。」看來,到北宋時,合巹就不一定用葫蘆了,不過盛酒的「盞」應該是耐摔之物,否則觸地即碎,如何判斷「仰」還是「合」。而「交杯酒」的風俗則一直保留至今,在喜宴上經常能見到。

雲南新平的彝族同胞至今仍保留著一個古老的婚俗:成親之日,當新郎娶回新娘,步入廳堂之前,主持婚禮的人要將一個盛滿灶灰的葫蘆,擲破於新人面前,然後新郎新娘在煙霧瀰漫中登堂入室。此俗稱為「破壺成親」。當地人認為,葫蘆象徵著孕育胎兒的母腹,擲破葫蘆灶灰四散,象徵著將來產婦能夠順利分娩。

《中華創世葫蘆》是由普珍編寫的一部描寫彝族歷史發展文化的神話類圖書

避難的「諾亞方舟」:葫蘆救人

大約在舊石器和新石器交替時期

(距今一萬年前後)

,正逢一個冰河期結束,堅冰融化,全球普遍有大洪水發生。人類祖先對這次大洪水所造成的災難印象極為深刻,恐慌的情緒以口頭形式一代代地流傳下來,在文字發明後,又被記成文字流傳下來,並演變為某種固定模式的神話——大洪水過後,人類幾乎滅絕,只有一男一女兩個人或少數幾對男女因得到某種神力的幫助而幸免於難,從而再造眾生。西方有著名的「諾亞」故事,倖存者躲在事先造好的「方舟」里,而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倖存者是躲在葫蘆里。

諾亞方舟

聞一多曾對中國各民族的49個洪水故事進行分析比較,統計出當時的救生工具主要有葫蘆、瓜、鼓、臼、木桶、床、舟等7種,總數為35件。而在這35件救生工具中,葫蘆佔了17件,居各類救生工具之首。近幾十年來,隨著民族學和民間文學的發展,學者們又發現了更多的與葫蘆有關的洪水神話。

神農架漢族史詩《黑暗傳》:神的時代,由於諸神紛爭,終於導致了一場大洪水,把神們都淹死了。這時,從洪水中飄來了一隻大葫蘆,玄黃老祖把葫蘆撈起來,打開一看,裡面有一對少男少女。於是,他把兄妹命名「龍氏」。龍族

(漢族)

便由此興旺起來,人類也由此興旺起來。

黎族《葫蘆瓜》:遠古時期,黎族的先民遇到了洪水暴發,人幾乎滅絕,倖存一男一女和一些動植物藏在葫蘆瓜里。後來,他們結婚了,繁衍了人類。葫蘆瓜給他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條件,保住了黎族祖先的生命。因此,葫蘆瓜便成為黎族圖騰崇拜的對象,也成為後代船形屋的雛形。

傈僳族《創世紀》:遠古時候,天地相連,混混沌沌。人們都要彎著腰走路,要不然,頭就會碰著天。有一個人罵道:該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點嗎?這咒罵觸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傾盆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間一片汪洋。有對兄妹躲藏在一個大葫蘆里,隨著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後,葫蘆擱淺在泥灘上,兄妹倆人從葫蘆里走出來,發覺天地分開了。天是那麼高,地也不再那麼混濁,出現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這對兄妹結為夫妻,生了五個孩子。

神農架漢族史詩《黑暗傳》

類似的故事在布依族、壯族、水族、彝族、哈尼族、高山族、毛南族、仡佬族、侗族、傣族、苗族、瑤族、畲族、佤族等許多民族中都有廣泛的流傳。在這些故事中,葫蘆的作用和「諾亞方舟」一樣,給避難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的、也安全的空間,為洪水過後人類重生保留了「人種」。只不過,「諾亞方舟」是諾亞遵照上帝的旨意所造,而葫蘆則天然具有「避水」的功能。

在木船尚未發明的遠古時代,具有漂浮功能的葫蘆可能是先民最重要的浮水、渡水工具之一。人們在過河涉水或是進行捕撈作業的時候,要在腰上繫上幾個葫蘆,叫做「腰舟」,猶如今天穿上救生衣一樣。古語里有「中流失舟,一壺千金」的說法,說的就是萬一船沉了,廉價的不起眼的葫蘆就成了最寶貴的救生工具。

《西遊記》中「流沙河」一段,觀音的徒弟慧岸行者幫唐僧收服了沙和尚之後,就拿觀音給他的紅葫蘆和沙和尚項下的九個人頭骨組成一隻法船,載著唐僧師徒渡過了「鵝毛漂不起,蘆花定底沉」的流沙河。

葫蘆這種「人文瓜果」,寄託了我們先祖多麼強烈的對生命的渴望。也就是說,中國神話的一大特色,就是葫蘆不僅可以「生人」,而且可以「救人」。

 

