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關鍵幾年,養成這四種能力,未來人生才會「開掛」

新高考,

減負還是新一輪焦慮多米諾?

 

對於我們來說,高考似乎是人生走也走不出的魔咒。好不容易當年自己熬過了這場命運攸關的試煉,等有了孩子,全家又重新困入這座圍城。儘管教育部門下達一道又一道「減負令」,壓在家長身上的千斤巨擔,卻還是有增無減。

 

今年的最新焦慮,來自最新的一次高考改革。今年是高考綜合改革第二輪試點。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方案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學生可在六門學習科目(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自選三門,進行等級性考試,從而計入高考成績。

而外語早在去年就在浙江、上海兩地率先實行「一年兩考」。2019年,本科生招生錄取總成績,將由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統考成績,外加三門自選等級性考試成績構成。

 

從出發點講,這次改革目的,確實擴大了學生選擇權,讓16歲的高中生就可以自主挑選喜愛或擅長的科目來學習和考試;又能促進學生文科思維能力和理科思維能力的融合碰撞,從而激發孩子們的創新思維。

 

然而在實際操作層面,卻可能帶來如下結果:實行3+3考試後,進入高一,實際已經開始高考衝刺,學校為了趕考試進度,會把大部分課程都壓縮在高一這一年學完;為了贏得更多學習時間,學生可能選擇在高一就把外語考掉,意味著初中三年都在準備外語高考。

像這樣壓力逐年下探和提前,正是中國教育最常見的怪圈——一方面強調給學生「減負」,一方面想要跟上應試教育的節奏,又不得不一再超前學習。

 

今年教育部還下文嚴令禁止幼兒園「小學化」,可學前班卻變得越發供不應求,有些知名的學前班甚至要提前一年報名佔位。三四歲孩子的家長,已經見面三句不離語數外課外輔導班。

有些家長心裡明明知道這麼小的孩子,所謂會做20以內加減法,大部分情況無非是「背熟」,與真正的數學思維並無關係,甚至還對發展數學思維有害無益;同理,認識幾百上千漢字、會背誦古詩詞,並不代表閱讀理解能力的快步發展。

被應試教育綁架的中國家長,一方面內心排斥這樣延續了幾代人的「題海戰術」教育模式,一方面又苦於找不到別的出路。畢竟,有條件從小送孩子去國際學校,甚至去國外上學的家庭,並非主流。何況,國際學校會不會把孩子培養成說不好母語、不認同母國文化的「外國人」,也是讓很多對國際化抱持反思態度的家長,內心忐忑的一方面。

作為進退維谷的中國爸媽,

我們該不該踏上這樣一艘瘋狂快船?

 

看完上面的狀況,你可能會覺得教育問題越發頭疼了。這就是進退維谷的我們:要想孩子跟得上同齡人的學習水平,不僅靠「學」,還得靠「塾」。我們瘋狂花錢,孩子無奈受罪。爸媽們總會說:「其實有選擇的話,誰願意讓孩子這麼長大呢?那些超越本身需要的技能開發、玩樂時間無限的壓榨,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不對勁,但……我們又有什麼選擇呢?

為了不掉隊,無論是爸媽,還是孩子,只能跟隨這個邏輯和路徑走

,然而我們最大限度的精力都只夠將將拿來做個「普通人」。

不要著急,我們先來梳理一下這種焦慮背後的認知誤區:我們總認為順利做到幼升小+小升初+高考成功踏上一本線,就=成功找到好工作,走上幸福人生。這也是我們的爸爸媽媽那輩人教給我們的思路。

但是這個等式究竟對不對呢?相信我們不必再多加分析,也知道這其中還存在許許多多的變數,導致這個等式不成立。那我們為什麼還不可避免的要這麼想呢?

 

從這個等式中,我們可以拆解出,大家作為爸爸媽媽的心裡需求。

我們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分成幾個層面:近未來、中未來和遠未來。

 

近未來,

就是希望孩子上哪個小學,擔憂「幼升小」能不能順利銜接,上小學一年級能不能跟得上,這種時候,就會非常擔憂日常生活里的一些教育。

 

中未來,

就是考慮孩子到底在哪裡參加高考,是在中國高考,或者美國高考,能上哪個大學,開始擔心18年以後的事。因為不同的高考錄取方式和考察內容,也意味著要給孩子選擇哪一類型的學校和教育體系。

 

遠未來,

就是考慮未來時代是怎麼樣,當二三十年以後孩子長大成人、步入社會、成家立業時,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

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近未來、中未來的成功規劃,並不等於遠未來的平安實現,因為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是時代的變遷。工作的需求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時代特徵的影響。

抓住未來趨勢,才能使教育立於不敗之地。

 

停止用上一輩的思想,

教育當下的人該怎麼迎接20年後的未來。

 

《時間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新作《今日簡史》里這樣寫道:今天出生的嬰兒,到2050年就是三十齣頭,他可能到2100年還活著,甚至到了22世紀還是個積極的公民。我們到底該教這個嬰兒什麼,才能幫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紀的世界裡存活,甚至大展身手?他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才能過得幸福?

