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伊萬.伊里奇著《去學校化社會》

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在讀本科的時候,李國慶教授教我們《教育學原理》課程,印象中,提到學校消亡論,他講到這個『奇怪的』伊萬.伊里奇教授和他所寫的那本書。當時只是聽了個熱鬧,很快就全部交還給李教授了。

第二次好像是女兒讀初中的時候語言課本上的故事,說伊里奇教授,把公文包丟進垃圾桶,提著垃圾袋去上班了!

再後來讀到伊里奇的這本書,是在2009年的時候,我在讀柯蒂斯.邦克教授的(Curtis Bonk)所著《世界是開放的:網路技術如何變革教育》一書,書中提及伊萬.伊里奇所著《去學校化社會》,我當時就震驚了!於是在網路上檢索閱讀,找到了《去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的英文版,書中的觀點非常另類和發人深思,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網路化社會,重新思考和設計學校,這本另類理念教育著作,值得一讀。

幾年前,有一次到南京出差,與吳康寧教授、張一春教授、陳琳教授等人一起餐聚,因為之前聽說吳康寧先生把這本書翻譯成了中文,只是一直不見市面有賣。就問及此事,吳教授告訴我大陸還沒有簡體字的翻譯版本出版,希望在以後有機會推出簡體字版本。

國慶節那天,在新浪微博上溜達,好友@Bob198009 告訴我,這本書已經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我立刻讓研究所同事幫我購買,昨天拿到手,愛不釋手!愛不釋手!

伊萬.伊里奇(Ivan Illich)

伊萬.伊里奇(Ivan Illich,1926-2002)是當代著名社會批評家、教育思想家,這本《去學校化社會》是他的代表作,用學者庫佐爾的話來說,這本書『可能是美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版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由於在這本著作中,作者倡導『去學校化社會』思想,主張廢除學校,建立學習網路,因為,伊萬.伊里奇被譽為世界最負盛名的教育思想家之一。

從1994年,到2017年,時隔二十二年(到出版近23年),伊里奇的這一部經典著作,由我國教育社會學大咖吳康寧教授重新翻譯,那麼,這個簡體字版本的質量和水平,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書的名字是個蠻有意思的問題。1994年,吳康寧先生在台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繁體譯本的時候,書名 Deschooling Society被吳康寧教授翻譯為《非學校化社會》,而此次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本的時候,卻將其翻譯為《去學校化社會》,可見,這英文中加在 Schooling前面的De,實在是不好翻譯啊!翻譯為『去』,意為『去除,去掉』,更貼近英文意義。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會被不明就裡的讀者理解為『去學校』的社會,有 Go To School 的嫌疑。而翻譯為『非』,從英文意義上理解,肯定不很準確。但是在中文意境中,似乎又更答疑!呵呵!這真真是不容易啊!

伊萬.伊里奇教授在第一章,就開宗明義,直截了當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要廢除學校,回答了我們為什麼必須廢除學校。接著兩章,從現象學和社會學的視角,深入淺出低剖析了學校的種種罪狀,第四和第五章把學校的流弊歸咎於『制度光譜』和『荒謬的一致性』。在第六章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學習網路』。最後第七章『厄庇米修斯式的人』的再生,描繪了作者的激進主義教育理想。

在《去學校化社會》一書中,吸引我的不僅僅是他的『廢除學校』的激進主張,更吸引人的是他廢除學校之後的創造性主張,學習網路。在書中,伊里奇提出,應當建立一種「易為公眾所用且、旨在擴大學與教之平等機會的、新型網路」,伊萬.伊里奇將其稱之為『學習網路』(有時也叫教育網路),這難道不正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也就是慕課)和全球開放教育正在做的事情嗎?為此,在今天這樣的背景下,重新認識和思考學校的意義和價值,省思學校和社會的關係,建構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真是既及時,又緊迫啊!

推薦閱讀:

「主題教學」撬動學校變革
哪個國家的酒店管理學校最好,學校名是什麼?
被十三所學校開除過的男孩 演講稿
家長,孩子在鄉村學校吃的怎麼樣,你知道嗎?
千萬別把家庭變成學校

TAG:社會 | 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