《西遊記》中的葫蘆法船

有仙氣的葫蘆:道教法器

葫蘆的功能在進入文明社會後又被進一步擴展,衍生出道家思想。

在道教始祖之一——莊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現了「瓠」「壺」二字。比如《逍遙遊》中記載了莊子與他的好友、論辯對手惠子的一段討論。惠子說,他種了一種能產子五石

(約600斤)

的「大瓠」,用它盛水會裂開,剖開做成瓢,又不知道拿它裝什麼好,最後只好砸了。惠子其實是在用這種「大瓠」來諷刺莊子的理論大而無當,莊子反擊說,「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如果說,莊子所處的戰國時代,葫蘆還被諸子當作「器用之辯」的道具的話,進入秦漢時期,葫蘆的自然屬性則逐漸被「仙性」所取代,成了仙境的代名詞。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為求長生不死葯,派齊人徐市

(徐福)

帶童男童女數千人到「海中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求仙。到了東晉時期,王嘉在《拾遺記》中,把這三座神山改名為「蓬壺」「方壺」和「瀛壺」,還說三神山「形如壺

(葫蘆)

器」,使葫蘆有了「仙氣」,象徵著神仙棲息之地。此後,許多有關「葫蘆仙」的神話傳說都從這裡衍生出來,如關於西王母從東海蓬萊道士那裡得到靈瓜的傳說等等。

一般認為,道教創立於東漢時期。《後漢書·方術列傳》里記載了一位道教人物費長房的故事,標誌著葫蘆正式成為道教法器。

 

費長房後來被東晉道教學者葛洪列入了《神仙傳》,並添加了費長房隨那位老翁進入葫蘆後的所見所聞:「入後不復是壺,唯見仙宮世界,樓觀重門閣道。公

(壺公)

左右侍者數十人。」

《神仙傳》描寫的那個壺中小宇宙,即是道教人物津津樂道的「壺中日月」和「壺天仙境」。此後,在道教典籍里,類似的與葫蘆有關的記載不絕於書。道教的另一重要人物列子也曾問學於「壺丘子林」。唐代有本書叫《酉陽雜俎》,其中有一章專講道家黃老學問的,就被命名為《壺史》,可見葫蘆

(壺)

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紫荊葫蘆是《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寶物

道家的許多用器都與葫蘆有關:太上老君在葫蘆形的火爐里煉出神丹,然後再用葫蘆來裝這些神丹;「八仙過海」中的八仙之一鐵拐李,總是隨身帶著一個寶葫蘆;民間傳說中的「寶葫蘆的秘密」,那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靈物」寶葫蘆,可能也是從道教借用、衍生過來的——或許反過來,道教借用了這個民間故事也未可知。

隨身帶寶葫蘆的「鐵拐李」

葫蘆不僅是仙境的代名詞,甚至葫蘆本身也有了「仙氣」,能完成很多特殊的「任務」。民間故事《春旺和九仙姑》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九仙姑下凡與春旺結為夫妻,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一天,九仙姑在天井種下一棵葫蘆,葫蘆轉眼間就長到了天頂。九仙姑便攀著這葫蘆藤上天去給父親做壽去了……在這裡,葫蘆藤變成了可登天的天梯。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與道教有關的器具,如瓷器、景泰藍、傢具、雕刻器等,都做成了葫蘆形狀;道教建築的屋脊或頂上,往往鑲嵌著瓷質或陶制的葫蘆;醫生「懸壺濟世」

(古代常常醫、道不分)

,也表示他的葫蘆里裝的是能夠救死扶傷的靈丹妙藥;有些地區的民俗,則把葫蘆掛在門首、或將繪有葫蘆圖案的帖子貼在堂上以驅邪祛病……

明代《食物本草》中描繪的葫蘆

葫蘆在道家的學說里,是涵藏太虛自然之氣的太極,而在俗世的文人學士眼裡,則成了精神寄託之物。唐宋不少詩人留下了吟誦「壺中」的詩句,如李白「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

(《下途歸石門舊居》)

、白居易「誰知市南地,轉作壺中天」

(《酬吳七見寄》)

、陸遊「乃知壺中天,端勝縮地脈」

(《壺天閣》)

等等......

人們羨慕或幻想著躲進那個擁有獨立空間、渾成而自足的世界。那些仕途不得志或科場失意的人,往往也帶著一個葫蘆,寄跡于山水之間,來顯示自己的清高孤芳之志。

喜歡本文的各位,歡迎轉載到朋友圈

點擊進入 「果粒時刻」小程序界面


推薦閱讀:

客廳擺放這六種植物保證家庭財運不斷!
夏天最適合種植的植物,你家有嗎?
百香果疫病防治 奧豐小編有妙招
【品種篇】|陽光玫瑰作為最熱門的品種,做到50畝地賣600萬!同為種植戶你怎麼看呢?(內附精細化栽培...
羅漢松室內盆景養護與種植——中國風盆栽

TAG:生活 | 植物 | 力量 | 神奇 | 葫蘆 | 種植 | 認為 | 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