 

這個問題,比一個學前班、一次考試成績、一年認識多少字,都重要得多。當今天的孩子,二十年後的大人,他們要生活在一個我們今天無法確定的世界,什麼才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本領?

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回溯一下我們小的時候。那個年代我們的父母輩十分相信「一技之長」這幾個字。最被標榜的是個人能力,以及各種技能的培養,所以我們的童年總是在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中度過。學琴、學英語、學下棋……上學以後比的成績也是拿具體的數字說話。

然而,等我們從大學畢業後,卻發現,當初成績好的同學,不一定是發展最順利的,也不一定是生活最幸福的。

 

時代在變化,社會對人才的挑選,已經不再是技能為王。

 

而真正踏上社會後,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們這一輩接受到的教育觀念早已過時,我們練就的這些本事確實把我們打造成了有一技之長的人,但是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脫離和別人的關係而存在。於是,職場中,是否能和別人合作,懂不懂得利用身邊的資源……這一切都成了當初PK成績時被忽略掉的重要問題。

 

那麼,未來已來,你是否已經看到了未來所需的最珍貴的能力,早已經不是具體的個人技能和分數?

時間在變,20年後,用 「舊時代」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要面對一個與今天完全不同的未來。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世界在不斷聯通,人工智慧越發先進,技能型工種在逐漸被取代;同時,專才更多聚集在研究型工作,而具有跨界能力的通纔則隨著職場需求變得越來越珍貴。

這時候,孩子的能力屬性屬於新時代還是舊時代,將決定他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影響他未來三四十年的命運。

 

那麼未來什麼能力才是有競爭力、不可替代的呢?

以下四種能力,作為爸爸媽媽的我們應該划下重點:

 

1

宏觀思維

讓孩子看得再遠一些,想得再大一點,以思想引領行動。希望他們不僅具備優秀技能,更能著眼於宏觀或大局去選擇方向,讓優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

2

國際視野

讓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備思考人類問題的意識,做好準備未來走入國際舞台,讓中國思考照亮整個人類文明。

 

3

問題思維

讓孩子了解真實世界的圖景,理解當前社會和未來世界的科技、文明與困境,學會思考問題。通過未來反推現在,通過對真實職業的理解,制訂個人成長計劃。

 

4

跨界聯繫

讓孩子能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出發,超越學科界限,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聯結、以小見大的洞察力,能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與所學知識聯繫在一起,理論結合實際,活學活用,解決問題。

 

父母的想像力是孩子的上限

若看不到遠方,就不可能走到遠方

 

如果我們認同「軟實力」的培養,

那麼我們此刻又能為孩子做哪些準備呢?

上述適應未來社會最重要的四點能力,

我們又該怎樣培養孩子去掌握呢?

關於這個問題,景芳與幾位教育領域的專家,以及她創立的童行學院團隊根據一系列研究,把最深的思考,全部放進了一部親子家教新書:《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抓住0-7歲關鍵期培養一生的優勢》中。

 

景芳以她作為科幻作家對未來的前瞻思維,和作為經濟學家對社會的分析與洞見,以及身為人母對孩子的敏銳和關愛,攜手科普啟蒙達人、浙江大學教授、科學家奶爸王立銘,中國兒童哲學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劉瓊,還有「童行學院」的幾位教育研究老師:兒童語言及認知發展專家呂麗瑩、科學課老師範以文、深度跨領域學習研究者李嘉文,

潛心研究真正能幫助家庭和兒童面向未來,獲得適應未來世界核心素養的教育。

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本書從人工智慧時代應該如何學習談起,涵蓋5大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大腦力、學習力、科學力、思考力和軟實力,30個顛覆傳統認知的革命性策略,80條避免中國式焦慮的育兒錦囊,

幫助父母在孩子0-7歲成長關鍵期,全面打好基礎,當孩子長大、成年,無論面對怎樣多變的環境,都能遊刃有餘。

 

通過閱讀本書,你將獲得的:

 

1. 了解兒童大腦發育特點,用新近科研成果培養未來世界看重的能力。

未來最需要的三類能力:與人工智慧相處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超越人工智慧的能力。

孩子的小數據學習vs. 人工智慧的大數據學習,珍惜人類天生強大的「模式提取」思考方式。

依戀學習是人類學習過程最奇妙的方式,選擇「依戀對象」,相當於選擇一套信念模型。

……

 

2. 全面解決數學學習障礙、「幼升小」焦慮、性格培養困難等家長最頭痛的問題。

數學塑造的是孩子頭腦中看事物的方式,缺少數學感知的人看事物是亂糟糟一片。

要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關注可理解性輸入。

孩子「幼升小」的焦慮,不在於智力發育,而是來自對書面符號系統的不熟悉。

……

 

3. 順應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的新型社會,幫助孩子從小養成科學思維能力。

科學「技能」最直觀,但反而最沒必要專門去學,因為它們的迭代速度實在太快了。

科學「知識」最容易被重視,但更要去了解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到底對不對。

科學的「方法論」是一整套認識世界的方法論,也就是人人都該掌握的科學思維。

……

 

4. 培養軟實力,塑造內心充盈、高情商,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幸福成長的孩子。

軟實力,正是幫助孩子應對外部壓力的重要力量,幫助孩子更好地接納和構建自我。

一個人向外的軟實力真的很重要:觀察感知能力,換位思考和同理心,以及好的判斷能力。

成功,只能影響我們幸福感的10%,剩下50%基因決定,另外40%是我們的心理決定。

……

這本書適合:

  1. 孩子0-7歲,對升學問題有些焦慮的你;

  2. 相信未來在不斷變化的你;

  3. 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符合未來時代需要人才的你;

  4. 相信軟實力重要性的你。

 

《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共351頁,精裝32開,原價59元;正在噹噹網獨家預售,預售期間售價44.20元,包郵。

現在下單可以搶到景芳的

獨家限量簽名

喲!限量珍藏,先到先得。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開卷有益,希望你

從「苦苦盲從」的跟隨模式中跳出來

,站在更高、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教育,在閱讀這本凝結了前瞻性和深度思考的好書的過程中,

獲得前所未有的豁然開朗

關於作者

郝景芳:

兒童通識教育品牌童行學院創始人

作家、經濟學研究員

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

第 74 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得主

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

 

王立銘:

浙江大學教授,神經生物學家、科普作家

劉瓊:

兒童哲思專家,中國兒童哲學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

呂麗瑩:

兒童語言及認知發展專家,多年幼兒教育從業經驗

李嘉文:

終身學習實踐者,深度跨領域學習研究者,中山大學心理學碩士

范以文:

科學課老師,擅長科學創新教學實踐,中科大物理學專業

點擊視頻 ↑ 聽郝景芳對孩子未來能力的看法

 

關於童行學院

由郝景芳創立的童行學院,從創辦第一天開始,就帶著這樣的使命和願望: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從廣闊、真實的世界舞台出發,帶著思考走入日常學習。

視野與志願會增強和提升孩子的責任感和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理解學校的學習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應對人生;讓他們理解人類的問題和自己的問題,主動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與使命,從而使學習和成長獲得內在激情。

 

我們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系統性通識教育

長按關注一起童行

拓展閱讀

童行學院是誰?

郝景芳:面對應試教育焦慮,我做出這樣的選擇

郝景芳:為什麼通識教育是幫助孩子直面未來的教育?

郝景芳:中國教育還缺什麼?

郝景芳:什麼是你真正的比較優勢

郝景芳:有關教育,我想寫一篇反雞湯的文章

教研團隊部分好文

孩子需要不一樣的主動

一個哲學家的啟蒙教育

如何讓孩子愛上科普書?

什麼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想教孩子點什麼?

三個好問題,給孩子一副探索世界的廣角鏡

我們還在用19世紀的方法,教育21世紀的孩子

思考和論證不是為了贏得辯論,而是為了看清自己

一把傘也能打敗一柄劍?激發孩子創造力,從這個提問開始

知道很多知識就夠了嗎?怎樣幫助孩子獲得對世界更好的理解

點擊

閱讀原文

??獲取由郝景芳領銜編輯的「家長賦能指南」,幫助父母在孩子0-7歲成長關鍵期,全面打好基礎,贏在未來。


推薦閱讀:

養成別人家的兒子,自己家的客
獨家:Dragonereum:塊龍華麗登場
柿子的營養價值是什麼 看看柿子的營養成分表
不要把自己的閨女養成「渣男收割機」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演說家

TAG:孩子 | 成長 | 人生 | 未來 | 能力 | 養成 | 四種 |